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楚汉相争一场闹,鸿门宴上设圈套.

范增示意再而三,张良明察见秋毫.

霸王若摔琉璃盏,沛公岂撒逃跑尿.

丈夫不为暗中事,项羽未被世人笑.

——唐·张志真《鸿门宴怀古》

楚汉相争,鸿门宴上,项羽对刘邦,一强一弱。项羽杀刘邦,只需要"摔杯为号",或者轻轻一点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取刘邦首级。本可以轻而易举的事,项羽却都没有做,反而选择放走刘邦,使得后来的剧情反转,项羽由强而弱,刘邦由弱而强,最后,被刘邦占了先机,夺得天下。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项庄舞剑

对鸿门宴上项羽轻易放过刘邦,二千多年来,各种猜测,各种评价。说项羽没有抓住机会的有之,说项羽刚愎自用的有之,说项羽没有政治头脑的有之,甚而至于有说项羽傻的,也有。唐诗人张志真《鸿门宴怀古》“丈夫不为暗中事”一句,是不是击中了要害呢?

在此,笔者从唐张志真《鸿门宴怀古》入手,深入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放走刘邦。

前言

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身高八尺有余,性情豪爽,"吴中子弟皆惮之"。他是名将项燕的孙子,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秦始皇出巡,威风八面,项羽见到秦始皇的威仪,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羽在秦王朝动荡之际举事起义,振臂一呼,响应者甚众;项羽有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用兵如神,能征善战,战无不胜。他破釜沉舟,逐鹿中原,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使得天下诸侯"莫敢仰视"。项羽神勇无比,巨鹿之战,一战成名,此时年仅二十五岁。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项羽力能扛鼎

项羽完全可以成为秦始皇之后,统治天下的人。然而,出身低微、游手好闲、"好酒及色"的刘邦与之对峙交锋几年之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却让他尝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最后,他兵败乌江,霸王别姬,英雄末路,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项羽垓下兵败,他自己总结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意思是,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指挥不得力啊!然而,项羽的失败,真的是上天要灭亡他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借由唐人张志真《鸿门宴怀古》来深入探寻一番。

秦末大乱,群雄并起,时势造英雄

秦王朝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嬴政他自称"始皇帝"。秦始皇施行暴政,修骊山墓,筑万里长城,建阿房宫,还有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搞得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秦末农民战争,也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为了对付农民起义,紧急招集地方武装。在这种形势下,刘邦和项羽加入了讨伐农民起义的行列。靠锄头镰刀起事的陈胜、吴广的队伍,全是泥腿子农民,是"谪戍之众",自然是不堪一击,很快就被镇压下去。

刘邦、项羽等人的地方武装,感觉到取代秦王朝的机会来了,于是反戈一击,秦王朝也很快也灭亡。秦王朝灭亡后,各个地方武装相互征伐,你征我讨,此消彼长,最后只剩下两只军队,这是刘邦和项羽的军队。

此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楚汉相争,难解难分,刘邦占先机

刘邦弱小,项羽强大,刘邦常常被项羽追得屁股尿流。期间,项羽对刘邦说,打仗太累,不打了,我们以楚河为界,你当汉王,我当西楚霸王,我们结束战争,好不好?但是刘邦不愿意,因为他坚信,他不仅仅是一个汉王,他会有更美好的未来,那就是当皇帝,所以坚持跟项羽打下去。

《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楚汉争霸

早先,各路诸侯合力攻打秦国的时候,楚怀王曾经跟各路诸侯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被奉为王。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策略,率先攻进咸阳城。但他势力弱小,他不敢按约定自立为王,而是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项羽随后赶到咸阳,驻军鸿门。项羽看刘邦占了先机,简直是气急败坏,很是恼火。撕毁约定,直接攻打刘邦吧,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或者说,这不是项羽的性格,于是有了后面的请刘邦鸿门宴聚会饮酒。

鸿门设宴,霸王大意,沛公保小命

早在刘邦攻进咸阳,项羽谋士范增,就提醒项羽,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秋毫不敢有所取,此其志不在小",并说,刘邦有帝王之气,建议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赶紧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汉书》范增说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气,皆为龙,成五色,此天子气。急击之,勿失。”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危机四伏鸿门宴

鸿门宴会上,范增多次使眼色,示意项羽趁此良好机会,杀掉刘邦,项羽不为所动。范增看项羽靠不住,就出去找来项庄,让项庄借舞剑为名,趁机杀掉刘邦。不料项伯出来坏事,时不时用身体遮挡住刘邦,范增想通过项庄舞剑,来杀掉刘邦的计谋,宣告失败。

刘邦感觉到鸿门宴会上危机四伏,随时有掉脑袋的危险,赶紧给项羽告假上厕所,借上厕所之机,一个人骑着马,带着四个随从,从小路逃跑了。为了迷惑项羽,还留下张良,麻痹项羽和范增,等刘邦安全回到自己的营地,张良才进入营帐,告诉项羽,我们大王已经回去了。

一个良好的机会,就这么轻易失去了!

刚愎自用?妇人之仁?项王失良机

鸿门宴会前,范增劝说项羽,对刘邦不能手下留情,趁他羽毛未丰,赶紧除掉。并提醒项羽,刘邦有"天子气"。项羽却没有听进去,听任事态发展。鸿门宴会上,项羽如一尊泥塑,听任属下折腾。但凡他给一个"同意杀刘邦"的手势,也不会有后面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更不会有刘邦的啥子事。

《史记》太史公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霸王别姬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会上把刘邦给杀了呢?这多么好的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啊!有人说项羽败给年龄。鸿门宴时,刘邦五十岁,一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头。项羽二十六岁,青春正盛,加之战场上的成功,根本就没有把五十岁的刘邦放在眼里。

因为冷兵器时代,年轻力壮就是资本。五十岁的刘邦,垂垂老矣,不足为惧。所以在鸿门宴会上,尽管范增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项羽不为所动,原因正是在此,在项羽看来,杀刘邦,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随时可以取他的性命,而范增纯属多虑。

但我认为,项羽败给性格项羽生于将军世家,成长过程中看到过太多战争杀伐,加上身强力壮,力能扛鼎,骁勇善战,战果丰硕。经常性战场上的成功,让他自信心爆棚。由自信进而发展到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属下的意见和建议。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楚霸王项羽雕塑

范增和项庄的努力,在他看来,都是小孩子的把戏,他以旁观者的心态,以看戏的心态,看他们忙碌。项羽猜忌心重,不能接纳属下的意见。范增为他鞍前马后,他对范增不仅不赞赏,心里肯定犯嘀咕,怀疑范增有啥目的。

范增给他递眼色,"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他下决心除掉刘邦,他默然不应。他心里肯定在想,你范增又背着我玩什么花招。项羽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范增给他出谋划策,为他所作的一切,他没有感觉到范增是在帮他,反而感到范增抢占了风头。

评价

项羽自信、自负,刚愎自用,凡事有自己的决断。政治上无知,对眼前局势缺乏正确判断。在多次和刘邦的交战中,刘邦都以失败告终,这一切,助长了二十六岁项羽的骄傲。对范增的使眼色和举玉玦,假装没看见,同时也是对范增不满的无声回应。

从张志真唐诗《鸿门宴怀古》入手,探究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

楚霸王项羽

项羽自负、自大的性格,决定了鸿门宴上他不可能有啥作为;疑心重,好猜忌,决定了他对属下不放心;好大喜功,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在鸿门宴会上,用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除掉刘邦。也就是说,即使要收拾刘邦,项羽也会是在战场上决战,而不是宴席上耍小动作。

张志真诗"丈夫不为暗中事",项羽处事,向来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他项羽做不来。他宁愿和刘邦在战场上大战三百回合,也不愿意使阴招。范增的那些小动作,他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不屑于这么做。

唐诗人杜牧相信凭项羽的实力,卷土重来也许还有胜算。但我坚信,性格决定命运,即便再给西楚霸王项羽一次机会,再来一次"鸿门盛宴",楚霸王项羽,仍然会放走刘邦。因为他内心坦荡,做事光明磊落,他不愿意用不正当的方法除掉刘邦,这注定了他只能是悲剧英雄!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