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它作为中华民族)

道德经》贱为贵本上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这一章讲道的应用,“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致之一”即按道的法则去行事。前半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天下大乱的路线图,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天下大乱。等天下大乱了,再去收拾乱局,就只能用粗暴的暴力机器了。道德经认为,没有天生的刁民,只有无道的国君。社会乱,不是百姓的责任,而是国君失职。

第一步失道开始,后面的各种统治模式,就无法控制了,自发地往更下一等的统治模式流变,直至天下大乱。所以,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不失道。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失道。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一”者,道之子,道生一。天理之始,谓之一;数之元,谓之一;道之德,谓之一;人之心,谓之一,等等,天下无处不是一,无处不是一生之万。《庄子·天地》篇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根于心,始于核。所以说,一是大道之本体,至理之实际。立天地之玄宗者是一,立万物之本始者亦是一,范围天地,生成万物者,莫非此一。一理具而无所不具,可尽阴阳之变化,可尽人事之吉凶,一数立而无所不立。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清、宁、灵、盈、生、贞之象生发自然,宇宙升平,世界大同。

人若能得此一,虚静恬淡,不偏不倚,道即是我身,我身即是道,不见有为之迹,用之无往而不宜。万物皆含有此一、此心、此核的全息基因,只是被后天包裹,有此而不识此,有此而未调动它的全质全能。故一之意义至大矣,读经者不可不知。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本章老子重点强调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一。老子认为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世间万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人生一辈子难得看到几次天清气爽,万里无云,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神得一以灵”,一般人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炼神,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问学神通有什么方法?假如学神通还有一个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乱通。很多人偏要去。学通灵,这些人叫做自找烦恼。一个人不好好地学做人,非要去学做鬼、学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宁静。孔孟之教,《大学》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走这个路线。

“谷得一以盈”,山谷里头得什么“一”?山谷中一样东西都没有,空空洞洞。不过,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满了一切的功能,有无比的价值。你懂了老子的道理就懂了道,真正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充满。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业的帝王们,“得一”就统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须达到了这个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两面的解说,只要念过就懂了。

老子通过以上所列举的事物,阐明了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及万物始祖的道理。

古学典籍浩如烟海循序渐进之二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