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医学,与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宝,“精、气、神”论(道文化与中医学)

所谓“精、气、神”,既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同时又是道教内丹学术语。

道教内丹学中,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

中医学,与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宝,“精、气、神”论

“先天之精”,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多是肾精。

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后天之气”则指的是呼吸之气。

自然,“神”在内丹学中,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道德经》 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通过“识神”学习。

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先天之神”也就是元神,则是观照的重中之重,三教融合的趋势产生后,也被引申为自我慧光,或者说,这二者本身就指代一处。

中医学,与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宝,“精、气、神”论

若应用到具体之中,如“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等都是对于精气神的运用。而在道教的经典《老子》之中,有关于精气神的内容尤其多。

如论述“精”就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对于气则有:“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便是指结聚真气,使身体柔和,能若婴儿,此处婴儿又有内外两层含义,此处不细讲。

而且,其气而生之法,《老子》中也有明确提到: 心使气日强。”这是因为心为气主,与《胎息经》:“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实则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学,与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宝,“精、气、神”论

而其中,自然也不少有精化气的隐喻,如:“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之至也”,“和之至也”,“冲气以为和”等等,比比皆是。

再言神,则更是耳熟能详,自古解老者,常离不开: “谷神不死”此一句。而此一句,也确实说明了老子重视养神,也就是:“ 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也就是说“神”只有依靠“气”才能“灵”,与《云笈七签》:“精者身之根,根者气之位。精全则气全,精泄则气泄,气泄则神乘而去之。” 说法相辅相成、恰到好处。

当然,虽然在丹学之中,精气神确实尤其重要,但即便不接触此学之人,也不能忽略,首先中医学中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中医学,与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宝,“精、气、神”论

古人更有:“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的说法: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同时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气,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一个人若是常常喋喋不休就会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百病丛生。

寡思有如下之说:“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至也?”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思虑过度则使人气机郁结不畅,引起种种疾病。自然,“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小事上纠结不已,也不要为身外之物枉费心思。这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