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西关荔枝湾 一河观千年

西关荔枝湾 一河观千年

荔枝湾涌是许多游客来广州的必去之地。 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摄

纵横水系位于旧城腹地 沿岸有文塔、仁威庙等广州代表性建筑

在广州的河涌之中,如果要选取一个特别能代表旧城历史的水系,也许很多人会想起荔枝湾涌。在这里,可记载的历史会追溯到汉朝,当时沿岸栽种的荔枝已成为皇家贡品,西关人家在此休养生息,经历繁华盛世,沧海桑田……千年以来,荔枝湾在广州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文/广州日报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郑斌

“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近日,在荔枝湾大舞台,粤曲小调响起,记者在人群中邂逅82岁的李小红,一个嫁入广州大半个世纪的粤西姑娘。叹一盅两件,品一杯香茶,广州人的习惯已经在她心目中留下“烙印”,“在荔枝湾涌,听一曲西关小调,心情靓晒,什么烦恼都通通放下了!”

建城伊始 腹地所在

沿着荔枝湾涌,可以邂逅到最美的西关民俗文化……

“入乡就要随俗”,六十年前,李小红从湛江嫁入广州,在多宝路入住一家西关大屋,那时,每天推开趟栊门,为孩子蒸上一盘萝卜糕,是她生活的乐趣所在。

如今,上了年纪的李小红,沿着西关荔枝湾慢慢走一圈,成为她每日的轨迹,“许多老外经常来这里拍照片,他们说这里比他们的家乡更漂亮。那我就跟他们说:‘后生仔,后生女,那就留下吧,我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六十多年了。’”

“西关是我们的老城区,西关大屋是特色所在”,李小红跟记者聊起她居住的西关大屋时说,“这是我丈夫爷爷建的,在荔枝湾河涌边建起,据我所知都一百多年了。你说房子老不老?”

顺着李小红的思绪,记忆似乎回到了“一江春水绿,处处荔枝红”那个时代,甚至还能够追溯到广州建城之始……

荔枝湾涌属于原广州的城西,是现今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水系的一部分,也是广州荔湾建城伊始时西关腹地所在。

相传公元前196年,汉朝特使陆贾南来,在离其土城驻地不远的溪边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东汉年间,荔枝湾涌两岸栽种的荔枝已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及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而这一片风水宝地也由此被称为“荔枝洲”或“荔枝湾”。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荔湾盛产荔枝,沿途红荔夹岸,香飘数里,令人陶醉。那时,涌上游艇如鲫——有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酒果艇,来往穿梭。西瓜、海鲜、香烟和艇仔粥的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欢笑声交织一起,构成了一组别有情趣的南国城郊水乡风情画。

一度被掩 上建马路

“荔枝湾曾经变成大马路”,李小红说,“我嫁到西关的时候,荔枝湾涌变脏了,并且正在慢慢消失。”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荔枝湾涌周边渐渐发展得越来越快,除了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以及保留了一段水道与珠江相接的荔湾涌为明涌之外,其他众多河涌多被填没、上筑房屋,或成为暗渠、上为道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段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了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被掩盖成暗渠的命运,在上面建起了荔枝湾路。

几十年过去了,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荔枝湾涌虽被掩盖,可里面的污水仍是直接排到珠江,河涌污水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荔湾湖公园的湖水水质问题也得不到有效解决,河涌两侧的众多名胜古迹也面临散落淹没。

因此,荔湾区委、区政府决定以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展开荔枝湾涌的揭盖综合整治工程,封路→绿化迁移、钻探、临铺拆迁(围蔽)-揭盖→围堰→清淤净化(消毒防疫)→截污工程→调水补水→搭建桥梁→河堤景观及绿化建设,环环相扣,让荔枝湾涌面貌一新。

河涌整治 美景回归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景,如今已铺展开来。

“粤剧博物馆已经差不多盖好了”,在荔枝湾涌一角,工人正对粤剧博物馆进行加紧施工,喜欢听粤曲的李小红说,“很期待在粤剧博物馆能够听上一曲。”

在荔枝湾整治工程中,荔湾区为把河涌污染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洁净工作与揭盖施工同时进行,在采取了水质净化、淤泥清运,消毒灭菌防疫后,马上开展河涌截污工程和调水补水工程。最终消除了黑臭及爆发蓝藻等现象,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水体能见度大于0.5米。调水补水工程完成后,近期河涌与荔湾湖通过循环水泵作用形成内循环,使涌水与湖水交互流动,并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的措施改善水质。远期通过水闸与珠江水连通互换。

如今,在荔枝湾涌周边已经还原了当年水乡“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景。

李小红告诉记者,“其实,荔枝湾涌还在不断修整,美景沿着粤剧博物馆河堤铺展,直到昌华苑,这一路真是赏心悦目。”

■文化地图

文塔数风流:功名文化

从荔枝湾涌的大石出发,究竟有什么地道文化值得称道?——“就是功名文化、祈福文化和民俗文化啦”,荔湾文化部门负责人冲口而出说。

走过荔枝湾大石头,在小桥下、拙石旁,一湾碧绿的溪水,从老西关腹地逢源路口绕过文塔,这座六角形金字尖顶瓦木建筑的古塔,曾吸引着无数想要功成名就的文人骚客,站在塔下,遥想当年的文曲星,手执之笔轻轻一挥,命运便已改变。

荔湾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文塔,也许早已不再承载功名利禄的祈愿,但那份情怀依然穿越了年华,见证着荔枝湾的风云际会与沧桑巨变。如今每逢端午节时,远道赶来或近守家门的“老广州”们,依然能在文塔附近的梁家祠,观赏着泮塘乡民生龙活虎、精彩演绎着龙舟竞渡……

仁威庙香火:祈福文化

进入原荔枝湾涌荔湾湖公园,远观一建筑,走过那古老的城墙,淡淡记忆的色彩,在古旧斑驳中讲述着一段段我们不曾参与的似水年华。

仁威庙,这座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的、供奉真武帝(又称北帝)的道教庙宇,当年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古庙,伴随着对联“仁敷四海 威镇之城”,声名早已远播。在这里,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的庙诞,就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

荔湾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行走在仁威庙极富岭南特色的建筑里,大家可以充分领略一下广府的祈福文化。

荔湾博物馆:民俗文化

“荔枝湾是西关腹地”,荔湾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关民俗文化在这里静静展现出来。”

沿着荔枝湾涌顺流而下,沿着历史的足迹,走到坐落在秀美荔湾湖畔的荔湾区博物馆——昔日西关的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完好的保存。而这座以陈廉仲公馆为原址的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在西式别墅与中式庭院交相辉映下,再现了传统西关大屋的典型模式和西关住家的生活情态和文化景观。

西关大屋内,大家可跨入那由矮脚吊脚门、趟栊、硬木大门组成的正门,踏着那红方砖块,由此,幽幽的古韵之感油然而生。昔日的西关小姐,正坐于梳妆台前,梳着花容,梳着年华,仿佛穿过岁月,翩跹而来。

■热议

广州美丽水乡

知名度应该如何传扬

周庄以景色秀丽与江南文化著称,而被誉为另一个“周庄”的广州黄埔河涌,也有类似的人文景观基础。可惜在知名度上,远远不及国内知名古镇。如何传扬广州美丽水乡,值得人们思考。

刘云亭有时会和远道而来的朋友谈论“如何传扬广州美丽的水乡”这个问题。朋友感叹,黄埔有如此美景,顺着南湾涌,一次性可游览南湾水乡风情和南海神庙两大景点。作为离广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具有珠三角水乡特色的村落,确实值得开发。

如果开发旅游,刘云亭希望可以自己当志愿者,带旅游团参观村里古迹、古祠堂等,将来发展旅游项目,可在河涌游玩,田园观光及亲手栽培种植果蔬、品尝美食等。他还有一层考虑:“像天河城中村拆迁了,村民能住商品楼当包租公。我们地方太偏远,村民除了工作外就没有别的收入,希望政府能发掘下旅游资源,帮助我们。”

不过,村民小麦想法更为新潮。他去年跟妻子去了一趟丽江度蜜月,发现一条街上酒吧很多。他很希望自己的村里也有类似的旅游项目,或者建设酒吧风情乡,或者像小洲村一样建画廊,打造南湾村最独特的旅游标志。

国家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董小麟表示,黄埔区有丰富的海丝文化,又有岭南优美的水乡风情,不必太过于生硬造景。广州发展多元交汇的珠江文化,可以从自身特色着手,保护优秀的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资源,促使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黄埔河涌两岸越来越现代化,但同时水质渐变,让村里人有些难过。

为了改变现状,政府曾经一度将庙头涌疏浚拓宽挖深,将珠江的清水引入南海神庙前新挖掘的120亩巨大人工湖之中,让美景渐渐恢复;而在2010年,市、区共投入1.5亿元资金对南湾涌进行全面整治,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水系风景线。经整治后的南湾涌两岸建有别具岭南特色的亭台楼阁、拱桥石板路、龙舟码头、柳岸榕岛、秋枫古堤、小桥流水等。

刘云亭希望,黄埔的河涌能得到继续的治理,让古貌恢复,让童年如诗如画的风光,再度呈现。

扶胥古运河道

南湾涌之美,不仅是秀美。当它顺势而流,与庙头涌、珠江三水交汇,就形成了有历史底蕴的“海上丝绸之路”扶胥古运河道。

相对而言,庙头涌是黄埔更为闻名的河涌。每逢千年庙会“波罗诞”,络绎不绝的人群就涌到庙头涌岸边的香炉抢上香,对海神进行祭祀,求今年风调雨顺。甚至有外国友人专程来此,共享黄埔区一年一度的盛事。

同时,庙头涌与南海神庙紧密相连,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历史价值。当年仿造复原的“哥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访广州,就停靠在神庙附近的黄埔电厂,船上宾客转乘“南海神”号进入庙头涌人工湖,驶向神庙前的码头,参加祭海大典。

刘云亭热爱黄埔,黄埔区著名的河道长洲一号涌、庙头涌、乌涌、南湾涌、夏园渠……几乎每一条河涌都有那么几个他熟悉的历史典故。他觉得,如今广州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庙头涌的文化底蕴值得被好好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