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无尽妙藏:大藏经

无尽妙藏:大藏经

佛教在传入中国前,在印度有过四次三藏的结集,但内容都属于小乘佛教。在大乘佛教产生后,主要经典都传入中国并译为汉文,总数达5000余卷。如此庞大的经典集合,如果没有一定的分类和整理,是很难阅读和保存的。

无尽妙藏:大藏经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界即开始为已经翻译过来的佛教编辑目录,并将这些集合在一起的佛教经典称为“大藏经”,又称“一切经”,也就是全部的佛经。从公元10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到12世纪基本消亡。佛教的原始经典,即所谓梵文经典,大部分都灭绝了。而佛教大部分典籍被翻译成汉文,而且保存完好,同时,又从中国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形成佛教经典中最为系统、完整的一支,即汉传佛教经典。

大藏经不仅仅是佛教的主要经典,同时在哲学、天文、医学、雕刻、艺术、翻译、旅游等方面,保存有丰富的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存最古的三藏目录和译经文献是梁朝时释僧祐(445~518)所撰《出三藏记集》15卷,除保留当时翻译的佛经目录外,还保存了很多原始史料,如经典的序文、跋、记等等,有些文献相当珍贵。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佛典目录是唐代释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1)撰写的《开元释教录》20卷,这部目录补充了《出三藏记集》之后新译出的大量佛典,同时提出了一种佛典分类方法,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直到日本人编撰《大正藏》才改变了这种分类方式。《开元释教录》共著录1076部,5048卷经典。

无尽妙藏:大藏经

我们前面介绍过,中国佛教经典的汉译,到唐代中期之后,已经很少了,因此《开元释教录》开列的这个目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翻译经典的大部分内容,为其后编刻大藏经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当时除了这些目录之外,也有手写本的大藏经,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无尽妙藏:大藏经

另外,从北魏开始在石头上刻经,称为“石经”,这些“石经”更容易保存下来,其中以隋代开始刻的房山石经最为完整和宝贵。木版刻经,也是从唐代就开始了,但当时尚不具备将大藏经全部刊刻的条件。首次刊刻全部大藏经,开始于北宋开宝年间,这部大藏经被称为《开宝藏》。它正是以《开元释教录》的经目为依据,刊刻了5048卷三藏经典。可惜的是,这第一部木板雕刻的大藏经没能流传下来,目前只有少量的残卷、残页,可以让我们一窥它的面貌。

无尽妙藏:大藏经

其后,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共有22个刻本大藏经诞生。如此众多的大藏经的刊刻,充分说明中国人对于佛教经典的重视,这些佛经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特别要关注的是,中国佛教徒不仅仅是翻译经典,他们还对这些佛教经典作出各种注释、疏解等等,目录的编辑也不只是列一个书单,而是尽量汇集大量相关资料,并加以解说,这一点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也有促进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训诂学所具有的各种形式,在佛教中几乎都有,其中有些最早的来源还是佛教,其后才应用到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比如“正义”这种形式,主要不是对经典注解字句,而是阐发其义理,同时将已有的各家学说进行会通,这是起源于佛教的。唐代孔颖达主编了《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典也采用“正义”的方式,这便是儒家对佛教的借鉴。又如,佛教理论家特别重视对经典题目的解释,往往一个题目就用动辄上万字的篇幅进行阐发,借此概括全经义理,这种方式称为“开题”。今日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正式写作前也有一个“开题”的过程,这种方式也与佛教经典解释的传统有关。可见,佛学的研究确实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后代编辑的大藏经中,也收录了很多中国佛教人士撰写的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佛教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对现存的主要大藏经做一些介绍:

无尽妙藏:大藏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基本完整的一部大藏经是《赵城金藏》,是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的。它是金朝佛教信徒私人募捐雕刻的一部藏经,大约从金皇统九年(1149)在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开始雕刻,到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它是北宋《开宝藏》的复刻本,因此在《开宝藏》已失传的情况下,《赵城金藏》是最能代表我国早期刻本大藏经的风貌的。但现存的《赵城金藏》并非金代刻本,而是元代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计4957卷,以后又陆续发现一些残卷,合计有5100余卷。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向广胜寺发动进攻,企图劫走这部《赵城金藏》。当时驻在山西的八路军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建国后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

无尽妙藏:大藏经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编辑出版最新版的大藏经《中华大藏经》,其主要底本就是《赵城金藏》,此外,还参考了房山石经等古代珍贵文献,基本上汇集了我国佛教藏经中的一些宝贵版本。

此外,宋代著名的藏经还有在福建刊刻的开元寺版、在平江刊刻的碛砂藏版,元代则有普宁寺藏等。

无尽妙藏:大藏经

明代永乐年间刻印了两部大藏经,分为《南藏》和《北藏》。其中《南藏》是永乐初年在南京开始刊刻的,经卷增加到1610部,6331卷明朝首都迁到北京以后,永乐十九年(1421)又在北京雕造了《永乐北藏》,到正统五年(1441)才完成,收录经卷为1621部,6361卷。《永乐北藏》是由国家组织刊刻的,称为“官刻本”,不同于《赵城金藏》那样的“私刻本”。《永乐北藏》保存得非常完好,近年也在不断出版影印本。到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又出了一种著名的私刻版大藏经,称之为《嘉兴藏》。《嘉兴藏》是由明代后期一批著名的佛教人士集资刊刻的,万历十七年(1590)开始在山西五台山雕版,后来又转移到南方的嘉兴、吴江等地,最后在嘉兴的楞严寺完成,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到清代后又继续修订,共计收录2090部,12600余卷,是古代编辑的大藏经中数量最多的一部,主要是加入了中国佛教界的很多新著述以及禅宗语录等。《嘉兴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使用了线装书册式,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线装书一样,这样更方便阅读,也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此前的佛教大藏经多是采用摺装式的制式。

无尽妙藏:大藏经

清代也编撰了一部有名的大藏经,叫《乾隆藏》,也简称《龙藏》。这个大藏经是雍正十三年(1736)开始编集的,到乾隆三年(1739)时完成。它是以明代的《永乐北藏》为底本,有所增减共收662部,7168卷。

无尽妙藏:大藏经

除中国刊刻的这些大藏经外,日本、韩国等汉传佛教国家也刊刻了一些重要的藏经,其中韩国的《高丽藏》尤其珍贵。它也是根据北宋的《开宝藏》复刻的,在汉地的协助下于1025年完工,称为《高丽藏初雕本》。1090年又根据一些新出的目录进行校勘,独立雕刻了《高丽续藏经》4000余卷。《续藏经》和《初雕本》同藏于高丽的符仁寺。可惜是,1232年全部毁于蒙古入侵高丽的战火。到了1236年,又开始重新雕刻,目前流传下来的《高丽藏》就是这次雕刻的版本。《高丽藏》的校对很精细,错误很少,应该说是在所有流传下来的大藏经中版本最好的一部。后来,日本人在大正年间(1912~1925)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重新编辑了一部大藏经,叫做《大正藏》。这部经收录了中国著述和日本著述,其中中国著述为2267部、9041卷。这部藏经因为编辑得较晚,总结了此前各种大藏经编辑的得失,并且采用了新的佛经分类法,比较方便现代人使用,因而是目前大家使用得最广泛的一部大藏经。这些大藏经收录的著作大部分是中文,其基础都来自宋代编辑的《开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