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闽西连城“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始末

闽西连城“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始末

□张桂生 杨彬芳

  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军事人才。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福建军区,也办起了自己的“黄埔军校”,那就是闽西连城新泉镇温坊村(此温坊,与朋口镇文坊村的前名称温坊村同名)“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现在让我们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揭开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的神秘面纱。

闽西连城“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始末

  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创办于1932年5月,旨在培养我党我军政治、军事干部,它是在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之后,我党我军建设的一大典范。
“八一”南昌起义之后,我军刚刚创立,立足未稳,敌强我弱,常遭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连年征战,疲于战事,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培养政治、军事干部。在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革命形势蓬勃向上,土地革命烽火连天,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政权犹如雨后春笋,红军队伍和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为更好地保卫红色政权,福建军区在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诞生。同时,根据地人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军队伍迅速扩大,急需一大批带领部队的政治、军事干部,因此,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应运而生。
  福建军区随营学校之所以设在温坊村,源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是地处交通要道。温坊村原属长汀县南阳镇管辖,有一条古驿道穿村而过,东接连城县新泉镇,南连南阳镇赖坑村,西北靠长汀县涂坊镇。它是我党上海—香港—汕头—大埔—青溪—虎岗—白砂—旧县—南阳—温坊—涂坊—河田—长汀—瑞金秘密交通线上的一个点。
  二是群众基础好。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首战告捷,一举消灭郭凤鸣旅,解放长汀城。在红四军的指导下,正式成立长汀县委员会。根据县委分工,罗化成、张赤男具体负责指导南阳、宣城、涂坊一片的革命斗争。这年7月,在罗化成、张赤男的领导下,巧妙地采取分化敌人内部的办法,消灭了南阳地区最大的土匪恶霸曹发良。9月,南阳、宣城、涂坊一带有红军活动,帮助贫苦农民扫除地方恶势力,废除过去一切旧契据。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普遍分得了土地。消息传到温坊村,大家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有志青年张德才、华红胜、华桂芳等慕名前往南阳拜访并请教罗化成。随后,温坊村在南阳农民武装暴动队的领导下,与邻近乡村的涂坑、嶂背、高屋坑等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地点设在王家祠,并成立一支工农武装赤卫队。当时全村只有25户116人,家家户户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90%以上的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儿童团,后方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投入军事化的战斗生活。军民关系鱼水情深,群众拥护共产党,政治基础牢固。再则村内梯田连片、粮食充裕,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农舍分布在盆地平缓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平地,很适合居住,更适合开办学校。
  三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个村为高山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周边都是深山密林、植被浓密,三个方向的道路山高岭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不论是南边,还是东面、西北面如有强敌入侵,都可以迅速从另一条道路撤入深山密林之中隐蔽,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四是村庄周边都是红色政权,安全可靠。1929年3月红军入闽之后,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了闽西的山山水水,温坊村西北的长汀涂坊、南面南阳镇、东面的新泉镇都建立了红色政权,形成了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天然屏障。
  1932年5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风柔日暖,温坊村这个静谧的小山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队伍开进村庄,十列纵队整齐排列在村民张德才家门前宽阔的平地上,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布长条会标,文曰“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开学典礼”。红四军和福建省军区首长、红军干部邓有毅校长、温含珍政委等登上大门前面的台阶,作开学动员报告,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福建军区随营学校正式成立并开学。
  300多人的随营学校编成三个连,营部就设在张德才家并居住着第一连的全体学员;二连住村左边山坑的张各如家,三连住在下村的张志万家。每天早晨6点整,随着一阵“滴滴答答”的军号声,居住在温坊村三个地方的红军学员迅速在张德才家门口集中列队,“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一、二、三、四……”的口令声在山谷中间久久回荡。
  随营学校实行自有教员和聘请教员相结合,由身经多次战役、有带兵经验的红军干部担任政治教员,黄埔军校毕业的学员担任军事教员,校长和政委亲自上课。教材采取自编自教,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最终目标,红军的宗旨、任务,古田会议精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政治工作规则、方法,战场动员,群众工作纪律,苏维埃政府的性质、任务,军民关系协调与处理等等。军事教材则采用黄埔军校中适合红军干部、战士学习的内容,如,队列操练、刺杀格斗、枪炮原理、操作要领、工事构筑、战场选择、游击战术、攻守策略、安全防范、战地救护等等。
  自开办随营学校,温坊整个山村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当时苏区干部还组织全村群众为红军洗衣、放哨、挑柴、挑米、做鞋、联络,日夜苦干,那场面真是好不热闹。
  随营学校虽然设备简陋、物资贫乏,一块门板是黑板,一根木炭是粉笔,一块砖头是坐椅,一个沙盘是纸张,但是,学员们情绪高昂、劲头十足,他们席地而坐、整齐划一、严守纪律,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讲,时而站起举手发言提问,时而挥动筷子在沙盘上写写画画。就是这种奋发上进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训练、严明的纪律,培养出一批批英勇顽强、思想觉悟高、军事本领强的红军干部,通过三个月全面强化训练后,他们走向红军队伍不同领导岗位,奔赴杀敌战场。

闽西连城“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始末

1961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墓;2013年重修

  1933年3月,蒋介石对我中央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几千人及国民党扶植的地方反动民团、地方武装驻扎在新泉、温坊、南阳根据地外围,虎视眈眈,伺机进攻苏区。这一年战事频繁,党和人民军队尤其是随营学校的学员遭受一次严峻考验。
  根据市委史志办邱德昌副主任《温坊村的真实天空》一文,对这一段历史作出了精确的挖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温坊村及周围的南阳、马洋洞等村庄一共发生了5次反“围剿”的战斗,其中温坊二次、南阳二次,马洋洞一次,5战5胜。这些战役都是娴熟地利用山区地形打游击战、山地战,堪称福建根据地反“围剿”之经典。在1933年3月21日和4月7日的温坊战役中,都有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的学员参战,学员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机动灵活、英勇善战,配合谭震林率领的部队痛打国民党十九路军,为后来全歼敌人作出了贡献。战斗中,9名随营学校学员英勇牺牲。1961年12月,被温坊村群众葬于村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阵亡烈士墓”之中。随营学校培养的高素质学员队伍在温坊战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随营学校的教学极具科学性和灵活性。上午一般是理论课,烈日当空时树林里是教室,风和日丽时操场是教室,下雨时祠堂是教室。下午为军事课,或三五成群捣鼓兵器,或列队操练杀声振天,或冲锋攀岩“攻占”高地,或摸爬滚打练就防身武艺。当夜幕降临,学员们才意味犹尽地离开练兵场。
  当学员们跨出澡堂之时,手中的衣服早已被等侯在澡堂外的妇女们“抢劫”一空,温坊村的群众争先恐后为人民子弟兵浆洗衣服、缝衣做饭、嘘寒问暖。晚饭后,学员三三两两深入到自己熟悉的群众家里聊时事、讲故事、说笑话、学手艺(温坊村有传统的竹编手艺),其乐融融,情同手足。每一期学员毕业走向领导岗位、离开温坊村之时都是挥泪洒别、依依不舍。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学习培训过的健在将军们在回忆录中长篇记载着这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福建军区随营学校每三个月举办一期,从1932年5月创办,一直办到1934年8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结束。二年零三个月时间里共培训红军干部六期,为红军部队输送了二千余名红军基层干部。经过随营学校培训的学员思想政治军事素质高,带兵能力强,且英勇善战,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随营学校为我党我军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