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编制按: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恢宏大幕,谱写了新疆建设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几十年来,几代兵团人扎根天山南北,忠诚履行职责和使命。他们既是生产队、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不仅创造了戈壁变良田,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唱响了一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各族人民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不断发挥着“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重要作用。

从即日起,本网跟随报社的节奏陆续推出“兵团人”系列报道,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展现兵团人的风采,敬请关注。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这是兵团日报社摄影记者李春林2004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一群老兵或坐着,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着,时光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深深的沟壑,半个多世纪的风沙将他们吹得干枯瘦小。

然而,如果你了解那段历史,就会知道,这些形如风中残烛的老人都曾用血汗,书写过史诗般的传奇故事!他们曾是震镇叛匪的威武之师,年轻时的他们个个如下山猛虎——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十四师四十七团前身)为及时粉碎聚集和田的国民党残匪的暴乱,1800名指战员于12月5日从阿克苏出发,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昼夜兼程行军17天、行程792.5公里,于12月22日胜利解放和田,受到了一野首长彭德怀、习仲勋的通电嘉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大幕就是由这些指战员拉开的。他们像沙漠中的胡杨,深深扎根在和田这块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一生写下了4个大字:屯垦戍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转业军人为主的第一代兵团人,在大漠戈壁、边境一线开荒造田,奠定了兵团事业的基础。

他们在沙漠、在高原、在人迹罕至的边境线旁,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国土。他们是不穿军装的战士,是永不移动的界碑。

1999年9月,在兵团的安排下,这些走进大漠的四十七团老兵来到了石河子游憩广场。老人们老远就看到了王震将军的雕像,他们步履踉跄地走到王震将军的雕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满含着泪水,集体大声喊道:

“王震将军!我们五师的战士看你来了!我们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们在沙漠边缘扎下了根!”接着他们集体唱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歌声,穿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在广场上空回荡着,好似百万雄师归来!

1949年到达和田时,二军五师十五团共有指战员1800余名;2004年的这幅照片上,有16位老人;如今,生活在四十七团的老战士仅有4人……任何人也无法阻挡时间之轮的滚滚前行,昔日生龙活虎的人,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仍然健在的也垂垂老矣。但是,他们留在祖国西部的,是钢铁防线,是成片绿洲,是稻浪棉海,是城镇座座。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凝聚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而这,正是兵团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是兵团事业再创辉煌的“魂”。

老一辈军垦人犹如绿洲大地上的一棵棵白杨,虽然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们伟岸、正直、质朴,以极强的生命力顽强生长,磨折不了,压迫不倒……风拂过,簌簌有声。

从他们的皱纹里,能读懂整个绿洲。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郭振强,出生于1922年,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随部队进疆,并留在兵团工作直至离休。提到兵团人,他竖起大拇指,掷地有声地说道:“兵团人是好样的,持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资料片)廖周炎 摄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李德义,85岁,十三师红星二场离休干部,参加过“九二五”起义。虽早已脱下军装,但是“敬军礼”却成为一种习惯,对军装也有着一种固执的偏爱。老军垦,军人本色永不改。李乾红 摄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黄秀青,十三师离休干部。老人胸前挂着的勋章是被他视一生的荣耀。那一枚枚勋章见证了他这一生所走过的路。魏聚山 摄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这位老人是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老战士。因照片拍摄时间较早,拍摄者已记不清他的姓名,但至今却记得老人说过的话:“为国守边,不后悔!”李春林 摄

兵团人系列之老军垦:在你的皱纹里 读懂整个绿洲

刘道乾(左)和妻子于1959年进疆支边,后在十师一八四团工作直至退休。他们携手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见证了一片绿洲的拔节生长。张西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