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史事求是之“文人命运”(北京卫视史事求是)

史事求是之“文人命运”

文人,尤其是古代文人,大多时运不济而命途多舛。这是历史的铁律,或是人生的巧合?

《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记载,山东宁阳人夏侯胜,官至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年九十而卒,受到皇太后“五日素服”和“二百万钱”的祭奠,可谓享尽哀荣,一时成为文人儒生的榜样和骄傲。

时光倒转,当夏侯先生因言获罪之时,内心惶恐以至于绝望,众臣诋毁而群起攻伐,让人很难不产生世态炎凉之感。

但在今天看来,夏侯先生的确做了一件不合时宜的“蠢”事。汉宣帝颁布诏书,要求列侯、二千石官员和博士们共同制定专属祭祀乐章,以颂扬自己仁威德盛的曾祖父,即汉世宗孝武皇帝,史曰汉武帝。群臣“大议庭中”,无不从诏称是,唯恐表态落后。独有夏侯先生不识时务,不懂规矩,在朝堂之上公然非议汉武帝,认为“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无法掩盖民生的凋敝,认为“将士死亡、百姓流离、蝗虫大起、赤地千里、人民相食”的悲惨景象正好体现出朝政的偏失,认为汉武帝“无德泽于民”,不应当专为设立祭祀乐章!寥寥数语,直令天地失色、日月无光!

满朝文武神态讶异,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一时间叹声不绝:“这可是皇上的诏命啊,怎么能如此3721?!”

没想到夏侯先生处乱不惊,再次发出惊人之语:“皇上诏命也不能‘盲’从!因为臣子的本份,‘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他认为坚持原则、秉公直言乃是大义,而奉承皇上、苟且贪生实为君子不齿。他进一步说道:“我既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使杀头也不会后悔!”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代的谭嗣同先生,以及那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坚定与豪迈。不同的时代,酷似的气场,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文人”,而且是风骨犹存的“真文人”!

真文人的命运大概是相同的。夏侯先生很快下狱,同时牵连了另一个“好”官,即前任河南太守、淮阳人黄霸,本因执法平和而深受汉宣帝喜爱,专从河南提拨到长安担任廷尉一职,却在“平和”办理夏侯先生的重大案件时遭到弹劾,被认定为“包庇纵容”,也被关进了牢监。

夏侯先生以为,自己很快会掉脑袋。面对“好”官黄霸的拜师求学请求,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没想到黄霸也是一个“真文人”,他引述孔夫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夏侯先生感动不已,在监狱中连讲两年《尚书》,“讲论不怠”。

两年以后,即公元前69年4月29日,西汉大地晃动不止。四十九个郡、国同时发生地震,或山崩,或城毁,或屋塌,亡人六千有余,北海、琅邪两郡的太宗、太祖庙也被震坏。汉宣帝坐不住了,按照当时的治国理论要求,接连下诏,大赦天下,广开言路,广揽贤良,并且身穿素服,避开皇宫正殿五天。夏侯先生和黄霸同学也被释放,重获任命,分别担任“谏大夫、给事中”和“扬州刺史”,明显得到皇上信任,从此变成皇上身边的人……

笔者浅陋,对于“命运”,或者“文人命运”,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认识或体会。但夏侯先生和黄霸同学确乎提出了一点线索,即文人之命大致容易雷同,而文人之运实在是各有千秋。

若那一场地震不来,夏侯先生和黄霸同学很可能老死狱中,或被处死,或受宫刑,或遭流放,等等。谭嗣同先生没有等到地震,也可能在地震到来后同样会被推到菜市口,因为19世纪的治国理论显然不同于公元前,而且清朝皇帝也断乎不会采用汉朝皇帝的老办法!

史事求是之“文人命运”

我不是文人,但我敬仰文人的风骨,并且不希望通过地震来影响文人的命运。

愿天下文人坚持正论,同仇阿谀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