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历史知识#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佛教自隋末唐初产生了宗派之后,便有了更严苛的清规戒律。仅仅从僧侣的日常生活方面,就有别于西域佛教,其禁忌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佛祖的法旨是“日中一餐”,过了晌午僧人是不能吃东西的。而中国的僧尼则早、午、晚一日三餐,早餐晚餐皆食粥,所以后来有“僧多粥少”这个成语。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没有禁食荤腥的戒条。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自己曾三次出家事佛,才硬性规定了天下僧侣一律不可食荤腥的戒律。当时所说的“荤腥”,荤即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包括葱、姜、蒜等。腥即指的肉类。由此可见,南北朝以后的僧侣们既不可食肉,甚至菜里连葱姜都不可以放,日常生活是多么地清苦。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 我在一五年时接触过几位居士,三男一女,跟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从不和我同桌吃饭,一日三餐全由厨师专门烧制,自然,所有禁忌之物也进不了他们的餐盘。

在穿衣打扮上,中国的僧侣一改印度佛教徒的“三衣”、“五衣”(三块布、五块布缝制)着装,变成了各种法衣。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便于管理,设置了僧官制度,并把僧侣分为三类:禅僧、教僧、讲僧,他们分别有各自不同颜色的僧衣,紫褐色、茶色、玉色、浅灰色等,并沿用至今。所以,从他们的着衣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僧人是坐禅的禅师,还是外出做法事的教僧。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在对待蓄发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佛教徒也别具特色。他们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剪去三千烦恼丝”。而在这一点上,印度的佛教徒并不如此,他们常常头发长到二指都不剃掉。当然,中国僧人也有蓄发者,他们被称为“头陀”。

  • 到了元代,有个叫志德的和尚很受元世祖推崇,他在传戒时,突发奇想地要在弟子的头上燃香,香尽时把头皮烧成一个洞,即“烫香洞”,也叫烧戒疤。受沙弥戒燃三柱香,具足戒则要十二柱香,以示终身之誓。这种以肉体的推残来表达内心的虔诚,本与佛教无关,但是后来被人盲目地传承下来。直到近些年,佛教协会才发文废掉了这种不人道的陋习。

所以,在影视中看到头顶烧疤者,一定是元代之后的和尚。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僧人们每天的生活一般从早上五点开始(有的甚至早到三点),多以钟声做为号令。晚课结束时,则以击鼓为令,表示僧人们该去休息了。所以,出家人的生活有“晨钟暮鼓”一说。

钟声响起后,僧人们身披袈裟到大殿内聚齐,上香礼佛,开始一天的早课。早课的内容一般都是诵读《心经》、《大悲咒》、《韦驮咒》、《楞严咒》、《赞佛偈》等,诵经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

晩课的内容更加增加一些,除了早课那些经文外,还要加上《弥陀经》、《忏悔文》等,最后以《伽蓝赞》结束。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千百年来,僧侣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但中国佛教徒的素食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他们的主食以大米、馒头、面条为主,蔬菜仍是豆制品、青菜。

改善生活时,僧人们可以吃到炸油条、五香面筋、红烧蘑菇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已是格外享受了!

当然,在任何时期,仍有个别僧人吃肉,但不是在寺庙里。他们买了肉食不敢在集市上公开食用,又不能带回寺院里,只好躲在寺外的某个角落,偷偷享用。若是被僧值或别的僧人发现,便以“唐王封过可以吃肉”来搪塞过去。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至于现代僧人的日常生活,不可一言概论。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用佛门的话说:“佛教不能脱离现实社会”。

对于科技进步产生的现代化生活用品,比如电视电脑、汽车手机等,他们也不排斥。对他们来说,只要心中有佛,这些身外之物构不成脱离苦海的障碍。

早诵晚唱,吃斋茹素,谈谈佛教中国化之后僧侣的日常生活。

我是@非非空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众位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