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诸神(人神)药王

孙思邈(药王,公元541年-——公元682年,关于具体生猝时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代初期,孙思邈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与世长辞。

在孙思邈死后不久, 就被人们神化说是得道成仙了。《大唐新语》便有这方面的记载,说孙思邈死后 “月余颜色不变, 举尸入棺,如空焉, 时人疑其尸解矣”。

仅仅在唐代,孙思邈就被人们附会上了各种传说。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孙思邈在昆明池救龙的故事,还有他向玄宗 “乞武都雄黄”的神化事迹;《独异志》上也记载了他能够 “章疏闻天”,已经成为一个得道成仙的神仙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人们心中对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及无病不能医的高超医术的崇拜。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有关“不死药”的传说,其中有关部分内容对以长生久视之道为基本信仰的道教、滋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然了,不死药是不存在的,使得道教相关人士在摸索“不死药”的过程中,为探寻人类健康长寿的秘密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孙思邈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孙思邈活了101岁♂♂,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实乃是高寿。而孙思邈是之所以能够如此长寿,关键在于孙思邈比较注重养生和摄生。孙思邈把道教的养生理论同中医中药相结合起来,主张全神修道养生,节制七情六欲,注重食补药补,加强运动锻炼。

孙思邈认为,养生首先在于养心。他规劝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大惧,莫跳跟,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不愤恨”。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者,养生之都契也。”

孙思邈主张以运动求得健康长寿。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少劳,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强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孙思邈本着常欲小劳?量力而行、劳逸适度的原则,总结出不少有关运动锻炼的经验和方法。比如: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亥寝鸣云鼓,寅时漱玉津,奸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饱食不疾行,食饱行百步,手常摩腹。这些五字真言,已然在民间广泛流传。

孙思邈在深入研究古代医学经典过程中,认真总结前人经验,采集民间验方、秘方,以及长期行医用药的实践基础上,编撰了大量医学著作。其中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寿论》,《摄生论》,《保生论》,《摄养枕中方》,《存神练气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