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无为而治:辟谷、喝酒、少说话,一场从地方到全国的政治改良

无为而治:辟谷、喝酒、少说话,一场从地方到全国的政治改良

辟谷源自道家的养生之术,即所谓的”不食五谷“,其最早的记载,据说来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人飘渺,人间难知;汉初三杰之首的张良却真实修习过”辟谷术“。史言:

“留侯多病,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张良身体多病,他通过”辟谷“来调解呼吸和饮食,并隐居有一年多的时间。张良的进食应该非常少。他是坚决的身体力行者,但有时也有例外。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顺利继位,吕后非常感谢张良对刘盈太子之位的保护,坚持请他吃饭。张良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吕后一再坚持,且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何必这么折磨自己呢!“张良没办法,这才吃了点东西。

道家学说博大精深。”辟谷术“或是将人体生理机能活跃度将至最低,进而通过规律作息及精神平静来养生保健。张良从《太公兵法》到道家学说的完美转型成了后人一再称慕的典范。而他晚年对“宁静淡泊”的践行虽属个人选择,但却不期然间成为汉初“无为而治”开启的思想先兆与时代先声。

不过,强调个人修为的道家学说要想成为帝国的治国思想,怎么看都觉得是“看上去很美”,要想成为现实,距离则似乎过于遥远。这时,一个远在齐国为相的人物却做到了。他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曹参。

无为而治:辟谷、喝酒、少说话,一场从地方到全国的政治改良

曹参相齐

齐王本是韩信。但齐地历经战乱、民风剽悍,刘邦不放心韩信以此为王地,就找了个“衣锦还乡”的理由,改韩信为楚王,同时让儿子刘肥作了齐王。但刘邦显然不放心刘肥。他又派曹参任齐相国,辅佐刘肥治理齐国。而就是在齐国,曹参开始展现自己出将入相的本领:出能以齐相国之身份带领十二万大军随刘邦攻打陈豨,入能辅佐刘肥治理齐地,其才能之全面,已然超越了萧何。期间或许最令人钦佩的,则是他不但对整个饱经战乱的汉初社会急需休养生息有着深刻的体认,而且能找到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将思想与政策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占据汉初政坛思想主流的“黄老之术”首先在远离政治中心“关中”数千里的齐国得到曹参的推崇。彼时,齐国的思想界还是挺活跃的,但在如何稳定与恢复社会的应对上,却莫衷一是,都不能令曹参满意。后来,曹参听说胶西有个叫盖公的贤人,精通黄老之学,就令专人备厚礼邀请他到相府。盖公果不负众望,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主旨恰与曹参苦苦寻觅的为政思想不谋而合。这使黄老之术成为曹参治齐的思想理论,也使无为而治首先在齐国得到了实现。史言,曹参在齐为相九年,齐国大治,人称“贤相”。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死,曹参从齐入相。这是“无为政治”从地方治理经验成为全国统治模式的开始;自然,也是“黄老之术”开始成为国家主流政治思想的起点。曹参可谓是汉初黄老思想及无为政治传播及确立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而史书记载曹参为相后的行为,几乎就是“无为政治”的活样板。一是多喝酒,少谈事,卿以下官吏和宾客见他如此,找他想提提意见,还没开口,就被“喝酒喝酒”劝个不停,结果都是事儿没谈,人先醉了。一是选拔丞相府官吏的标准是重质少文,滔滔不绝、看着机灵且汲汲于声名者,一概不要。这样的行为当然会招致非议。汉惠帝让曹窋跟他父亲说说,结果曹参狠狠训斥了儿子一顿。最终惠帝本人也被曹参说服,谨守前朝法度,垂拱而已。

无为而治:辟谷、喝酒、少说话,一场从地方到全国的政治改良

张释之

曹参死后,他提倡的“黄老之术”及“无为政治”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如窦太后就是“黄老之术”的忠实拥趸,不仅影响了景帝朝政治,也影响了武帝朝初起的政治。而在选人上,汉初诸臣也以曹参为圭臬。如文帝曾问管理虎园的上林尉野兽数量等情况。上林尉不能对,他手下的虎园嗇夫则非常熟悉情况,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文帝很高兴,要提拔这个虎园嗇夫。但丞相张释之坚决反对。他认为秦亡就是因为官吏深文周纳,苛刻为上,毫无同情之心;现在如果超拔虎园嗇夫,将使天下人都以能说会道、华而不实为尚,所以不可不慎重啊。文帝点头称是。

当然,静极思动。汉帝国到了武帝时期元气已复,一场从思想到政治军事上的变革乃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