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在春秋时期,用调息的方法来治气养性(动荡的春秋时期ppt)

在春秋时期,用调息的方法来治气养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战国以前,没有儒家和道家的差别。而且当时从事这些文化修习者大都是执政阶层,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各种文化都垄断在统治着手中。到了战国时代文化才逐渐的下移至一般的人群。那时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这个开悟的学问就在那个背景下产生的。两汉以前虽无证悟之语汇,但是证悟之实却是渗透放方面面。这时期,内修的理法已是初具规模,后世的儒、释、道、医、武各家的证悟修炼都可在这个时期找到源头,墨训今天梳理的是古人用气的概念,或者说是朴素的维气主义来进行的圣修,以供需要者参考。

有调息以治气养性者,《申鉴》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把圣修的呼吸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现节录之:

或问曰,养有性乎?,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爱亲爱德爱力爱神之谓啬,否则不宜。过则不澹,故君子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滞底。

昏乱百度则生疾。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盈虚消息必得其中,

所以养神也。善治气者,由禹之治水也。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皆养性之非圣术也。夫屈者以乎申也,蓄者以乎虚也,内者以乎外也。气宜宜而遏之,体宜调而矫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养性者无常术,得其和而已矣。临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故养性者,崇其阳而绌其阴。阳极则亢,阴结则凝。亢则有悔,凝则有凶。夫物不能为春天春而生,人则不然,存吾春而已矣。药者,疗也,所以治疾也。无疾,则勿药可也。肉不胜食气,况于药乎了寒斯热,热则致滞,阴药之用也,唯适其宜则不为害。若已气平也,则必有伤,唯针火亦如之。故莽性者,不多服也,唯在乎节之而已矣。(这一段告诉我们,欲要养神必须先养好气,给出了我们一个养神的呼吸方法,而且养的是自然之气,药物不可多吃)

在春秋时期,用调息的方法来治气养性有从元气层面修炼者,《太平经》中有:

第一元气无为者,念其身也,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气而无形,常以是为法,已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则变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

其二为虚无自然者,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无有瑕也;为之积久久,亦度世之术也。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

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归之元气,还以安身。念古法,先师所职行,何以能自治。计定意极且自得之。

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详念先人独寿,其治独意,以柯得之。但以至道,绳邪去奸,比若神矣无有奇怪。本正以是为之,敛得天心。
在春秋时期,用调息的方法来治气养性

(这一段重点强调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怎么转换的,还是强调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本正以是为之,敛得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