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第四回 救主无功

妙庄王听说定要砍下至亲骨肉的双手,挖下亲骨肉的双眼做药引方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忍不住喊了一声: "这个......"便低头不语了。对他来说,所谓至亲骨肉眼下只有两个--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缘。年龄愈大爱子之心愈重,此乃人之常情。结发之妻宝德娘娘仙逝之后,妙庄王便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了,简直视女儿为心肝。女儿们对他也更加孝敬。无论如何也不能干这种割肉补疮,损子利己的事儿啊!更何况自己已是半截入土的人了,哪能为了自己让年纪轻轻的女儿变成手不能拿的残废,眼不能看的瞎子呢?虎毒不食子,牛老还舔儿,何况有七情六欲的人呢?

妙庄王听说定要砍下至亲骨肉的双手,挖下亲骨肉的双眼做药引方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忍不住喊了一声: "这个......"便低头不语了。对他来说,所谓至亲骨肉眼下只有两个--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缘。年龄愈大爱子之心愈重,此乃人之常情。结发之妻宝德娘娘仙逝之后,妙庄王便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女儿们身上了,简直视女儿为心肝。女儿们对他也更加孝敬。无论如何也不能干这种割肉补疮,损子利己的事儿啊!更何况自己已是半截入土的人了,哪能为了自己让年纪轻轻的女儿变成手不能拿的残废,眼不能看的瞎子呢?虎毒不食子,牛老还舔儿,何况有七情六欲的人呢?

妙庄王思前想后,还是不愿忍痛割爱,他宁可自己这把老骨头入土,也不肯让两个年轻孝顺的女儿缺手少眼。

疯道人见妙庄王喊了一声"这......"之后便沉默了,他忽而坐下,忽而立起,忽而来回踱步,忽而呆呆站立,却只有行动没有语言,便忍不住问道:"万岁爷怎么哑巴啦?贫道说你办不到,你却硬要逼山人枉费口舌。""不,别说是双手双眼,就是再加那么多,也会有人含笑敬上的,只是孤王不愿办罢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岂能不丈夫,何必去残害她们呢?""不,万岁爷,凡夫俗子都是为己的,连你也不例外。你求儿是为了继承王位,杀女是为了帝门家风,火烧雀庵是为了发泄积愤。"

"难道寡人不忍残害自己的女儿而保全自己也是为己的么?"

"不错,这比你杀害三皇姑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为了父女之私情竞抛开江山社稷、黎明百姓而不顾!你死之后,文臣武将,各路诸侯势必为争权夺利而闹得天下大乱,而首当其冲的正是你的女儿、女婿。你为了做一个有情的豪杰,不毒的丈夫,竟不顾百姓、女儿和女婿们的死活,这难道说不是为己么!"

妙庄王反问道: "凡夫俗子总有一死,王死后臣争权罪亦在王,那么请教这天下大乱何以避免?如果无法避兔,则为王者始终是自私为己了。"

疯道人说: "孤王当年选你为妙庄王,不是避免了天下大乱么?你何苦要代代相传呢?"

疯道人说完,一把扯去伪装,露出童颜白发。妙庄王一看正是当年进山修道的先王,连忙跪下向先王请教万全之策。疯道人说: "万全之策倒有,只怕你不肯照办。"原来,这万全之策的前提首先是要妙庄王甘心情愿地放弃皇位,其次要他抛弃父女之爱、君臣之义。妙庄王愣了好半天,怎么也答不上来。他疑心这位"疯道人"这会儿真犯了疯癫,如若不然,怎么说起话来颠倒错乱,前言不搭后语呢?

疯道人像是猜透了妙庄王的心思,没等他开口便一针见血地说: "别以为贫道在说疯话,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望。还是回头看看你自己吧,三十年前,你如同一柄利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无坚不摧,初登皇位时,你像一块有角有棱的巨石,借着那陡峭的山势,滚滚而下,能冲决一切阻力,扫平一切障碍,顺者昌,逆者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如今你锋已钝,剑已锈,棱已圆,角已残,恰似那巨石滚进了山谷,宝剑埋进了黄土,山间猛虎入樊笼,金角老龙困沙滩。猛虎入樊笼与病猫无异,老龙困沙滩欲待西江云雨也难。好汉不提当年勇,依山人之见,还是急流勇退为妙,如不急流勇退,势必做出许多糊涂事来。若移权于女儿女婿,则更是祸国殃民。"听到这里,妙庄王又是一惊,心里说:治国安邦靠的是文韬武略,并不在乎是子婿还是外人啊!疯道人并不管妙庄王想些什么,只顾一个劲地往下说,可说出来的话却句句能打动妙庄王的心: "文韬武略虽为治国安邦所必需,而爱民者是治国之本,女儿女婿看似孝敬,又有几个肯为国捐躯,为民舍命?你若不相信,可当面试其孝心,若有一个肯献手眼以救国父性命,便称得是真正的孝心。"

如果说妙庄王年轻时最大安慰是自己不曾误国误民的话,那么他终身引以骄傲的则是女JlArl对自己的一片孝心。他觉得不用说要她们献出手眼,就是让她们投河、跳岩,她们也绝不会说半个不字,三女儿死不叫屈便是例证。为了让"疯道人"服气,妙庄王迅速宣妙清、妙缘上殿,问她俩谁愿为自己献出手眼。大女儿妙清说: "如果不是夫妻过分恩爱,就是为父王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二女儿妙缘说: "如果不是儿女尚幼,就一定为父王尽忠尽孝。"妙庄王一听这话,气得差一点昏死过去。疯道人说,如果你们每人各献一只手一只眼,岂不是既能救活生身之父,又不影响夫妻恩爱和抚养儿女么?妙清说,丈夫之所以爱她、宠她,就因为她五官端正,四肢齐全,如果自己四脚五官不全,丈夫一定会抛弃她。妙缘说:如果自己成了缺手少眼的残废,且不说牵儿背女不方便,就凭那副丑相也会把孩子们吓坏的。疯道人又说,既然是这样,他就只好施一道法术,让妙庄王再活三年两年的,在此期间,妙庄王尽快选妃生子,趁孩子年幼无知,取其手眼,以保妙庄王性命。妙清、妙缘一听这话,又双双跪下央求道,千万使不得,这样一来后患无穷。如果生个女儿,将来金银财宝不好分,如果生个儿子更麻烦,现在父王死后,姐妹两人可以"千担珠宝各五百,万里江山平半分",若是再加个双目失明的残废太子,事情就复杂了。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妙庄王"早登仙位",为她们造福。

妙庄王终于发现,妙清、妙缘平日孝敬自己只不过是为了那千担珠宝,万里江山。妙清、妙缘的言行正好为疯道人的预言做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注解,也给了自信自傲的妙庄王一记响亮的耳光,弄得他无地自容。如果是前几年,他早就要下令将她们推出午门斩首了。今天他只是叹惜了一句:"父女之情原来不过如此而已。"便示意两个"孝顺"女儿"滚"回各自的府门。他有气无力地躺在龙椅内, "死"过去了一天一夜。

不知是气极生变还是另有缘故,从第二天开始,妙庄王身上的红点子便逐步开始溃烂。先是红肿可怕,后是奇痒钻心,抓破皮后便淌黄水,黄水淌到哪里就烂到哪里。几天之后,除了面部之外,浑身上下难得找到一块好皮。再加上他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瘦得就更快了。七天后,凡见到妙庄王的,都觉得他这回一定是茅厕门口跌一跤--离屎(死)不远了。执事太监们都偷偷地为妙庄王张罗起后事。女儿、女婿更是形影不离,到底是为了端茶倒水,还是怕嫔妃大臣们抢金银、玉玺,只有天晓得。

正当文武百官、宫廷内外、皇亲国戚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和目的,不分昼夜地守护在妙庄王身边的时候,疯道人突然发现一位年轻武士快马加鞭地冲金殿而来。那武士一边跑一边拼命地喊道: "皇上有救了,皇上有救了!"声音已听得十分清楚了,人还只是隐约可见。当那年轻的武士跳下战马,手托玉盘站在金阶之下时,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娘娘嫔妃完全惊呆了,来者并非别人,正是犯臣王宰相的儿子王韦驮。

王公子早已成了京城内外的传奇人物。当年,妙庄王为三皇姑选中的三驸马是他,后来,因王宰相监考作弊而成了状元的也是他,刚刚戴上状元的桂冠又削职为民的还是他,如今宣称皇上有救的又是他。对于他的到来人们无不刮目相看。当王韦驮手托玉盘,踏上金阶时,不少在殿外守候的文武臣相都自觉地分到两边,为王韦驮让出一条路来。也有几位臣相怀疑那玉盘内托的是毒药或匕首,他们上前挡住他的去路,不准其接近妙庄王。

连日来,疯道人酒足饭饱之后,往妙庄王身边那把龙凤椅上一躺,便百事不问了,看样子像是要坐山观虎斗,又像在期待着什么。今天一大早他似乎有种预感,天亮之后,一直坐卧不宁,口中不停地自语:"生死便在今朝。"当王韦驮手托玉盘踏上金阶,遇到两种不同的态度时,疯道人不等妙庄王开口,便"嗖"的一下站起来,喧宾夺主地说: "快快有请。"太监们并不知道疯道人就是兴林国的前任国王,只当他是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竟没有一个代为传呼的。妙庄王见太监们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便有气无力地说:"道人所言即是圣旨,还不快请!"太监们这才"宣王韦驮进殿。"并一声接一声地传了过去。

王韦驮来到养心殿内,双膝跪下,将玉盘高高举过头顶,口称"犯臣之子赎罪来了"。疯道人亲手将他扶起,问他送来的是什么灵丹妙药。王韦驮尚未开口,已是泪流满面。疯道人见他哽咽了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出来,生怕误了时辰难救妙庄王性命,连忙揭下盖在玉盘上的红绫一看,哎呀,竟是一双十指尖尖,鲜血淋淋的玉手,一对乌黑发亮、黑白分明的人眼!在场的娘娘嫔妃们顿时惊叫起来,有几个胆小的竟吓得昏死过去,连见多识广的妙庄王也大吃一惊。他疑心这位年轻武士因为父赎罪心切,而枉杀了亲生姐妹,尽管也是手眼,却做不得药引,而枉杀了一条性命。

王韦驮见众人都惊呆了,连忙自己动手煎起药来。使疯道人迷惑不解的是,妙庄王喝下王韦驮的那副汤药后,顿时溃烂痊愈,身强力壮,百病捎除。他连忙清理药渣,王韦驮所用之药,竟与他心里想的一样,连分量也丝毫不差。前面已经交代过,用这种方子,如果没有亲生子女的手眼做引子,是绝不可能药到病除的。奇怪的是大皇姑妙清、二皇姑妙缘都完美无缺,三皇姑妙音早已不在人世,这手眼究竟是谁的呢?难道妙庄王另有子女不成?如果没有这手眼从何而来?如果有,难道连妙庄王自己也不知道么?妙庄王请求疯道人帮他弄清其中奥秘,疯道人却说,他下山前仙师所定时日已到,不能久留,临行前,他除了再三劝妙庄王放弃皇位之外,又反过头来叮嘱妙庄王务必找到那献手献眼之人,弄得妙庄王哭笑不得。

疯道人走后,妙庄王设宴款待了王韦驮,并在席上宣布要发还抄收王宰相的全部家产,恢复王韦驮的状元功名,官封礼部尚书之职。妙庄王也曾动过收王韦驮为义子的念头,转念一想: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义子更可想而知了。再说做好事也像猫捉老鼠一样,千万不可一次捉光,如果一次捉光了,主人就不再需要养活它了。如果一次将好事做完了,别人也就没有什么盼头,他这国王也就无人尊重了。万岁金口一开,底下说什么的都有,有认为王公子当之无愧的;有认为王韦驮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也有认为王韦驮是投机钻营有术,其手段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有认为他不惜以亲姐妹之血染红顶子的。大部分则认为他王韦驮无论手段如何,反正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妙庄王正等着受封者磕头谢恩呢,没料到,这位救命恩人,竟"扑通"一下跪在妙庄王面前,说他不敢接受皇上的任何封赏,更不敢要那先父不干不净的财物。并说其父被杀被抄是罪有应得;状元革职是顺理成章;百姓求神是理所当然;官复原职,敕封礼部尚书是无功受禄。更何况他既没有杀姐妹而救皇上之命,又没有采药草走马观花去万岁之疾,完全是受人之托而行事,替父赎罪仅仅与父债子还同义,绝没有邀功请赏之意。妙庄王觉得不管怎么说,王韦驮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如不受封赏,不仅自己问心有愧,而且天理难容。王韦驮见妙庄王真心要赏,便说如果实在要赏,他一不要父亲的财物,因为钱财乃身外之物,儿子强于父,要遗产无用,儿子不如父,要遗产也无益。二不要营私舞弊得来的状元,因为无才者当官祸国,缺德者当官殃民,有才有德者,身为平民百姓,同样报效国家。皇上既不记前怨,只要给他一个检验才能的机会也就心满意足了。妙庄王见他人虽年轻却极有见地,身为犯臣之子却极有志气,连忙问他所谓检验才能的机会指的是什么。王韦驮说请妙庄王亲自拟就几个考题,将天下新老状元才子都聚集起来,当面一试,这是其一;其二是请妙庄王出一皇榜,号召海内武士进京比试武艺;其三是让朝中文武百官各自拟出一套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由妙庄王亲自过目。如三场考试他王韦驮均能夺魁,他将愿意心安理得地登上礼部尚书的宝座。如有一样不及他人,则请妙庄王另请高明,或给他三年时间,让他勤学苦练后再试。

妙庄王一听这话,就像喝了一满罐蜂蜜,心里甜滋滋的,他情不自禁地"叭"地一拍几案,连连叫道"好、好、好,孤王准奏!"文武百官也无不点头赞赏,暗暗称奇。

三月之内,三场考试相继开始。四月之后,陆续揭晓。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王韦驮不仅样样名列榜首,而且其才思之敏捷,武艺之高超,简直不能与二三名同日而语。其文韬武略连妙庄王也自叹不如呢!平心而论,妙庄王已经觉得,如果自己将这皇位让给王韦驮,他将会把兴林国治理得更好。可是,他不愿意让位,也不愿意埋没人才。进退两难之际,一咬牙给了他一个宰相。不仅官职同他父亲一样,妙庄王对他的宠爱也达到了原先对他父亲的程度。从那以后,王韦驮一直随王伴驾,成了一名见习皇帝。时间不长,上起文臣武将,下至各国诸侯,对王韦驮的治国才能,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日早朝,妙庄王待百官退朝之后,对王韦驮说:"你的治国之才已远远超过孤王,寡人如再占着茅房不拉屎,则于国于民不利。更重要的是孤王当初已经许过愿,一旦挑选到合适的人选,便效法先王移位让贤。或进山修炼或云游四海,孤王看你才德兼备就......"没等妙庄王把话说完,王韦驮便说: "皇上如果有意外出散心,可让驸马爷代行皇权,为臣照样忠贞不贰,只是这让位一事,小臣万万不敢从命。俗话说:大官不可一日无权,百姓不可一无钱。还请皇上三思而后行。"

妙庄王本来就无意让权,又怕自己外出云游时,王韦驮趁机夺权篡位,却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婿代行皇权,有意让王韦驮代理朝政,又放不下心,这才决定以假意让贤的办法来试探一番。这也是儿女们的无情使他学乖了,老宰相的阴谋使他学滑了。王韦驮的一番话促使他下定了出门云游和让王韦驮代行皇权的决心。临行前妙庄王突然想起了疯道人"务必要找到献手献眼之人"的叮嘱,便问王韦驮当初到底是受何人之托而进殿救驾的,那双手眼究竟是何人所献,为什么时隔一年,还不肯说出他的真实姓名。王韦驮见问,觉得十分为难,因为他当时答应为人保密。妙庄王一连追问了三次,王韦驮仍然吞吞吐吐不肯直说。妙庄王实在忍不住了,便生气地说: "你王韦驮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顾自己当时当地的许诺,不理解别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如果生前不能面谢,死后也难瞑目。"说完,竟"嗖"的一声站起来拂袖而去,一边走还一边说: "王宰相既信不过老朽,也就勉为其难了。"

王韦驮见妙庄王真的龙颜大怒,连忙扯住他的衣袖说: "皇上既然硬逼着为臣做言而无信之人,为臣也只好抛却朋友义气,以保全'臣待君以忠'了。"接着便讲出了他受人之托的经过。

前面已经交代过,王宰相的阴谋被"疯道人"戳穿后,妙庄王降旨抄其家财并斩首示众。王韦驮将父亲的遗体收棺后葬入苍岩山中, "头七"那天,他来到坟前烧完纸后正准备返回,突然被一女子挡住去路,并问他:是父亡事大还是国亡事大?王韦驮说当然是国亡事大。那女子说,既然这样你就随我来吧,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块大岩石前。那女子对王韦驮说,她是苍岩山中的大悲菩萨,多少年来,一直隐居山中为百姓治病,现在妙庄王病入膏肓,如不及时将妙庄王救活势必天下大乱。说着又将一包草药,一个玉盘交给王韦驮,也不问他是否愿意,便挖出自己的眼珠,砍下自己的双手,让王韦驮马上送上养心殿......王韦驮虽与妙庄王有杀父之仇,但为那女子的一片慈悲所动,还是决定不抱私怨,以国事为重,即刻送药救主。临行前,大悲菩萨要他切记两件事,一是不要说出她的名字,二是不要受任何封赏。

妙庄王听完王韦驮的叙述后,立即带人上苍岩山寻找大悲菩萨。可是那块岩石上,除了斑斑血迹之外,什么也没有。妙庄王对着那块岩石拜了二十四拜,又传旨在那里建一座大悲殿,并按照王韦驮的描述,塑一尊全手全眼的大悲菩萨享受香火。负责建庙的老臣杨杰,把全手全眼误听成了千手千眼,竟塑了一尊千手千眼的泥菩萨。妙庄王不好责怪他,只好将错就错,封她为千手千眼的大悲菩萨。所以直到现在,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的大悲殿内,大悲菩萨的法相,仍然是千手千眼。

不过,关于大悲菩萨为什么有千手千眼,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王韦驮虽然按照大悲菩萨的嘱咐,将其手眼放在药中煎煮,但是根本煮不烂,直到妙庄王病愈后,那双春笋般的玉手仍然像长在活人身上一样柔软可爱,那对水灵灵的眼珠,照样炯炯有神。妙庄王本想物归原主,又找不到大悲菩萨,只好将它们葬在苍岩山上。奇怪的是第二年春天,坟头上竟长出两棵结满果实的参天大树。更奇怪的是那果子十分特别,头一棵树上的果子长得像妇女的手,二棵树上的果子长得像蛟龙的眼睛,人们根据它们的外貌干脆起名为"妇手"、"龙眼"。后来大悲菩萨成佛之后,人们又将妇手改名为"佛手"了。尽管"龙眼"的学名叫桂圆,但当桂圆人药时,中医至今仍称之为"龙眼"。因为那成千上万的佛手、龙眼全都是大悲菩萨的手眼变化而来,所以人们便称她为"千手千眼的大悲菩萨"--后来又改称"千手观音"或"千手千眼观音"。

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以绝对优势荣获一等奖的舞蹈《千手观名谚 (这个名日《千手观名》的舞蹈,曾经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震惊世界),便是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喻意是:只要人人都有爱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当别人有难处时,我们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用一千只眼睛去观照别人;同样的道理,当你有难处时,别人也会伸出一千只手来帮助你,用一千只眼睛来观照你。从这个意义上说, 《千手观音》获奖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精妙舞蹈技艺,其深刻内涵也是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殿落成之日,妙庄王亲自带着满朝文武,女儿女婿一行数百人,抬着猪羊牛"三牲",带上香烛纸炮、香油等礼品,浩浩荡荡、吹吹打打上山朝拜,以谢大悲菩萨的再造之恩。烧香磕头之余,免不了要看看菩萨的法相,这一看还真看出"毛病":首先是大公主妙清说,大悲菩萨的尊容很像三妹妙音,其次二公主妙缘说长得同三妹一模一样。紧接着文武百官中有见过妙音的,都说大悲菩萨很像三皇姑。妙庄王开始并不在意,后来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忍不住仔细地审视起来,他觉得越看越像,便问王韦驮到底是怎么回事。王韦驮说他从来没见过三皇姑长得什么样,只知道那自称大悲菩萨的女子就是这种样子。这尊法相是按照他事先凭记忆画的那张画像塑的,不过有些地方塑得还不太像。大悲菩萨的两眉之间有一颗红色的美人痣,工匠不但塑得大了一点,而且没有染成红色。妙庄王令人将那张画像取来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觉得与其说是一幅画,不如说是三皇姑再世。从头发、眉毛到美人痣,从五官到眼神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俗话说:宝有同样,人有相像。可像到连自己的父母、姐妹也难辨真假的大约没有。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双胞胎。大悲菩萨与三皇姑并非一母所生,更不可能是双胞胎。她们长得既然没有两样,会不会就是同一个人呢?更何况当初疯道人曾经说过,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才能令妙庄王起死回生呢!妙庄王思前想后,又觉得大悲菩萨绝不可能是三皇姑妙音,因为她不仅早在几年前就被勒死,而且连尸体都让猛虎吃了。俗话说: "人死如灯灭,犹如汤泼雪。若要回阳转,水中捞明月"。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不过这件事倒使他觉察到当时误听奸臣谗言,杀了三女儿妙音实在太不应该。为了表明悔恨之心,妙庄王又令人在苍岩山上为三皇姑修了一座公主祠,并塑像其间以示悼念。因两尊像面貌一样,后人便以为苍岩山上有两个大悲菩萨。并说公主祠内的是真容,大悲殿内的是法相,至今不辨真伪。

妙庄王虽然为大悲菩萨建了神殿,却一直觉得心愿未了。他决心一定要找到菩萨当面谢恩。为了达到目的,他首先必须找到疯道人。

有道是:无奇不成传,无巧不成书。妙庄王正打算去找疯道人,那疯道人却自己找上门来。当妙庄王说出自己的打算时,疯道人却说他正是为了这件事来的。妙庄王一听这话,竟情不自禁地说:"真乃天助我也!"疯道人说: "万岁爷莫高兴得太早了,那大悲菩萨远在南海之滨,就是骑马乘车而去,只怕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啊!"妙庄王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哪怕是走到猴年马月,走到须眉皆白也绝不后悔。"

疯道人说,这一去起码要十年八年不能回来,这治理朝政的事,还得有个交代吧。妙庄王又把王韦驮的情形介绍了一番。疯道人说,既然这样何不干脆把皇权交给他再去呢。妙庄王先说他太年轻,还是稳一点好。后来见疯道人说: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斗大顽石其黑如泥",并说他自己当皇帝时更年轻。便改口说,如果交给王韦驮,恐怕他走后,两个女婿趁机闹事,如果代理朝政也许好些。疯道人见妙庄王不肯放弃王位,也不便强劝,就换了个话题,问他想带多少个随从。妙庄王回答的更是出人意料,他说除了带两个专拉金银的马夫外,就带两个女儿。疯道人说,既然这样,不如把三皇姑也带上。有道是:不吃苦中苦,难悟其中味。你不能偏一个向一个,厚此薄彼呀!

妙庄王大感意外地问: "妙音她还活着么?疯道人说:"人死了有尸,尸毁了有相,相毁了还有精气神。你把王韦驮画的那张像带上,到时自有妙用。"妙庄王见疯道人不像在开玩笑,便说:"那是大悲菩萨的画像,是九天之神,我怎么能将她作为自己的女儿带在身边呢?"疯道人见他认起真来,便疯疯癫癫地唱道:

三十三重天外天,九重天外有神仙。神仙都是凡人变,只怕凡人心不坚。只要潜心来修炼,凡人也能成神仙。有朝一日赴南海,是非善恶颠倒颠。"真人的意思是,大悲菩萨即是小女妙音?"

"天机不可泄露,到时疑团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