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鼎盛时的蛇山大首义公园曾从汉阳门延伸至长春观

鼎盛时的蛇山大首义公园曾从汉阳门延伸至长春观鼎盛时的蛇山大首义公园曾从汉阳门延伸至长春观

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 谢方

武汉所在地为河流冲积性平原地形,市内的山都不太高,但并不少。横卧着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两列残丘,南列自西向东为米粮山、仙女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丁管山等;另一列则是汉阳的汤家山、赫山、龟山,越过长江为武昌的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风筝山、团山、大渔山、吹笛山、黄家山、横山等,海拔多在50—120米之间。

若是细究,每座山也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和故事,而其中蛇山的故事尤其多,且历史悠久,从却月城,到孙权在蛇山之上筑夏口城,黄鹄山头修筑黄鹤楼,再到郢州城的进一步强大,至后来的武昌城,蛇山都是现今武汉三镇文化、政治、军事中心所在,分量不轻。当时的武汉格局远非今日这般,众人只知大汉口,忘却夏口城、郢州城。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徐明庭一语道破——蛇山是江城的“文化山”。

当年南宋诗人陆游入蜀途经江夏,他在《入蜀记》中写道:“山缭绕如伏蛇,自西亘东,因其上为城,缺环仅存,州治及漕司,皆依此山。”清乾隆《江夏县志》中蛇山之名始定。

青山不语。留存于这座山上的历史遗迹如今已不多见,倒是纸上的故事更多。本期长江地理,记者希望能够更多地搜罗这座山不被人知的一些故事。

长江心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从伏虎山一路向西,过马房山、洪山,再翻过如今长春观道场所在地双峰山,便是武汉市历史悠久、文脉盛名之地——蛇山。虽然蛇山海拔不高,仅有80余米,但若从长江而过,在江面上仰望,却会觉得其峻秀、奇伟,龟蛇二山的精华也得益于这一江水。三国时司马懿曾指出,此地为长江的“心喉”。

在群雄争逐的时代,龟蛇二山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早在黄鹤楼诞生之前,东汉末年,戴监军即在龟山建有城堡——却月城,那时武昌还称江夏,蛇山也不叫蛇山,而称黄鹄山。

公元223年,吴主孙权为北抗曹操西拒刘备,在黄鹄山夯土筑城,城墙长1000—1500米,西临长江,东至今民主路横街头处,南依蛇山,北对沙湖。因该处位于夏水(今汉水)通江口,故称“夏口城”。夏口城依山而筑,实为一座地势险要、能够屯兵御敌的军事城堡,其在黄鹄矶构筑了军事瞭望塔楼,即黄鹤楼的前身,武昌城垣历史自此开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盛赞夏口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

南朝宋孝武帝又在夏口城基础上建郢州城,城垣沿蛇山坡而上,“版筑而成,基址坚实,用功缜密”,曾抵御过十数次敌兵的进攻,现在蛇山的黄鹤楼至高观山一带山脊仍存有“古郢州城”遗迹,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工作日的清晨,记者从大东门立交进入首义公园,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的道路沿着蛇山山脊而上,一路往西,直通蛇山最高点。古夏口城、古郢州城的遗迹一点不见,历史痕迹最明显的战斗是武昌首义。史料记载,1911年起义军攻破中和门(即起义门)后首先占领了蛇山,在蛇山架炮猛轰清兵,炮击总督衙门,燃起大火,当年的几门大炮在后来的战争中也不知所踪。

沿着首义公园的大门一直往前走,走到山顶,一位在山上练剑的老人指出“上到蛇山最高处,那里就是炮台了。”只见一个高台之上,5门大炮对着东南方向,修旧如旧的大炮,炮口特意用水泥堵住,修复后的一段城墙则靠向高台西北方,登高远望,山下的高楼大厦、车流在高大的樟树、松树林间若隐若现。

一亿年前,蛇山还是浅海区,一片汪洋

青山不语,树木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还好石头会说话,它告诉我们,蛇山在更早以前,尚没有被人类记录时期的历史——蛇山在一亿年前燕山运动后形成。

《品读黄鹤楼》一书介绍了蛇山的地质历史,在3至4亿年前的泥盆纪和石炭纪时期,这里还是浅海区,一片汪洋,蛇山的岩层在这个时期从海底慢慢沉积而成,一两亿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燕山运动,海水退出,海陆变迁,像书页一样层层排列的页岩,被挤压成倾斜的,甚至是直立的岩层,形成山丘。

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页岩呈现比较深的紫红、黄褐色等颜色,说明当时沉积时气候比较炎热,而且这些岩石多为石英砂岩,反映出当时这一带是属于距离内陆不远的浅海区,有新闻记载,1954年动工修建长江大桥时,开挖蛇山铺引桥,岩石中发现许多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遗迹,形象奇特。

蛇山之名其实并非蛇山的大名,在历史文献中翻阅发现,更多的叫法是“黄鹄山”。而三国时有江夏山之称,后来叫过紫竹岭,以“有黄鹤腾紫竹间”而得名。北魏《水经注》谓之黄鹄山,其名出于“昔有仙人控黄鹄于山”的传说,历史上曾将此山从西向东分为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大观山、高冠山、西山、东山等九个山(另两个山名待查),现在的洪山也包括在内。宋末将东山改为洪山,不包括在黄鹄山之内,自此黄鹄山则止于大东门。光绪九年(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中将其从西至东又分为黄鹤山、蔡东山、高观山。

而蛇山之名,似始于明末。1625年张元芳作记云:“登大别,睇晴川,一望龟蛇相对,山川绣,人烟鳞集,洵洋洋大观也。”但亦未以蛇山径作山名,只是形容其状态而已。清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才正式将其命名为蛇山,实因此山蜿蜒数里,宛如长蛇而得名。

现在我们看到的蛇山绵亘于武昌古城中部,横贯东西,呈一字长形,西起长江,与汉阳龟山夹江对峙;东止大东门,道教庙宇长春观紧倚于侧;山南麓紧贴武珞路,北麓直抵民主路中段、西段,与胭脂山平行,全长约2.5公里,最高点海拔85.1米。

显山透绿工程之后的蛇山,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多条上山的路通达山顶,树木林立,品种多样,某些地方依然有自然群落的感觉。记者一路上山,即使当日是工作日,人也不少,山林小凳上不时隐现一个人影,或看景或沉思,也有舞剑、练拳者,一路上山,更是将美声、京戏听了个遍。

曾经的大首义公园,从汉阳门码头绵延至长春观

其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蛇山也曾经达到过、甚至超过如今这样的公园盛景。武昌城区近代化建设先驱卢立群在上世纪30年代主持修建“蛇山大首义公园”,其子卢俊手绘的上世纪30年代“蛇山大首义公园”示意图显示:当年首义公园从汉阳门码头绵延至大东门长春观,面积逾千亩。公园自西向东,长约两公里,面积约七十公顷,包括白石塔、警钟楼、禹碑亭、奥略楼、黄兴铜像、抱膝亭、岳飞亭、抱冰堂、省立图书馆、小别墅等近五十多处纪念景点。

卢立群之孙卢纲曾在武汉图书馆做讲座,专门讲述了这段历史,据他介绍,一份1909年武昌省城街市图显示,当年阅马场一带非常开阔,而整个蛇山只有山脚下的两三个书院,没有其他的建筑,山上除了石头就是树木。在老人的回忆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蛇山上依旧是郁郁葱葱。

首义公园1932年筹划,1933年创建落成,初名武昌公园,1935年7月又将山下辛亥同仁私建的“乃园小首义公园”收归国有合并,并加以改造。1935年12月,武昌公园更名首义公园,从而形成历史上最为完整、鼎盛的“蛇山大首义公园”。当时,专门开辟了抱冰堂上山马路、山脊干道、草坪花房、堂前平池以及以蛇山为中心的环山环湖马路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开拓和奠立省会武昌中心城区格局。布线装设路灯,蛇山上第一次有了电灯。

多年战争,炮火袭击,至武汉解放时蛇山已遍体鳞伤,沟壑纵横,荆棘满山,名胜古迹多已湮没,幸存者也衰败不堪,成为山石毕露的童山。如警钟楼、陶公亭、奥略楼、观音阁、品江楼茶社、武当宫、文庙、吕祖阁等一大批昔日景点,今已不复存在。在山顶一靠山壁的开敞处,记者看到卢立群的旧居静静立着,一层小房,几间屋子,如今被列入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

解放后,从1950年起,中共武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年年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种有侧柏、樟树、湿地松、桂花等,到1980年代已绿满全山,有的已蔚然成林。如今蛇山上的树木多为那个时期所植,记者也看到几棵树龄百年左右的珊瑚朴,已被挂上了古树保护的牌子。

蛇山。

炮台。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