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孔子问礼老子”可信吗?简述围绕《老子》这部著作的众多谜题(孔子问礼老子图)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器晚成”“和光同尘”“天长地久”“自知之明”等人们熟悉的成语皆出自于《老子》。《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代表,千年来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孔子的《论语》。

“孔子问礼老子”可信吗?简述围绕《老子》这部著作的众多谜题

《〈老子〉:回归于“道”》[日]神冢淑子 著 张葹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清末以西方学科系统分析整理中国古代哲学时,学者们发现《老子》中有着浓厚的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其探索层面也并非只流连于现实世界,而是在追求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这种对于真相、真理的深刻思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黑格尔的《哲学历史》、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中对《老子》有着高度的评价。迄今为止《老子》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其中作为根本的“道”被直译成“DAO”,这个单词已经成为欧美国家通用的名词。

历史上人们对《老子》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读。有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关注《老子》思想的解读,有的将《老子》阐述为宗教原则,有的则从养生思想的角度来解读,还有从政治方面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解读。近些年,很多人尝试将《老子》置于现代社会中,试着从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现代性冲突中寻找古人的智慧。然而,围绕着《老子》还有很多谜题未解开,它的编著者是谁?生活在哪个年代?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与古人看到的是一样的版本么?这些问题尚在历史中显得模糊。日本文化学者、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神冢淑子以一本小册《〈老子〉:回归于“道”》为读者简述围绕着《老子》这部著作周边的各种疑问。

提到老子其人,通常人们会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基础,作为老子生平的阐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老子的内容叙述了三件事情:第一,老子的故乡、姓名和官职。第二,孔子问礼于老子。第三,老子离开都城时在关所遇见尹喜,尹喜请求老子著书留念。这三件事让老子的一生颇为传奇,一个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对于这些内容神冢淑子却觉得疑点颇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质疑,礼是儒家最为注重的价值核心,但老子的学问恰恰是对于礼的消解。

在《老子》第三十八章中写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老子对于礼的尖锐批判。还有《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在书中通过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而对人类文明作出警告。儒家思想认为,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必须以血缘来维护人伦道德规范,而老子却反驳了这些观点。可见老子的思想有着天然的反儒家、反礼的理念,所以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本身就有违两人的思想核心。从《老子》对于孟子提倡的“仁义”的批判中,也可见老子著书的年代儒家思想颇为盛行,是思想界的主流,所以至少要将老子的生活年代推到战国时期。《史记》中还记载了老子之孙,按年龄推算,老子应该是生活在孔子所在年代之后的人物。那一幕令人感动的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思想家的相遇,可能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列举了另外两种老子有可能的身世,一说是楚国智者老莱子很有可能是老子,他著有与道家相关的《书十五篇》,且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为了躲避战乱而隐居在楚地。另一说是周朝的太史儋,他管理着周朝的法令、礼制和历史记录,他是秦献公时期的人,曾预言了秦国的未来。司马迁在老子的列传中还记载了多种可能,可见他对于老子的身世也没有什么确信的资料,只能确定的是老子是个隐士。

《老子》这部著作的诞生,神冢淑子从现有文本的原版来进行倒推研究。唐代易州龙兴观的《道德经》碑,建立于唐中宗时期,是现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道德经》石碑。其正面刻有《道德经》上篇“道经”,背面刻有下篇“德经”。在马王堆的帛书《老子》出土之前,是世上最古老的《老子》文本。神冢淑子通过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的考究发现,易州龙兴观的版本并非是当时仅有的版本,在其他通行的版本中,这句话被记载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虽然作者通过种种对比并没有确定这两个版本的出现时代及使用情况,究竟哪个才是最初的版本?这些问题随着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及1993年郭店一号墓中出土的竹简中为读者解开了历史疑惑。

这两座墓穴中出土的《老子》,将这本书的诞生还原到了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分为秦末汉初时的甲本和汉惠帝刘盈时的乙本,这两种版本都分为了两篇,与现在通行的《老子》相比,上下篇的顺序刚好相反,“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内容上与现在的《老子》大致相同,很多只是在用字上有些许不同。前面说到的“疏而不漏”与“疏而不失”的差异,在帛书《老子》乙本的记载上明确的写着“疏而不失”,这也是现在新的字典与教材中修正这句俗语的来源。

书中一部分解答了有关《老子》一书的诞生及流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尝试在不多的历史材料中缕清思路。书中另一部分则对《老子》内容中“道”的解读,“道”的理解,“道”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作品解读,希望通过作品反映出千年以前老子的思想。作为专研中国古代哲学的神冢淑子教授,她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最简单最干练的语言将《老子》推荐给日本的读者。在21世纪的迷茫中,人们重提《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和日本的书店中有各种学者对于《老子》的阐述,也有各种版本的《老子》。神冢淑子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老子》,或许在“道”的线索之中人们可以找到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从《老子》中找寻治愈我们身心的话语,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

(原标题:“孔子问礼老子”可信吗)

来源:北京晚报 洪宇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