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黄岩委羽山:儒释道和合交融之地(黄岩委羽山的发展前景)

黄岩委羽山:儒释道和合交融之地

大有宫正门

居黄岩城里二十余年,每天早晚站在自家阳台,或节假日登上九峰山顶,向西南眺望,约两公里外,一平地隆起似龟形,青松翠柏处,即为委羽山。

这是儒释道三教和合交融之地。

道教而兴,千古名区委羽山

委羽山名源于道教传说。

据地方史志记载,委羽山,一名俱依山,又名龟兹山,亦名龟山,位于黄岩城南约两公里处。此山高87米,共五峰。

《历世真仙通鉴》记载,周代刘奉林学道于河南嵩山,因炼丹没有成功,云游四方,后迁居在此山,丹就炼成了,白日乘鹤,鹤却坠羽毛于山上。万历《黄岩县志》将此传说记入《仙释》篇:刘奉林,学道于嵩山,积三百余年合神丹,为邪物所败,乃徙入俱依山,山丹成,遂控鹤上升,坠大翮于山椒。后人因名其山为委羽。

委羽山因道教而兴。

委羽山东北麓有一洞,号“大有空明洞”,洞口高两米多,洞内清幽深邃,传说通东海。道书《登真隐诀》与《真诰》皆云:“委羽山,天下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二洞天。”汉武帝时,已有“千古名区委羽山”之誉。汉代司马季主、鲍叔阳、周义山等道教名人炼丹委羽山,三国时,著名道教术士葛玄也在此炼过丹,唐代道教南宗第一祖紫阳真人张伯端经常到委羽山讲学布道。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宋徽宗赐内宫镛钟于委羽山道人范锜。

明万历《黄岩县志》《丛祠》篇记载,宋淳祐癸丑,道士王中立以县南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居天下第二,自天台玉京观来谒。至夕野宿,梦一羽衣握扇,上题云:“念于明处需坚守,事到空时好力行。”举以授王曰:“三五为期,当复会此。”宋理、度两朝命王随朝充高士,升鉴义左右阶道箓,主领西太乙宫。一夕,复梦前羽衣曰:“尚记前约否?”王悟前梦赠诗有“空明”二字,此必委羽仙人嘱我以香灯之传,属指今十五年,盖三五期也。即以前事上闻,领度牒以资营建,赐今额,甲乙传授,于是筑基建宫于洞山之阳。

从县志记载推测,委羽山大有宫正式营建于南宋末期理宗、度宗时期,由著名道士王中立奏请朝廷,领命建造,并赐今额。

《天台山志》记载,元朝至元年间,桐柏宫道士王足菴真人,字中立,甚得帝宠,曾被元世祖招入大都,封为“仁靖纯素真人”。

元延祐元年,黄岩邑人道士赵与庆学北宗全真龙门派,更加深了委羽山大有宫与元王朝的关系,大有宫走向兴盛时期。

因儒家名人著书著文而传扬

委羽山又因儒家名人著书著文,得以传扬。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曾经的委羽山林繁叶茂,鸟语花香,溪流潺潺,周围橘林成片,四季郁郁葱葱。更以道家第二洞天的盛名,清幽深邃,人间仙境般的独特魅力,引得各方名士云集,万民朝圣,也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探奇揽胜,吟诗作赋,使委羽山一方净土,名扬千里,名留千古。潘端明、谢灵运、顾况、朱熹、王十朋、左纬、杜范、戴复古、陶宗仪等均在此留下诗文。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会稽人,曾任永嘉太守,好游山玩水,曾途经黄岩游委羽山作《题委羽山》诗云:山头方石静,洞口花自开。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

唐朝著名诗人、山水画家顾况,苏州海盐(今属浙江海宁)人,官至校书郎,曾在台州担任过盐官,游过委羽山,作有《委羽山》一诗:昔日乘鹤玉京游,翮遗仙洞何幽幽。我来寻觅空夷尤,烟霞万壑明清秋。何当骑麟翳凤登瀛州,倏忽已销万古愁。

朱熹,江西婺源人,南宋

绍兴年间进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提举浙东常平盐茶公事、浙东巡抚之职,一生与台州黄岩结下不解之缘。留有《委羽山怀古》诗:山藏方石烂,门掩薛萝深。道像千年在,衣冠照古心。和《吊委羽山二徐先生》诗: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愁白居屋。我怀人已远,挥泪清丘墟。

王十朋,温州乐清人左原梅溪村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与黄岩芦阳余氏余楷、余星璧、余如晦三兄弟交谊深厚,多次路过黄岩,作有《委羽山》一诗:龟峰软翠日开屏,羽客逍遥此闭扃。早起留云闲放鹤,夜来伴月静看经。岩前方石有多好,灶里丹砂且是灵。应有赤诚鸾凤过,一声长啸入青冥。

戴复古,南宋江湖派诗人,黄岩南塘人,一生浪迹江湖,与山水为伴,与诗文为伴,晚年在委羽山下结庐居住,“终老于委羽之下”,真所谓天下山水虽好,不及委羽真灵秀也。“石屏樵隐”终成“委羽山人”,亦道亦隐。其为委羽山所作诗云:秋老山容瘦,云闲自去来。野人相对此,尘念倏忽开。一副闲云野鹤,怡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令人心向往之。

元文史学家,邑人陶宗仪在《南村缀耕录》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委羽山的传说:听老年人讲,从前有穿白色素服,衣袂飘飘如仙女的人,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穿行在松杉竹林之中,有时候去敲一户村民的屋门,讨点水,求个火。村民居住的房子,离空明洞口不超过一百步,因觉得她形迹可疑,就偷偷跟踪过去观看。只见她一路向洞里走去,村民认为她是妖怪,就把粪便拿来泼在洞里。过不了几天,村民家里夜中突然失火,火势非常猛烈,无法扑灭,房屋物品被烧个精光,只剩得妻子儿女逃得性命,村民只好前往别处。有人认为是因为用脏东西污染了仙境,才导致此离奇大祸,从此以后,仙女也不再出现。我小时间见过火烧村民的旧址,现在想获得方石的人,拿一把粮食,在洞口撒一撒,随便翻开地上尘土,里面就能捡到石头。

正是由于历代文人的诗文赞美和神话故事的编织传播,使委羽山盛名更盛,千年不绝,此儒道和合之谐音。

道观寺庙互易,释道和合共存

委羽山道观、寺庙互易,体现释道和合共存。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仙家,是一个诸神崇拜的原生宗教。并把老子的道德哲学加以神化,因此尊崇老子为道教祖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最高思想,揭示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朴素辩证法,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合的原始表达。道教将“道”作为教名,以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珍爱自然、珍爱生命为终极追求,有其积极意义。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迅速为中国民众所接受,也为本土宗教“道教”所包容接纳。

今委羽山大有宫所在,原为三国赤乌年间委羽寺旧址,后改为道观。元代大有宫学全真龙门派后,成为鼎盛时期,元末宫观遭受兵焚,后迁建今小东门外钟山新村天皇寺旧址。

万历《黄岩县志》载:至元丙子兵毁,戊寅改卜得里人赵司理崇暇地重建,赵知县必岳舍田二顷昌助。至元癸未,被命承应得旨护持,丙戌以营缮未完奏乞还山,宣授仁靖纯素真人。

现天皇寺刻有清邑令张思齐的《天皇寺记》:出应秀门外不一里有天皇寺焉,余览邑志,而知其地在古为大有宫。元至元丙戌仁靖纯素真人重为营缮者也,宫毁于故明末季,自我国朝定鼎而寺始复。

从以上县志及《天皇寺记》记载来看,委羽山大有宫在元末被毁后,迁到今天皇寺旧址,由王中立奉旨重建。明朝建立后,由于大有宫与元王朝的关系,受到打压,由盛转衰,房屋倒塌损坏严重。到清朝时,顺治、康熙皇帝非常尊崇道教,大有宫迁建回委羽山下今址重建,应秀门外废址建天皇寺。如今的委羽山大有宫屋宇,即为清康熙年间建筑。

大有宫在其发展历史中,宫址与委羽寺、天皇寺的互换轮替,体现出释道和合的真谛。

(本文参考万历《黄岩县志》、章云龙主编《委羽山导游词》)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