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的生命观(道教对生命与死亡的观点)

一、生道合一

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

道教的生命观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不靠天,不靠地,靠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其最积极有效的办法便是进行自身养生,以求自我完善。

二、生命以气为本

道教既反对儒家天命说,也反对佛家空幻说,认为生命的根本要素是气。《太平经》说:“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司马承祯说:“观夫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

道教的生命观

从生命气本说出发,就可以得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的生死观。所以《抱朴子内篇·极言》称世人一般都认为,“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司马承祯说:“气全则生存”。《云笈七签》卷56《元气论》也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

因此,要想长生不死,除非炼气养气,使气在人体之内聚而不散。如《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说:“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西山群仙会真记》引《太上隐书》说:“形为留炁之舍,炁为保形之符,欲留形住世,必先养炁。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炁聚神灵,遨游于风尘之外。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炁。”

道教的生命观

《真元妙道要略》说:“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真气还元铭》也说:“一者道之所立,气者一之所生。……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为神仙矣。”

三、形神一体

道教建立了形神一体的生命观念。形神一体,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神即精神意识活动,道教认为,形与神是有机统一的,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它与人有生俱来,亦与死俱灭。《太平经》认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神明精气,不得去离其身,则不知老不知死矣。夫神明精气者,随意念而行,不离身形。神明常在,则不病不老,行不遇邪恶。若神明亡,病者立死,行逢凶恶,是大效也。”这说明,有生命的人,是精神与身形的结合体,精神合于形体则生,形体无精神则死。

道教的生命观

在《抱朴子内篇》里,葛洪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它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在这个统一体中,精神对肉体有统率作用,但又依附于肉体,只有依靠肉体才能存在。它认为“形须神而立”,又认为“形者,神之宅也”,“身即形、劳而神散,气竭则命终。”因此《抱朴子内篇》主张形神兼修,“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

早期道教将形神一体作为自己以现世肉体修炼为特点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根据。道教主张以种种方术内养形神,以神守形而致形全精复,实现长生成仙。道教长生不死说的方术众多,如存思、守一、导引、吐纳、胎息、服食、金丹、房中等等。精气神合一是由形神合一论所派生出来的学说。

四、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是建立在形神一体的生命观上。性命和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范畴。性与神是相通的,均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一致,都指人的生命、形体。唐与唐前的养生家都提形神共养,唐以后的内丹家则多称性命双修。

道教养生家大多认为,性是指心性、理性,又称“真意”、“真神”等;命是指生命、形体,又名“元精”、“元气”等。炼心神为性,炼精气为命。王重阳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南宗传人萧廷芝发挥张伯端性命之学说:“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肾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化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键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盖喜怒哀乐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

道教的生命观

尽管南北二宗在一些看法与修持次序上有所不同,但皆以性命双修双了为第一要义。元李道纯融二宗之说,著《性命论》一篇,详论双修要旨。他说:“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这就把性命、身心之说融和一处,佛道二家贯通一体。他还批评了传统的“缁流道子”,谓其分性命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曰: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诚哉言欤!高上之士性命表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道教内丹家性命双修之旨。于此可谓披露无余。

道教的生命观

《性命圭旨·元集》有“尽性了命图”,并以日月的运转来说明性命双修的道理。书中说,丹田元精好比是日,心中元性好比是月,日光自返照月,“盖交会之后,宝体乃生金也。月受日气,故初三生一阳者,丹即居鼎,觉一点灵光,自心常照,而无昼夜,一阳生于月之八日,而二阳产矣。二阳者,丹之精气少旺,而元性又少现。自二阳生之于望,而三阳纯矣。三阳纯者,是所谓元性尽现而如月之圆也。月既圆矣,十六而一阴生。一阴者,性归于命之始也。自一明生,至于月之二十三,而二阴产矣。二阴者,乃性归于命三之二也。自二阴生于月之三十日,而三阴全矣。三阴全,乃性尽归于命也。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而安命,此是性命双修大机括处。”

可见,性命二者乃同一本体的两方面的功能,所谓“本一而用则二也”。这种从性命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方法,是道教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