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故事中的威海⑬

在乳山市东北的冯家镇孔家村西侧,有一座道教圣地——圣水玉虚观。这处道观规模并不大,然而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风景秀丽,静雅清幽,素有“小昆嵛”之称。这里曾千年香火不断,是金朝三大道院之一,是乳山籍先贤王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的地方。

故事中的威海⑬

王玉阳者,本名王处一,字玉阳子,乃全真道祖师爷王重阳所赐,故多种典集都以王玉阳冠之,正宗的乳山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等大言不惭?

证据有三:其一,典集有载。元朝有一个善写碑志的人,这个人叫姚燧,是河南籍的文学家。他在写《玉阳体玄广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铭并序》中明确指出:……真人王姓,名处一,宁海东牟人。宁海东牟,辞海就有明确解释: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牟平。历史上,冯家镇曾属牟平辖区;其二,王玉阳从大金皇宫(今沈阳)归乡落脚地,乃圣水庵。王玉阳曾受到大金国皇帝五次召见。1188年,王玉阳第一次被大金皇帝召见并被留在沈阳,后因思念家乡,加之家中有90岁老母需要照顾,故向金世宗请假,要回故乡侍奉母亲。金世宗恩准后,王玉阳回到了玉虚观。其三,从地理位置来推断。玉虚观在冯家镇西侧千米,周围只有3个自然村,孔家村南面是观上冯家村。冯家村也是当代作家冯德英的故乡,其西面是王家庵。孔家村以孔姓为主,观上冯家以冯姓为主,而王家庵则以王姓为主。因此,有关学者推断,玉阳乃乳山市冯家镇王家庵人也。

据王家庵村民讲,在王家庵北夼有姑子庵,被称为“碾子夼”,是王玉阳为其母所建,以供修道所用,至今遗址上仍有碾盘和碓臼。夼子里原有一姑子坟。盗墓者认为,墓内必有宝,挖开后却发现墓内没有一文钱,只有一堆白骨,连棺材都没有。这完全符合道教“死生一如”“以天地为棺椁”的传统观念。由此,有关人士推断,这当是王玉阳葬母之地。

王玉阳生于金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1142)农历三月十八日。这孩子命苦,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死于疾病还是战乱,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他生活于一个单亲家庭。在他还不谙人事的时候,全部生活都落到了王周氏的身上。他的青少年命运是神奇而多舛的。7岁那年,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耍,平白无故地就翻了白眼,口吐白沫,接着就没了呼吸。玉阳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真有了要跟儿子一块儿去的念头。当人们把小玉阳抬回家放到炕上的时候,他又慢慢地活了过来。母亲破涕为笑地问:“儿子啊,刚才是怎么了?你可吓死妈了。你若有个三长两短,可叫妈怎么活啊?”小玉阳眨了眨眼,满不在乎地说:“我也不知咋了,好像是睡了一觉。”

由生到死,死而复生,发生在一个7岁孩童身上,不但玄秘异常,而且让人莫名其妙。然而,对他个人来说,却是提前了对生死的考量。也是在7岁那年,玉阳独坐家中,忽听有人在空中“授以长生久视之诀”。这是来自冥冥之中的声音。是谁在教他呢?我们从他的《沁园春》词前的小序中可知谜底。

予七岁遇东华帝君于空中警唤,不令昏昧,至大成戊子,复遇重阳师父,因作此词,用纪其实云。

不难理解,空中授诀之人,乃东华帝君。此时的玉阳孩童稚气未脱,但经历这两件怪事之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与伙伴们来往,也不做攻粪堆、打尜、打瓦石、捉鱼摸蟹等游戏,而变得“语言放旷,不与世合,行止癫狂”。有人说,这孩子彪(傻)了,神神道道地,准是神经坏了。这些闲言碎语,玉阳本人不在乎,玉阳母亲心里难过。

过去女人是没有名字的,玉阳母亲本姓周,嫁给玉阳父亲,就是王周氏了。这王周氏本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是一个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女人。孩子7岁了,本该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家徒四壁,只能靠给人家缝缝补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艰难。

知子莫如母。也不知是王周氏早就看出了儿子具有修道的潜质,还是“望子成龙”思想的驱使,王周氏亲自给儿子当上了启蒙老师。她教儿子识字,学习传统文化。与此同时,王周氏也开始接触道教文化。儿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学习很认真。母亲因材施教,没有给儿子选其他的辅导班,只让儿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年下来,聪明的小玉阳就能把《诗经》中的160篇风、105篇雅和40篇颂倒背如流。王周氏心里明白,儿子的异常行为和苦学的精神绝不是病。他是在挑战世俗,表示皈依道门的决心,孩子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如果说王玉阳童年教育是来自伟大母亲的启蒙的话,那么,王玉阳的青年阶段,应该说是自学成才、寻师求学阶段。

王玉阳 15岁的时候,在母亲精心呵护和培养下,已经不满足于在家乡的环境内接触到的知识范围了。他躁动、敏感、疑虑不安,他需要知道更多的事,掌握更多的道教知识和道教前沿的信息。于是他四处搜罗有关书籍,先后研读了《太上老君开天记》《老子》《老子道德章句》等大量的道教学术著作。尤其对《老子》五千言颇为喜欢,将其八十一章全都给背了下来。进而,他又从研究溯寻王姓祖谱入手,开始研究和学习王姓先辈的事迹,来鞭策自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笃学修道,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道教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光宗耀祖,垂范百世。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夜不能寐,思虑万千。于是,他果断地决定,走出自己的山窝窝,寻名师指点。他先是去了荣成的成山头。在这里,他跟玉清观方丈刘吉学习,深得方丈信任,道行多有长进。3年后,老方丈刘吉寿终正寝,方丈之职传给了自己的侄子。此时,王玉阳也明白,自己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已学不到什么高深的道行了。正好也来到年关,他便以探母为名,离开了玉清观回到了家乡。

故事中的威海⑬

回到家乡,母子相互嘘寒问暖,相互交流修道体会。母亲见儿子道行大有长进,非常欣慰,并鼓励儿子继续外游求师。

二月二刚过,春意料峭,乍暖还寒。玉阳背上母亲给他的几个豆饽饽,重新来到成山头。他给玉清观的道友拜年问了安好后,就去了始皇庙。在这里,他拜许道长为师,进行修炼。许道长非常喜欢玉阳的执着精神。这个许道长和玉阳的经历相仿,7岁就父母双亡,相同的经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许道长同他一起修炼,有空还和他一起到山上采挖中草药,回来后一起加工,煮沸炼制成膏、散、丹、丸。在这里,他还跟许道长学会了把脉、看病、针灸、治病疗伤的本领。周围的百姓有个小病小伤、磕磕碰碰的灾啊难的,他都能及时救治了。道士行医治病,服务于民,这是道教之所以千秋万代流传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这也为王玉阳以后济世救民于水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玉阳在始皇庙待了一段时间后,道行大增,但他没有沾沾自喜,倒是觉得还不满足,他还需要学习修炼更精湛的道术。于是,他来到了文登的牛仙庙。牛仙庙的方丈,是从四川成都青城山东游的邓通子。他是道教大师杜光庭的得意门生,道行高超,学问深厚,名声很大。王玉阳在这里学到了更高超的道术。

然而,王玉阳并未裹足不前,怀抱自己的理想,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在寻师问道的路上跋涉着、奋斗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玉阳27岁那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折——他遇到了从陕西游道胶东的恩师王重阳。如果说在这之前,他还是一个职业不定的学道青年的话,那么,从拜王重阳为师之后,他就转正成为正式的全真道员工了。他在王重阳的精心培养下,系统、全面地接受了全真道教义、教理、教法和内丹思想理论,聆听祖师的讲解和传授,领略了一代祖师神异的道行和大家风范。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成为道教“七真人”之一,而且还在离开胶东之际,王重阳放心地把山东这一片道教事业,全部交给了王玉阳打理。从此,王玉阳遵师嘱,到荣成的铁槎山去完成他9年的修炼经历。

在乳山市冯家镇有一处景区名为圣水宫,这里有玉虚观遗址。说起玉虚观,那可是源远流长。有人说,这里在古时候就有一庵,西侧有一泉,“水不见发源,但嵌嵚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故称“圣水”,名曰“圣水庵”。1987年春,乳山市文物管理所在孔家村对玉虚观进行遗址考察时,在一农民猪圈发现墙里砌了一块残碑。其正面阴刻“始于汉晋”字样。如果属实,那此庵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玉虚观遗址现存老祖殿内神台前,有一唐代风格的双层莲花卷草花纹石刻。由此可以推断,唐朝时,这里就已经有了宫观的建筑,且规模不小。

玉虚观真正有记载,规模和名声最大的,应该说还是与王玉阳有关。王玉阳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道教的路上创出了自己的成就,靠自己高深的道行受到道徒们的尊重和百姓的拥护。他从46岁开始,到62岁,曾受到大金国皇帝世宗、章宗前后五次召见。这个殊荣,在之前的历朝历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从走出家门就在这里落脚,云游又在这里扬帆起航,在获得殊荣之后,他又回到这里,在这里一直坚守到76岁去世。

玉虚观的扩建工程,有点传奇色彩。本来,王玉阳是从文登牛仙庙出发的,后来又在荣成的铁槎山苦修9年。如果他回来到这两个地方都无可非议,可他偏偏回到圣水庵。

1187年,这一年王玉阳46岁,他第一次被大金国皇帝金世宗召到宫里,在听到他的汇报和道术表演后,很高兴,随即下诏,在京城给他建一座道观,供他修炼。然而,王玉阳过惯了云游四海的生活,加之挂念母亲,思念乡情,就向皇帝请辞。最终获得批准,并赐金二十万两作为盘缠。

故事中的威海⑬

话分两头,当王玉阳被金世宗召见的消息传开之后,道徒们非常高兴,奔走相告。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高兴。家乡出了个“活神仙”,这马上就南返回乡了,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等待王玉阳的归来。与此同时,他的徒弟们就商议,师父不是一般人了,是受皇帝召见的人,也算衣锦还乡了。如果还让师父在茅庵修炼,岂不有失身份啊?于是,他们决定重修圣水庵,以供师父弘道扬法之用。乡亲乡绅听到要给王玉阳修道观,应和者甚众。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很快就把道场扩建,并把道观西侧的圣水湾修建成圣水池。

王玉阳回来了。人们夹道欢迎,王玉阳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决定,就留在家乡,为家乡父老排忧解难。大家知道,道教祖师王重阳为了弘扬道法,来胶东扩大组织,也就两年多的时间,然后就带着七真人中的三个徒弟去了汴梁,把山东的道教组织全部交给了王玉阳。此时的王玉阳不仅要管胶东,而且要统管齐鲁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道观。他要云游,要设斋醮,不过他再怎么忙,再怎么远,最终他都要回到圣水庵。

圣水庵先后三次受皇帝封赏赐名。第一次是在1197年,牒敕赐额曰“玉虚观”。由“庵”改“观”,必定会扩建。第二次是在1213年,又牒敕赐额曰“玉真观”(现万寿宫)。第三次是在1214年,立玉虚观碑。此碑立于万寿宫内,高5.66米,宽1.25米,厚0.28米,碑坐有龟跌,额有四龙盘绕,碑额有“玉虚观记”四字,为宁海州学进士范景纳所篆。碑正面正指阴刻碑文为金朝散大夫国称撰写,宁海州学正进士王良臣书丹,内有对王玉阳修真之铭赞和对圣水岩殊常异境之描述。碑背面正楷阴刻“王玉阳宗派之图”,记其弟子300余人名字。通观全碑,制式高大宏伟,气势雄浑,具有典型的宋朝风格,是研究金元道教活动的重要史料。

几年的连续修建,玉虚观的建筑规模空前。这里香火缭绕,朝拜人群络绎不绝,更有十大景观点缀。这十大景观是虎涧春云、凤岗秋月、玉阳洞天、御碑濯雨、竹园遗翠、断岩圣水、石柱撑霄、松岭浮青、远峰卓笔、峭壁悬书。当年,七真人之一的丘处机曾赞扬曰:“在所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这说明玉虚观当时已成为大金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

从圣水庵到玉虚观,从金到明清朝,玉虚观几经扩建,规模逐次扩大。如今,这里有道院60余间,道观庄严肃穆,古树参天,碑碣林立,气势宏伟。前有石坊,石狮盘踞。观内依次建有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义殿、玉皇阁、万寿宫等。这里已成为追寻道教文化、观光旅游的圣地。

(刘方计)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