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很难相信这么一座繁华的都市,竟然会有一处如此清灵的去处。它静静地倚在终南山北麓周至县境内,那里云雾缭绕,林木蔚郁,峰峦叠嶂,有山间草露之润,有旷谷潺溪之悠,有崇山长岚之逸,有孤山幽居之静。它,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楼观。

楼观的美,美得超凡脱俗,美得耐人寻味。它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它不是那种一清二白的澄澈美,而是空灵飘渺,云里雾里,如入仙境的虚幻美。那云雾,不是透彻的白,而是冷静的烟青色,朦朦胧胧缭绕在山间,笼罩在山顶。那山,隐隐约约,似真似幻,让你有一种虚静的感觉,就像年画上透过浓黑遒劲的松柏,丹顶白羽的仙鹤,看到后面两笔轻描淡写的,云彩缭绕的山峰。那山虽然虚静,却有一种神秘,有一种深邃,有一种看不透,就如“道”,幽深邃密,玄奥难解。

谁也说不清,三千年前,是楼观的仙气吸引了老子,还是老子的灵气滋养了楼观。唯一明了的是,直到今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仍与道家的心境相呼应。

宗圣宫前,我想象着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循着东来的紫气在函谷关迎接老子的情景,想象着老子在竹海松林中端坐在说经台上口授《道德经》五千言的情形。老子在那里讲了很多很多,尹喜记了很多很多,终于筑成了宏大的精神构建,传之广远。于是,这里成了道教发祥的圣地,成了帝王道众朝拜的仙都,成了文人墨客云集的雅地。三千年来,楼观台虽然历经风雨,但仍经久不衰,因为有老子的魂灵在,有圣人的足迹在,有信徒的虔诚在,有世人的守护在。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三清殿旁,那颗老子亲手所植的银杏仍在,虽然它几经劫难,但总能劫后重生。尽管树心已空,只剩下了薄薄的外皮,但却依然苍翠挺拔,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冠如华盖,枝若虬龙,尤如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万古流芳。那思想,是玄之又玄的道,是丰之又丰的哲理宝藏。后人不断地研究,却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那玄奥的文字总是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楼观对道文化的展示,有它独特的方式和广阔的视角。文字解读的道书屋、动漫解释的道影院、香雾缭绕的道宫殿、祈福赐财的道表演。而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演员用诗画舞剧来演绎的“道·梦空间”了。

那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清风道影中,舞者翩翩起舞,山水云鹤起伏游动,画面时而泼墨幻变,时而引鹤飞舞,时而宁静致远,时而清净释然。宇宙万物,芸芸众生都回归到“清净”这一本源。随着音乐的转换,舞者席地而卧进入梦境。梦境中,花草枞树,彩蝶翩翩,舞者在蝶群中飞舞流连。这一幕,形象而生动地演绎出道家经典《庄周梦蝶》的故事,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道法自然的道家哲理。

随着场景的转换,古琴的韵律穿透时空,仙雾般缭绕而来。我想,古琴是接近古人最好的路径了,它如天外来音,有点不近人间烟火。流转舒缓间,它传递的是山水,是胸襟,是道音,它少了人间的意浓姿逸,多了些玄妙与冷清。那声音是一种空而无形的境界,让你感觉到大道无形的空灵和丰满。

突然,风起云动,在古筝的激昂中,彩幕化为一团偾张的火焰,火焰与宇宙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相互转化,逐渐形成阴阳太极图。太极图形成的瞬间,一切都安静了下来,一尾锦鲤轻灵地游弋在水中。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古筝和锦鲤,一个寓意着火之热烈,一个隐喻着水之清灵。水火,即阴阳。万物由水火而生,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即,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原。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是一种震撼。炫动的光彩,使你身临灵虚仙境;起伏的琴音使你心神激荡,魂魄升腾;灵动的舞者,让你体会到“道”的柔韧和刚力。我发现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被云雾所拥,被声乐所融,被美轮美奂,玄妙而深远的道·梦所化。

来到楼观,不能不去化女泉。那儿是老子点化徐甲之处,据说,那里有着无法解释的神秘和灵气。相传,老子疑弟子徐甲俗念未了,道心不纯,在此拔吉祥草化美女以试,徐甲果然动情。老君见状,怒捣仙杖训诫,杖点之处,有泉涌出,随后,徐甲悔悟皈依。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带着对这个故事的想像 ,我来到化女泉景区。景区并不大,背靠终南山,万峰环拥,三面屏开,暗藏着青砖般莹润内敛的仙气。

老君殿前,果然有两口阴阳泉井,泉水澄碧清冽,四季不竭。不错,它便是老君捣杖而成的泉井。后来,这两口泉井沐楼观之仙风,得终南之灵韵,有了仙气和灵气,据说,以泉水洗眼能明聪慧目。虽然是神话和传说,但人们都怀着美好的心愿,蹲在泉井边俯身掬水洗着双眼。

神灵和神话,是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清尊神、四御尊神、民俗众神和道教宗师等各路福神,构成了道教中完整的神灵体系。三清殿、圣母殿、玉皇殿、老君殿等众多的殿堂里,神灵们肃穆庄严,它们被一种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围着,人们在它们面前虔诚地叩拜,祈求解困,脱厄,祈求点化和指引。神不说话,只是关切地俯瞰着。人也不说话,只是在心里与神单独地交流,殿外是袅袅升起的青烟。

老君殿四周,印有道德经箴言的大红吊旗高高悬挂。红,明明是尘俗而喧闹的色彩,但在这香雾氤氲的殿堂前,竟也是那么的清淡和寂寞。

修道,本就是清淡和寂寞的。就连徐甲也会在修道的过程中心有旁骛,脱离本真。清淡和寂寞并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恒常和坚守。如此看来,修道或许并不适合在深山老林,而更应是在俗世。俗,便是那顶炼丹炉。你若是莲花,自然会出淤泥而不染。

道不度人,而人自度。修道者,一念之差便可坠为凡夫,世俗之人,一朝悟道也可化俗为道。你看徐甲,明师就在自己身边,近水楼台却无法先得月。而尹喜有心求道,才得遇良师修成正果。这之间的差别,恐怕就是悟性了。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说到悟性,想起一位老师对写作的建议。他说,好文章应有神秘感,把结果隐藏起来,给人更多的想像。就如老子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我一直似懂非懂,心存不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又怎能和写作关联到一起?

并没有觉到有风,但吊旗却左右飘动起来。抬头望去,老君殿上空涌起一片浓厚的云团,似汹涌澎湃的波涛,檐角与云天呼应,蔚为壮观。风起云涌中,阳光从云层深处穿透而出,那云竟幻化成一条镶着金边的祥龙现于殿顶之上。惊诧间,我赶忙举起手机拍下这神奇的一幕。不消多时,那祥云便行消神散。

片刻的愣神后,顿时茅塞顿开。是也!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衰竭的。正如写作,好的文章应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那是神的手势,在指点迷津,点拨心弦。

道在楼观,我们,都应该去看看。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楼观台,都市里的清修地,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文化的真谛

路阳华,金融从业人员,喜欢写作,有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省、市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