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据《周礼·疏》曰:“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烧’也。”《淮南子·天文训》、《论衡·说日》等典籍中均有关于“阳燧”的记载。

自唐宋以降,由于火镰等多种取火方式的运用和发展,以阳燧取火之法,一般多作为祭祀占卜之用。《旧唐书·礼仪志》:“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取火,应时得。”

阳燧取火一直是祭祀取火用,“日精之火”是为天火,天子祭祀必用天火。道教继承了这一观点,在一些法事活动中通过阳燧接引天火,后来阳燧镜一物双用,也便于携带。

宋代道教兴盛,道士做法事用火,为示以神圣故,也用阳燧燃火。阳燧镜作为取火的器具有特殊的寓意。

宋金时期道教盛行,道士多制作阳燧镜。除此之外,外出携带阳燧镜也方便日间取火,但是使用较少。阳燧镜除祭祀和道士做法事外,也作为文人博古架上的清供器物和行人外出取火工具而存在,只是阳燧取火有诸多限制,实用价值逐渐转换为神圣意义和欣赏价值。

图 阳燧手柄镜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周礼·司烜氏》郑玄的注说:“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絜(洁)气也。”换言之,太阳之火是纯阳之气。”

太阳纯洁之气具有祓除人身的作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汉代阳燧一枚,其背面外圈铭文说:「五月五,丙午,火遂可取天火,除不祥兮。」

1982年,陕西绥德县发现的东汉永元八年(96年)的墓西门坎左角阴刻「阳遂」二字,大概也具有去不祥的效果罢。此外,阳燧在汉代也做为吉祥套语。如汉代的阳遂诜有「大吉,宜用,富贵阳遂」的铭文。

另日本河内国中河内郡高安村大字郡川古墓出有画像镜一,镜铭说:「尚方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上有东王父西王母,令君阳遂多孙子兮。」

古人认为丙午日制造的阳燧可聚天火,而天火可以镇煞驱邪,因此也以阳燧为法器。实际上,在唐宋之际,阳燧在道教上的应用则更为普遍一些。

道教上清派的炼丹术在道教史上独树一帜,与参同契一系的炼丹术不同。

炼丹术虽然不是道教上清派的主流修炼法术,但在上清派的历史上却值得一书。

首先,上清派中不乏伟大的炼丹家,如: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就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的炼丹家。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为了炼好丹,他甚至一度改服易氏,隐身于深山旷野之中。后炼丹成功,于梁天监(502~519)中献丹于武帝。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著作。

陶弘景的专著虽已失传,但历代本草学援引了不少他的论述。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类”为例,共载有关药物一百三十四条,引自陶氏《本草集注》卷二“玉石类”原文的五十七条,几近半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收的内容来看,陶弘景对金石的产地、形质、分类、用途及疗效均作了总结。此外,他还对刀剑的冶锻及古代刀剑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据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的记载,陶弘景对待炼丹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既不盲从古说,也不轻易尝试那些意思不明的丹方。他炼丹的第一步就是对丹经中所记载的“丹方”进行了严格的甄别与筛选。他认为,有的丹方口诀不露,方法舛略;有的丹方有假冒附加的成分;有的丹方用药甚偏,难以采办。最后才选中了“上清九转金丹方”,认为“唯九转所用药石,皆可寻求;制方之体,辞无浮长,乃缄愿毕志”。

  

在陶弘景的炼丹实践中,有很多创造发明,火焰鉴别元素法即“焰色鉴定法”,“阳燧取火法”即是其一。“阳燧取火法”是指用凹镜在日中取火来加热鼎炉。

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称陶弘景:“自摄心转炼,弥能谨笃。至于燃鼎用阳燧,日中取火,盖其精如此。”

道教灯仪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

道教灯仪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古代祭仪中有火祭的记载,但并无灯仪。秦汉皇宫中有青玉五枝灯、百华树灯等,灯已被用于宫廷祭祀。至汉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宫中燃太乙灯,通宵礼祀。

两晋南北朝时,灯才进入士大夫和庶民的生活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已出现赞灯的篇章,西晋傅玄撰《庭燎诗》曰:“元正始朝享,万固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梁江淹也有《灯赋》,述及大王之灯:“铜华金擎,错质楼形,碧为云气,玉为仙灵,双流为枝,艳帐充庭。”并谈及庶人之灯,可见灯之使用已渐普及。

道教灯仪的出现,始于刘宋时期。其时陆修静制订斋醮科仪时,已制订燃灯礼仪,此时灯仪的宗教意蕴与文化内涵道教灯仪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在各种斋醮仪式,都有燃灯的规定,而各种灯仪都自有其功用。

灯烛的功能不仅在于照彻夜晚的坛场,使晚坛斋醮能够如期举行,更主要的是具有内在的拯济功能。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九,引太极太虚真人之语,论燃灯的功用说:“陨阳立象,天地分形,昼夜既殊,晦明有异。所以清浮表质,诸天为仙圣之都;浊厚流形,诸地为鬼神之府。……我天尊大慈悲悯,弘济多门,垂燃灯之文,以续明照夜,灵光所及,罪恼皆除。更乘忏拔之缘,使遂往生之愿。”这就明白指出,道教之法烛与百姓之俗灯,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其外表的形式,而是在于内涵的意蕴,前者的旨趣在于开明万阴幽暗,拔度鬼魂;后者的功能仅在于驱暗照明。

基于济世度人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灯仪中所包含的意义亦有所区别。

如三皇斋坛四方各设九灯,称为列四九之灯,法象三十六天。盟真斋在斋主家中设坛,于坛场中庭安一九尺高的长灯,在长灯上燃九盏灯火,九盏灯火表示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金箓斋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燃灯,其燃灯规定是:春天燃九灯,也可燃九十灯,或者九百灯;夏天燃三灯,也可燃三十灯,或者燃三百灯;秋天燃七灯,也可燃七十灯,或者燃七百灯;冬天燃五灯,也可燃五十灯,或者燃五百灯;四季则燃十二灯,也可燃一百二十灯,或者燃一千二百灯。

此外,还要在斋坛中央设一九尺长灯,灯上安置九盏灯火,用以罗列光明,照彻九幽长夜之府,『九幽开明,光入无穷,三景朗照,天地安宁,星宿复位,四时和平,万灾咸消,兵疫不行』,天人欢泰,因运兴隆。如此看来,道教灯仪的设立,的确各有法象:金箓斋灯仪的春九、夏三、秋七、冬五,四季十二,就是根据五行本数而定。

道教灯仪内容丰富,仅供斋醮坛场使用的灯图,道经中就有几十种,这意味着斋醮法灯的布置方式丰富多样。《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收有玉皇灯图、周天灯图、本命灯图、北斗灯图、南斗灯图、九天玉枢灯图、火德灯图、九宫八卦土灯图、血湖地狱灯图、炼度灯图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灯仪,可以祷告不同的神灵,具有不同的功用。如玉皇灯仪祷告玉皇大帝,玄帝灯仪祷告真武大帝,三官灯仪祷告天、地、水三官。

道教灯仪中以灯作为主要法器。由于灯和光明联结在一起,灯仪就具有『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极福堂』的功能,以灯仪表现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其次,灯仪又多同『光照地狱、拔度幽魂』有关,因此,灯仪又具有『破毁铁围罗丰幽阴,万神护送幽魂』,『径诣人天,随品受化,更生福乡』的功能。

道教有很多各种灯仪,比如:北斗灯仪,道教金箓灯仪灯仪的一种,全称『北斗七元星灯仪』;本命灯仪,道教金箓类灯仪的一种,全称全称『北斗本命延寿灯仪』;回耀轮灯仪,道教盟真科类灯仪的一种;分灯科仪,以及九狱神灯仪,道教黄箓类灯仪的一种,另有九幽灯仪,破血湖灯仪等等。

其中,分灯科仪,是在唐宋时从礼灯仪式中衍化出的最具道教思想特色的一种仪式。道教认为荐拔亡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故在灯仪中衍化出分灯之法。分灯请光,就用阳燧(亦称神光宝镜)取慧光,自一分三,从三至九,九九变化,而生万光,这就是散一为万。(佛教里就有学了类似道教这种超度往生之法,只是毕竟不懂原理,普通人随便做的话容易出事。)

分灯是斋醮中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起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则被包含在 别的仪式体中,作为某种斋仪的一项内容。

据《上清灵宝大法》称:“欲荐拔阴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摄受度。如无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脱矣。”它认为坛场灯烛之火非同凡火,必须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灯烛具有上照天庭、 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

宋金时期,分灯仪式的程式是:取火,分点和念颂。取火。在正斋日午时,面南,对太阳焚香,口奏,吸气,吹笔,以黄纸九寸朱书慧光符一十二道,玉清诀,东方气,以蜡封作炬子,用于应发灯光。在太阳正南时,以阳燧(凸透镜),聚焦于炬子上,念“太阳辉神咒”,意为取太阳正气,点燃烛炬。然后, 由法师点燃一灯于坛正中元始天尊神位前。

分点。高功法师出班,至元始天尊神位前,上香三礼,默诵“明灯颂”。侍灯立左,侍香立右,高功执符炬于元始天尊神位前,请降宝光,存思元始允奏,想象金光透彻宝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然后,高功以符炬于中灯光内点。侍灯三礼,受灯于师前点。侍香也三礼,受符炬。遍十方点,分班点毕。三师回,各三礼,纳余炬并为一。高功三礼焚于元始前炉中,又存思宝光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念颂。法师默诵灭灯颂,称“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

诸天悉开耀,地狱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荣华。炎景照太无,遐想通玉京”。分灯仪式的构成,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法师在元始天尊神位前“以符炬于灯光内点,先运一生二,二生三”,侍灯侍香各执一符就高功手中分光,然后点遍十方,正是《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的象征。其次,在取火和分点等阶段,法师都要念咒、存想和运动自己的内气,例如:高功在分点时,执符于元始天尊神位前,存想金光如流,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法师要运自身一气上接丹霄,两气交合,口中吐金光,若日升透转下坛,直至玄境之前、虚皇之下,隔于侧存,宝光运动,想金楼朱户,龙虎交盘。高功在符炬点遍十方后,存想“诸天上圣同布祥光,迸彻十方,内外上下,山林河海,官舍人门,水火阴牢,阳治关岳,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重阴极恶,逐处皆承宝光,洞照开破,悉为异境。至于建斋之所,内外人物,一切皆在宝光之内”。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 内”。分点过程贯串于法师的存想和内炼外接。

由于从阳燧取火受到阴雨天气的条件限制,后世对取火的方法作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曾经指出:“浙东有数郡却亦先点一灯在高功手中,长跪致词,道众却受之以进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点之方行分光。” 金允中认为这是“理大不通”的。

这也是今天上海道教《进表科仪》的“分灯”用的方法来由吧。

简单来说,唐宋道教的黄斋,在正斋宿启仪格前要请光。

分灯科仪先要请光,即在建坛日正午,书请光符二道,用阳燧中取火,点燃元始天尊神位前烛灯。道教认为取日中真火可以下彻九幽,意在以天上之阳光,开地下之幽暗。

请光分灯科仪的方法是:法师向东南或三清前备香案,在正午时焚香设拜,叩齿九通,长跪望天门启奏事意,然后念太阳回耀神咒:“明哉太阳辉,神光洞三清,散玄真内,灵烟生紫庭。控御乘风烟,飘飘入无形,急急如律令!”

法师用阳燧取日中真火,此火象征太阳正气(天火、明火),用慧光符点燃符烛,此烛称为传光烛。法师首先行分灯法,用传光烛点燃玉清前的灯,再逐一点燃上清、太清前的灯烛。

三清灯火在斋期须连续燃点,不可一刻有缺,分灯、破狱、炼度火池,都要用此灯火,表示借太阳正气以开朗重阴。

法师用阳燧取日中真火,此火象征太阳正气,用慧光符点燃符烛,此烛称为传光烛。法师首先行分灯法,用传光烛点燃玉清前的灯,再逐一点燃上清、太清前的灯烛。三清灯火在斋期须连续燃点,不可一刻有缺,分灯、破狱、炼度火池,都要用此灯火,表示借太阳正气以开朗重阴。

图 明哉太阳辉,神光洞三清(资料图)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当代香港道教斋醮,在建醮第一天晚上,亦要举行分灯仪式。分灯时高功首先向神灵献茶酒奏文,然后当众缘首将小烛插进坛上香炉时,高功念唱赞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照天地,光明见清。”

侍灯法师举灯,高功、都讲、奉经分别将大烛奉献玉清、上清、太清,其余法师举小烛绕行,表演回旋、天轮灯、地轮灯灯法,坛场上众多小烛回旋转递,表现出分灯仪特有的美景与壮观。道教分灯科灯灯相续,焕映万天,照明九地,形象地表现出大道生物之神功,元始开天之妙化。

当代道教的分灯仪式,已不再用阳隧取日光之古法,而以边念唱、边燃烛的简便方式进行。如上海道教的进表科仪,法师们采用喝白、群答和挥舞灯炬的手法,也取得了相应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只是觉得很可惜啊,现在道教不再用阳燧取火之法做这种分科灯仪了,虽然说也能取得效果,但是,相比从前,效果肯定是大大减弱了。不同的火效果是不同的啊,要知道连中医艾灸都是以阳燧取得的天火为上火治疗疾病啊,道教不用天火,那效果自然是不如过去了。

此外,五代的谭峭在《化书》第一卷“道化”中也专门介绍了法器阳燧“阳燧召火,方诸召水,感激之道,斯不远矣。高视者强,低视者贼;斜视者狡,平视者仁;张视者怒,细视者佞;远视者智,近视者拙;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

金代王重阳注释的道教经典《五篇灵文》中“采药章第三”也有“阳燧方诸”的说法:

“初炼丹时,便向水中求之,终落顽空,毕竟无成。须以我之真气而感天地之至精,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

重阳注曰:初炼丹时,先须神照坤宫,以火炼药,以神驭气。待真气发生,后守乾宫,悬胎鼎内,结成玄珠,炼成大药,吞入腹中,点化已之阴气,变成乾阳之体,此空中之妙用也。时人不悟真空之妙用,不遇至人之传授,道听途说,盲修瞎炼,便向水中求之。水者杳冥之谓也,忘念忘体于杳冥之中,岂不落于顽空乎,必竟终无成丹之理也。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诸水珠也,太阴正宫,以水珠向月珠之。天地悬隔之远,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彼物受气之偏,尚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顷刻之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静定之中,岂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结成金丹也哉。”

由以上唐宋时期道教文献可以看出,这时的阳燧,已经成为道家不可或缺的法器之一。

在择吉术中,有一种方法便是计算太阳与月亮位置,每当日月合朔(初一)或日月对望(十五)的时候,以太阳或月亮的位置换算,正好到坐山或是坐向时,即被认为是吉时。

图 唐·青铜天象八卦镜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 明 · 朱權 著

其中涉及到阳燧方诸的内容如下:

《陽燧》

古者以陽燧取火,香降靈也。凡修丹者,皆用此火,不用凡火,故道家皆用之。蓋火出於燧,燧圓而火不圓。《叅同契》謂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以燧向日,以艾承之,可以得火。

《方諸》

水出方諸。方諸方而水不方。《叅同契》亦謂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其法以之向月,以盃承之,可得水也。凡道家修大丹,不用凡水,故用此水。

-----

补充:

道教的炼养:

1、服日月法;2、清静丹法;3、修炼外丹;4、阴阳双修。

诸如:

1、服日月法

严君平(前53-18)《道德指归论》出生入死篇,谈到西汉当时的养生方术中已有“被服五星,饮食日月。”饮食日月即采日月精华,属观想范畴。

《抱朴.遐览》有《食日月精经》,《云笈七签》收录有《服日月气法》、《太一游日服日月法》、《服日月六气法》、《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太上玄真诀服日月法》等。此外《太上灵宝五符序》、《九真中经》、《登真隐诀》、《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22,都有服食日月之道。

这些服日月法与《清灵真人裴君传》所述大同小异,功法如下:

“旦视日初出之时,临目闭气十息,因又咽日光十过,当存令日光霞,使入口中。”“日夕视月,临目闭气九息,因又咽月光九过。当存月光,使入口中。”“裴君白日精思对日,存日中五帝君;夜则精思对月,存月中五夫人。”

图 宇宙星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水火两星球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2、清静丹法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20“阳燧者,范金为器,其形若杯,或类镜焉,以玄缯洁之,以日照之,以艾承之,则得火焉。此二者因日月之光,以气类相感,而能生水火。”

取水火于日月的交感观念,魏伯阳得到启发,以阳燧阴鉴气类相感,与日月相应,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型。

《参同契》说:“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肾水与心火感化相通,象征人体阴阳二气氤氲交感,将先天一炁招摄到体内,使自己的身心与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反回到先天的道的境界。如同阳燧取火,阴燧承接露水,水火既济而大丹有成。

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卷中:“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炁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阳燧者,炼五色石作镜向日,以艾取火。”

《淮南子》谓之火。方诸又有水,方诸以水晶为珠,向月取水,又谓之阴燧。阳燧、方诸若不假日月,则不能生水、取火。人身之中,阴阳升降与天地造化同运,其间水火交通之理,亦岂外夫日往月来交会之机以求证效哉?

取火于日的阳燧(凹面镜),通过反射阳光聚焦而产生高温,若将易燃物品置于其上方的焦点处,就会被引燃。《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盗天地精华,是把能量集束为一,量变造成质变,盗太阳的热能来自利。同理将涣散向外消耗的精气神内敛,凝聚愈精密,所产生的能量就愈大。

3、修炼外丹

术士炼丹也借助此法以神其事,如葛洪《抱朴子·金丹》记造九转金丹法,于夏至之后,“候日精照之”,炼丹采日月之精华,以合阴阳之灵气。发展出外丹修炼。

《抱朴子·金丹》有所谓岷山丹法“道士张盖蹹精思于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其法鼓冶黄铜,以作方诸,以承取月中水。以水银覆之,致日精火其中,长服之不死。”

《道藏》中收载的《丹房须知》用火十七也说“其火取日之火”。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王弼注“精气烟熅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只是气的聚散。

因此《古文龙虎经注疏》作者强调真铅真汞,非指五金八石、硝霜浆露,亦非阴丹及静坐存思之术。而是采取太阴之精,诱会太阳之气,使阴阳精气归于神室,结成金液还丹,得日月之精华以炼外丹故能不死。

4、阴阳双修

《易.系辞上》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是把雷霆、风雨、日月等自然现象当作天地交感的生命行为,又反过来隐喻媾合。所以,由男女阴阳相感,发展出双修阴阳法。

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以同类之物诱之成丹。亦犹日中有火,以阳燧引之,则得其火矣。又如月中有水,以方诸引之,则得其水矣。故锻同类之物,立为炉鼎,号曰真龙真虎。”是指采取同类之真阳,以接补已漏衰老之体。

《说文解字》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淮南子.天文》“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是阴阳概念的最直接来源,并形成炼养思想。

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由取日之火月之水,发展了存思日月,以服气引导;采日月之精华,以合阴阳之灵气的外丹;男女阴阳相感的双修阴阳法;自身的阴阳和宇宙的阴阳相感应,招摄先天一炁的虚空派。各家方法不同,原理则相通。

-----

原来如此啊,如果不是查找资料,根本不知道阳燧与道教之间的关系,而道教的修炼法里提到的“阳燧”、“方诸”也想不到是这么回事!

古人取火的方式经历了“木燧”、“阳燧”、“石火”三个进化过程;

商周时期的钻木取火和后来的阳燧并用,即日光充足用阳燧取火,阴天和夜晚用木燧取火,这二种方式并用一直到了唐代。

据资料显示,在魏晋时期,人们采用击石取火的方法,将石块与铁片相撞,用相撞后的火星引燃“火绒:或者是涂过硫磺的木条;这种方法不受天气条件的局限,简便易用;到了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逐渐成为取火的主要方式,以至于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取火场景。

当阳燧推出了历史舞台后,因为它曾有采天火的文化内涵,而逐渐成为道家方士祭天的法器;《旧唐书。礼仪志》中有“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取火,应时的”的记载。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与天,给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

甚至还有带柄的小阳燧,看到网上有人收藏的几柄小阳燧,最大的带柄长7.2厘米,最小的带柄长6厘米,直径仅5厘米左右,厚一般都是0.5厘米;看形制及锈色应该是辽金时期的!

这么小的阳燧会有什么用途呢?

我们知道在宋代以后,阳燧的作用大致为实用,陪葬,法器;再细看几面小阳燧,正面为镜面,背面是燧面,一镜汇聚二种用途,是兼具吉祥安康寓意的实用小手镜。

图 晚唐---辽代。阳燧双面小挂镜(网络图)

阳燧、方诸对道教的影响

铸造精良,小巧精致,高3.9厘米,镜面直径2.7厘米。

所以,发展到后来,阳燧一镜多用功能,是为多元化的器物。

一、是古代利用阳燧取火,为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具。据《礼记·内侧》:曰“左佩纷巾兑、刀、小角焦 、金燧”。金燧俗称阳燧。

二、是鉴容照面的镜子。《说文》:“镜,取景之物。”

三、是祭礼之物。《旧唐书·礼仪志》:“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取火,应时得。”

四、是民俗的随葬品,在宋代墓葬中多见,反映宋人社会时尚。

五、是道教使用的一种法器。

例如:

怀宁县18国道月潜段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宋代阳燧镜,经对出土器物陶甬进行考证辨析,14件陶甬器物,有2件分别为金童、玉女,另12件从其造型、神态应为六丁六甲神甬。

椐史料记载,六丁六甲与四值功曹、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七十二地煞等同为道教的护法神将。

说明了墓主人生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陪葬器物应为其在世时做法事的用具。同时也证实了阳燧镜发展到宋代已演变为道士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