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倚天屠龙记明教五散人)

读过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都知道明教五散人:彭和尚彭莹玉、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布袋和尚说不得和周颠。他们在明教中次于四大法王,光明左右使者和明教教主,位列第四。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

在小说中,彭和尚中出场最早,初次出场时便掩护白归寿和回护纪晓芙,五大散人一起出场是在武林六大门派围攻明教光明顶时。在这五人中,彭和尚为人比较公正持平,能识大体,刚强不屈;周颠行事怪僻,专好斗嘴;冷谦武功最高,但性格冷静,说话简短,为人正直忠实,但不爱处理大事;布袋和尚度量大,铁冠道人无突出特点。

在历史上真有彭和尚其人;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和周颠三人,也都是元末明初人,但据说后来都成了仙,明人王世贞所编的《列仙全传》,就收有这三个人的神仙故事;布袋和尚说不得的原型是弥勒佛的化身。

彭莹玉,又名彭翼、彭国玉,人称彭和尚,袁州人,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彭莹玉十岁时,就在袁州南泉山慈化寺出家为僧,后来又加入白莲教,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宣传“弥勒佛下生”,并与其徒周子旺在家乡袁州发动起义。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

但是因遭到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周子旺被捕牺牲,彭莹玉出走淮西,继续进行宣传组织活动。至正十一年秋,彭莹玉与其门徒邹普胜等人聚众响应刘福通起义,推举徐寿辉为首领,于圻水建立政权,并出任军师,攻占湖广、江西许多地方,最后在瑞州战死。

张中,元末明初道士,因平常喜戴铁冠,故称铁冠道人。他少遇异人,学得太乙神数,能观云望气,预言祸福,十分灵验。

朱元璋驻军滁阳时,张中看出朱元璋龙瞳凤目,相貌贵不可言,预言朱元璋将来做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他从云气中察知陈友谅已中箭身亡,便劝说朱元璋撰写祭文,在军前诵读,动摇对方军心 。朱元璋依计行事,陈友谅的军队迅速崩溃。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

张中在京城中住了许多年,后来却无端投水,但是找不到他的尸体。第二年,潼关守卫上奏说,某日看到铁冠道人策杖出关,一查对日期,正是张中投水那天。到了建文帝时,张中又在金陵出现了,并做歌曰:“莫逐燕,逐燕自高飞,高飞入帝畿”。结果后来燕王朱棣做了皇帝。

冷谦为明代武陵人,字启敬,号龙阳子,自称黄冠道人,懂音乐,善书画,通易经。明朝洪武初年,冷谦曾任太常协律郎,不少郊庙乐章,大都由他撰定,并著有琴书《琴声十六法》,还著有谈修炼长生的《修龄要旨》,民间传说他在永乐年间得道成仙。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冷谦有个穷朋友向他请求救济,冷谦说∶“我可以指点你,但你不能贪得无厌。”说罢在墙上画了一道门,门边有一只鹤守着。他叫那人敲门进去,门一敲就自动打开了,是朝廷库房。那人只见满眼都是金银珠宝,便忘了冷谦的吩咐,不顾一切地拼命拿取。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

后来此事被查出来了,冷谦藏身于一个小瓶子里,官差把瓶子呈到皇帝面前。皇帝说:“你快出来见我,我不杀你!”冷谦在瓶中答道∶“臣有罪,不敢出来!”皇帝一怒之下把瓶子打得粉碎,结果每一片瓶子碎片,都发出“臣有罪,不敢出来”的声音,却不见冷谦的踪影。

周颠,无名字,人皆以为其颠,因此唤名周颠、颠仙。周颠十四岁时得了癫病,在南昌市上讨饭,三十多岁时,正当元朝末年,凡有新官上任,他一定去求见,说是“告太平”。朱元璋攻取南昌后,周颠又疯疯癫癫来告太平,朱元璋被告得烦了,叫人拿缸把他盖住,用干柴围住放火烧,周颠却安然无恙,只是出了一点汗。

朱元璋还曾把周颠关在空屋子中,一个月不给他饭吃,一个月后去看,发现他还跟从前一样。朱元璋要去攻打陈友谅部队,曾向周颠询问吉凶,周颠言吉,朱元璋说:“陈友谅已经自立为皇帝,攻打他会顺利吗?”周颠抬头看了一会天,认真的说:“上天没给他安排皇帝这个座位。”

明教五散人:一个是真有其人,三个是神仙,还有一个是弥勒佛

周颠在潘阳湖之战前夕,离开了朱元璋,剿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曾派人到庐山寻找,但是没有找到。后来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传》、《赤脚僧诗》记录下关于周颠的故事,并命人把这些诗文凿刻在石碑立于庐山上。

布袋和尚说不得,是金庸杜撰出来的人物。布袋和尚的原型,是五代后梁的僧人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在岳林寺出家。他整日袒胸露腹、常以杖背一布袋,四出化缘,随处坐卧,笑口常开,与人为善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天要下雨,布袋和尚便穿湿鞋;天将干旱,他便拖木屐。人们据他穿鞋着屐,便得知晴雨的变化。他虽看上去疯疯癫癫,但与人谈祸福吉凶 ,却很灵验。他死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时人据此,把布袋和尚看作是弥勒佛的化身。

参考文献:《鹿鼎记》、《列仙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