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学一门简单易学小技术)

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修行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相传唐时司马承祯所撰《天隐子》提供了修炼的简易法门,在道教神仙学说及修炼方式中,颇具特色,可谓“易简而修炼之理得”。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赤城居士,卒谥贞一先生。洛州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家于嵩山,师事潘师正,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因淡于功名而为道士。尝学习养生之道,尤其是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等。

《天隐子》一书虽署名为司马承祯,但从宋朝时就有人怀疑此文非司马承祯所撰。民间也流传有天隐子的传说……

本文无意于究明《天隐子》著者是何人,仅就其各部分内容及其所涵蕴的意义作一探讨。

《天隐子》一书共八篇。第一《神仙》,第二《易简》,第三《渐门》,第四《斋戒》,第五《安处》,第六《存想》,第七《坐忘》,第八《神解》。篇幅不长,仅数百字。序文中“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先。……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这既是对《天隐子》一书主旨的概括,也揭示出《天隐子》既以老子长生久视为归依,又不违庄子坐忘之精义,更能体现出道教修炼最终鹄的(长生久视),因此,其“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西方的魔法文化,东方的神仙文化... 今天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文化处处蕴含修炼文化,如,中医被称为道医。仿佛中华文化像是被留传下来的文明……

在华夏文明之处,古代中国的范围内已经有不少的文明存在了,只是不知为何,这些文明诡异的消失了,这其中最早的或许就是距今18000年古象雄文明了,据传古象雄文明是一个很神秘的修真文明……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难怪今天的修仙小说如此火热,受人追捧。

那么,什么是神仙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与“仙”在较早时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先天存在的、能够化生万物的一种永恒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人类,甚至超越自然力。“仙,长生仙去”“仙”也具有超自然的能力,然而仙的超能力是凡人经过后天的修炼获得的。可以说,“仙”是人的理想化产物,是一种特殊的人,其特殊之处在哪呢?《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卷三《释长幼》),即仙人不同于平常人的生老病死,具有无限永恒的生命。修仙者在修炼过程逐步掌握各类法术神通,终可领略生命真谛,摒弃凡间的烦恼,隐于灵山,居高处远。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总体理念,刻画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即“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在《大宗师》中有精彩而玄妙描述,“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在开篇的最后一段,内经条文提到了四种世外高人,分别叫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接下来我们详细看这四种“神人”都是什么人?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有道之人,能延年却老,形体不坏,身年虽寿,实与少壮无异,故能生子。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真人

第一种最厉害的人叫“真人”。这种人完全可以掌握天地阴阳, 归其把握之中。真,天真,修为不假,所以叫真人。

道家最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全真之人,他们可以跟天地共呼吸,呼接天根,吸接地脉。身体内精气皆化,唯独有神存,所以能独立。连肌和肉也就是形体都合在一起,虽有肌肉而体同虚空也。也就是道家所谓的仙家,抱元守一,万事毕。

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叫“道生”,自然能跟天地同寿,无有终时,没后生死,前无始,后无终。

至人

另外还有一种状态叫“至人”,这种人虽然没能超脱于天地之外,至者,就是修为极高之人,这种人德浓道全,能完全顺应阴阳四时。他们是出世的修炼者,能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也。

也就是现实当中的一些闭关修行,且得道之人,活在当下的世外高人。他们修到全神的境界后,便能驾驭神,游行天地之间;尘纷不乱,便能避过耳目之障,可以视听八远之外。感官异常敏感,也就是具备所谓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神通。也就修到了开了“神通之人”,全真之人可谓修道成仙,叫道生;

这种仅此于真人的叫至人,寿命都非常强。也差不多属于真人,因为修为已经到达了顶点。

圣人

其次就是活在当下,入世的“圣人”

圣者,也就是人中之超类者,他们能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所以能天地和气之中,顺从八风规律而不被邪气所伤。八风者,也就是八个方向所来之风。《灵枢·九宫八风篇》和《难经》都有详细说明。

东风是“婴儿风”,西方是“刚风”,南方是“大弱风”, 北方的风是比较严重就是“大刚风”,伤人的,

西南角是“谋风”,西北角是“折风”,东北角是凶风, 东南是“弱风”

具体的这个八个风,记不住没关系,我们只要知道是来自八个方向,你看古人用八卦来定位,来自八个方向的风邪,就叫八风。那天地之间有的这个“八风”也是后来叫的“八邪”,来自八个方向的邪气。古人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都用“风”来表示。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说的细菌病毒这类,反正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圣人可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无过多欲望。修生养性无恚嗔之心。活在世俗之间,活在世俗之间又不落于俗。外不劳形则身安,内无思想则神静。这样形不受贼,精神不越就可以长命百岁。

贤人

另外还有一种贤人,贤人者,精于6。法天地阴阳之理,行针砭药石之术,能调五脏。有的还比较崇尚古风,虽然没有做到跟古人一样但是可以合同于道者,医道道家也把当作通仙道的基础。通过调摄身体,培益本元,让身体跟天地和合,自然少病,也可以延年益寿。仅此于“圣人”。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由凡人做

只怪凡人心不坚

至于我们凡人能不能真的修成?

用我们狭隘的眼光看,不好说……

不过,人类不可能是最高级的生命形式。

如佛典上说的,原来我们本来都是仙人,住在一个叫光音天的时空维度里。后来堕落了,所以掉到地球这个世界了,修行就是让我们返本归真。回到我们原来的世界中去。或者更高一层空间去。

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散则成氣,聚则成形。我们凡人没有佛的境界,所有的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思维去推导仙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结果的。就好象现在的科学还没有掌握超光速一样。也就无法了解宇宙的真实状况。科学只是一种外求法。而众生通过修行的内求法才能洞彻宇宙真相。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飞快,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不妨看看精选出来的道教养生之法,从而达到短期身心愉长寿的目的。

我觉得在我们闲暇之余,不妨去听听内心的玄音,读读经典,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与包容,感受中华辞藻的璀璨绚丽,唤醒我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正能量,从而找到自己的本真,唤醒自己的本神,成就自己……

《天隐子养生书》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唐司马承祯谨序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天隐子养生书》一、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天隐子养生书》二、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易简者,神仙之谓也(经曰:至道不繁,至人无为)。然则以何道求之?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3,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世人学仙反为仙所迷者,有矣;学气反为气所病者,有矣)。

9《天隐子养生书》三、渐门章

  《易》有渐卦,道〖一本作: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观我所入,则道可见矣。渐有五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一本作: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一本此处有“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天隐子养生书》四、斋戒章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实自胞胎有形已〖一本作“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一本此处有“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是〖一本无“是”〗道家之〖一本无“之”〗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故〖一本无“故”〗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一本作“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久役皆宜戒,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天隐子养生书》五、安处章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一本作: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谓居处之室,尚使之然,况天地之气〖一本作: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有〖一本作: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可不防慎哉〖一本作: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术〖一本作: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牎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天隐子养生书》六、存想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一本作: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天隐子养生书》七、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天隐子养生书》八、解神篇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四真如,归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天隐子养生书》九、后续

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门渐渐进习。又三年,觉身心之闲,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诀。其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每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脉,入于泥丸。所想其黄气纷纷然,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鸣,三七下,伸两足端坐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叉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则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道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往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

混沌中医学社:常读照做,收心养神,固本强身,不能成仙,也可祛除疾病,延年益寿……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一本简单易学的古籍《天隐子》仅数百字,却道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天隐子养生书》

天隐子

诵读版

(道家方士每天读数遍,我们每天诵读一遍,注意内视、调息、调气………)

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

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

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

阴阳神灵,谓之心主;

昼夜寤寐,谓之魂魄。

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

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

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

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

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

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

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

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

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

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

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

易简者,神仙之谓也。

然则以何道求之?

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

渐门

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亡、五曰神解。

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

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

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

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

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

故习此五渐之门者,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

斋戒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而实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道家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

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之称。

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

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

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此是形骸调理之法。

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也夫。

安处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

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

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

所谓居处之室,尚使之然,况天地之气有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

修养之渐,当法此,即安处之道术也。

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坐前帘後屏,大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大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明暗尚然,况太多情慾、太多事虑,岂能安其内外哉。

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存想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已逐外走;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营营浮光未尝内照,奈何不病且夭邪?

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

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坐忘

坐忘者,因存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知其见,非忘之义乎。

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

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

或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也?於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解神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身解。

故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

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

如入四真、如归於无为。

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

是以生死、动静、邪真,吾皆以神而解之。

更多敬请关注混沌中医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