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北岳恒山为何改为山西)

小编按:北岳庙在曲阳县城西南,是历代遥祭北岳恒山之所。恒山所在或曰河北大茂山,或言山西浑源,历史上记载芜杂,众说纷纭,类似于赤壁所在之争。预知详情,且听小编道来。

五岳渊源

四岳是五岳的滥觞。《周礼·尧典》:觐四岳群牧……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古人把天宫分为东西南北四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镇守各方的四大神兽,北方之神为玄武,因此北岳也有玄武山之称。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祭社稷、五祀、五岳。"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上古时期的著作文字简约,没有明言四岳和五岳的具体所在。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的五岳为: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吴山(岳山),东面的泰山(岱宗),北面的恒山,南面的衡山,视为五岳。注意恒在河北,而非河东(山西的旧称)。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而现代普遍以为的五岳则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各有特色,所谓"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岳如飞"。

其他四岳暂且不表,单说北岳。

北岳与恒山考

司马迁《史记》记载:太后欲王吕氏,乃先立所名孝惠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

汉高祖元年,立恒山郡(郡治在今天河北正定),曲阳属之。

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恒山郡改名常山郡。

三国名将赵云出生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称河北常山赵子龙,而不是山西赵子龙。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名将赵云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通过滱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滱水即今唐河,恒水即今横河)

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记载:己亥,恒山郡太守颜杲卿败何千年,执之。颜杲卿就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弟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遗世而独立的小屋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大茂山到北岳庙路线

曲阳县因地处古北岳恒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曲阳别名恒阳,现在诸多学校企业以恒阳为名。

由是观之,古恒山就是河北大茂山,毫无疑问。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古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大茂山云海

改祀之争

明弘治十五年兵部尚书马文升,议祀北岳于曲阳改为浑源,理由是:一是曲阳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一百四十里;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礼部尚书倪岳反驳之,奏议没有生效。

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作《北岳辨》,认为"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于"宋失云州始祭曲阳"一说,更是错误,还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马文升之伪说。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顾炎武先生像

河北在元末明初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从洪洞县向河北大规模移民。同时建于大茂山上的原有庙宇损毁严重,只能到曲阳遥祭,不能亲临登山。同时山西在战争中损失相对较少,人口及历史文化保留较多,于是明代朝中逐渐产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恒山改祀于浑源的天峰岭,但明代人文传统还是比较正统,所以改祀派没有得逞。

清顺治十七年,帝准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之请,始改祀浑源。改祀之争自明代其,到顺治时,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当局者并不了解传统渊源,而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另外,浑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传培养,如北魏始建的悬空寺,以及后世诸多寺庙,也增加了改祀的分量。

大茂山位于唐县、阜平县、涞源县交界地带,海拔约1898米,当地人也称为神仙山。大茂山处在华北平原北部与太行山交接之处,因海拔高,既能阻挡来自北方的寒流,又能截留一部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夏季多雨,百草丰茂,绿树繁盛,是为胜境。

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吗?

大茂山风光

附顾亭林《北岳辨》

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于山之巅;其祭四渎,不必皆于其水之源也。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恒山于上曲阳,皆于其山下之邑。然四岳不疑而北岳疑之者,恒山之绵亘几三百里,而曲阳之邑于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此马文升所以有改祀之请也。河之入中国也自积石,而祠之临晋;江出于岷山而祠之江都;济出于王屋而祠之临邑,先王制礼,因地之宜而弗变也。考之虞书:"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迹,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云:"常山之祠于上曲阳。"应劭风俗通云:"庙在中山上曲阳县。"后汉书:"章帝元和三年春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于上曲阳。"郡国志:"中山国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则其来旧矣。水经注乃谓此为恒山下庙,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汉末也。魏书:"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恒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邺。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车驾至于恒山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径恒山,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反。明年,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夫魏都平城,在恒山之北,而必南祭于曲阳,遵古先之命祀而不变者,犹之周都丰镐,汉都长安,而东祭于华山,仍谓之西岳也。故吴宽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之制,改都而不改岳。太史公所谓"秦称帝都咸阳,而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者也。隋书:"大业四年,秋八月辛酉,帝亲祠恒岳。"唐书定州曲阳县:"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镇岳,有岳祠。"又言:"张嘉贞为定州刺史,于恒岳庙中立颂。"予尝亲至其庙,则嘉贞碑故在。又有唐郑子春、韦虚心、李荃、刘端碑文凡四,范希朝、李克用题名各一,而碑阴及两旁刻大历、贞元、元和、长庆、宝历、太和、开成、会昌、大中、天佑年号某月某日祭,初献、亚献、终献某官姓名凡百数十行。宋初,庙为契丹所焚。淳化二年重建,而唐之碑刻未尝毁。至宋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录也。自唐以上征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古之帝王望于山川,不登其巅也,望而祭之,故五岳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觐诸侯,考正风俗,是亦必于大山之阳,平易广衍之地,而不在险远旷绝之区也明甚。且一岁之中,巡狩四岳,南至湘中,北至代北,其势有所不能。故尔雅诸书并以霍山为南岳,而汉人亦祭于灊。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近灊之地也。水经注曰:"上曲阳故城,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山,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衰,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以立县,县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而文升乃谓宋失云中,始祭恒山于此,岂不谬哉!五镇惟医无闾最远,自唐于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而宋则附祭于北岳之祠。然则宋人之遥祭者,北镇也,非北岳也。世之儒者,唐宋之事且不能知也,而况与言三代之初乎?先是,倪岳为礼部尚书,已不从文升议,而万历中,沈鲤驳大同抚臣胡来贡之请,又申言之,皆据经史之文而未至其地。予故先至曲阳,后登浑源,而书所见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