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32集电视连续剧《绿衫木笏》第 2 集(连续剧推荐)

第 二 集

夜。

宋聘三坐在书案前看书。

宋葛氏不时将绞干水的毛巾递给丈夫。

宋聘三抹把脸,继续秉烛夜读。

晨光熹微中的宋家私塾,大门两侧的窗户上镂刻有梅、兰、松、竹,蕴含着宋氏先人对后辈高洁品性的期许。

院内。

宋聘三和同学们沐着晨光站在院子里背诵老师布置的文章。

王槐三站在廊下欣慰地注视着。

宋家仓库。

宋武夫将最后一袋粮食装上马车。

宋曰修拍了拍衣衫上的灰土,锁上库房大门。而后又将钥匙栓到裤腰带上拉了拉,觉得放心了,这才缓缓离去。

宋武夫追了上来:“老爷,这一车高粱卖什么价?”

宋曰修看了看对面的富民寨局:“对面的富民寨局卖什么价你就卖什么价。”

宋武夫:“得了。”

宋家。

宋赵氏:“他爹,这大清早起来,您干嘛去了,弄得灰头鼠脸的。”

宋曰修:“今天芒种,我让武夫把去年的那点高粱粜了,腾腾地方收新粮。”

宋赵氏:“让武夫一个人去集上粜粮食你也放心?”

宋曰修:“整整两代人了,也该到了放心的时候。”他想了想问:“赵掌柜什么时候过来。”

宋赵氏:“说是一大早就动身,这会儿应该在路上。”

宋曰修:“啊。”

宋赵氏来到门口喊:“葛儿,你爹的药熬好了没有?”

厨房。

宋葛氏:“熬好了,我这就给爹端过去。”

里间。

宋葛氏:“爹,您的药。”

宋曰修:“先放桌上吧。”

宋葛氏将汤药放到桌子上问候:“爹,您好点了吗?”

宋曰修:“好多了。”

宋葛氏:“娘说,药要趁热喝,不苦。”

宋曰修:“嗳。”

丫环青儿也端来了漱口水:“老爷,药苦,喝过药别忘了漱漱嘴。”

宋曰修:“知道了,你们都下去吧。”

青儿诺诺而退。

宋葛氏:“爹,我走了。”

宋曰修:“走吧。”

宋赵氏:“我去送送你。”

院子里。

宋葛氏:“娘,今天浅井大集,我赶集去了。”

宋赵氏:“回来。”

宋葛氏:“娘。”

宋赵氏:“都说芒种会不算会,叉把扫帚牛笼嘴。你一个女孩子,会上没你要买的东西。走,跟娘去后院收拾屋子去。”

宋葛氏:“娘,后院的屋子早就收拾好了。”

宋赵氏:“陪娘再去看看。”

宋葛氏:“去就去。”

宋家后院。

石榴花盛开,浓艳似火;海棠、月季争奇斗艳;数株腊梅迎风摇曳;一棵刺槐浓荫如盖。

院内有东西厢房和后门直通后街。

后门的门楣刻有阳文“承恩”。

后院和西院有一拱门相连,门楣上刻有阳文“凝瑞”。

西院是粮仓、工棚和马厩。

宋武夫从粮仓里拉着满满的一车粮食出门。

宋曰修围着马车转了一圈,又拍了拍压的结结实实的粮袋。

宋武夫:“老爷,我走了。”

宋曰修:“去吧。”

宋武夫扬起马鞭:“驾!”

马车缓缓启动。

武夫妻抱着儿子宋狗剩一直将丈夫送到门口。

宋赵氏婆媳俩穿过角门走进后院。

宋武夫一家三口恭恭敬敬地站在车前。

宋武夫:“夫人好。”

宋赵氏:“好。”

武夫妻:“少奶奶好。”

宋葛氏:“好,都好。”

东厢房。

宋葛氏打开房门,婆媳俩走了进去。

宋武夫赶着马车驶出后门。

马挂铜铃,一路叮当。

厢房内。

宋赵氏看了看说:“葛儿,西间的门帘太土气了,换了。”

宋葛氏:“娘,哪儿来的客人,这么金贵?”

宋赵氏:“你爹最近身体不大好,马上就要收麦了,想请在城里帮咱家照料生意的赵掌柜来家里拢拢账,收收租子。”

宋葛氏:“一个大老爷们,挂上门帘已经够奢侈了。”

宋赵氏:“人家不是还有个没有出阁的洋学生吗。”

宋葛氏:“您是说英子吧。”

宋赵氏:“对。”

山间小路。

赵秀英一边走一边采集路边的野花,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爹,好看吗?”

赵炳轩:“好看。”

赵秀英:“爹,您看都没看人家一眼就说好看。”

赵炳轩:“因为你是我闺女,爹就是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我们家英子比漫山遍野的鲜花更好看。”

赵秀英:“爹,你说话轻飘飘的,没有一点诚意,我不跟你玩了。”

赵炳轩:“爹承认,是爹心不在焉,得罪得罪。”

赵秀英:“爹,我走累了,你背背我。”

赵炳轩:“都十二三岁的大闺女了,让爹背着,你也不嫌害躁。”

赵秀英:“就不嫌害躁,您背不背?”

赵炳轩:“好,背,爹背。”

赵秀英一下子跳到父亲的背上:“嘻嘻!”

赵炳轩:“英子,跟你这么说吧,乡下不比城里,人封建,道理多。到了宋家不许这么任性。”

赵秀英:“爹,我知道。”

赵炳轩:“再说了,你宋伯伯家在浅井也算得上大户人家了。到了他们家,一定要学的矜持一点,别像跟着爹想怎么胡闹就怎么胡闹。”

赵秀英:“再唠叨,我不让你背了。”

赵炳轩:“不让背正好,爹呀,也正想歇歇脚呢。”

赵秀英:“爹,我知道您走累了。这儿有块石头,我帮您擦擦,您坐这儿歇会吧。”

赵炳轩:“还是我闺女知道心疼爹。”

赵秀英:“嘻嘻!”

吃过早饭。

宋聘三坐在廊下的书桌前心不在焉地誊写八股文。

门前立柱上的“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忍”的烫金大字显得特别醒目。

妻子宋葛氏研磨好墨汁督促:“墨汁研好了,怎么还不动笔。”

宋聘三显然有点不耐烦,他伸手将刚刚蘸满墨汁的毛笔重重地掷到桌子上:“动笔,动笔,你就知道动笔。动笔写什么?写八股文。前些日子,老佛爷已经批准了军机大臣袁世凯和张子洞废除科举制的奏章。你说,科举制马上就要废除了,你还让我写这些又臭又长的八股文干嘛。”

宋葛氏一脸的委屈:“这都是爹的意思,我也没办法。”哭着跑出书房。

堂屋。

宋曰修听到了,将漱口水重重地吐到地上:“动不动就耍小孩子脾气,你去把诏儿叫过来。”

宋赵氏:“他爹,诏儿是个重情义的人,贠儿走了,诏儿一直过不了那个坎。”

宋曰修看了看挂在当门处的祖宗牌位。

牌位最下方的特写:宋五诏 妻贠氏。

宋曰修叹口气,态度和缓下来:“这个我知道。”

宋赵氏:“要么,我过去劝劝诏儿。”

宋曰修:“去吧。”

书房内。

宋葛氏一边抹泪一边将被玷污的八股文悄悄卷了起来。

宋聘三重新回到书案前开始撰写自己的《时政举要》。

宋赵氏走了进来:“诏儿。”

宋聘三;“娘。”

宋赵氏:“又欺负人家葛儿了?”

宋聘三:“我没有。”

宋赵氏:“没有?葛儿怎么又哭了。”

宋聘三一时语塞。

宋赵氏:“诏儿,娘知道你和贠儿从小青梅竹马,她走了,人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你和葛儿以后的路还很长。”

宋聘三:“娘,这个我知道。”

宋赵氏:“才过门的时候,你一直不愿意和葛儿同房,人家二话没说,尽心尽意地照顾你了整整三年。三年了,你就是一块石头也该捂热了。”

宋聘三:“娘。”

宋赵氏:“再说了,葛家在东炉也算是大户人家,肯嫁给你当填房已经够不容易了,别动不动就跟人家耍小孩子脾气。”

宋聘三:“娘,我知道是我不好。”

宋赵氏:“去给葛儿赔个不是去。”

宋聘三:“嗳。”

宋葛氏抹把眼泪走了过来:“娘,我没事。”

宋赵氏:“真的没事?”

宋葛氏:“娘,您忙,我真的没事。”

宋赵氏给媳妇擦了擦眼泪:“以后诏儿再欺负你,你跟娘说,娘给你出气。”

宋葛氏破涕笑了:“娘,赵掌柜和英子来了没有。”

宋赵氏:“快了,要么你陪娘一块去接一下他们父女俩。”

宋葛氏:“娘,您老自己去吧。墨汁快没了,我还要帮五诏研墨呢。”

宋赵氏:“多好的媳妇,以后不许再欺负人家。”

宋聘三:“娘,诏儿知道了。”

宋赵氏:“我走了。”

宋葛氏:“娘,您慢走。”

宋家大院清静的街道。

赵炳轩背着钱袋和女儿赵秀英有说有笑地走着。

宋赵氏远远的迎了过来:“赵掌柜来了?”

赵炳轩:“来了。夫人早。”

赵秀英笑嘻嘻跑了过去:“干娘早。”

宋赵氏:“早,都早。三年不见,我们家英子还像小时候一样漂亮。”

赵秀英:“干娘比以前更漂亮。”

宋赵氏:“啧啧啧!这城里的闺女就是会说话。”

赵秀英:“嘻嘻!”

宋家门楼。

赵秀英望着高高的门楼笑着说:“干娘,你们家的门楼可真高。”

宋赵氏:“祖上留下来的,我过门的时候就这样。”

赵炳轩:“英子,知道门楼的匾额上写的什么字吗?”

赵秀英:“绿衫木笏。爹,绿衫木笏什么意思?”

赵炳轩:“绿衫,在唐朝的时候,最下层的官员穿的都是绿色的朝服,俗称绿衫;木笏指的是官员们上朝奏事用的木板。”

赵秀英:“干娘,您说呢?”

宋赵氏:“那都是顺店寨的乡亲们为感恩宋家两代人捐款修建顺店大寨送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院内。

宋聘三听到了,督促妻子:“你去看看谁来了。”

宋葛氏:“能有谁,听声音就知道,你那城里的邻家小妹。”

赵秀英提着点心盒轻燕般地飞进小院:“光义哥。”

宋聘三:“英子妹妹来了,坐。”

赵秀英:“光义哥好,嫂子好。”

宋葛氏:“好什么好,软地好起土。”

赵秀英:“光义嫂子,是不是我哥又欺负你啦?”

宋葛氏:“想欺负别人,他敢吗。”

赵秀英:“梨花带雨,嫂子比三年前更俊俏了。”

宋葛氏:“就你小嘴甜。”

砚台里的墨汁快用完了,宋聘三拿起墨锭研磨。

赵秀英:“光义哥,我帮你磨墨吧。”

宋聘三:“行。”

宋葛氏:“你们聊,我去帮你们打点水去。”

宋聘三:“去吧。”

院子里的水缸前。

宋葛氏将墨洗里的残墨倒掉,打了满满的一墨洗的清水返回。

廊下。

书案上放着印有‘同盛和’字号的果品盒。

宋聘三看到了,问:“你们家食品厂里的果子?”

赵秀英:“现在是‘同盛和糕点铺’。”

宋聘三:“我不管是什么名号,只要是‘果子赵’家的老手艺就行。”

赵秀英:“我爹亲手给你做的三刀和麻园,你尝尝。”她拿了一个送到宋聘三嘴里:“好吃吗。”

宋聘三:“好吃。”

赵秀英:“甜吗?”

宋聘三:“甜。”

宋赵氏和赵炳轩来到廊下。

宋聘三起身让座:“赵叔叔,您坐。”

赵炳轩:“少爷不必多礼,坐。”他走到书桌前,拿起书稿啧啧直赞:“不错,不错。宋家大少爷一手标准的颜体正楷,写的收放自如,出神入化。”

宋聘三:“话删不才,还请赵叔叔指正一二。”

赵炳轩:“老拙学疏才浅,不敢不敢!”

宋赵氏:“赵掌柜先坐,我家老爷子最近身体不大好,我回屋帮他安顿一下,马上过来。”

赵炳轩:“多谢夫人。”

院内。

宋葛氏端着墨洗返回。

赵炳轩拿起一本书,搬了个凳子来到廊下翻阅。

赵秀英已研磨好了一砚台墨汁。

宋聘三坐回八仙桌,继续撰写他的《时政举要》。

赵秀英:“光义哥,这些都是什么呀,这么一大堆?”

宋聘三:“八股文。”

赵秀英:“就是科举考试时的那种八股文。”

宋聘三:“对,科举考试的范本八股文,跟你嫂子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宋葛氏:“你怎么又拿我说事。”

宋聘三:“我说的不对吗?”

宋葛氏:“你...”

赵秀英:“嘻嘻!光义哥,其实,我的裹脚布也不比嫂子的短。”

宋聘三:“解了它。”

赵秀英道个万福:“女子不敢。”

宋聘三:“英子妹妹饱读诗书,难道就甘心做一辈子小脚女人?”

赵秀英:“你呢,针砭时弊,就不怕朝廷抓你的小辫。”

宋聘三诡谲地笑笑,四顾无人,她悄悄取下头上的假发,露出光光的脑袋:“好啊,抓我的小辫,让他们来抓呀!”

赵秀英伸手摸了一把他的大光头。

(第二集完)

宋聘三,原名五诏,小名光义,号话删,笔名爰轩,曾用名品三、品山、拼三,1881年10月24日出生在河南省禹县城西北30里浅井村一个富裕农民家里。他的父亲宋日修,自幼读书,后经商,维持全家生活,为人厚道,品性正直,母亲赵氏以俭为本,操持家务。

32集电视连续剧《绿衫木笏》第  2 集

宋聘三

宋聘三是一名清末秀才,1907年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是禹县中共早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领导者。1929年牺牲于开封,时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