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第十三回 苍天不公 左史大人遭劫难

神鬼有私 骗术伪学受欢迎仓颉上车后心里难免有些后悔,悔不该急急忙忙地离开,如果听一听那道士如何解释最后一个"拦路鬼"该多好。这时锦车恰好从道场附近经过,且传出了道士巧释"拦路鬼"的声音:

神鬼有私 骗术伪学受欢迎

仓颉上车后心里难免有些后悔,悔不该急急忙忙地离开,如果听一听那道士如何解释最后一个"拦路鬼"该多好。这时锦车恰好从道场附近经过,且传出了道士巧释"拦路鬼"的声音:

单筒插双筷, 曲字要记清;

今日晚饭后. 罚读三本经。

仓颉心里非常高兴,他觉得前有李先生改邪归正,后有老道士认真传经,何愁文字的传播应用不能顺利进行。其实仓颉仍然高兴得太早了。神州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学无术者大有人在。仓颉经常出入或偶尔路过的地方,那些假先生,冒牌货便不敢去,但在左史大人鞭长莫及的偏远地方,仍然有伪先生东跑西窜且大有市场。

骗子不仅误人子弟,且造成了许多文字上的错误和混乱,甚至将许多字义和读音传反了。有些字虽然读音没错,却把意音传变了,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据说两座山加在一起的出字本应读作轻重的重,千和里组成的重字本应念成出来进去的出,才是仓颉造字的本意,而他们偏偏给传反了。

还有和睦相处的"和"与却是为何的"何",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何字由人可二字组成,人人都认为可以的,本应是和睦相处之和,那些不学无术的冒牌先生们偏偏解释成却是为何之何。而"口"吞"禾"苗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大有喝问却是为何的必要,他们又指鹿为马地解释为和睦相处之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当仓颉发现这些错误时,人们早就读熟了,用惯了,想纠正也不可能了,只得听其自然,将错就错。

后人只知道仓颉造字,并不知道其中还有许多曲折枝权,往往把这些错字记在仓颉的帐上,实在是千古奇冤。

然而,仓颉因造字而名满天下后,要对付的并不仅仅是冒牌先生,还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去对付梵文的创造者梵咒和怯卢文的创造者怯卢。

梵咒和怯卢与那些假先生不同,他们敬重仓颉的聪明才智,赞赏仓颉的恒心与毅力,佩服仓颉用各种符号记录语言历史的伟大创举;却对仓颉创造的既象形又会意的文字符号大不以为然。梵咒说仓颉的字太复杂,一定一形,一字一义,一个字甚至几个字才能表示一个事物,既多又杂又乱。人生在世不足百年,最少有七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所剩不多的时日除了为衣食日:行而奔忙外,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识文断字,因此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学不完那么多字。

怯卢说.仓颉造的字不仅难认而且难写。有的字笔画少得可怜,有的字笔画多得可怕,还有的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画。更难办的是,写字时既要从上至下又得从左到右。就每一行字而言,还要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地写。不仅劳神费力,而且往往因不得其要领而无所适从。

梵咒和怯卢还有一个共同的见解。他们认为文字最能影响人的个性和民族情操。而仓颉造的字有棱有角,规范太严,少到一笔多到几十笔,都必须无一例外地限制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

笔画少的虽然可以伸手伸脚,俯仰无忧,却也必须谨慎地守在中央,不可落到边际,一旦落边便不伦不类。笔画多的则如临刺丛,仰卧荆棘,既不敢随意伸展手脚,又不能舒心地俯首仰面。只有小心谨慎,惨淡经营,才能得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地位。长此下去,老百姓难免被此类文字约束得谨小慎微,既不敢为所欲为,也不敢超越规模。这样一来华夏臣民在事业上势必难有选诣。

为了克服仓颉所造文字的弊端,梵咒和怯卢又各自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梵咒仅用四十六个字母,便创造了一种由左向右书写的梵文。怯卢更简单,他仅在梵文的基础上用二十几个符号,就发明了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文字,定名为怯卢文。同仓颉造的字相比,他们的字写起来自由自在,可以为所欲为。就如同一个人在家里想依靠父母就依靠,不想依靠就不依靠。与妻子的感情好就同她亲近,感情不好就与他脱离夫妻关系。虽然也有一个"家"的概念限制,但头或身子都可以伸出天窗,手和脚也能放在门外,不仅自由得多,而且爽快极了。

怯卢和梵咒自以为他们创造的文字是人世间最先进的文字,其优点是仓颉创造的那种被限制在方块当中的象形字所无法替代的。并试图在老百姓中推广应用。

梵咒和怯卢首先在中国古代小王国鄯善、,洛阳等地尽心尽力地预期奋斗了三年,仍然是收效甚微。他们感到很纳闷:"为什么我们发明的这种比象形优越得多的文字,硬是不为华夏民族的国民所接受呢?"

"啊.我明白了。"卢似有所悟地说:"因为那些象形文字是黄帝下令推广应用的。"怯卢的话立即引起了梵咒的共鸣:"黄帝是开国君主,人间天子,在国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只要他同意推广应用你我创造的文字,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不错,我们找黄帝去。"

黄帝热情地召见了这两位年轻人,并认真地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后,没有急于表示同意还是反对,而是派人把仓颉请来,让他们各自申述一下自己的理由。

梵咒和怯卢指出象形文字的许多弊端之后,唯一能摆到桌面上来谈的理由只有两条:一是他们的文字简单,仅仅需要几十个字母便可以任意拼凑出各种各样的语音符号来。二是书写自由,几乎不受任何格式局限。

仓颉则摆出了数十条理来说明象形文字的好处,也指出了梵文、怯卢文的长处与不足。

仓颉认为由于各民族本身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特点不同,便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在逻缉。华夏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因此造出来的字就必须符合华夏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

仓颉说华夏民族很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表音与达意互不分离。因此,华夏民族的文字也应该把形象、声音、意义统一起来。比如说空字,看形象是一间建筑在天地之上(工)的房子(穴)。读起来是天空之空,讲起来是高高在上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包括的意思。忝字看起来是正在展翅飞行的鸟儿,读起来是穗翔的穗,讲起来是有翅膀的动物在空中依靠翅膀行驶。学习的智字由"羽""白"(这里的白是自字的变体)二字组成,形、音、义都是用自己的羽毛学习飞行。

梵文、怯卢文之所以在华夏民族推广不了,除了它们不能把形、音、义三者统一到同一个字里面去之外,还因为它们不能区别同音字。只要发音相同或十分相似,它们拼出来的字母往往是一样的。飞行之飞与是非曲直之非,学习之习与席地而坐之席.还有土地之地与兄弟之弟,如果不加区别地拼成同一个字,又有谁分得清楚呢?

仓颉说着,又将事先刻在竹简上的一篇谐音短文递过去让梵咒和怯卢传看。看完后问他们能不能用梵文或怯卢文将这篇短文写出来。梵咒一看那竟是一篇读音几乎完全相同的谐音文章,连断句都断不清楚,更谈不上拼写出来了。梵咒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怯卢则认为仓颉是故意给他们出难题。他断言世界上决不可出现这样古怪的文章。

黄帝见怯卢看完那篇短文后气得浑身发抖,便问仓颉是不是出言不逊,或者故意写了一篇骂人的文章。怯卢因说不清其中的原委,只好将竹简递过去"请万岁亲自过目"。黄帝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奇妙,真是太奇妙了!"

原来仓颉为了说服梵咒和怯卢,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施氏与十狮》的看得懂却读不清的文章: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适适十狮适市。氏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狮尸,试释是事。"

梵咒和怯卢见黄帝为仓颉叫好,便想趁机给仓颉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求仓颉当着黄帝的面解释这篇文章。仓颉说,这篇文章无法原文照念,却并不难解释。因为它表意非常明白,关键是要首先弄清文中五个字的意思,即:"士、施、氏、适、是".士是壮士,施是姓,氏是名,适兼有去、往和恰好等多层意思,是在这里作"这"字讲。

这篇文章说的是:在一个天然的石室内,住着一位善于作诗的壮士,姓施名氏。施氏喜欢吃狮子,几乎成了瘾,并发誓要吃十头狮子。施氏经常去集市上去看有没有人卖狮子。去了十次。在第十次去时恰逢有十头狮子上市。旋氏一见那十头狮子就设法使它们全部死去。施氏将这十头狮子的尸体运去石室,发现石室内太潮湿,施氏便指使其侍从将石室擦试一下。擦拭完之后,旋氏便开始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吃时,才发现这些狮子的尸体,实际上是十个石头狮子的尸体。试请用你们的梵文和怯卢文解释一下这件事吧。

仓颉解释完了这篇短文之后说,象形文字不仅形、音、义三者统一,同音字可以区别不同的形象和意义,甚至每谈到一个字就能使人想起一个故事。

当然汉字也有缺陷。仓颉说,造字之初都是以象形为主,要么描摹物象,要么在形象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标意以指明事理,但那仅仅是在初期如此,有了偏旁部首之后便分别出了事物的类族。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每一种或几种偏旁部首就代表一类事物,完全有规律可循。

天时、天象分别以日、月、风、雨、气、火为部首,地理山川则以水(})、山、谷、川为偏旁,人和人体、人事部分便以肉(月)、彳、目、耳、口、 (心)、{(手)、芷(足)、言、走(:L)等偏旁部首加以区别。鱼、虫、鸟、兽、树木、花草,无不分门别类各有归宿,生活、生产、战争等等也都有从属它们的部首。

仓颉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之后说,汉字还有音近则义通、偏旁同则音近的特点。"戋"有细小而众多之义,因此,凡取"戋"为音的字都有小或细小而又众多之义。例如:水少为浅,贝小为贱,丝细为线,金币小为钱,竹简小为笺,木札小为戕,竹木之散材为栈,酒器小为盏、为戡、为戬。还有小饮为饯,轻踏为践,物之剩余为残等等。又因为员字含财物、交换之意,所以凡以贝字为偏旁部首的字,都具备财物或交换之意。如:买卖、购、贪、贵、蛮、贾、资、贡、赐、贸、赏、货、贷、质、贫等等,它们看起来各不相同,实际上都有内在联系。

因此,汉字中的独体字是"依类象形"的表现,合体字是"比外语知识,真不知其所云为何物。更不会像现代日语,因充斥着大量外来语,成为与本民族思维形式关系不大的语言。

当今有些人像梵咒、怯卢一样,对汉字的内在逻缉不甚明了,便对汉字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以为难认、难记、难写,因而落后于拼音文字。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了汉字本身的规律,它便不仅比任何一种拼音文字都好认、好记,而且不会出现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会拼、会读而不知句子含义的"语义性失读症"。

因为人们记忆句子和理解句子,并不是记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加工处理的不是语音,而是语言所支载的信息,也就是语义。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从于语义,服务于语义,表现语义。所以,儿童在学习汉语时便很少出现能拼读而不理解词义的现象。

有趣的是拼音文字在印刷中往往因为排字工误排或漏一个字母,而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英国的《泰晤士报》曾在一次隆重的女王出游前刊登广告,声明在王室成员沿途经过的房屋里出租两个可供看热闹的窗户。结果因为漏排了一个"几"字,居然使可供看热闹的"窗户"变成可供看热闹的"寡妇,(Widow)。这一"小小的"失误所闹出的笑话和王室的愤怒也就可想而知了。

只要你随便翻开一本外文书籍,找几处印刷错误决不困难,《圣经》也不例外。英国的收藏家们至少可以拿出16种版本的《圣经》加以佐证。有一个被戏称为"淫荡圣经"的版本竟把那句"不要勾引朋友的妻子"的名言,印成了"要勾引朋友的妻子"。那位"诱人学坏"的排字工因此被罚款二千英镑。

有错误就得在书后统一附上更正,在拼音文字书籍中,这样的更正常常有几面或几十页。1587年出版的一部神学著作创了108页的最高记录。罗马的一位红衣主教因对附在他自己的著作后面的十几页更正不满,而下令重新排印。结果他亲自校对之后印出来的书里"更正"由十几页变成了二十八页。可见,拼音文字不仅不比汉字"好写"而且更比汉字难排。

这些都是题外闲笔,咱们还是"闲话少表,言归正传"吧。

仓颉说象形文字实际上是可繁可简的。繁到一个字达几十笔犹如一幅图画,简到_个字仅有一笔,或者一个字代表两三个字,甚至可以将一句话用一个字写出来。

且不说有些拆字先生将"子"字拆作"一了"和"一了百了",将"一合糕"拆作"一人一口糕".也不说一些生意人在过年时为了图吉利将"黄金万两"写作"薹",把"日进斗金"写作"建奎",将"招财进宝"写作"逦"。仅仅讲一仑小故事,便足可以说明象形的方块字在可繁可简方面的奇特功效。

仓颉说,在湖广荆州一带的小集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有三间房子,当街的一间开个小吃店,又炒菜又卖饭,后面的两间供过往客商住宿。

这种前馆后店的生意本来很不错。但是做丈夫的并不满足,一定要同几位南方客商一起到苏杭去做绸缎生意。妻子再三劝阻也不顶用,只好随他去。

丈夫一去就是半年不归,妻子一个人在家里顾得了前面的饭馆,顾不了后面的旅店,忙得不可开交。忙中必有错:要么是炒菜忘了放油盐酱醋,要么是不记得给店客送茶送水,再不然就是床单被子来不及浆洗。三日三九日九,愿意光顾的客人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没有人来--业务倒闭了。

妻子心里非常着急,恰好有一位邻居准备到苏杭去,妻子很想写一封信向丈夫通报一下家里的情况,只因邻居是临上路之前才告诉她的,时间很紧,要说的话又很多,怎么办呢?这位妻子急中生智。仅仅用十二个不太齐全的字就把她想要说的话都写清楚了:

风 夜 屏

奴 祟 珍

山 £誊 伊',

哭 肝 束

丈夫收信一看,便明白了妻子是将家里的情况与自己的心

情写成了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如果把这四句诗的全文都写出来,最少得用二十八个字:

风大夜长半朗(门)翮(开), 小奴倒柴(业)月儿歪;

山高路远无口信, 哭断肝肠(长)少人束(来)。

仓颉说,梵文和怯卢文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复杂。若是遇到故事里讲到的这种情况,无论是梵文或怯卢文都不可能用这种简捷明快的办法加以表示。

梵咒和怯卢心里不服气,嘴里却无言以对。

仓颉不仅用许多很有说服力的实事驳斥了梵咒与怯卢,也使黄帝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仓颉创造的表意文字确实比梵咒和怯卢的拼音文字优越得多。

辩论结束后,黄帝当即表示,只有仓颉创造的表意文字才是唯一应该在华夏民族推广的文字。

梵咒很不服气,他决意要到别的国度去推行自己的文字。临别时梵咒赠给仓颉两片龟板。第一片上刻着:"万世功之首","千古罪之魁"。两句话都是用仓颉创造的象形表意文字刻成的,其字体之工整,用字之准确,刻功之纯熟,令仓颉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学我者梵咒,反我者梵咒,知我者梵咒也!可惜他生不逢时。"

梵咒紧紧抓住仓颉的手说:"无仓颉则无所谓梵咒,无先生无所谓后生。后生容易超越先生,却很难否定先生。梵某虽晚于先生而造梵文,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梵咒没有把话说完,但仓颉已经理解了他的意思。梵咒很自负,他认为梵文无疑比汉字优越,只因前面有先生挡道,才导致梵文在黄帝统治下的国度里无法推广。因此他要到别的国度去旋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仓吉不赞成梵咒的思想,所以送给梵咒一句话:"眉先生,胡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后生却没有先生高,更不如先生有价值。"

梵咒走了,他到三危国(即西藏)以南的身毒国去了。梵文首先在身毒国(即印席)得到了推广应用,经历了一番改造、完善后又反传至西藏等地。有趣的是,那些使用梵文的身毒国国民知道了仓颉的临别赠言之后,偏偏看重那后出世的胡须,而中国人则更看重先出生的眉毛。

更有趣的是,这种由文字而引起的"先天"与"后天"之争,居然在身毒国(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文化中延伸并发展开去。道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学道的目的除了长生不老之外,就是还原于人的本真,佛家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财欲、色欲、饮食欲、名誉欲、睡眠欲"等等都是人生具有的最可恶的"五欲"。"众生常为五欲所恼......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因此,应当注重"后天"的修行,必须用削发、受戒、不食荤腥食物、不娶妻室、不生儿育女、不享受天伦之乐等办法苦苦地折磨自己,并美其名日:"苦行僧"。

道教主张爱护身体,认为包括胡须、指甲在内的躯体,无一不是父母的遗体,天赐圣物。身体不可伤,须发不能剃,指甲不能剪。无故损伤肉体便是对天公不敬,对父母不孝;剃胡须是对触犯律条者的重大惩罚;削发与杀头同样严重,死囚犯可以削发代替杀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削发为僧的重犯可免去死罪,便是这种观念的延续。道家认为,人的指甲与须发一样,都是人的血肉转化而成,因此不能剪,万一要掉,也只能用牙齿将其咬下后好好地保存,百年仙逝后同遗体同葬于墓穴--还血肉于地母,还筋骨于天父(指甲系筋骨的一部分)。

"不研究道教便无法懂得中国文化"。明清以前的男人下雨天赤脚走路为什么要送官府治罪?其原因仅在于"不尊重父母遗体却爱惜妻子的一双鞋袜"。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传宗接代,娶妻生子是人生在世的头等大事。'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肉体升天,他们认为寿越长,知道的"天机"越多,越高大,离天的距离越近;也就越有灵气。因此称动物中长寿的乌龟为灵龟,称在高山上修炼的道士为仙人,认为一切长寿的东西都会成精。就连仙、精、妖、怪等字也没有脱离这些道家概念。精字系米青的合体--米是人类长期食用的主食,青色是永恒的主色。成精者,长寿之故也。

"妖"字从女从夭。女人会生孩子,可以由一个变成两个或更多。"夭"本意为少小。大凡少小的人和物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妖的本意为善变。

"怪"字从心从圣(塑),圣的本意是无所不通。塑(圣)字从耳从任字的省笔,再加上竖心旁,就可以理解为:耳听、口说、心想的任何事情都无所不通者为怪。

道教追求高升而长久,所以向往太阳升起的方向-一东土。佛教追求超凡脱俗,远离尘埃,因此向往太阳落山的方向--西天。

道家认为文字是老天爷恩赐给凡人法力无穷的圣物。用文字画成的符咒,上能请动神灵,下能镇慑妖邪,中能驱除灾难疾病,且有民谣为证:

仓颉造字一担黍,传于孔子九斗六;

还有四升不外传,留给道士画符咒。

孔子识字九斗六,传于弟子整八斗;

从此学富称五车,自古才高曰八斗。

佛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文字、语言都有局限性,有许多事文字、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只能以心传心,心心相映,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他们主张"不注一字留人间",并把"不立文字,教不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师训代代相传。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仓颉与梵咒之争的后遗症,那么,仓颉与怯卢之争,则留下了更大的后遗症。梵咒走后,怯卢一气之下也走了。怯卢是骑着毛驴走的。他走得不如梵咒潇洒,不如梵咒有风度。他既不承认仓颉是造字方面的先生,也没有送给仓颉什么纪念物,反倒毫不留情地将仓颉创造的文字狠狠地批驳了一通。

他指责仓颉创造的文字横如棍棒、竖如枪、撇似剑、捺似刀;点如匕首,钩如戈矛。无一不是伤人的利器。或有棱有角,或四四方方,小如囚车,大若围墙。上自国君下至庶民均被禁锢其中,谁也休想跳出那窒息智慧、束缚手脚的方块之外。

怯卢发了一通牢骚之后便走了,一说他往西去了,其文字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家里流传应用。一说他在漂洋过海时溺水而亡,其肉体变成了鱼饵,其文字亦葬身鱼腹。一说他后来也去了印度,并发明了阿拉伯数目字1、2、3、4......10等。

关于怯卢及其文字的去向问题,一直难以定论,直至公元1990年才有人署名"少山"在《陈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解读怯卢文的第一人》的著名文章。文章说,怯去卢文起源于古代犍陀罗。相传是古印度的一位名叫驴唇的仙人创造的。文中指出:"令人费解的是,怯卢文在印度消失后,突然在中国塔里木盆地出现,并且作为丝绸之路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中国古代鄯善、和阗、龟兹等王国以及当时的中国首都洛阳流行起来。几个世纪后又神秘地消失,而且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过这种文字。怯卢文自此湮没,成了绝迹的死文字,直到十八世纪末,考古学家才在希腊化王国巴克特里亚统治者铸造的钱币上,后来又在印度河流域的摩崖法赦和碑铭上,以及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文书上,重新见到了这种文字的形貌。"

文章接着说:"怯卢文同所有中亚死文字一样,素有c欧洲的甲骨文'之称,是中亚死文字中最难解读的文字。要想掌握它,不仅必须学会常人视之为畏途的梵文......原因之一......是任卢文的字母极为难辨,字母间的区分远不如其他中亚死亡文字那么清楚......"由此可见梵咒和怯卢不仅在创造文字时合作过,在传播他们的文字时同样合作过,他们都到过印度,并且双双以失败告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文章中怯卢文的创造者应当释为"唇驴"或,怯卢。

怯卢文和梵文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其他几种可以与汉字相提并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苏木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也都早已消亡了。唯独汉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之后不仅至今仍然盛行不衰,而且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国家,而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形文字。

汉字不仅已经成为世界文字家族中唯一健在的"老寿星",而且曾经是越南现在仍然是日本、朝鲜、中国等四个国家的"国文"。并成了书写二十多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历史实事,已经不容置疑地证明了,汉字是世界上最优越、最科学、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汉字原本是书写汉语的文字,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并成为多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后,便形成了一门值得研究的新型学科--广义汉字学。

汉语汉字和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现有二十余种,可能还有未发现的。这二十余种汉字型文字在二千年中经历了:移植、归化、仿造、创造等四个发展阶段。

现有资料表明,在国内外已经发现的"单纯借用"和"繁殖性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共有八种,一是壮宁,大致借用了汉字十之七八,夹用汉字十之二三。已经搜集到的汉字大约四千个。二是喃字。越南称汉字为儒字,称仿造的本土汉字为喃字。

现存的喃字著作有一千多种,已经搜集到的喃字有二千八百多个。

三是苗字。国内外学者们一向以为苗族没有创造自己的文字。近几年才在湘西发现苗族不仅有借用和仿造的汉字型文字,而且有三种体式。三者形体不同,但结构相同,至今还在苗民中使用。

四是瑶字。由于分布在广西等五省的瑶民共有三种语言,因此瑶字各地的写法不尽相同。

五是布依字。布依字抄写本有民歌、神话等多种文艺形式,其中以故事《安王和祖王》最有名。

六是侗字,侗字是借用汉字书写侗族语言,没有发现仿造的新汉字。

七是白族方块字。白字始于南诏时代,多用于刻碑和民间文艺,至今仍在民间使用。

八是哈尼字。哈尼族有三种乡音。哈尼字仅写其中"豪尼方"口 。

所谓变异性仿造与繁殖性仿造相反,它仅借用汉字的"原则"而摈弃汉字的形体。尽管其中也包括:借用、仿造两种,但不作原形借用,仅作变形借用。在变形借用时也分:音读和训读。这种变形音读是取其读音,略改字形,表示本族的意义。

变异性训读是取汉字的意义,不用汉字的读音。而变异性仿造,则以仿造为主,借用是例外,这一点亦与繁殖性仿造相反。所造新字要求尽量区别于汉字,反对"书同文"。

变异性仿造的汉字型文字有水字、契丹大字,女真字,西夏字四种。除水字之外,其余三种分别属于历史上的"辽国"、"金国"、"西夏国"的汉字字型文字。契丹、女真、西夏的本朝文字在失去政权后消亡了。三个国家都与宋朝势不两立,而拒绝借用汉语汉字,又无法摆脱汉字的影响,这才分别造出2种"不像汉字又很像汉字"的汉字型文字。

此外,还有汉字型字母的创造。汉字型字母有八种,分为音节字母六种,音素字母二种。

汉字音节字母有:日本假名(正规的汉字叫真名,简化的字母是假名),彝(族)字,纳西(族)哥巴字,傈(族)字,女书(湖南江永县妇女的专用字),契丹小字等。

汉字音素字母有:朝鲜谚文,汉语注音字母等二种。

对于至今仍在使用的非常奇特的"女书"文字本应大书一笔·只因"闲语"太长,唯恐"看官"生厌,这才不得忍痛割爱地言归正传了。

梵咒的赠言也好,傈卢的批评也罢,都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仓颉是对的,是文明发展史上的有功之岜。

仓颉创造文字意在开拓智慧,交流感情,传播技艺,记古传今,旨在使老百姓由黑暗走向光明,由愚昧走向聪明,由粗犷野蛮走向懂文明重礼义的理想境界。使仓颉始料不及的是,聪明与刁滑同步,文明与堕落并存。有些人在摆脱愚昧粗犷的同时,也学会了堕落与投机取巧。

如果说梵咒和傈卢对仓颉造字的干扰是学术之争的话,那么那些与日俱增的冒牌教书先生的间接干扰,实质上是对造字事业的直接破坏。更可怕的是,由此而引起的那种好逸恶劳情绪的迅速漫延,不仅对仓颉及其造字事业是一种摧毁性的破坏,对整个华夏民族也具有毁族灭种的重大威胁。

常言道:"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三日有余。"在那些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冒牌学者影响下,弃实而务虚者越来越多,有的弃武从"文";有的弃耕作而专攻文字;有的放弃狩猎,捕鱼的正当职业,而拼命挤进冒牌学者的行列。就连那些手工作坊的工人,商店饭馆的老板也有不少弃实而务虚的。

这样一来,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越来越少,游手好闲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大片大片田地荒芜,老百姓缺吃少穿,巨禽猛兽横行霸道,妖魔鬼怪出没无常,臣民百姓怒气冲天,华夏民族确有天下大乱之势。

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各路将领和部落酋长纷纷告急:"饥民造反,一触即发,野兽伤人随处可见,弃实务虚屡见不鲜......"一时间文武百官的各类奏章多如鹅毛雪片。迁罪于文字者有之,责难于仓颉者有之,怨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者有之。

黄帝虽然意识到:长此以往,民将不民,家将不家,国将不国。但是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究竟罪在何人,责当谁负?难道真的是仓颉之过?造字之过,重用智士仁人之过?聪明智慧之过,由粗野走向文明,由愚昧走向聪明,由黑暗走向光明之过么?"至高无上的黄帝说不清楚,智慧过人的丽人公主也说不清楚,聪明绝伦的仓颉同样说不清楚。按惯例,凡是谁也说不清的事只有祈求苍天。

国师觋翁奉旨摆设神坛祭神祈天。坛高三层,按三才之象;台筑八方,系之形。正中设皇天后土之位,旁边立山川社稷之神。左右有十二元神旗号,按子丑寅卯......秩序排列。前后有十干旌幡,按甲乙丙丁......先后立就。四方有四季正神仙位,中央摆设玉皇大帝神像。全猪、全鸡、全鱼等祭品齐全。宝鼎焚香,金炉燃烛,盛况空前。

仓颉撰写祭文,黄帝虔诚诵念,国师作法祭祀,百官纷纷跪地祈求,只求玉皇大帝开金口,指点迷津,解民于倒悬。

国师祭完神之后,便开始唱请神歌请神:

"龙角吹,声悠扬, 弟子殷勤上宝香,

青烟燎绕三叩首, 化着祥云上天堂。

烛奉献,插高台, 烛火朗月照天台,

结成万朵金莲子, 一对荷花顶上开。

茶奉献,端上来, 茶是神灵下马杯,

取来五湖三江水, 杯杯泡出菊花来。

奶奉献,斟满盏, 汗血宝马美名扬,

寒天饮下一身暖, 暑日三杯透心凉。

斋奉献,最殷勤, 豆腐香菇和金针,

弟子将钱去买办, 排列筵中献神灵。

肉奉献,最心诚, 栏里养来有千斤,

六畜之中猪为首, 金刀切成献神祗。

食奉献,最殷勤, 粒粒辛苦最为珍,

世间五谷称大宝, 一盅米饭敬神灵。

鸡奉献,两翅飞, 一对凤爪踏东西,

头上鸡冠分鼓点, 五更时节自然啼。

鱼奉献,背驮旗, 东海作浪西海嬉,

罗纲将军扶上岸, 鱼鳞叠叠献神祗。

财奉献,最殷情, 化财消灾求太平,

人若化财神降福, 黄表纸马付丙丁。"

国师请完神灵之后开始卜卦,黄帝则继续念诵祭文。奇怪的是:

国师卦卜九九之数,居然八十一回不准;黄帝每日诵祭文七遍,总共有七七四十九次不见回音。 .

文武百官人人膝盖跪肿,个个额前磕出了血泡,实指望苍天有眼,玉帝开恩。眼看七日坛期将尽,那位泥塑的玉皇大帝依旧是:日不显灵,夜不托梦,八面威风,久坐不动,目不视君臣,口不吐真言......

仓颉见此情景,大喊一声:"苍天不公,神灵有私!"便发狂似地冲向神坛的最高层,向八面威风、久坐不动的玉帝神像碰去。"轰隆"一声巨响,神像立即粉身碎骨,仓颉随即头破血流,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