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2500多年来英文)

本文是作者为《道林》杂志“老子专刊”撰写的“写在前边的话”。

古往今来,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然而学界、宗教界以及社会各界,声称“破译《道德经》”的,“掌握了打开《道德经》‘玄之又玄’金钥匙”人可谓多矣。但多经不起推敲,都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盲人摸象。造成“解老”“注老”这一混乱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诸种。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一、“以玄解老”的误区

魏晋以来,以儒家为主体的达官名士厌弃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逐渐地从枯燥的儒家经典注解中解脱出来,试图从老庄思想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并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们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开启了“清谈”或玄谈的先河,自此,一股强大的“玄学”思想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就是影响中国1800多年的“玄学”思潮。

自古以来,“玄学”即被纳入道家范畴。但是从这一思潮的发起者、注解者群体,以及注老、解老的思想倾向而言,与其说是道家思想,不如说是儒家吸收老庄思想而推动儒家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尽管这一思潮的主张是“祖述老庄”,但目的依然是儒士们调和儒道的结果。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以注解《道德经》最著名的王弼为例,王弼以“易”会通孔、老,以易学“寂感”说为圣人观,试图将孔、老、易三系的不同圣人观统一于他们所建立的“玄学”体系。因此,他的《老子指略》难以摆脱“以易解老”“以儒解老”的藩篱,这一解老、注老思路影响至今。

南北朝时期,以易学“寂感说”为特征的圣人观,不仅影响了庄学、佛学、易学,乃至影响了两宋理学。

而“易道”“儒道”“佛道”跟老子之道,是不同的,易之道讨论的是“阴阳”转化之道,儒之道遵循的周礼之道,“佛道”讨论的是空,老子之道阐述的则是自然无极大道,是“有物混成”的实道;易之道在于操作,佛教、礼教以及道教在于教化、开悟,而老子之道既论述和佐证道理,同时也论述方法途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入世之学、经世之学。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因此,以《易经》转化之道来解释老子的“恒道”是解不通的,以儒家的仁善来解释老子的“上善若水”同样是解不通的。当然,以佛家的“空”来解释老子的“无”一样是解不通的(事实上,佛教在加入“玄学”讨论并取代儒家成为后期玄学主力之前,“空色”的前身也是“无有”。只是“空之意在于”事物之虚幻不实,而老子“无”不是“不实”,乃是“万物之始”)。如果非说自己解得通,那只是自以为是的逻辑自洽。

所以,自魏晋玄学以来,所有解读《道德经》的注家,由于受玄学思想的影响,鲜有不以易解老,以儒解老的,也鲜有不把老子思想引入虚空玄幻的,王弼、郭象、竹林七贤、苏辙、憨山大师等等如此,当代的陈鼓应、南怀瑾、王德峰、傅佩荣、余秋雨等等,也如此。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不是说历代注家的解释就是错的,至少可以认为,各家解释都是“各取所需”后的改造与演绎。正如庄子所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古之道术就是这样“为天下裂”的,正如本社社长姜钧(谢先铭)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残疾化的倾向。

以“理”解老的通病

除了上述“以玄解老”的所谓逻辑自洽外,“理学”在注老、解老方面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理学,也称道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号称中国古代最精致、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元代以后取代两汉经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列入科场程式和标准答案,经过明清两代的推崇,至今影响到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然而此“道学”非彼“道学”,理学的“道”是道德神学,继董仲舒之后,成为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而老子庄子一系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被官方称为“道学”,鲁迅先生批评的“道学”也是“理学”而非老庄之学。

理学家注解的老庄之学,都是基于南北朝以来“儒门澹泊”的现状而做的“自卫”性“六经注我”式注解。不幸的是,时至今日的解老注老者,很少不借理学而抒其“心得”、张其心意的。

朱熹续道统,反道佛而贬墨法。然而却借“贬法”而诋老。他借批评韩非子权谋思想而曲解老子,将“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要收敛的,必定之前是张扬的)”这个揭示事物发展演变规律的论述,认定为“此老子之体用也(想要收缩你,必须先要膨胀你)”。纵观老子全篇,所举案例都是客观描述事物生发变化规律的,用以说明“无为”之益处,韩非子《喻老》《解老》则是借注解《老子》而伸张个人权谋思想,与老子无关。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韩非子》

而朱熹则借批韩非而贬老。因为他认为法家出于道家:“太史公将他与申韩同传,非是强安排,其源流实是如此”,因此他批申不害、韩非,也就等于批老。如同他说孟子辟杨朱 :“杨朱之学出于老子”,杨朱是老子弟子,“孟子辟杨朱,便是辟庄老了”。

他在解释老子根本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世传本)”时,说老子明里什么也不做,暗地里什么都做好了,认为“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后世“为其学者多流於术数”,比如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都远离了儒家。故被列为“非道”,不是儒家道统。

正如司马迁所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所以,心怀“绌”意,先入为主,如何不曲解呢?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朱熹以易解老,用《易经》思想来套解老子,认为“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合说一个生一个”。作为前有孔子,后无来者的一代大儒,朱熹不会不知道,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意思是说,宇宙是由一个原点而来,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生出万物。类似的说法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只是因为恢复儒学的使命,让他做出了自己“六经注我”的选择。

综上所述,玄学、理学家们各负使命,在解老注老方面难免“绌老”“屈老”,“三教”出于炼养、教化之目的,自然也会将《道德经》向宗教神学方向转化。是耶非耶?

2500多年来,到底谁读懂了《老子》?

其实,玄学(三教)解老与理学注老无关乎是非,问题是要追根溯源,经内求解,依托文本,逻辑自证。而不是东拉西扯,削足适履,诸说杂糅,师心自用。无论你一心向道、一心向佛,还是一心向儒,都要先吃透文本,领悟了作者原意,才能更好地“发挥”,而不至于逻辑断裂,前后矛盾。若先入为主,人云亦云,则永远不知道先贤到底说了什么。

本专辑意在返本归根,力争在文本上还原老子思想原貌,所选文章皆是玄门九真弟子所作,仅供参考,并恳请诸位同道提出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