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导言 治未病真相选注(一)

导言 治未病真相选注(一)

《五形人与治未病》导言 治未病真相 原文:

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成书于距今2500多年的战国时期,源于《周易》,鉴之《老子》,以“治未病”为其主旨核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能“治未病”者,称为“圣人、上工”。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这一段话,信息量有点大。说的都是很古老很古老的事儿。

我们人活一百岁就可以了,而中国在2500年以前,古人就写好了三本书。

一本叫《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黄帝轩辕与天师岐伯有关于医道的问答,说的是中医的原理和方法,讲了人是怎么来的,又会到哪儿去,人有病应该怎么治。所有的中医,都是它的徒弟。这里面的原理亘古不变,因而叫经。因为有黄帝和岐伯两个人名,所以后世把两个人名各取一字,称为岐黄。为什么要把岐伯放在黄帝前面呢?就是因为黄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在医道方面,岐伯才是老师。岐黄,体现出来的是尊师重道的中国文化传统。

导言 治未病真相选注(一)

为什么说《黄帝内经》讲的是医道呢?

这个道,源于另一本书《道德经》。这个《道德经》是一个人所写。作者叫李耳,又叫老子。它是西周王朝的典藏史,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后来不做了,倒骑青牛西出涵谷关,被守关的学生尹喜拦下,留下了《道德经》五千文。

老子说道是什么东西呢?道,可道,非恒道。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说出来以后,就不是原来的道了。这里指的是变化的思维。这一点与佛理中的佛法非佛法是相通的。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小。无处不在,无所不为。这里说的是气。人和自然都处于气中,但大多感觉不到气的存在,就像鱼生活在水中感觉不到水一样,人离开气是不能存活的。所以中医常说人活一口气。

而德,古写作惪,指行为和思想的境界水平。周礼中有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其中,和的德是为最厚。

所以老子专门讲了这个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據,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不好意思,笔者又在引古文了。但没有办法,因为它太重要了。把它翻成现代的语言,意思是最厚的德是什么呢?可以看看生活中刚出生的男婴,它带有天生的厚德,行为和思想的境界水平最高,给人的感觉最为亲善,所有凶猛的动物都不会伤害它,身形虽然不大,但动作却能做到极限,他的手里握的东西是很牢固的,生殖器会有自然的勃起,这是精最足的状态。即使哭一整天,嗓子也不会哑,这是人体最平好的状态。所以,在拙著《五形人与治未病》中,笔者称它为“天和”。

导言 治未病真相选注(一)

那么,这个又是什么呢?此事又源于第三本书《易经》。《易经》又称八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仰观天文,俯查地理,中晓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象比类而作。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伏羲取的是什么象呢?天地自然的阴阳二象,是为两仪。由两仪相迭,成为四象,四象衍成八卦。清代《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说:“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取象,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比类是中华文化的高德。老子取的是刚出生男婴的像,比的是最厚的德:和。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体健康的标准,就是复归于婴儿。

导言 治未病真相选注(一)

我们继续探讨,婴儿的天和是什么呢?老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当然包括人了。负是背负,马背上驮着东西。东西是在背的上面的。负阴,就是背上驮的是阴。抱,怀抱,母鸡把鸡蛋抱在怀里孵小鸡,称为抱窝。东西是抱在怀里的。抱阳,就是怀里抱的是阳。现在明白了吧,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自然万物都是背着阴抱着阳的。其实古人说的也是人话,很实在、很质朴的。那大家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要理解冲气的意思了。冲,本义是向上涌流,这是阳的特性,向上冲。对于阴来说呢,是向下注,也叫冲。讲到这儿,老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啊。一个冲字,非常传神地将阳向上冲、阴向下注的画面感勾勒了出来。

那又是什么在冲呢?

气!阳气向上冲,阴气向下注,两者相交形成的最为适宜的比例稳态,就形成了和。在老子这里叫“和”,在八卦里叫“既济”,在中医里叫“阴阳平衡态。”这种阴阳平衡态是人体生下来就有的,叫与生俱来。它是由天地自然阴阳四时禀赋而来的。这就是《内经》直言的:“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为阳、地为阴,是空间,四时是时间,人是禀赋自然时空的阴阳之气而形成,自然内涵天生的阴阳衡态。

人体天生的阴阳平衡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标准。它既是人体生病的起点,也是疾病康复的终点。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里的“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的就是人体天生的阴阳衡态,逆的也是人体天生的阴阳衡态。它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发端。读懂、领悟、运用其智慧的中医,称为上工。

所以,中医不仅是经验之学,更是道理之学。并且这种道理是自然存在的,是反驳不了的。比如天地、比如阴向下、阳向上,比如阴阳平衡。

注:本文为拙著《五形人与治未病》部分章节的选注——作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