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论语学习笔记(198)斋戒沐浴有明衣,变食迁坐表敬意

【原文】

1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

  (4)居必迁坐:迁移平时的居住的地方。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用布做的浴衣。斋戒期间,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居住也一定要换个地方。

《述而》篇说“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慎重对待斋戒、战争和疾病三件事。在孔子看来,斋戒、战争和疾病是最重要的三件大事,而以斋戒为首。《述而》篇中我们讲了“齐”的五种用法。本章的“齐”,同斋(zhāi),斋戒的意思。“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对现代人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觉得有点想象和臆断?这个说的不是佛教或伊斯兰教的斋戒戒律吗?难道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出了这么完整的斋戒戒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儒家应该早就演变出儒教了。当然,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春秋时代就没有这些戒律,这种理解存疑。

本章跟上一章以及后面的很多章一样,没有“子曰”。但依据《乡党》整篇的内容来看,大体都是对孔子行为的记录。所以,理解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或者是对孔子授课内容的记录,或者说是对当时社会行为规范的记录都可以。

我们再来质疑一下本章的标点问题。标准的版本都是“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前面的两个“齐”与后面的“必”之间都加了逗号,为什么“居”与“必”之间就不加逗号呢?虽然加与不加并不影响本章的理解,但从文学性和可读性来看,前后一致比较上口。较好的标点应是:“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居”后面加一个逗号,“齐,必变食”与“居,必迁坐”之间改用分号。

朱熹《集注》对本章的注释:“齐,必有明衣,布。齐,必沐浴,浴竟,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寝衣一简。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这基本就是后世理解本章的标准答案。前章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本章说“必有明衣,布。”“明衣”,一般都解释为“浴衣”。指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我们就理解成沐浴后换件干净的衣服好了。布,用布做的。那时候还没有棉花,布就是葛布。就是前章说的“絺绤”,细葛布或者粗葛布统称为布。现在对“变食”的理解也都采用朱熹说的“不饮酒、不茹荤。”对“迁坐”的理解为“易常处”,改变平常的居处,往往还加上“不与妻妾同房”的延伸意义。其实没必要非得引申出喝不喝酒,吃不吃肉,同不同房的问题。这些都是针对贵族来说的,意思就是要改变自己日常的饮食、居住方式,以表达出对鬼神的的敬重。整章的意思就是: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用布做的浴衣。斋戒期间,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居住也一定要换个地方,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杨氏曰:“齐所以交神,故致洁变常以尽敬。”杨时说,斋戒是为了与神灵交流,所以要至为洁净并改变平常的生活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泰伯》篇中孔子在夸赞禹的时候,说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孔子称赞禹时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孔子称赞禹的话可以用来理解孔子对鬼神和祭祀的重视,自己的饮食要简单,但不能怠慢了鬼神,自己的衣服可以破乱,但祭祀的服装不可以马虎。

道客村曰:

斋戒沐浴有明衣,

变食迁坐表敬意;

子敬鬼神而远之,

祭祀庄重为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