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淮南子》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集锦(《淮南子》的诗句)

文章目录

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余也。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

————(《齐俗训》)

鉴 赏

此语出自《齐俗训》。它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中柴薪难以出售,在湖区鱼虾也不易售出,因为这种地方有的是这类东西。在这里,《淮南子》作者借此阐述了“民有余即让”、“让则礼义生”的观点。

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缪称训》)

鉴 赏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两句话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一种逻辑: 知己则能知人,从而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故不怨人;知命则能知天,从而能够顺天安命,故不怨天。前一句话侧重从人道上讲,后一句话侧重从天道上讲,其中都蕴涵了很高远的精神境界。

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由是观之,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

————(《齐俗训》)

鉴 赏

千里马一天就能跑完一千里的路程,但一般的马也能在十日之内走完这一千里路。《淮南子》通过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能因为一个人能力比另一个人能力强而否定了另一个人的价值;同时,不能只用天生的能力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也要看他后天的作为。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若火之自热,冰之自寒,夫有何修焉?及恃其力,赖其功者,若失火舟中。

————(《缪称训》)

鉴 赏

慈父关爱儿子,并非是想得到子女的报答,而是因为无法抛开内心的那颗爱心。也就是说,父之爱子,是出于人的一种自然感情,是一种内心真情的流露,不应当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在其中。同样,《淮南子》认为,圣人之于百姓的关系,也与父之于子的关系一样,不应当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在其中,而应当出于一种自然之情,把爱民当作自己的天职。当然,慈父不求子之报,圣人不求民之用,并不是说子女就真的不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民众就真的不感念圣人的爱民之功,父亲最终还是需要子女赡养,圣人也还是需要百姓出力的;但这一切的发生,都应当像船上的人同心救火一样,出于一种情之自然,而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有义者不可欺以利,有勇者不可劫以惧,如饥渴者不可欺以虚器也。人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

————(《缪称训》)

鉴 赏

智、仁、勇是中国古人所认定的“三达德”,也即三种最重要的德性。如《中庸》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就是说,智、仁、勇三者是通行天下的三种最重要的德性,人们要践行这三种德性,就必须有一颗追求至善的诚心;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体悟与践履这三种德性都应当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为只有能够体悟和践履这三种德性,才能够知道如何修身、治人、平天下。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虽在断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见也;智者,虽烦难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见也。

————(《主术训》)

鉴 赏

此语出自《主术训》。它的意思是说,普遍地爱护各种生物而不爱护人类本身,就不能叫“仁”。“仁”本是儒家所竭力提倡的道德品质之一,《淮南子》作者在这里将之作为君主的重要品质,与“智”一样,都放到“人主之术”的语境下加以阐述。从而,“仁”不仅仅是君子必修的德性之一,也不仅仅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还是君主实现其统御百姓、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品格。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主术训》)

鉴 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名言,一般我们都认为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故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尧、舜、禹、汤、文、武,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

————(《主术训》)

鉴 赏

此语出自《主术训》。它的意思是说,圣主明君对于善事,无论有多小也必定去做;而对于过失,不论多小也要立即改正。《淮南子》作者在这里阐述了统治者自身素质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定和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应有之义。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

————(《主术训》)

鉴 赏

此语出自《主术训》。它的意思是说,大禹能够疏通长江引导黄河,替天下人兴修水利,然而他却不能使江河改道西流。《淮南子》作者在这里借此以喻证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主术训》)

鉴 赏

此语出自《主术训》。它的意思是说,水太浑浊了,鱼儿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喘气;政令烦琐苛刻,民众就会动乱不安。这句话也曾出现于《韩诗外传》,但文字略有不同,今本《韩诗外传》作“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噞”、“喁”古音相近,意思相通。“噞”,高诱注作:“鱼短气出口于水,喘息之喻也。”“喁”,《说文解字》解释作:“喁,鱼口上见。”曾有学者据此推断此语是《淮南子》作者采《韩诗》而改之,但也有学者如马宗霍等认为,二书未必即出《韩诗》,“或古有是语两书同采之”。我们此处不必过多纠结于文字上的相同,因为二书引用此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韩诗外传》用以论证的是儒家式的、有恩有为的“有为之治”、“礼义之治”,而《主术训》用以喻证的却是黄老道家式的、清静无事的“无为之治”。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主术训》)

鉴 赏

大声呼喊只能传到百步之远,而人的志向所在却能够超越千里之外。《淮南子》由此所要突出的是志向的巨大效力,鼓励人们要敢于树立远大的志向。因为志向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方向,只有这个大方向确定了,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立志也意味着一个人的真正自觉与独立,意味着一个人对于自己责任的觉醒。就此而言,立志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起点,因此不可不慎。

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精神训》)

鉴 赏

“以汤止沸”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说的是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不从根本上着手,对事情没有帮助。而之所以“以汤止沸”没有效用,是因为水下面有火,加入水之后,火还会再把水烧开的。

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原道训》)

鉴 赏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说的是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直径为一尺的璧玉还要珍贵,这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由于这句话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时间的可贵,所以后人就根据这句话提炼出了“尺璧寸阴”的成语,而且还衍生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谚,足见人们对这句话的认可与重视。

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

————(《原道训》)

鉴 赏

善于游泳的人容易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常会落马摔伤。乍看起来,这话说得好像是自相矛盾,但是,细细想来,这两句话其实暗示了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 人容易在自以为平坦的地方摔跤。在平坦的土地上走路,人往往会觉得无需太着意脚下,因为脚下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障碍物;但是,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很小的石块就能够把人绊倒。

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

————(《原道训》)

鉴 赏

生活在井中的小鱼由于受到环境的局限,我们无法与它们谈论大海;而生活在夏季的虫子由于受到季节的限制,我们无法与它们谈论冬季的严寒。《淮南子》的这则名言源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寓意是很明确的,即批评那些坐井观天、见识短浅的人。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量尺度时一寸一寸地量到一丈,结果一定或多或少有些误差。这就是说以部分来研究,是无法抓住整体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日计不够,月计却有余”的意思。

天地之道,极相反,盈则损。

春天一过,再经夏、秋、冬三个时序,春天又会再来。满月亦是如此,上下弦月过后,月亮又再度盈满。过去的能再回来,有圆满必有亏损,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道”。也就是否极,泰必至。壶盈,水必溢的道理,“物极必反”、“持盈保泰”二语,导源于此。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人间训)

灾祸和幸福有若同门来聚。福之始来,可能祸亦踵至。利与害恒常紧邻而居。实际上得到利益的人,往往害亦随之。认为是害处的,有时却会因而得利。祸福利害,常是相互表里,如影随形。

剑待砥尔后能利。

(修务训)

箭要用砥石来磨才能变得锐利,人也是要经过不断地修养磨练,才能畅达通晓,跻身圣贤。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人间训)

暗中积善的人,上天早晚会降下福禄给他。暗中行善事的人,总有一天会获得辉煌的声誉。

或直于辞而害于事者。

(人间训)

讲话的词句虽然有时很正直,但往往也因之会妨碍事情的进行。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人闻训)

人往往不是因登高山而跌倒,而是因不盈尺的蚂蚁穴蚯而跌倒的。这是因为人总为对小事比较大意的缘故。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

(说林训)

只有一目的网,是不可能捕捉到鸟的。这比喻没有用很诚意的礼遇,是不可能敦聘到贤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件事情的完成,必须间接的得到他人的协助,才能事半功倍。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人间训)

连续千里长的堤防,种因于蚂蚁般小洞穴的渗漏而导致崩溃;百丈高楼,有时也会因烟囱上的小孔隙所冒出来的小焰而烧毁。

杨子见歧路而哭之,墨子见练丝而泣之。

(说林训)

战国时代学者杨朱见到分岐的道路就哭泣,墨翟看到未染色的练丝时也不禁涕下。因为岐路可以向东,也可以向西,使人无所适从,难于抉择。没有染色的布,可以染成红色,也可以染成黑色。这就是两位贤哲,一位见岐路而忧世人之徘徊,一位则见练丝而伤其纯白。正是引物忧时之谓。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

只要尝试一块肉,就能知道整锅肉的味道。

“一脔之肉”;指一块肉。“一镬”指全锅味道。

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说林训)

买鞋子时,本来应该找双合自己脚的大小鞋子,但是却有人为了要迁就鞋子的尺码,而修削自己的脚,去适应它。戴帽子时应找符合自己头的大小,但是却有人削尖了头去迁就帽子的大小。这也是指本末倒置,行而不得其宜的意思。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

(说山训)

山林里如果有猛兽出没,樵夫会因有所畏惧,而不敢入山砍伐林木。故林木就能完整地保全下来。

执弹而招鸟。

(说山训)

手上拿着弹弓而向鸟召唤示好,鸟是不会靠近。这是比喻采用的手段与目的相反的意思。

治国者若耨田,去害苗者而已。

(说山训)

治国之道好比是农夫在田里除草一般,只是要除掉那些杂草野艾。引喻治理国家,也必须除掉害群之马,以免影响善良人的安居。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

(说山训)

在弯弯曲曲的器皿之中,没有办法放置不弯曲的东西。同理,在邪恶麇集的社会里,正直的君子是无法存身的。

先针而后缕,可以成帷。

(说山训)

针在先,线在后,才能缝好帷幕。这就是说事物的推衍有一定的次序,不可紊乱颠倒。

知远而不知近。

(说山训)

对于远方的事,有时我们知道得很清楚,但却往往对身边的事物懵懂无知。这就是说,别人的是非过失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对自己的缺点常会毫无所觉。

畜池鱼者,必去猵獭。

(兵略训)

如果想在池塘里养鱼的话,必定要驱除猵獭。才能确保鱼的安全。这就是说,凡事都要防患未然。

“猵獭”:一种专吃鱼的动物。

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见齿。

(兵略训)

聪明的猛兽在追捕猎物之前,一定先把其尖牙利爪隐藏起来,不叫猎物发现。真正的强人也不会随意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力量。

蜂房不容鹊卵。

(泛论训)

蜂窝般的小窠,无法容纳鹊卵。也就是说,小范围是无法包容大事物的。

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

(道应训)

石头上不可能生出五谷的,糜鹿是不会在草木不生的秃山游走的。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泛论训)

所有的河流,虽然发源地各有不同,但所流入的地方都是大海。各家行业虽有不同,但其根本都在于治道之得以见于天也。

入其国者,从其俗。

(齐俗物)

到一个新的国家去,一定要顺从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到一个乡境,也是要从其习尚。

林中不卖薪,湖中不鬻鱼。

(齐俗物)

林中的柴薪十分地多,所以在那儿卖柴的话,一定没有生意。湖泊中的鱼很多,所以在那儿卖鱼,一定销路不大。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做这种傻事的。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主术训)

一个英明的国君,必须以天下人的耳目,作为自己的视听闻见。如此就能以民众的心为自己的心,民众的声为自己的声,这才是为政的应有的态度。

日慎一日。

(主术训)

每天的生活都要谨慎,今天要谨慎今天,明天要谨慎明天。如此日复一日的积累起来,就能日进有功,德业成就。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主术训)

如果国君能熟知且善行法理制度,就可以统御臣民。反之,则将为人所制。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本经训)

仓颉造字,为华夏文明之推进,迈一新步。不徒其成效不可知,且不易为当时愚昧草莱之民所能接受。因而震荡四方,引起社会骚动。致有农罢耕、工旷职的事情。书认鬼哭神嚎,天降粟以恤民饥来描摹当时情况。所谓天雨粟,当为天子须粟以济民饥之意,要非天果雨粟之谓。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寞。

(本经训)

太古三皇五帝时代,就是太清无为的时代。当时,万事万物都能顺利,柔和的进行,也不因文化的提高,而有繁文缛节的过多约束。

乞火,不若取燧。

(览冥训)

与其向人乞求火种,反不如自己带着石燧,自己取火为佳。这就是劝告人们不要心存依赖,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靠得住的。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原道训)

圣人不会重视厚达盈尺的璧玉,而珍惜短仅一寸般的光阴。

“阴”:指光阴,时间。

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

(俶贞训)

天道(或达道)只有一条,正如同一条大路可以通往城池的九门。又可分往四方通衢。道与大路相同,也是源出于一门,其作用却可四通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