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四海八荒神仙排名)

上接《四海八荒神仙之玄都观道士李遐周(唐长安道教-6)》

前文中提到的谶语和预言者都是天师和先知级别的道士,而唐朝是个道士们最得瑟的年代,到处都是道家的传说……

楼观道士岐晖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这一年隋炀帝正忙着亲征辽东,去打高句丽。

这一日,楼观道士岐道长在长安城西南、终南山北坡、老子讲经的楼观,对他的弟子说:“天道要改了,我已经看到了。就这几年功夫, 一切都会变。“

“那么,不知是谁来改变这个世道?“弟子问道。

”当有老君子孙治世。太上老君的子孙将会改变现在的世界,此后我们道教就会大放异彩。” 岐晖回答着弟子们的问题①。

六年后的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纠集起的娘子军就驻扎在盩厔(念周至),位于岐晖所在楼观的附近。而岐晖则把观中的存粮,全都给了平阳公主的军队。此时李渊的军队准备攻占长安,大军已到黄河渡口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岐晖得知消息后说:“他才是真君,李渊一定会平定四方成为天子。”此时的岐晖道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岐平定。同时他派出观中道士去接应李渊。②

唐建国后的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李渊敕令在老子曾经讲经和主要活动的地方,终南山尹喜的故宅处、也就是楼观派的大本营的盩厔(念周至)楼观,新修老君殿、天尊堂及尹真人庙。而岐晖岐平定作为观主,在这里主事。

庙堂修好后的第二年,李渊亲自带着一千多人来了,在楼观献食祭祀老子。并将楼观改名为宗圣观,并赐给观里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欧阳询为此还撰写了《大唐宗圣观记》刻成石碑以纪念。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号称天下第一福地 - 秦岭北麓之终南山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大唐宗圣观记碑》拓片,此碑现存于西安周至终南山楼观台

茅山道士王远知

王远知在预言李世民将登上皇位的几年后,李世民果然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之后登基。上位后的李世民要将王道长拜以高位,但是王道长的心思却是成仙成道,不羡慕高管俸禄,坚决要求回到茅山。李世民尊重道长的选择,并敕润州(今江苏镇江)地方政府在茅山为王道长建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

在茅山,王道长过着简朴归真的生活、吃的是山里的灵芝木耳,喝的是天降玉露。他在这里屏弃尘杂、全心悟道、吐故纳新。在那里还撰写了《易总》十五卷。

不知不觉,在贞观九年(635年),王远知已经一百二十六岁了。这一日王道长突然叫来了弟子潘师正,并对他说:“以我的仙格,因为幼年曾将误伤过一个童子的嘴,所以不能在白日升天,我知道自己即将要远行了。”

第二天,王道长,沐浴更衣,焚香而寝,道长羽化飞升了。

道长羽化的45年后,唐高宗还追赠其为“太中大夫”,封号“升真先生”。四年后武则天又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号“升玄先生”。③

太史令李淳风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本是隋朝雍州小吏,曾经辞官为道,并注解过《老子》、撰写过方志图十卷和《天文大象赋》等。 李淳风受父亲的影响很大。

星象和算演大师

李淳风9岁为道,17岁就进了李世民的秦王府任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18年),25岁的李淳风被唐太宗任命为郎官,入太史局供职。而在这里,李淳风修炼成为了一代道学星象和算演大家。

到了贞观十五年(641年),40岁的李淳风已经官至太常博士,他为《晋书》写了《天文》、《律历》、《五行》三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47岁的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

在唐高宗的显庆元年(656年),55岁的李淳风被封为昌乐县男。并注释了《十部算经》和《九章算术》, 就是因为他的注释,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流传开来: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他编了新历法名叫《麟德历》。此时的他写了一本牛掰的星占学著作《乙巳占》10卷。在书中,他最早将风的大小定级,并将风的大小分成了八个级别。

推背图

李淳风除了成功预言了“唐公当受天命”外,他还夜观天象后,一时兴起后,开始预言推算天下的未来故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他才停止了演算。于是两人将推演的结果记录下来,成了中国史上一部预测奇书《推背图》,这本书不但推算了唐朝的国运,而且还推断到了唐朝以后数千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袁天纲和李淳风是亲哥俩或同母异父或一母所生的双胞胎,由袁、李两家抚养。他俩的母亲是传说中的仙女。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传说中的彩绘抄本《推背图》

天象“女主昌”

他的另一个大预言是他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六月初,看到长安城中的天空中,看见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于是他预言“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女主昌卜象。武则天的成功上位证实了他的超级大预言。

风水宝地乾陵

据传,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的选址工作也是由李淳风和袁天罡兵分两路分头去寻找的。先是袁天罡寻遍天下风水宝地,一日夜观天象终于找到一处山峦紫气冲天,与北斗相交的风水绝佳之地,于是在地上埋了一枚铜钱做记号。

李淳风则是经过望气推演,也找到了一处地合阴阳二仪的绝妙风水佳地。于是他拔下了头发上的簪子,插在了地上。

几日后两人向高宗汇报,说均已找到风水最佳之地。高宗和武则天想去看看这两个地方究竟怎么样。于是先去袁天罡找的地方,快到之时,发现两人找的竟然是同一座山。

袁天罡说:“我在风水最佳点上埋了铜钱做了标记。”李淳风说:“我在风水最佳处插了发簪做了标记。”

高宗派人去看,结果见证奇迹的一幕发生了。李淳风的金簪就插在袁天罡的铜钱的方孔之中。

这简直就是唐朝风水测试的“双盲实验”。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李淳风和袁天罡为高宗李治以及武则天所选的风水宝地乾陵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69岁的李淳风无疾而终,被葬在了老家今陕西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

滑州道士薛颐

薛颐通晓各种杂占,曾向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密传符命,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登基,验证了薛颐的预言。

李世民登基后,拜薛颐为颐中大夫。但是薛颐的志不在做官,又复请为道士,太宗尊重他的选择,在九嵕(念宗)山为薛颐建造了紫府观,薛颐为观主。并在紫府观中建一清台,供薛颐观天象以看灾祥,然后汇报给朝廷。

贞观年间,唐朝国力逐渐增强,历史进入了路不拾遗的“贞观之治”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大唐的疆域也空前广阔,唐太宗准备封禅泰山,封禅的大队人马已经从长安到了洛阳。可就在这时,天空出现彗星,薛颐上表说:“根据天象及其他玄象,现在不是东封的时候。” 褚遂良也极力劝谏太宗,此时不宜封禅。这二人一起出面阻止了一起太宗封禅事件。

薛颐把这些年在紫府观的观测结果,常常汇报给太宗。太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薛颐所预测的吉凶经常和李淳风所预测的往往非常契合。④

而这个紫府观的位置就位于李世民未来长眠的九嵕山昭陵陵区之内。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有唐太宗昭陵和薛颐紫府观的京兆醴泉县

道教宗师中,除了预言谶语者,还有法术高强的天师。例如前文已经说过长安玄都观的两人神仙“二叶”:真人叶静能和叶法善祖孙。除了“二叶”之外,在唐朝出镜率很高的还有几位高人,江湖上到处都是他们的神的传说。

天师胡惠超

胡惠超是唐高宗和武后时期,名满江湖、道行深不可测的几位天师之一。没有人能说清楚他是何许人也,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多大年纪。时人只知道他来自庐山,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修道,并隐居于豫章西山。

他的面目像是个四十来岁的人,体貌瓖伟,须眉甚美。他的大胡子很引人注目,被人称为“胡长仙人”。他有一个特异功能,凡是走在人群之中,他的脑袋总是比所有人都高出一节,看起来鹤立鸡群。但是一旦遇到老者,他忽然就会变矮,他的脑袋顶只到老者的肩头,以示对老者的尊敬。每当别人问他仙寿,他答道五十二岁。可是都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的面貌一点不改,别人问他岁数,他的回答依旧是五十二岁。

胡天师行走天涯,如果看到偏远地方有人遗骸露于道边,他会替这些不幸死去的人们做道法,并埋葬他们的尸骨;他还有个爱好那就是经常指点别人说:“这地下有宝,你可以挖挖试试。” 结果挖的人总是会大有收获,并且挖到珍宝;如果看到有邪怪之物危害百姓,他嫉恶如仇,会立即冲过去施道法,翦除这些妖魔鬼怪。

这一日,他来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西门,看到有樟木精在那里兴妖作怪,这个树精只长了一只脚,邀人淫祀。这些“淫祀”戕害生人身体,甚至生命。天师看到大声叱骂,凭借深厚的道行,画道符并投向樟树精。随后命人砍了这个樟树精,并浇上油,把树精焚烧成灰,妖孽从此没有了。在樟树精处,他建起了一座道观,名为信果观,后来改为了天庆观。

武则天听说了很多胡天师的神迹,便诏胡天师入宫。胡天师入宫后,武后向其求教长生不老以及修仙之事,但是胡天师却只谈帝王应有的道德和治理国家以及教化百姓之道,武后被天师的话语打动,希望天师能留在她身边负责炼制丹药之事。但是天师坚持请辞,希望还山修炼。最后武后赐给金银送天师回到山中修炼。并告诉天师,“先生道行深厚,超凡脱俗。能见先生一面,已经是我三生有幸。您离开京城,我已经感到仙气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先生在飞升之前,能够给我留一颗丹药。“

天师回到山中,炼丹三年,并撰写了本道教典籍《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

武周长安三年(703年)二月,胡天师命其弟子在游帷观西北方向的伏龙冈修建了一个坟墓,并在墓中安置了《太玄真符》二卷、七星神剑、灵宝策杖各一于内。到了二月十六日这一日,胡天师换上了一身整洁的道袍,躺在一个绳床之上。就在这时,忽然天师周围的空间,弥漫了淡淡的异香。再看户外,有一行仙鹤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空中飞行。此时墙外车马声鼎沸,众人进来看望天师,但是天师已经尸解羽化,飞升上界了。

可是,十几年后,武则天早已离世,中宗和睿宗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时大唐的天子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 时光已经进入了开元年间,到了盛世之时。 此时的长安市井之中,胡天师却又再现人间,他向玄宗传授帝王治理国家之术,唐明皇还介绍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向胡天师拜师。玄宗最后为天师写诗,再次送天师返回山中。

八仙传说之张果

唐朝道士中,唯一一位唐玄宗要把自己有同样成仙志向的妹妹玉真公主嫁给他的,这个道士就是张果。张果的名声之大几乎家喻户晓,大家一般都叫他张果老。

张果自称是帝尧的侍中,到唐之时,他的年纪已经3000多岁了。具体多少岁,他也记不清了。他的坐骑不是汗血大苑宝马,而是一头白色小毛驴。这只小毛驴可比千里马牛掰多了,能够日行万里。最关键的是,他这头驴还有折叠功能。可以像折叠纸片一样,把毛驴折叠起来,放在行李中。 如果要骑毛驴上路,只要对着纸片,用水一喷,毛驴当下就活蹦乱跳地复活了。

太宗和高宗都曾经诏张果入宫,但是他却理都不理。到了武则天时代,武后派专人专程去请他,他不愿意去,但很无奈,只有跟着使臣上路。可是就在路途之中,他突然一命呜呼,一会儿功夫,连尸体都腐烂了。 使臣回宫给武后交差,说张道长仙逝,来不了了。

可是过了不久,人们又在长安热闹的市井中又看到了这个骑着小毛驴活蹦乱跳的小老头。

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说张果又现身于今天山西南部、临近今陕西的中条山。于是赶忙派裴晤前去请张果相见。裴晤千辛万苦来到中条山,终于见到了张果,但是张果老态龙钟,头花全白,牙齿也没有几颗,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仙人?”

张果不想跟着他去见皇帝,于是故伎重演,准备假死,一会儿就气绝身亡了。这回裴晤慌了,眼看自己不能完成使命。他听说过张果会诈死的故事,于是他赶忙烧香,向张果叩拜。不一会儿,张果醒了。裴晤固请张果去长安见玄宗,但是张果耍起了倔脾气就是不去。

此时玄宗又派出了中书舍人徐峤带着皇帝玺书敕令到了中条山,张果一看这阵势,也不好太薄当今天子的面子,于是勉强答应随徐峤一起到长安去见玄宗。

在宫内,玄宗亲切接见了张果。玄宗一看张果这样一副老态龙钟也是吃了一惊,忙问张果:“先生您这样的得道之人,为何齿发衰朽如此?”

“回陛下,小老儿我得道之时就已经长成这样了,所以只好这般摸样了。不过,如果陛下不喜欢,我把牙齿头发拔掉不就可以了?”

玄宗连忙制止,可是张果手快,说着就开始动手,剩下的几颗牙齿也都被他拔掉了。

“先生何必如此,刚去休息一会儿。”玄宗连忙说。

张果退下。刚过了一会儿,张果重新来了,但这时的张果却青鬓皓齿,身体强壮,完全是个棒小伙子。玄宗的下巴都要惊掉了。当时就封了张果为“银青光禄大夫”,并赐号“通玄先生”。

玄宗看着眼前这个英俊小伙子,立即想起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还未出嫁,而且这个妹妹一心求道,何不向张果提个亲。于是他向张果提亲,想把妹妹嫁给张果。

张果听玄宗这样说,马上开口唱起了道情:

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

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

唱着笑着,纸驴出来了,他拿着纸驴, 用杯中酒撒了一下,纸驴立即变成了真驴。 他跨在了驴背上,头冲着驴尾巴,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张果老的故事实在是太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张果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一位学者型道士,他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道教经典。

在《新唐书 方技传》中有张果的传 “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

楼观道士尹文操

尹文操,楼观道士,唐高宗李治的帝师。

唐高宗李治即位不久,夏日的长安酷暑难耐,高宗一行来到长安城西北300里的麟游九成宫避暑。九成宫的夜空清爽异常,仿佛所有的星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灰白色的银河横亘于天空之中格外清晰。

这天晚上高宗抬头望向天空,突然看到有一个明亮的彗星,拖着长有数丈的大尾巴,在天空中由南向北划过,彷佛整个天空都忽然亮了一下。

高宗李治向尊师尹文操求教:“为什么天空此时有彗星经过?”

尹道长回到:“陛下,这是上天对您的警示和劝诫。儿子要尊敬父亲,君上要顺从天道,要向群臣纳谏,并要广征贤才,远离只会溜须拍马的奸佞小人,要减少战争和老百姓的苦役,自己还要勤政并亲躬励行。这样才可以符合上天的旨意,这种彗星也就不会再有了。”

而这一年是总章元年(668年),正是唐王朝大兴兵事,攻打高句丽之时。但是李治听从了尊师的教导,时时提醒自己,在高宗李治治下, 唐朝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强大,开创了永徽之治。

尹道长借着这颗彗星, 真正起到了教育和劝诫天子的作用,不愧为一代帝师。

高宗非常尊敬自己的尊师,高宗还把自己在藩王府,昔日保宁坊的晋王府旧宅改造为昊天观,以尊师为观主。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高宗令尹文操于楼观老子庙设醮(念焦)祭祀老君,高宗则率文武百官一同拜谒老子。同时敕修道教经典《玄元皇帝圣纪》一部。

这位尹道长,陇西天水人,祖上从北周开始就世代官宦,曾祖尹洪是北周的商州(今陕西商县)刺史,祖父尹舒是隋的文州(今甘肃文县)别架, 父亲尹珍是唐朝的唐朝散大夫。

儿童稍长,刚能穿上真正的衣服的“胜衣之日”,他就认识字并会唯诵《老子》和《孝经》,小小年纪对《灵宝经》和《西升经》越来越感兴趣,竟能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奥秘。他善学不怠,求师不暇,拜上皇高足周法师为师,学得了“紫云之妙旨”和“青羽之隐法”两大法。

15岁的尹文操已经道名远扬了。唐太宗文德长孙皇后曾经搜访道林以求贤才,就是这个机会,尹文操奉敕出家,进入楼观宗圣观。接下来尹道长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寻找道理祖气,最后隐于长安城南侧的终南山中。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尹道长出山并游历太白山,此后的他询德咨量,救世度人,三十余年,以日系月,始终不绝。直至成为高宗帝师。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楼观碑文《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唐员半千撰,尾元大德元年聂志真重摹并跋,此本失拓

深度介入了政治斗争的史崇玄

史崇玄出身于怀州河内县(今河南沁阳)的一户贫寒人家,出家为道后,由于聪明勤奋悟性高,而成为当地的道教大师。后来史道长来到长安,很快依附了太平公主。几乎参与了太平公主主导的所有政变。在铲除韦后集团的唐隆政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睿宗李旦登基后,史崇玄更是成为睿宗的两个女儿,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的师父。史崇玄被封为长安金城坊太清观主,并赐河内郡公、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等职位。他在睿宗一朝地位之显赫可窥一斑。

在先天元年,唐睿宗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自己退居太上皇。在这一年,史崇玄还受诏主持了编修道教经典中的经典《一切道经音义》一百十三卷。

但随着太平公主和玄宗李隆基的矛盾越来越大,史崇玄身上的悲剧色彩却越来越浓重了。

由于他地位显赫,身为道教国师,因此他不予余力打击佛教,结果一些佛教徒对他恨之入骨,准备狠狠整他一下。

于是这些佛教徒出了数十万钱去贿赂了一个亡命之徒段谦。这一日,段谦直接闯入了太极宫宫城的正南门承天门,进入后直奔太极殿, 还边走边喊:“我是天子,是史崇玄让我来的。”

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狂人被摁倒后,五花大绑。睿宗仁慈没有杀他,把他流放到了条件最艰苦的岭南。由于太平公主的保护,史崇玄却毫发未伤。

再往后,史崇玄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太平公主和玄宗李隆基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宗教上,天平公主主要依靠两个人,一个是佛教力量-僧慧范,另一个就是道教力量-道士史崇玄。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铲除李隆基, 而作为太平公主铁杆的史崇玄义无反顾是主要策划人之一。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了。玄宗三下五除二就结果了太平公主势力,太平公主逃到终南山一个寺中躲避,三天后回到家中,被李隆基赐死。而作为太平公主势力的史崇玄也因为站错了队而一命呜呼。

在金城坊太清观一节中,还有对史道长的详细解说。

其他著名道士

唐代的著名大道名师辈出, 除了上述的这些真人天师外, 还有许多,例如:

司马承祯

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和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称为“仙宗十友”,唐玄宗直呼其为“道兄”,宰相张九龄、张说也都曾拜他为师。一生撰写了《形神坐忘论》、《天隐子序》、《修真秘旨》等十多部道教经典。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羽化飞升,世寿九十六岁,追赠银青光禄大夫、正一先生。

潘师正

潘师正是司马承祯的师父,他出生时,大家发现他的脚底板有灵龟的纹路,而且和刘备一样双手过膝。五岁时作为隋将的父亲死于攻打南朝陈的战场上。母亲带他回到赞皇(今河北赵县)老家。

母亲笃信道教,因此幼年的潘师正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道德经》,到了13岁这年,母亲去世。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活在世上。

机缘巧合,他遇到了北上传道的茅山道士刘爱道,经过刘爱道的引荐。潘师正拜道教顶级人物王远知为师,王远知授潘师正三清教法,三洞真诀,兼授正一法与灵宝道法。

后来潘师正选择了在中岳嵩山修行,领悟内外丹法,呼吸吐纳。用天地元阳精华,入炼为体内的玄丹, 这就是所谓的炼“内丹“,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所理解的气功。他终成一代名道。

唐高宗年纪轻轻就得了李唐家的家族遗传病“风疾”,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整天头晕目眩,身体羸弱。他整天被厉害媳妇武则天整到洛阳去住。在洛阳期间,他听说了嵩山里的高人潘师正,想让潘大师能够帮他解决健康问题。于是高宗在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亲自驾幸嵩山,并派专车把潘大师从逍遥谷接到嵩阳观相见。会见后,高宗就敕令在逍遥谷建隆唐观,岭上另起“精思院”作为潘真人的住所。

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高宗再来洛阳,在洛阳西宫亲切接见了九十六岁的潘真人,并改嵩阳观为奉阳宫。很快,在第二年,高宗在金阙亭又第三次会见了潘师正,这回授予了“潘师正”天师封号,并向潘大师询问并学习了三洞、七真的奥义。高宗夸赞潘真人是爱国爱教的好天师。

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六月十六日上午,潘天师无疾而终,羽化飞升,年九十八载。高宗及武后,诏赠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

又过了一年,高宗也崩于洛阳贞观殿,春秋五十六载。在他离世的弥留之际留下了他的最后一句话:“这次改元,大赦天下,天下苍生都高兴了,但我命却要完了。如果天地有灵再给我一两月的生命,让我回到长安,死也无恨了。”在高宗的内心,长安才是他的家,死在了他乡异土是他的莫大遗憾。文明元年(684 年)五月, 武则天奉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柩回到长安,安葬于乾陵。

成玄英

道教学者,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精通老庄,深谙《周易》、儒学、佛学等。在贞观五年(631年),被唐太宗诏进长安为崇化坊西华观观主,并赐道号“西华法师”。

贞观五年,13岁的太子李承乾得了场病,道士秦(世)英祈祷后,太子病愈。于是李世民建了一寺一观,寺为普光寺,观为西华观。普光寺建在了颁政坊南门之东,而西华观建在了西市之西南角的崇化坊。西华观与丰邑坊的清虚观以及待贤坊的会圣观,均列于长安郭城西城墙东,构成了一个道观建筑群。唐高宗李治在显庆元年,又在以东西向中轴金光门-春明门大街,南北为对称,在开远门北的普宁坊坊修建了东明观。“西华“是西华高上虚皇道君,而”东明“是东明高上虚皇道君。

但是到了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成玄英因为著书《周易流演》并私自用周易推演国家吉凶,并成功推算出当时的天下大旱,而被流放郁州(今江苏连云港云台山)。著写纬书类,自六朝以来都是国家之大忌。随着成玄英离开西华观,这个道观也日渐衰落。

而潜藏在这个表面之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西华观紧紧地和原太子,也就是高宗李治的大哥李承乾联系在了一起。当时的道士秦英,也是原太子东宫的幕僚,而西华观第一任观主就是秦英。

随着后来太子李承乾被废,秦英被贬,而接替秦英做第二任观主的才是成玄英。高宗即位后,很快修建了东明观,这才是高宗心中自己的道观。 西华观的衰落在情理之中。

成玄英在流放时期,潜心研究道法并写作,此时的他写了几本书,分别是《度人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南华真经疏》等。

孙思邈

孙思邈被大家认为是中医的祖师爷级人物,江湖人称“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耀州),从小聪明过人,醉心于研究老庄学说。北周静帝时,时为隋国公和大丞相的杨坚准备任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却逃跑了,跑到了秦岭最高峰海拔3771.2米的太白山上,开始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经典。隋朝开皇年间,他一直隐居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中。这些年里,他写了两本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至今还是中医学习必读的经典。

四海八荒神仙之其他唐朝诸仙道(唐长安道教-7)

终南山

唐太宗曾召孙思邈入京长安为官,孙思邈再次谢绝,依旧喜欢闲云野鹤的生活和市井民间之景,为大众治疗疾病是他认为最浪漫的事。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再次将孙思邈接到长安,并封他为谏议大夫。晚年的孙思邈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 后改名为药王山修道行医并为中医草药著书立传。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在药王山仙逝, 仙龄142岁。 唐太宗对药王的评价是:

“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罗公远

唐玄宗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罗公远的回答是:“ 圣人之道在心中,不必向他处寻求”。

有唐一朝,这位著名道士罗公远常往来青城、罗川等名山之间。论法术,他和张果、叶法善齐名。

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道行深厚,法术高强。他能够除祟驱妖,召龙致雨。他的和玄宗的互动很多,玄宗还曾向他学习过隐身。他和叶法善、金刚三藏几人比试法力的故事也有一箩筐。其他篇章详述。

他也是能立书写传的道家精英,他写过《真龙虎九仙经注》(又名《天真皇人九仙经》)被收入《道藏》之中。

唐朝的高道实在太多,还有

· 和李淳风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玄学大家袁天罡

· 年过百岁、常采药于深山、法术高强的罗浮山道士轩辕集

· 道士诗人和画家,炼丹服气,成为了茅山“地仙”的刘商

· 善于炼丹的贞观年间,平棘(今河北赵县),贞观19年,时年646岁的道长张道鹤

· 太宗朝“黄白术”丹师成弼

· 太宗朝著名宰相道士魏征

· 太宗朝著名茅山道士王轨

· 将佛教思想融入道教号称“洪元先生”的王玄览

· 高宗朝作为佛教代表和佛教辩论的高道,号称“老中魁首”的玄都观道士李荣

· 玄都观主尹敬崇为道教历史上最早的道藏《一切道经》编撰领导之一。

· 中宗朝见到李隆基真龙出现的”赤龙在案“的白鹤观道士宋大辩

· 道学深奥,为时所贤,宰相房琯的好友,玄都观道士荆朏

· 玄宗朝善于占兆的道士冯道力和处士刘承祖

· 玄宗朝著名儒士出身隐于南阳倚帝山的道士吴筠

· 叶法善的徒弟,精摄养、占卜之术,著《老子说五厨经注》,长安亲仁坊肃明观主的尹愔(念音),肃明观后改为咸宜女冠观;

· 玄宗朝的御用丹药师孙甑生姜抚

· 宪宗朝敕令在兴唐观炼药的柳泌

· 敬宗朝御用炼丹师太清宫道士赵归真

……

本文节选自笔者的系列丛书《长安108坊》

下接《玄都观的千树桃花》

————————————————————————————————

注释:

① “天道将改,吾犹见之,不过数岁矣”。有弟子问:“不知来者若何?”岐答:“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后数年,隋果乱。-《混元圣纪》卷八

② 高祖皇帝初起义兵于晋阳,帝女平阳公主紫绍妻也亦起兵应帝,屯于宜寿宫。晖逆知真主将出,尽以观中资粮给其军,及帝至浦津关,晖喜曰:‘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为平定以应之。” 《混元圣纪》卷八

③ 其年,远知谓弟子潘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见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卒,年一百二十六岁。调露二年,追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改谥曰升玄先生。-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④ 薛颐,隋唐时人,滑州人。大业中,为道士。解天文律历,尤晓杂占。炀帝引入内道场,亟令章醮。武德初,追直秦府。颐尝密谓秦王曰:“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秦王乃奏授太史丞,累迁太史令。贞观中,太宗将封禅泰山,有彗星见,颐因言“考诸玄象,恐未可东封”。会褚遂良亦言其事,于是乃止。颐后上表请为道士,太宗为置紫府观于九秬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又敕于观中建一清台,候玄象,有灾祥薄蚀谪见等事,随状闻奏。前后所奏,与京台李淳风多相符契。后数岁卒。《旧唐书》卷191《薛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