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佛风道骨五峰山

文 | 李振声

在济南市长清区东南约十公里处的泰山山脉,有一座五峰插天俊美壮观的秀山叫五峰山,它与同祖同宗的泰山、灵岩山齐名,被人们并称为“鲁中三山”。五峰山素以山清水秀景色秀美著称,其中尤以历代游客推举出的“五峰八景”,即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风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辟、薛岭牧樵最为称道。然而仅有这些景观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名山,真正让五峰山万众瞩目名扬天下的,是它佛风道骨般的宗教文化。

佛风道骨五峰山

五峰山很久以前就成为了宗教胜地,最早来此传教的是佛家,接下来道教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千余年来宗教与人类文明在此同步发展,终使成为江北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道教圣地之一——这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那句老话。

根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与佛教结缘,到南北朝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期间由于受帝王将相对佛教狂热推崇的影响,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修庙热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那段时间“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实况。像五峰山有这么高颜值的风水宝地,自然成了佛门修行之首选。只可惜,自从道教进山以后,佛教地盘逐渐萎缩,后来竟然全身而退。所以当年五峰山的佛事盛况现已无人知晓,遗存的只有在莲花洞中的200多尊东魏时期的石窟造像。不过透过这些雕工细腻精湛、神态栩栩如生、堪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的艺术作品,我们不难想像当年五峰山高僧满座佛光高照,有过何等辉煌的历史。

佛风道骨五峰山

北宋初年,道士谭紫霄派弟子到五峰山传道,这是道教在五峰山的最早传播。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创建全真教,先后派“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郝大通、刘长生到五峰山弘扬全真龙门教义,使道教在五峰山站稳了脚跟。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势力在北方迅速扩大,1187年已经修道成名的刘长生派弟子崔真静来五峰山做道观主持,这是一位厌倦仕途淡薄名利鄙视权势的隐士,不仅精通佛、道、儒三教之大义,而且精通医学,医术高超,他在五峰山一边动土建观,一边讲经布道,一边为百姓治病,在道界和百姓中间有相当高的声望。为此,他得到了皇帝颁发的《道藏》一部,所在道观也四次得到朝廷的奖赏,其中金代被敕封命名为“洞真观”,元代被朝廷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被敕封为“保国隆寿宫”。

崔真静是在五峰山洞真观过世的,一生为传播道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缅怀他的功德,后人立碑予以纪念。此碑现保存在洞真观内,是五峰山最珍贵的文物之一。碑的正面是单线条刻画的崔真静坐像,为清代山水画家沈士元所绘,画像上端镌刻着金元著名作家元好问、刘祁及杜仁杰的像赞诗各一首,碑阴刻的是由杜仁杰撰写的碑文。此碑的诗、书、画、刻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为历代金石家著录之珍品。

佛风道骨五峰山

如今在五峰山洞真观能见到的道观有三清殿、玉皇殿、真武殿、碧霞宫、三元宫、青帝宫等,虽然大多是按历史原貌重建的(原建筑因年代久远或毁于战乱或毁于天灾),但修旧如旧气势不减当年。观内还有皇宫门、午朝门、百丈阶、石牌坊、清泠亭、卧龙池、碑林、古树等诸多景点,也都深藏故事别有洞天。其中一株雌雄同株的古银杏树尤其令人刮目,此树粗6.5米,需6人合抱才能围住;高35米,相当于十层大楼的高度,树冠铺天盖地,能覆盖近3000平方米的地面。据说这棵新枝嫩芽英姿勃发的古树是南北朝时期种下的,已有2000岁的高龄,堪称树中寿星。人们来到树下与之合影,不由自主就会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之感。

在五峰山游览,你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徜徉在洞真观中,随处可见的诸如积德劝善、仁爱不私、吃亏是福、忍让不争、清静无为、养生却祸等体现老庄思想的教化宣示,其中许多内容不乏带有顺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的每一句话里都隐藏着故事,每一个字里都饱含着情感,假若把心种在里面,用不了多久,自己的心田就会多出一片芬芳的花朵。(图片选自网络)

佛风道骨五峰山

作者简介:李振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曾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佛风道骨五峰山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