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养生也须“从心所欲不逾矩”

记得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夫子在《论语·为政》中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养生也须“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这段话是在总结自己一生学习的心得,阐述自己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其实,他的这一段话用来诠释养生理念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养生如果真能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说明这个人才是真正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懂得了中医养生理念的精髓。

养生也须“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想干自己想干的事,只要不超过法律和道德不允许的界限就行。养生同样如此,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不违背科学规律,你选择什么样的锻炼方法都行,切莫要给自己违心地圈定一个“雷池”,过于勉强自己。只有你选定的锻炼方法能够达到快乐养生,就是很好的养生大法。这个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英国医学科学家戴维·沃伯顿教授通过对大脑中“快感中心”的研究,发现过于勉强自己,会使人感到内疚和不安,从而剥夺了人们享受简单快乐的权利,对人是有伤害的。它可以使人处于抑郁消沉的精神状态,甚至会生病。

孔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话眼,是“心”。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来得不容易,它是经过了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修炼才达到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的那些养生方法经过长时期的历练,已经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看似随意的生活,却都符合养生的需要,符合科学的规律,做到了“从心所欲”,自然就不会使自己感到内疚和不安。

养生须重在养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是有道德的人。古人认为大德者必长寿。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在自己的医学专著《千金要方》中就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就是说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的话,那么即使去服用什么最好的药也不能延长你的寿命。他还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说的是如果你的道德能够不断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去祈求寿自己也会延长寿命。他说这一番话得出的最后结论是:“此养生之大旨也”。就是说这是养生的根本大法。

我国的中医对养生这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虑到了。据医学专家讲,人之所以生病,80%是由于生活没规律和情绪化造成的。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太快,成天忙着处理短信、微信、微博等,远不如古人生活过得那样简单和悠闲,早已把自己逼上了身体健康的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生存压力山大,而放纵了自己的七情六欲,更容易患得患失,增加了心理的负担。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打乱人体内部器官新陈代谢的平衡,造成疾病的发生。而现在我们对很多病的治疗都还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上,虽说有的医生已经注意到了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劝说病人要心胸开阔,心境平和,进入到了心理层面,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也说是哲理层面。只有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真正做到心胸开阔,心境平和。才有利全方位的治疗病人的疾病,使之能够得到尽快的康复。

养生也须“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传统的“养生先养心”的说法,同现代重视治疗心理疾病的观念是一致的。中国古代人说的这个“心”是一个很宽的概念。如说“心之官则思”,就是说“心”是思维的器官。“心”是人体的统领,这早已超越了现代医学对“心”这个器官功能的定位,而含盖了大脑的功能。不管怎么说,人体各部器官的运行是要受大脑的支配的。养生首先“统领”要养好,其他的器官才能养好。统领养好了,人才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心”还没养好就过早地随心所欲,不遵守养生的底线,不尊重科学规律,而去“乱劈柴”,就只会戕害自己的身体,最后闹得过“天诛地灭”的恶果后悔已经来不及。

所以,快乐养生是最好的方法,养生也须“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重庆·璧山·大路三担湖公园

(渝遂高速【大路】下道)

023-81678888/023-8167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