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道教创立于汉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累积下十分丰富的典籍。古人把它汇编成一部道教大丛书《道藏》。南朝宋,道士陆修静编的《三洞经书目录》计有一千二百二十卷,算是道书第一次大汇编,但还远未搜集齐全。唐玄宗开元时期,下诏搜访道书,辑成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把它命名为《开元道藏》。宋真宗赵恒是笃信道教的皇帝,他命王钦若领衔,张君房主持,辑成四千三百五十卷的道藏,装为四百六十六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自“天”字编至“宫”字止,取名为《天宫宝藏》。开元、天宫两藏均没有刊印,仅靠手抄流传。至宋徽宗赵佶时,又多次下诏搜集遗书,进行编校,在《天宫宝藏》的基础上增补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于政和年间交给福州镂板,取名为《万寿道藏》,这是我国第一部刊印的《道藏》。这么大的工程,为什么选择在福州雕板?为什么用“万寿”命名?以及有关版籍的流传和毁佚等情况,我想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追议刻印于福州的北宋道教总集——《政和万寿道藏》

宋徽宗

一、版本史上的新课题

《政和·万寿道藏》刻于福州,连民国编纂的《福建通志·版本志》都没有记载,是新近学术界才一致公认的新问题。其实,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在闽县“天宁万寿观”条下就谈到《政和·万寿道藏》云:“政和四年,黄尚书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语虽不详,但从“镂板进于京”的字句中透漏出这部巨著是在福州雕刻的。南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篇亦说:“明教伪经妖像,至于刻板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按黄裳于政和三年(1113)闰四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政和七年六月奉祠。亦说明这《道藏》是黄裳知福州时期监雕的。建国后,福建省图书馆编的《古籍版本知识》亦说:“崇宁中,又诏访道家遗书,就艺书局令道士刘光道校定,大藏又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于政和六、七年间送福州闽县万寿观,令福州知州黄裳招工镂板,进于京师,因名《万寿道藏》”。

二、北宋福州雕书业兴盛

宋徽宗为什么要选择在福州刊印《道藏》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福州是当时全国雕书业最发达的1个地区。北宋时期,全国以刻书闻名的有浙江、福建、四川三地。而福建刊书包括福州、建州、泉州、兴化军数地,不专指“建阳书坊”。先举北宋时期在福州刊印的两部佛教大藏经,其卷数即压倒建安全郡。福州东禅寺刊印的《崇宁·万寿大藏》,全藏计有六千四百三十卷,还不包括南宋淳熙三年增刊的卷数。福州开元寺刊印的《毗卢大藏》卷数亦达六千一百十七卷。这两藏总数为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七卷,如果再加上《政和·万寿道藏》,其数量在一万八千多卷。这数字在全国没有1个地方可以比拟的。北宋福州知州黄裳,是一位热心出版事业的地方官,由于黄裳的督促,福州的雕书业特别兴盛。黄裳,字冕仲,剑浦(今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年)状元及第。平时博览道家诸书,且有深刻见解,并把延年、养生诸道术,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又精通《周易》,兼擅诗文辞,著作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任起居舍人时,就得到赵佶赏识。徽宗即位,迁任兵部侍郎,出知青州、卢州、郓州、福州。宣和七年(1125)进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迁尚书。建炎三年(1129)卒,享寿八十七岁。政和三年(1113)黄裳出知福州,必然会发挥他的知识特长,徽宗又是个道教迷,所以黄裳与福州《道藏》雕刻,关系非常密切。

三、刻书时间探讨

《万寿道藏》何时镂板?史书没有确切记载。目前史学界根据下列四条史料,进行推论:(一)《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二)《三山志》:政和四年,福州知州黄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书前有一篇政和六年元妙宗的《进书表》:“臣于前岁七月,被旨差入经局,详定访遗”句,定为经局成立于政和五年。亦是校经时间。(四)根据《三山志·秩官》:黄裳于政和七年六月奉祠。黄裳以福州知州监督镂板,必在他离任之前完成此项工作,因此把六七两年,定为开镂和完成时间。这样论断,我不敢苟同。《政和·万寿道藏》是一部“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巨著,黄裳不是神仙。他本领再高明,也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完成这项工作。我的意见如下:

其一,《政和·万寿道藏》是以《天宫宝藏》为基础进行增订的。徽宗为了充实道藏内容,早在崇宁年间即下诏搜访遗书,并就书艺局校定。至大观间,道藏已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见《文献通考·四十九章经》),比《天宫宝藏》增加一千零二十八卷。政和三年十二月再次下诏搜遗,由经局校定,又增加九十四卷。由此得知,政和三年下诏搜遗和晚些校定工作,其重点都在于新征集部份,不是指全藏也。已审定无误的绝大部份经书,为什么不可以先行镂板?何必等待“九十四卷”完成一起付刊呢?

其二,元妙宗于政和五年七月奉旨入经局任事,说明经局已经成立,且入经局校定的道士尚有龙虎山王道坚等多人,不能把元妙宗入经局的时间定为经局成立的时间。

其三,黄裳所请在天宁万寿观建造藏经殿,是为着将来永久性贮藏《道藏》之用,与镂板无关。至于镂板需用工场,新建的观,规模很大,尽可拨充临时使用,亦可借用其他庙宇,不必等待藏经殿工程完成后才动工。

其四,据《三山志》黄裳两度知福州。第一次自政和三年闰四月到任,至七年六月奉调,在职计四年零二个月。第二次自政和七年十二月到任,至宣和元年(1119)七月奉调,在职计一年零8个月。镂刊道藏自始至终由黄裳主持,固无疑义。但何时始?何时终?却与黄裳任离职有密切关系。

我认为自政和三年黄裳到任不久即已开工,至政和八年九、十月间(十一月始改年号为重和)才完工。七年六月黄裳奉祠,所以未离开福州者,即工程尚未完成也。全部工程历五年余。我的推论即以镂板所需时日着眼,福州东禅寺《崇宁·万寿大藏》可作旁证。该藏计六千四百三十卷,自元丰三年(1080)开雕,至崇宁二年(1103)完成,历时达二十三年。《政和·万寿道藏》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绝非一两年可以完成。《万寿道藏》是奉旨刊刻,由官府主持,费用由库帑开支;又可利用皇权制止刊刻其他书籍,集中福州所有雕刻工人为《道藏》效力。如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即有被中止刊刻的可能。按《毗卢大藏》有六千一百一十七卷,自政和二年开雕,至绍兴二十年(1150)完成,历时四十八年,(或说乾道八年完成,历时六十年)。根据目前资料及该藏残存经卷,有少量刻自政和二、三年的,大部份均刻自南宋,尚未见刻自政和四至八年的。可见,在刊刻《道藏》期间,《毗卢大藏》曾被迫停止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