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潮汕人的礼贤情结(潮汕人的乡愁情结)

厦岭妈宫古时称“厦岭娘妈宫”;《汕头市志》曰“汕头娘妈宫”。
厦岭妈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9年),采用硬山顶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由火巷、天井、拜亭和正殿构成,内部木雕鹊替精美,屋顶镶瓷,因历史远久,且属临海宫庙,台风骤雨使其损毁严重,民国初期(1911年)由村民李德钦出资重建,庙中有石碑记载;1953年被改造,作为光华小学校舍;2004年重修落成。
修缮一新的厦岭妈宫美轮美奂。在妈宫各理事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庙中遗留的石门斗、石鼓、石阶、石碑等皆因风化而粗糙模糊的古建筑物,及妈祖卧室、妈祖出巡时坐的鸾车……发觉这里有一些独特之处。主座中供奉的是两尊妈祖神像,左边略小的是福建妈祖,右边偏大的是汕头妈祖。据介绍,古时渔民建成厦岭妈宫,已在宫中立了神像,后来海上漂来一福建湄洲妈祖塑像,被厦岭渡口一位艄公捞起来,“求杯”得汕头妈祖同意后,“请”入宫中一起供奉,接受民众朝拜。庙中还设有两位妈祖的卧室,室中被、褥、鞋、枕等配套齐全,这也是少有。侧坐屋顶所建的嵌瓷泥塑不雷同于其他妈宫的戏剧历史人物,而是象征辟邪去灾的鸡嵌瓷等。
保护厦岭妈宫,是留住悠久的独特海滨历史的烙印。自元朝、明朝以来,凡江海河滨,莫不有天后宫、妈宫等名号的祭祀建筑,妈宫成了临海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物。因厦岭妈宫建造的时间比汕头开埠时间还早出400多年,故民间有“未有汕头埠,先有厦岭妈”之说。厦岭妈宫在汕头城区与老妈宫、华坞妈宫等几座妈宫中,是最早建成,历史最悠久的。据《汕头市志》载:元末明初,现市区西北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的渔村,成为厦岭。明嘉靖九年(1530),从崎碌到外马路老妈宫一带逐步形成沙脊,沿海居民在此设栅捕鱼,称这里为“沙汕”,属揭阳县辖。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厦岭妈宫见证了汕头市区从厦岭渔村到“沙汕”,从“沙汕头”到“汕头”的漫长发展史。据说,厦岭建妈宫之前,明洪武二年还在此设立“蓬洲守御千户所”,但由于遗址难觅,故那段历史已鲜有人知了。唯有厦岭妈宫幸存下来,古色古香跻身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群间,为后人留下了一处临海历史的标志。
厦岭妈宫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地区独特的妈祖文化。妈宫、天后宫遍布海内外,妈祖信奉者无以计数,但大多是传承福建湄洲妈祖文化,供奉的是林默娘塑像。因林默娘“为人救苦解灾危,恩德霑黎”,多次被历代皇帝封褒,故宫庙多命名为天后宫或天妃宫。各地祭拜妈祖,如果大门牌匾写着“天后宫”、“天妃宫”者,那么祭祀林默娘无可置疑。如果没有这样字样,就不一定是祭祀林默娘了,或许各有所属,各有由来。如,东村有一妈宫,据说祭拜的是潮汕地方的贞烈女之一,叫“东凤妈”。至于厦岭妈祖,民间传说叫林金凤,她与林金兰、林默是天上仙女三姐妹,林默最小。由于厦岭渔村属海滨村落,村民以捕鱼为业,渔舟、商船络绎不绝,故天庭直接派她下凡“护航佑民,安澜赐福”。林金凤下凡后竭力庇民护航,消灾赐福,保护这一方土地。渔民感念神恩,故设庙祭拜,命名为“厦岭娘妈宫”,而非天后宫,因此福建湄洲妈祖塑像漂流至此,也才需两尊同列,且居左。这是厦岭妈宫较独特的地方,也是汕头老城区妈祖文化的一个亮点,较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