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三山国王是什么神)

潮汕人对“三山国王”的崇拜,源之古先民对山川峻岳的崇拜。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对山岳的崇拜。人类社会早期崇拜山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❶古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因为很多山岳高大雄伟,山路险峻,又有奇禽异兽栖息,具有人难以接近的神秘面纱,这样的山峰常会被人看作神仙居所,或具有神力,或是通往上天的通路而受到崇拜。。

❷由于山峰奇特的形状和山中特殊的物产引发人们对山岳的联想,幻想山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进而祭祀山岳。

商周之际山川神灵蜕尽了祖神色彩,而成为全民共仰的一般神灵。。山川崇拜的国家制度,突出其政治化倾向,与之相应的自然属性弱化,社会属性增强,进入到民族宗教阶段。。

封建社会兴起的人文思潮对山川崇拜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与教化的工具,另一方面开始人神化,神仙化。。。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在潮州,惠州,梅州交界处的揭邑霖田郡三座名山———巾山,独山,明山{明山嶂}之麓,供奉着一座“三山国王”之神祉,自古以来便是粤东民众信奉的守护神,它起源于岭东原始“瑶畲”民族对辽东祖先“槃瓠祖”的怀念与祟拜。

霖田郡阿婆墟,位于揭邑之西,东与磐溪都为邻,西至长潭子湖巅炉式百里嘉应州长乐界,西北与蓝田都共界,至猴子洞五十里丰顺界,西南至三山庙轮岭一百二十里长乐、海丰界。【揭志】载:“在邑之西,土地山势与蓝田等奇峰最耸者,为“揭阳山”,都之西北,形势苕嶢,又曰独山,挺然杰出,层峦叠翠。越西南二十里,曰明山(银山)山麓有明贶庙,半山天竺岩,有石穴,折而南曰巾山,憨崖陡壁,或半落空天外,如介冑立,。或雄峻奔驰如骏马下坡,或万仞横列如复道行空,涧阻悬崖,贔难升攀,诚为通邑之峻险也”,有径通长乐,曰七斜径,盗贼出沒之所,盖南隘也。

“蓝、霖二都,地当上游,距县治为远,诸山天堑,有穴可藏,有隘可据。径通九县,易聚易散,奸人依为萑苻((盗贼聚居之地)。

至有百十深匿,官军日夜穷搜,而莫知所者。有明中叶以来,二百余年,伏莽时疲于奔命。顺治三年,九军贼刘公显等倡乱,即其地也。。。。

庙山顶有石岩,曰“白云岩”,宋徽宗赐额曰:“广灵三山国王”。

据说,“大庙”在明代时的修建得力于附近大姓“枫宸乡”刘家,把原来坐西向东改为座北向南,也因此大庙的庙祝历年来都是“枫树寮”人。。。

有关三山神起源的传说,现可知最具权威的官方记载有;唐代名将陈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题壁〙及韩文公所祭的“石界神”文。其它文字和实物无存。明代的“刘希孟”在至顺三年(1332)收集整理所撰〘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称“明山之镇于梅者,有庙有碑”。此句有认为指梅县与大埔交界处的“明山嶂”下的“白宫墟。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当时该宫用白石灰粉墙而得名。所祀奉为“明山国王”,形象“山民武士”的装束打扮,座骑是老虎,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威严气概。。。。而建于宋代霖田郡阿婆墟玉峰东麓曰“三山祖庙”,因其大又称“大庙”,宋锡封“明贶庙”,俗称“公王庙”。。。两地同建于宋,同祀“三山之神”而民间有一流传:“先有仓宫,后有大庙宫”之说。

刘希孟〘明贶庙记〙又云:“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于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锡命于神,固取其广灵以报国,……阳长阴消,气运之泰,用励相我国家,其道光明,则神之庙食于是邦,使山为砺,与海同流,岂使徒曰捍我一二邦。此说即:在隋朝以前,失其甲子(不知道什么时代)有异姓兄弟三位神人出现在巾山之石峒显灵,哥仨受上天安排,修成正果,镇守于此,护国庇民,受万民尊为神后,世称三山公王。。

唐代初期,总章二年(669),以潮州凤凰山为大本营的“蛮僚”(三苗)雷万兴,苗自成,陈之谦,三首领率十八峒“僚畲”起义,攻陷附近数县。岭南僚人溪峒三大豪族之一,丰顺陈氏,陈元光十三岁随父陈政(克荊)统兵“平僚”。持续四十余年。陈元光曾山神庙避雨,写下〘祭潮州三山神题壁〙三首。以诗言志。(不等同于祭文)…………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可以看出民间诸多“神明显圣”“空中救主”等神话传说,是以此诗中断文取义,牵強附会而成。种种神奇的传说为三山之神增添神秘的色彩,但无论是哪种传说,对其“护国庇民”功绩的歌颂却是一致的,这也是“广济三山国王”能否六字动天威,历千年而弥盛的主要原因。。。

三山神信仰,从原始形态阶段;古蛮僚人的山川崇拜,到人神崇拜,再附以有姓名的人祖崇拜。是一个从萌芽、充实到定型的完整过程。从穴居到庙食,从隐者到神明,从三山神到三山国王,从霖田郡到整个粤东,从山野“淫祠”发展成正统庙观。整个造神过程的奇妙,是令人惊叹的。

我认为它的辉煌,离不开一个以“不信神佛”而留名千古的韩愈不无关系。

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下刺潮州当市长,为期近八个月,期间曾差遣府吏到玉峰山拜祭界石(以石为潮、梅地界),一纸祭文,只为祈祷风调雨顺之祝。。这一拜非同凡响!…!…!(此处应该插入“刘欢”演唱的〘这一拜〙作背景音乐)。。他为山川增色,为地域增光,更引发起潮人的三山崇拜热潮。这件事后来被赋予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问题来了,当时拜的是界石(一块巨大的怪石),并不是山神庙祭??

韩文公,一个中原士大夫正统文化的代言人。再加上后来宋代皇帝的册封,完全推进了“山神庙”升华为宗教文化正统性的资本。从此以后的地方史记凡提到三山国王时,往往自觉的强调:“这是韩文公祭祀过的神明哈!……有图有真相……祭文在此!!!”

虽然在正史中找不到丝毫证据,和皇帝封禅三山的正式记载,但对于广大当地士大夫和民众对于这些封号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封建统治的行为伦礼中,地方性神明只有受过皇朝的封赠才合乎正统。面对地域矛盾复杂和有着广泛信仰基础的本地神明,赋予其合乎朝廷典章制度和士大夫价值观的正统性,对于外来的地方官来说,有减少与地方势力冲突,安定社会和减轻当士大夫内心矛盾的双重作用。出于和谐统一考虑,以后的修史官吏自然而然你知我晓了。

“三山国王”只因韩愈当年一拜而走红

【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在”

子又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来源:潮汕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