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什么是一啊 这就是一

一(yī):万数之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一”字,都是一横画,表示数目,数如其画,画如其数,本义是“数之始”,数字、数目的开始,排在第一的,在二的前边。在文字当中,作为数词使用时表示数量是“一”,一个、一只、一群等。“一”就是开始,就是第一、就是最先。所以,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就叫“初一”,阳历每月的第一天就叫“一号”。“一”也指一个整体,因此,“一”也表示完全、完整、圆满,所以有一体、一起、一块、一统、一年、一季等。完整的就是“全部”的,全部的就是“所有的”。“一”也是独一,既然是独一,也就有单独、不偶的意思。“一”是不偶,就是“不二”,不二就是没有第二,就是“一”,也有绝对、平等的意思。作为数字的大写,也写作“壹”,古文有时也写作“弌”。

“一”是万数之始,“道”为万物之宗,因此道家把万数之始的“一”作为万物之宗的“道”的别名。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里说:“一者道也”,“一”就是“道”。《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宇宙的根本,是普遍的,是全部的,是整体的,是独一的,也是唯一的,所以“道”就是“一”,这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即万物是一个整体。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意思是说宇宙的运行就是道,就是一,是一生二就成了天地,二生三就有了万事万物。换句话说,万事万物都在“道”中,都与“道”是一个整体,万物的变化都是宇宙运行作用的结果。《道德经·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也是“道”,上天得了道才能垂象清明,大地得了道才能平静安宁,天神得了道才能显示威灵,山谷得了道才能持满充盈,万物得了道才有了生命,侯王得了道才成为天下的主宰。正,指的就是正义的、正确的,也就是天意,是上天安排的,也就是政治的“政”的本字。古人认为,凡是能坐天下的君王都是上天的安排、都是正确的,因此,正字在周朝就引申为君长,如管战车的叫车正、管供水的叫水正、管理木工的木正、管理土建的叫土正、管理兵器制造的叫金正、管理使用火的叫火正、管理陶器制造的叫陶正、管理放牛放羊的叫牧正、管理工具的叫工正等,“正”也就是主宰,因此皇帝的“天下正”也就成了“天子”。《淮南子·精神训》上说:“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 这里的“一”指的也是“道”,也就是“天人合一”:能知“天人合一”者则无所不知,不能知“天人合一”者则一无所知。

在文字的组合当中,“一”大多时候表示平面,或者在上表示天,或者在下表示地,或者表示物体的平面,或者写的稍短一点,作为指事符号,点在物体的某一部分,有重点强调的意思。“一”字表示天的,像“天”字,“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一个人头顶的就是“天”。“一”字表示地的,像“旦”字,上边的“日”字是太阳的象形,下边的“一”就表示大地、地平线,太阳从大地上刚刚升起就是“旦”,因此“旦”就表示早上、清晨;像“立”字,上边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下边的“一”字就表示大地,一个人站在大地上,堂堂正正就是“立”,所以有“立身行道”,堂堂正正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位”,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立”和“位”古时候为什么是一个字了。表示物体平面的,像“上、下”两个字,一横表示物体的平面,在一横上面点一点就是“上”,在下面点一点就是“下”;强调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像“本、朱、末”等字,“木”字是一棵树的象形,如果要强调树根这一部分,就在“木”的根部画一短横,这就是“本”,因此,“木根为本”;强调树杪这一部分的,就在“木”的头上画一短横,这就是“末”,因此,“木杪曰末”;强调树干的,就在树干上画一短横,这就是“朱”,因此,“木中曰朱”,树的中间就是树干,因此,“朱”也就是“株”的本字,至于“朱”表示的红赤色,是朱字的引申义。

一到九这几个数字,都是计数的符号,一、二、三、四、五应该是先民们最早使用的。先民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需要计数的时候,就随手画下来,一个就画一下,两个就画两下,三个就画三下,四个就画四下,五个就画五下,画如其数。由于横道太多了,三道、四道、五道不太容易分清楚,因此,到周朝末年的时候,就把表示用口呼吸的“四”字借过来作为了一二三四的四,就画个“㐅”表示“五”,甲骨文里横着的五道和叉子的“㐅”字都有使用,都表示五。这些是先民们最早的、最朴实的思想。六、七、八、九几个字和一、二、三、四、五几个字不太一样,六是“入”,七是“切”,八是“别”,九是“丩”,都是借过来的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