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华州民间美食——“皇菜”的来历

朱元璋塬上寻小妹 无名菜御赐名皇菜

作者 刘大利

相传元朝末年,当时的统治者重游牧轻农桑,竟使良田荒芜为牧场。对百姓横征暴敛、残酷压迫和剥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广大百姓忍无可忍,反抗的怒潮席卷全国。这时,正如民间流传的“说凤阳(今安徽省)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出了个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顺应时势,率家乡百姓投奔郭子兴的反元大军,南征北战,其家中老母和小妹朱元瑛相依为命。凤阳是个贫困地方,加之天旱无雨,颗粒不收,生活无着,元瑛母女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母女一路受尽千辛万苦。老母年迈体衰,长途奔波,忍饥挨饿,不幸病倒异乡而病故。元瑛在乡亲们的鼎力帮助下,埋葬了老母后继续前行。经过一番坎坷,进入潼关,流落华阴、华州一带乞讨。元瑛后来奔波到华州西南的高塘塬区,到今天大明东川的尼姑洞(孙堡村对面塬上)的“泰斗庵”(俗称抬头庵),拜“靖善”大师,削发为尼,法号“善度”。

华州民间美食——“皇菜”的来历

“泰斗庵”南侧的上清观遗址 黄玮拍摄

再说朱元璋东征西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在金陵(今南京)登基称帝,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因思念母亲和胞妹元瑛心切,当即派人去凤阳老家接母亲与小妹来京。派去的人回京后向他禀报:老娘在逃荒途中已经病故,元瑛流落在华州一带。

时隔不久,他派大臣田千秋以巡视陕西为由,在二华等地寻访胞妹下落。数月走访,几经周折,终于得知元瑛削发为尼进入佛门,做诵经念佛之事。

朱元璋听大臣禀告之后,得知妹妹有了下落,非常高兴。于是,把朝廷大事交于李善长主持,随即与大臣田千秋以拜西岳华山之名,到华州西南塬上的大明塬私下见到了胞妹朱元瑛。兄妹重逢,情浓意重,互诉离别之苦,叙说牵挂之情。吃饭时,元瑛把自己做的浆水菜盛了一大碗,朱元璋观其菜,绿如翡翠、晶莹透亮;尝其味,酸爽入喉、神清气爽,顿感心旷神怡,不由得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即问元瑛,这是什么菜,这样好吃?元瑛答道,无名菜,村民称浆水菜,觉得好吃,就跟附近村民学的做。一旁的大臣见皇帝如此高兴,便道,这菜既然美味可口,万岁爷何不赐一菜名。朱元璋细看此菜,稍加思索,便大声说到,菜名就叫皇菜吧。元瑛和大臣听后,都说这个菜名起的好。

华州民间美食——“皇菜”的来历

从此,皇菜便承袭着帝王灵气、天地精华,沐浴着皇恩浩荡,深深扎根在塬上这片沃土。经历六百多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说到皇菜,大凡土生土长的塬上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华州西南塬上十几万父老乡亲的命根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常菜。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当庄稼人经过辛勤打拼,收获了秋天的硕果,怀揣着丰收的喜悦,准备过冬时,家家户户都要渥(在这可当制作的意思)一大缸或两小缸皇菜,以便度过寒冷的冬季。

渥皇菜的食材较多,常见的如大白菜、莲花白、芹菜、萝卜叶等。若能采摘到秦岭深山野生的“石阶菜”、“芍叶菜”,那更是渥皇菜的上等食材。

渥皇菜简单,但简单中也有奥妙。乡亲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四句口诀:凉菜热浆水,热菜凉浆水,浆水巧兑柿子醋,皇菜酸爽不刺喉。有了口诀,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首先把洗净的菜切碎焯熟,出锅挤干水分待用。再用黄豆和萝卜条熬制浆水,浆水熬好后兑醋(一般每百斤菜兑一斤醋)。然后依照口诀,把菜和浆水倒入缸中,搅拌均匀,盖严发酵数日,即可食用。

渥好的皇菜绿中泛黄,色泽鲜艳,芳香凉爽,沁人心脾。皇菜的香是朴实无华、润物无声的香,是默默无闻、清淡典雅的香。它从不在餐桌上哗众取宠,但却受到塬上人的青睐和喜爱。

皇菜的香是不言而喻、暗香浮动的香。塬上人早饭离不开它,吃搅团、浆水鱼鱼离不开它、酸汤面、大米饭离不开它,甚至过红白喜事也有用它做陪菜的。如果再给皇菜中加些油泼辣子,那更是香辣在口,美在心头。

华州民间美食——“皇菜”的来历

曾经有同事、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塬上的汉子大多高大伟岸,姑娘个个仙姿玉色?我告诉他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我们塬上人是吃皇菜长大的,皇菜具有美容养颜、强身健体之功效,朋友听后示以赞许的微笑。

皇菜得天独厚,高塘塬独有。无论是古战场的潼关塬,还是闻名遐迩的白鹿塬,绝无仅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塬上皇菜名驰关中,享誉三秦。

后 记:拙文一篇,娱乐中有戏说,切勿追根朔源;叙说中有传承,唯愿皇菜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图文来源:塬上人家

原文作者:刘大利

整理编辑:塬上人家、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