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青城山——中国道教文化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青城山 地理中国)

游历名山大川,探究山川文化,欣赏名胜风光的同时,领略先贤哲人的智慧结晶。

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有许多头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而所有这些头衔都源于青城山深厚悠久的道教历史和文化。

青城山——中国道教文化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青城山群峰环绕、林木葱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或许正是青城山幽静的环境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名士来到青城山潜心修道,成就了青城山成为道教名山。今天介绍几个小故事,可以大致领略青城山道教的发展历史过程。

传说轩辕黄帝时,就有宁封子来到青城山修道。宁封子为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仙人,原为轩辕黄帝时的陶正。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就是由宁封子发明的,陶正一职即是主管陶器烧制的。传说宁封子修道成仙后栖居于青城山,黄帝曾来到青城山向宁封子请教“龙跷”之术,即是现在影视中常常看到的“腾云驾雾”飞行之术,所以宁封子也被称为“龙跷真人”。黄帝获得《龙跷经》后,“能乘云龙以游八极”,便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主五岳,上司岳神。青城山也被称为丈人山。宁封子修道一说可将青城山道教文化历史追溯至远古时期。

还有一个传说是在西汉末年,阴长生随马鸣生来到青城山。据《云笈七签》记载,阴长生随马鸣生学道,“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二十二年“执礼弥肃”。在青城山上,马鸣生告诉了阴长生“煮黄土为金”的方法,并立坛西面,授予阴长生《太清神丹经》。随后阴长生来到武当山开始炼丹,并用“煮黄土为金”之术,布惠贫乏之人。

东汉末年,在完成二十四编道书撰写两年后,张道陵来到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由于天师道的成立,使得此时可谓青城山道教文化历史的极盛时期。后来在第二代天师张衡死后,天师道教权曾一度旁落于张修之手,天师道一度被更名为“五斗米道”。张角带领黄巾军起义时,张修带领五斗米道积极响应。后来第三代天师张鲁虽夺回了教权,但在黄巾军起义失败、张鲁又被曹操所灭、第四代天师移居龙虎山之后,由于缺乏领袖人物,蜀中一代天师道长期处于组织涣散状态,并且由于五斗米道与民争利、与朝廷争税,可以说对民间基层造成一定的危害。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更是分为裂为南派和北派。此时,北朝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北派和南派进行了改革,但和青城山基本无关,不在此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对青城山道教文化演变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杜光庭。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高道、道教领袖。唐懿宗时,杜光庭在天台山入道。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杜光庭随唐僖宗逃难到蜀中,因“蜀中道门牢落,思得名士以主张之”,受潘尊师举荐,被唐僖宗任命主持蜀中道教,成为蜀中道门领袖,晚年辞官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并在青城山羽化仙逝。杜光庭隐居青城山近三十年,一生著作颇多,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尤其是对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不仅融合蜀中道教各流派思想,还将儒释道各家思想,统一于老君之道。杜光庭在青城山的潜心修道和著作,对道教的发展和历史演变有多方面的贡献,是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青城山——中国道教文化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

还有一位必须要说的是明末清初的陈清觉,对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历史演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陈清觉是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代弟子。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青城山一带的庙宇道观尽毁,各观道士也大多逃走。清康熙八年陈清觉从武当山来到青城山,招集道众,修葺殿宇,重振玄坛。一边整理青城山原有科仪,一边传授北京白云观的戒律仪制和经韵音乐,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得以恢复。后来,陈清觉的弟子们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支派,称作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陈清觉被尊为开派祖师。

在青城山修过道的名士还有很多,不过以上几个小故事基本可以勾勒出青城山道教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道教文化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