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清代安康道教的衰落

 安康道教承元明遗绪,到清代逐渐衰微。汉中李琚平先生谈及陕南道教时说:“纵观陕南道教活动及其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它呈现为从高原走向低谷过度的曲线,道教诞生时,是它的巅峰时期;北宋之前,一直居高不下,是全国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南宋以后,它陡落低谷,再也没有回升”(《陕南文化概览》)。这是就陕南道教活动整体而言。具体到安康,南宋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西城王君、金州道人这样的道教传奇人物。在紫阳瓮儿山修炼的紫阳真人,虽然创立了内丹派,却并未在安康彰显,内丹道反而盛行于江浙。因此,宋元间兴起的全真教,正一教便乘虚而入,成为安康道教活动的主要教派,与之相颉颃的则是明代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派,而武当派又和全真派同源,故明代以后,安康其实是全真道盛行的地区。

  全真道龙门派的传入

  明末清初兴起的全真道龙门派,大约在康熙之初传入安康,于是安康众多道观,开始奉行龙门。擂鼓台、香溪洞、鲤鱼山、牛山等著名道观,都尊奉“龙门心法”,以持戒为主,一改过去偏重丹法清修的教义条规,而转变以严持戒律为主的修道方法。

  “龙门心法”宣扬修道者必须皈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其宗旨就是要求修道者,把自己的身心归附于无极大道(道宝);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道教经书(经宝);以及听从法师的一切教诲(师宝)。三宝,又有“真三宝”,即身、心、意。李养正先生《道教概说》介绍道:何谓皈依“身”?人体可以眼视耳听、手动足行、口说舌尝,“善用者则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不善用者则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牲。”因此则要善用吾身,“收服狂骸,以四大威仪为主,行住坐卧,约束端庄,使耳不听声,目不视色,庄严妙相,端正慈悲”。如何能作到呢?“惟有一法,能制此身,须是行持戒律。”何谓皈依“心”?认为人心“险恶异变,不可测度”,贪声好色,犯法遭殃,皆由此心所致。不自皈依此心,“岂能悟透玄机,得明正法。”但如何才能制此狂心?“须是持戒入定。此心无明大发,烈焰熏烧,非水不能,定则为水,专制狂炎。”何谓皈依“意”?认为人“意”神通不测,变化多端,倏生倏灭,不可把促,“奇幻诈伪,千谋万虑。”善用者“可以成真入圣,治国安民。三纲五常,皆从此出;三教九流,俱从此起;忠孝节义,皆从此生;性命轮回,皆从此定。”不善者“流浪欲河,沉沦苦海”。因而“必须慧光朗照,明了觉悟,一念未动之前,定水澄清,一念已萌之际,灵光不昧。机由枢转,星随斗移。执生死之权,先诚此意;掌轮回之柄,先诚此意。”所谓皈依“真三宝”,就是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制心、制意。制身则能皈依师宝,制心则能皈依经宝,制意则能皈依道宝,身心意化为三宝真身,依戒定慧法门,行持信心,则定能成道。

  《龙门心法》包括有二十讲:即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源;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净身心;求师问道;定慧等持;密行修真;报恩消灾;立志发愿;印证效验;保命延生;阐教弘道;济度众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圆满。这二十条总以修持心法为要,因此,把皈依三宝为入道信仰的首位。认为“道、经、师者,众常见也;抑恶举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宝也;回元转化,根圣真也。”所以“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子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也。”并要求信徒不论是出家、在家、童生、居士,把自己的身心皈依三宝,把自己的精神归依道门,作为入道的初阶,成仙的基础。龙门派这种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极具诱惑力,因此能够吸引大批信徒而迅速传播。

  《龙门心法》特别强调“戒行精严”,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是“护命之符”;是“仙丹宝筏”,受了戒就要行持。道教的不同教派,不同教阶,习诵经卷名不相同,但在宗教义理中最根本的有“三戒”,即:戒杀生;戒贪欲;戒淫邪。戒依三宝,授持大戒,希求“早悟真如”,则是宗教信仰的真谛。故王卡先生说:“纵观教门内的戒律,大部分内容是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这些既是历史上民众的共同要求,也是各种社会形态下的信仰者所能接受的信条。也正如此,道教的道教行为观念对道德信徒更具有吸引力、约束力、威慑力。

  龙门派之所以在安康广为传播,固然与它的基本教义分不开。深层的原因,则是清代以来,安康历经劫难,社会始终处在动荡不安中,清顺治间李自成部将刘二虎在川鄂陕边境活动,并于顺治三年(1646年)攻陷安康: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遣兵窃据安康一州六县,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清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农民起义军活动于川楚陕一带山区,官兵镇压,时间长达九年,兴安府、平利县、宁陕县等府县城中,兵营驻札,兵民混杂,十分混乱;清咸丰间,太平天国农民军入境,迨同治元年(1862年),先后攻占了平利、砖坪、紫阳等县,十二月攻陷安康城。兵燹在加上天灾,从康熙至同治期间汉水泛涨,数次灌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盗贼横行,衙吏肆虐,社会极不安定。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殷切要求安定,惩治匪患恶吏,就成为美好愿望。而道教戒律,虽然不能挽救世风颓运,但其惩恶扬善,却给了人民希望。它尽管对不法者没有约束力,但至少起了威慑作用。因此,道教戒律不仅仅只是道教规范自己的道德标准,乾隆以后,安康南北二山发现的大量碑版所载乡规民约,不能说没有受道教教规的影响,特别是上面提到的“戒杀生、戒贪欲、戒淫邪”三戒。

  对关圣帝君的崇祀

  清代以来,安康最重要的神圣是关帝,无论是佛教、道教都把关帝列为庙中的大神。这固然是人民需要忠义威猛的神圣来人间荡妖伏魔,匡扶正义,也与道教大力宣传推动有着密切关系。关帝,即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刘备的一员大将。道教很早就将他列入神圣系列,称为“馘魔关元帅”。明万历二十二年(1543年),道士张道元率先请万历皇帝将关羽进爵为帝,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563年),才正式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从此声名显赫,佛教把他立为保护僧院的守护神,安康著名的“双溪禅寺”即在“前殿添加伏魔帝座”。

  安康最早修建的关帝庙,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旬阳县城的驼岭关帝庙。明进士乡官刘文翰撰有《重修驼岭关帝庙碑记》,文章说:“炎精(汉为火德王,此处指汉朝)四百余载,惟时忠烈义士岂其乏人,独关圣之名独不朽,而食报在千秋之下,侯进王、王进帝、帝极天。至于扶植我民之威,历历出人事图度之外为最著。盖其灵气所向依于正,不依于邪,故其气与天地相终始。”是时,张献忠农民军攻陷白河县城,李自成义军则沿江而上攻打旬阳,“以其地扼雍梁荆三州之要,当秦蜀楚三省之冲,形胜所在,为自古用兵者所必争。”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明廷却并未驻兵把守,孤城独立,风声鹤唳。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旬阳知县侯三光祷于武圣关羽,祈求保佑,同时“训练黔赤(民众),缮葺城雉”,亲自带兵守城,农民军侦知旬阳早有防备,于是转入商洛山中,“而邑社遂巩于磐石之安。”农民军的撤退,被认为是关帝显灵,于是构筑亭台,高筑垣墉,创立此庙。这其实是一件偶然巧合之事,但是随着不断渲染和夸大,竟成为神灵呵护的典型事例,对关帝的崇信就这样在民间老百姓中间传播开来。

  迨至清朝伊始,安康各县都建立起关帝庙,有的称武圣庙。关羽成了至尊之神,声望日隆。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云:“今日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未有不震其灵著,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清朝统治阶级推波助澜,利用关羽的忠义仁勇,笼络各族人民,效忠清廷。据王卡先生说:“清世祖未入关之前,曾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桃园结义故事,自认为刘备,以蒙古为关羽。入关之后,又累次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所以蒙古人除信仰喇嘛教外,所最尊崇的便是关羽。因“保民精诚”,又受广大被压迫的汉族各界欢迎,满朝皇帝这一招,一箭双雕,实是妙用。二是道教利用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作为壮大本教途径,用以吸引更多的信徒。道教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将关羽与中国神仙、民间神祇,以及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聚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于是起而与佛教同时争奉这位民间传说和祭祀的英雄。在这种争斗中,佛教寺院伽蓝神的身份,如何及得上道教关帝的身份。以安康而论,除了民间奉祀关帝之外,各县在朝廷祀典中规定建立的坛庙外,都为关帝设立专祠以作展拜之所。据《重续兴安府志·建置志》所载各县专祠如下:

  安康县关帝庙:在康阜街。因地迭遭水患,屡修屡圯。同治十一年知府杨焘建大殿三楹,更衣亭二间,以奉祀事。光绪二十七年,知府金文同又建大殿三楹,拜殿三楹,崇圣祠三楹,更衣亭三间,乐楼、大门如仪。

  汉阴厅关帝庙:在署东,嘉庆十八年通判钱鹤年修。

  砖坪厅关帝庙:在文庙西,建于道光初。

  平利县关帝庙:在县西正街,道光十一年建。

  旬阳县关帝庙:(明崇祯三年建),嘉庆六年知县严如煜改建城北隅。

  紫阳县关帝庙:在县东门外。大殿三楹,拜殿三楹。雍正七年奉旨春秋致祭,追封三代公爵。

  白河县关帝庙:(俗称武庙),在县北冈,正殿三间,后殿三间,献殿三间,戏楼一座,大门连庙祝住房三间。乾隆四十八年知县李宗信修。

  镇坪分县关帝庙:在西门内把总署西,建于嘉庆十年。后改建于鸡心岭。

  石泉县关帝庙:在城北山陕会馆内,道光二十四年建。

  宁陕厅关帝祠:在厅南十五里关口河洲中(即今宁陕县城)。建于道光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关帝已是朝野并尊的大神,所以祠庙遍于国中。而且如上所述,关帝既是神通广大的伏魔大帝,又是忠义的人格化的化身,因此他不仅祠庙遍布城乡,就是在封间帮会中以及民间宗教中都受到奉祀。嘉庆道光期间,随着流移对安康山区荒芜的开发,商品经济逐日繁荣,商贸活动也日益发达,各省的商人汇集安康,于是各地同籍商人开始在各县建设会馆。宁陕县黄州馆在修建碑记中说:“予为争商战、聚商群,赛商会……凡襄中人士莫不来此动桑梓之感,低徊留之不忍去。”会馆中大都奉祀关帝,既是客居他乡企求神灵庇护之义,又有借鉴于关帝的忠义正直,让他监督同仁讲义气、讲团结之义。

  关帝的神威如此广大,如此深入人心,因此各县流行关帝显灵昭示的传说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载入志乘之中。如:

  《紫阳县志·祠庙》载:北乡牛溪河,嘉庆初,贼匪(对白莲教农民军的诬词)猖獗,里人修寨未竣,贼至将袭,寨众惊怖失措。顷见尘土蔽空,仿佛有持刀跃马,绕寨追赶。贼奔窜,而寨得全,盖荷帝君之灵护也。众建关帝庙奉祀。

  《宁陕厅志·逸事》载:厅西闻凰坪关帝庙灵迹最异,庙内旧供神刀,利器也。甲戌(1814年)春,黑水峪贼陈四者,蜂集其境,夜携刀以去。遇官军于黄草坪,歼焚殆尽。领兵者为陕安镇祝总军,闻后,下令军中觅得之,刀上血迹厚数分。盖官军是夜得之即以刀贼者也。总军怵然,供刀于陕安关帝庙中以志其灵,则戡定此乱,帝呵护于冥冥中焉。

  类似以上的传说,地方志及安康碑版中屡见不鲜,大同小异,故不一一例举。这些传说的流行,更增加了关帝头上所载光环,也笃定了人民群众奉祀关帝的信念。汉滨区牛蹄乡发现的《建修牛溪河关帝庙碑》中,有柯序先者,就长歌盛赞关帝功德:

  “有汉中衰炎精微,笃生帝君匡汉畿。

  结信桃园终不违,创义徐州扬天威。

  爚焜寸烛鉴寒帷,凛然单刀渡江矶。

  歼严馘首青龙挥,殪庞俘获赤兔飞。

  忠贯两朝心依依,位超五虎功巍巍。

  当时事业昭宫闱,后世飒爽运神机。

  享荣封号古今稀,磬香庙食匝九围。

  猗欤牛溪沐余晖,新成檩椽迎霞帔。

  岁时献供荐芬菲,帝君盼驻云扉。

  康我阜我虔草祈,愿无骑箕天上归。

  安康道教之衰微

  安康道教的衰落,明末初现端倪。安康进士乡官刘宇说:“今之道家,盖源于古之巫祝,与老子殊不相干。……而道家立教,乃推尊老子,置之三清之列,以为其教之所出,不亦妄乎!”对道教活动产生了怀疑。但仍然承认其为圣人,认为其为道,主于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到了清代,安康再也没有出现明初之前的张三丰、王重阳、张伯端这些人物在此传法弘道的传说,道教的活动只是各庙道士为人做道场、法事、抽签、卜算,以获取布施的职业而已。以往那种潜修苦炼,虔心问道,遨游于名山大川,探索宇宙万物奥秘的精神几乎泯绝。《重续兴安府志·道教》说:“(兴安)因有吕纯阳度郭上灶成仙,王重阳植杖化树传说,信仰者颇众。而郡之牛首山、鲤鱼山、香溪洞皆其道场。惜无高行炼师主持其间,至其所主持庙宇,如天柱山、东西药王殿渐次归于僧徒,于此可以观其教之不振也。”

  清代道教的衰落,是与乾嘉以后商业活动的繁盛,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分不开。《重续兴安府志》说:“当十八世纪,各国从事科学研究,而生、光、电各科次第发明,海外列强均以机器代人工,学战成功,商战以兴,我国不知于此时急起直追应付潮流,乃于措火积薪而不顾及,对于西洋学术概以异端目之。于是才俊之士,嵌目结舌,不敢于学术有所发明。”在这种形势下,旧的封建落后的宗教意识受到冲击。尽管封建统治者“以异端目之”,但时代潮流不可阻挡,道教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不可挽救地颓败下去。加上基督教逐渐由城市向边鄙山区传入,与我国固有的宗教争夺信教群众,佛教因有教团组织尚可与之争较,道教则远远不及。因此道士为了生存,或弃道回家,或改奉佛教。平利县发现的立于道光十七年《鼎宗道人舍利塔铭》,记载:该道人“幼习诗书,长拜坛门,敬行道教数十春,年遭荒歉,产业废倾,命运孤虚,无依独立,削发山门。”可见,其皈依佛门,纯属生计无着,并非信仰佛教,道教的衰颓之势由此可见。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必然想方设法维持下去,占卜、求签、掐时、退煞、画符避邪等等,就成了他们维持庙宇存在的手段。于是就有一些人抱着贬斥的态度批评道教。

  嘉庆间,兴安知府叶世倬借《重修雷神殿碑记》时说:“……山中乡村寺观,多奉祀神鬼于一堂,特僧道藉以诱无知之民,焚香许愿,施舍金帛,其渎实甚,非礼也。”汉阴厅通判钱鹤年更是借老子之言批评道教:“或曰老子创三清十极之说,为道家所‘宗’,而殆不然,秦汉以来,言仙者众矣,未闻托始于老子。仙且不言,况三清十极之说哉!道家所谓符箓祭醮者,始于汉张陵,成于寇谦之,彼尝虑其说之诞而无据也,乃托老子以神其书。而世不察,以为老子尝有是言,不亦诬乎!老子言:‘有道之国,其鬼不神’,岂肯设此三宫九府之名以罔民耶!老子之子曰‘宗’,仕周为名将,其在四民之中亦士耳。特以清静无为为主,所尚不同,非于儒之外别有教也。关尹知其为‘圣’,孔子称其‘尤龙’,其亦圣人之流亚欤,岂若今之道家言哉。”钱鹤年就这样从根基上动摇道教以为最尊之神老子。

  正如《重续兴安府志》所说,道教因无“高行炼师主持其间”,道士又不能立说立教,庙里只是焚香许愿,抽签问卦,道士则诵经作斋醮,为人家超度亡魂,其衰微自不待言。加上官府的不支持,到了清代晚期,安康一些有名的宫观,基本上归于佛教,或者是释道一堂。不过这种衰微并不意味着道教已不存在,而是说其在教义发展上停滞不变,未有突破。又由于大多数宫观为僧徒侵占,道士寄人篱下,其教团组织不能形成,而社会影响遂亦低落。但是在民间的崇奉者仍然不少,据《安康县志》载:“各行各业按所操业务建庙奉祀,比如:裁缝信奉轩辕,建轩辕宫;硝坊、银、铁匠信奉老君,建泰清宫;屠猪户信奉桃园,建三义庙;木匠信奉鲁班,建立鲁班庙。”其他如:商人供奉赵公元帅(财神)、剃头匠供奉吕洞宾、中医供奉华佗、中药供奉孙思邈、看风水的供刘伯温、驾船的供杨泗爷等等。除此之外,山中居民还供奉石王爷、牛王爷、马王爷、土地爷小庙随处可见。而其斋醮祈禳之仪以及服饵丹道之术,在民间信士中也是依然有不少人信行的。

  总的来说,安康道教从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创五斗米道,至南朝宋陆修静来安康访西城王君,以及葛洪的神仙学说和上清派经籍的传入,是其开创时期;从南北朝到北宋张伯端在紫阳著《金丹四百字》,是教团组织形成,教理研究得到大发展时期;元明以后,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和武当道深入到安康社会各阶层,从而促使安康道教教权的确立,是安康各地大建道教宫观时期;从明末迄民国之初,是安康道教由继承经义戒律而走向衰落的时期。

  安康道教活动的民间化

  这里说的道教活动主要指清代以后,不包括早期的活动情况。清代安康道教的活动内容,有言语、讲习、斋醮、燃灯、奏章等,其中又各立名目,道教中称为科仪,类似于世俗社会的礼法。其涵盖内容十分宽泛,吸收了大量民俗禁忌,因而内容甚是芜杂。大致分为三类,即戒规、威仪、表章。

  戒规是规范道教徒行为的法则。戒规的意义在于使人身心洁净,也就是道教徒常说的“斋戒以事神”。斋与戒,时常联在一起,持斋必有所禁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巫文化的影子,巫觋在奉事神灵的祭祀中也讲斋戒,如禁食荤腥,断房事,沐浴净身,口不出秽言等等。洁净身心,则所供神灵来享,否则不享,祭祀即无益处。道教就是通过斋戒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戒又有各种科目,如三戒、五戒、十戒、百八十大戒等,大都附会神真训示,但实际内容仍然是道教徒遵守奉行的规则。如:安康天柱山的十戒:

  “一戒不孝师亲;二戒不敬尊长;三戒嫖赌;四戒唆讼;五戒洋烟(鸦片);六戒口过;七戒争讼;八戒施济;九戒敬惜字纸;十戒爱惜五谷。”

  这里的“十戒”与《道藏·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有许多不同处,是安康道教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所立的戒规。此十戒中的八、九、十条是对主持该庙的道人而言,之所以用“戒”字,是为了与前七戒语气一致,便于记诵,并非是禁止施济、禁止敬惜字纸和禁止爱惜五谷。从中可以看出,道教的戒规,是针对世人行为固有的积弊制定的。对现代人的某些行为,一样有针对意义。戒规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相辅相成,以宗教神学的形式去维护世俗社会固有的伦理道德,如孝亲尊长、施济、爱惜粮食,以及扶危济困等,都是中国社会固有的道德观念。

  科仪中的威仪,从字面上解释,是威严的仪容或仪表。其实它包涵了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斋法、醮仪,一般统称醮仪。醮仪又包括了通常品目,如服饰、巾冠、阶位等,道教称之为“行持”。《道德会元》云:“平昔须是熟记,念头不生疑惑,方谓之行持”,实际上仍然是指道士们在实行时,日常规范的科仪内容。

  表章包括了礼忏文、奏疏、榜文等,都有严格的书写形式和措辞规范,文字内容大同小异,约定俗成。因而多为印刷品出现。如:在汉阴发现的用黄表纸印制的祝启文:

  “×府×县×乡×里××人,伏为×事专禀九天玄女真科请召蓬莱仙众,天上地下,水府阴间,洞天福地,三岛十洲,召请一切仙众来降尘寰。伏望三界南北律令,为××(指什么事),此九天玄女符命,直指三岛十洲,召请一切仙众,特为问小事。伏愿乘惊(鲸)驾鹤,飞云走雾,暂离洞府来降×里,下情祈恳之至。

  谨启。”

  文中的××是著者所加,为道人使用时用笔填写的空格。道人作法后焚化。有几处的文字疑讹误,是印刷品原件,故按原字录之。祝启文之外,另发现嘉庆道光时两通榜文刻石,皆名《指路牌》。据《安康碑版钩沉》所载平利迎太乡《指路牌》文如下:

  “邹门死童名教(叫)五生,八字推散(算),命纪将军前放心杀鬼,许下指路牌一面。兵来将党(挡),水来土揠(掩),箭来石牌党(挡)。分开间段(断),是病疼灾祸永不如(入)邹门。死童五生。立牌之后,人发千口胜,福禄富贵全。

  上走右手到兴安一百八十里;左走砖坪九十里;下走洛河五十里。

  嘉庆二年腊月初四日”

  另外一通指路牌是在汉阴县南凤江乡广林村发现的,除所指地名里数不同外,文字内容大同小异,措辞规范,形式统一,显然有着固定的书写范本。

  嘉庆、道光时,安康道教活动基本上遵循道教科仪展开,教义上照本宣科,未闻有所发明。到了咸丰以后,由于佛教僧徒侵占宫观,安康除了香溪洞、牛山、擂鼓台、铁瓦殿等宫观尚能维持之外,大部分归于佛教。上一个世纪末,笔者曾在汉阴铁瓦殿和牛山庙目睹道士们每天五更“开清”,洒扫庭院,整齐冠服后,齐集三清殿或祖师殿拈香行礼,念诵早坛功课经。经书有《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安土地神咒》、《金光神咒》、《祝香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早坛功课后,然后入斋堂用膳,念《化斋咒》。早餐后便各司殿堂,各执其事。晚上有晚功课经,包括念诵《太上老君说解冤拔罪妙经》、《斗姆经》、《三官诰》、《玄天诰》、《祖天师诰》、《吕祖诰》等,晚上起更止静。除了“戊”日不搞活动外,天天如此。

  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隆重的斋醮活动,包括祭岁星与设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市。据地方志载,安康较大的庙会有:

  1、农历二月初二三,东药王殿办庙会,诵经、唱戏,四方善男信女,烧香敬神者络绎不绝,庙会上商贾云集,摊点星布,交流物资,热闹非凡,为道教在安康一大盛会。

  2、每年清明节,雷神殿办庙会。诵经、唱戏,(因在旧城郭外)烧香敬神者甚多,游人仕女藉此踏春,此为安康多年风俗。

  3、据《重续兴安府志》载:麻衣庙,在治西八十里越梅东铺(今恒口镇西柳林)。内奉麻衣神。云:有孝子先父母死,未能为父母服丧,临终嘱以麻衣为殓。是神以孝称,宜受人民之祀,未可视为淫祀也。七月一日为祀神之期,百货云集,赶会者熙攘。会期长至六七日,为邑中最大之会云。

  4、刘化真人庙会。在城土西门外偏南百米处,有刘化真人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办庙会数日,诵经、唱戏,放全架花炮,赶会者人山人海。建国后,拓宽道路,庙殿。

  5、龙冈吕祖庙庙会。据《重修龙冈古庙记》载:“龙冈旧以三月三日为农器之会,数百里农人集此以有易无。”诵经、唱戏,为汉阴城区最大之庙会。

  汉阴道教庙会在安康一地最繁,吕祖庙而外,又有祖师殿(真武殿)上巳节庙会、铁瓦殿六月二十三庙会、涧池衡寿宫六月六日庙会、中坝娘娘庙六月十八庙会等等。最热闹是铁瓦殿的朝山会,届时会首聚集数百人,拿着香烛,背祭品,端着小板凳,三步一拜,七步一叩,是谓“烧哑巴香”。烧香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祖师殿的上巳古会,会期连着白衣庙会,从三月初一到十一,演出戏剧和各种娱乐活动助兴。同时进行牲畜、物资交流。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及关中的部分商贾亦闻讯前来赶会。

  另外还有天柱山庙会、牛山庙会等等。而道教又依各自宗派不同,各教本宗之祖师诞生节日也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大致有如下节日:1、三清节:即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是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圣诞。2、三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3、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4、二月初六日东华帝君圣诞。5、三月十五日张天师圣诞。6、六月二十四日关圣帝君圣诞。7、九月十七日财神圣诞。8、十月初三日为三茅真君圣诞。9、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阳祖师圣诞。10、五腊节,即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总之,每逢节日,宫观内的道士都要设坛诵经庆贺。

  作道场,是安康道教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场即建醮,清晚期安康迭遭自然灾害,水旱蝗灾频频光顾,禾稼歉收,人民流亡,饿殍被野。于是道士们便作“赈孤”醮仪,即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在城中立坛作道场,追荐超度亡魂。平时有道士羽化,也要建醮超度。宫观以外的信徒也有出资请求宫观诵经建醮,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除在宫观内建醮外,也有到信徒家建醮的,而这则是宫观的一大宗教收入。

  以上是安康道教平时的一般活动情况,正如《安康县志》介绍安康道教主要活动时所概括那样:“道人每天早中晚作三次功课。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到庙里烧香敬神,抽签问卦;有的教徒还结队朝山进香(主要去武当)。道人还为治丧人家诵经作斋醮,超度亡魂,吹打乐器,护灵送葬。此类活动,在民国二十年前后逐渐减少。至于用符箓文降瘟驱邪,在端阳节前扎纸船上街,以送瘟神为名,进行化缘,选择地段,夜敲木梆驱鬼魅;书符念咒,驱怪降妖,募化十方,修建庙宇等等封建迷信活动,解放后渐次消失。”《安康县志》所载道教活动情况,基本上涵盖了各县,清晚期迄民国期间,各县都是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