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莫言阿来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摄影报道

初冬的京城,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铁凝、莫言、吉狄马加、麦家、陈安娜(瑞典)在内的几十位国内外文学名家、学者相聚北京师范大学,一起研讨阿来的文学世界。11月17日上午,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承办的“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开幕。

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期间,何向阳、陈晓明、邱华栋、孟繁华、谢有顺、施战军、潘凯雄、贺绍俊、穆涛、何平、陈思广、张莉、季进、梁海、刘大先、丛治辰、岳雯等几十位国内文学界一线文学评论家,都将分别发表各自对阿来文学作品的认知。这些评论家有的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人民文学》杂志、《美文》杂志、中国出版集团等单位,也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以陈安娜(瑞典)领衔的国外学者、作家团队也非常耀眼。他们有山口守(日本)、李莎(意大利)、墨普德(印度)、娜佳(乌克兰)、李点(美国)、金泰成(韩国)、林幸谦(马来西亚)、鲁博安(罗马西亚)、马海默(德国)、凤玲(俄罗斯)、罗宾(英国)、月月(法国)等来自14个国家的国际翻译家、学者。现场还首发了新书《阿来散文集》。铁凝、莫言、麦家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一起上台为阿来新书揭幕。

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吉狄马加主持了开幕仪式。在开幕仪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来自瑞典的翻译家陈安娜、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分别上台致辞。铁凝首先高度肯定阿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还回顾了她眼里的阿来,是一个对大自然有着特殊关爱的作家。“我曾与阿来同去新疆参加一个活动。我们都为那拉提草原神话般的仙境所迷醉,大家都在留影,只有阿来,抬着他沉重的相机离开了喧闹的人群。后来,他趴了下来,侧身半躺,镜头对准了草原上一支独自摇曳的小花。那朵小花,打从来到世上,是从未被人注意过的。一路上,阿来都在专注于这样的无名花草,发现它们短暂而异乎寻常的美丽。作为旁观者的我,那一刻,心生敬意又满怀感动。”

铁凝、莫言等几十位中外名家都来了 “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莫言在致辞时,首先称赞这个研讨会的题目取得特别好,“边地书、博物志、史诗,这三个概括了阿来创作和他大半生的生涯。在地理上确实要承认中心和边地的区别,但是在文学上我觉得没有什么中心和边地的区别。文学只有好的和不好的,没有边地和中心之说。比如阿来的文学已经是中心的文学。阿来用自己的笔把一个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在文学上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地点。我想我们中国的很多作家都经历过阿来先生的创作实践,就是从写自己的家乡的一方土地开始。”

召开阿来国际研讨会,也让莫言点赞“非常必要和及时”,“我们对这个作家阅读了几十年,我们的批评家对这个作家也研究了几十年,我们的翻译家对这个作家也翻译了几十年,确实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今天这个研讨会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这个研讨让读者更加全面的、更加准确的理解阿来,让批评家能够从更新的、更独特的、更深入的角度来理解阿来,让我们的翻译家以更全面的、更准确的角度来翻译阿来。当然对阿来先生来讲,通过这样一次七嘴八舌的研讨,对他今后的著作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也祝愿阿来先生在今后为我们奉献出更多的、更优秀的伟大作品。”阿来对植物学的认知在圈内很有名,莫言也夸奖阿来,并表示自己要向阿来学习。麦家在致辞中表示,曾与阿来一道在成都生活了15年,其中有七八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自己的文学创作成就,70%应该归功于阿来,30%归功于父母。他还深情地说:“我跟阿哥这种作家之间的亲密和睦的关系,应该是很多作家“羡慕嫉妒恨的”.

来自瑞典的翻译家陈安娜,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入手,谈到阿来的文学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寂静”,“我初读阿来的短篇小说集《阿坝阿来》的时候,印令最深的是什么呢?不是奇异而遥远的西藏,也不是几乎会一篇故事都存在的超自然的元素。印象最深刻的是——寂静!对我来说,最深的和最难忘的印象就是这份’寂静’。阿来为他的故事情境营造的’静’是如此幽邃绵长,以至于,甚至当动作开始,事情确实已经发生了,读者还在心中依然保持着这份“静”,直到故事结束。我在想,他为什么能写得如此’静’,说明他有特别的耐心,去研究微妙的事物。阿来的’静’,将一直伴随着我!”陈安娜海提醒翻译家同行,不要仅仅盯着阿来的《尘埃落定》《空山》等长篇小说,还要多多翻译他的短篇小说。因为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种特别的“静”。

吉狄马加在发言中说,阿来作品的国际研讨会没有在他的故乡阿坝开,而还是选择到了北京来开。这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不对称的世界,所谓的中心和边缘似乎是永远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并不是现在才这样。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和暗示,对于文学和精神的创造而言,与时间的搏斗将不会轻易结束。可我相信,在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就如同我们曾经知道的那样,某一个人的文字将改变此前我们对“边缘”所下的定义,而为此,我们将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吉狄马加还分析,“熟悉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之外,还有许多用少数民族作家是用其母语写作的,这些创作是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版图多元性最有力的一种证明,作家对写作语言文字的选择,甚至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由于从小对语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其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少数民族作家是用汉语来写作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在汉语或者说在双语的环境中生活。汉语实际上成了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第二母语,甚至有的就是第一母语。不同文化间有机地交流互动,为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阿来就是这样一位跨文化的卓越写作者。”

开幕式之后,在莫言的主持下,在第一场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文学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谢有顺,潘凯雄,以及来自弗吉尼亚大学东亚语文系的中国文学教授罗福林,日本学者山口守,意大利的李莎,印度的墨普德,乌克兰的娜佳,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角度,研讨了阿来的文学世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