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故事传说)道教发展简史

谈道

这次去成都,顺路访了青城山。

俗话说,“青城天下幽”,此言非虚。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更兼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处,山泉清冽。故杜甫有诗云:“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而青城山更是道教主要发源地,东汉末年,张良八世孙张道陵在此修炼,创天师道,此后历代掌门世袭,且都称天师,影视中张天师捉鬼的桥段皆源于此。

黄巾大起义后,东汉瓦解,张道陵的孙子张鲁割据汉中,而刘备五虎将之一马超便曾投奔过他,后终被曹操降服。

青城派也是中国武术著名流派,有近2000年的历史,历代高手辈出,唐宋时,青城派成为武林四大门派之一,历代高手辈出,仅清代即出了111个武举人。

而武侠之王金庸不知是否与青城派有过节,先后在《侠客行》和《笑傲江湖》中都丑化了青城派。不过,后来金庸向青城派道了歉,并对小说进行了修改。

此外,青城山又称鬼山,《白蛇传》中的那位白素贞便是在青城山诞生并修炼成人的。据说,张道陵之所以创立道教,就是去镇压青城山上的妖魔鬼怪的。其他道教名山还有泰山、崂山、武当山、华山。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春秋时期的道家哲学关系密切,在又有区别。

道家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集大成于庄子。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而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

道教则把道家神化,把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相结合,化为得道成仙的思,并作为为道教的核心信仰。老子则被道教尊奉为教主,称号太上老君,也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位白须无能老者,歪打正着,本想把孙悟空关进炼丹炉里焚烧,却将他炼成了火眼金睛。

道教的思想渊源出自道家,又将儒家、鬼神方术、墨家思想、养生文化杂糅其中,基本教义便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其发展过程可称长路漫漫。

青城山

秦汉时期,兴起“黄老之说”,称黄老道,可称道教萌芽期。

所谓黄老指的是两部道家学说——《黄帝经》(今残存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和《老子》。

黄老之学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在西汉初期尤其盛行,汉初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好黄老之学\",带来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此期道家名著有《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道教最终得以兴起并创立。

最火的当属太平道,教主是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连结郡国,道徒达几十万的黄老道组织,时机成熟后,张角发动了黄巾大起义,而在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基本销声匿迹。

汉末另一支道教则为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因此得名。张陵死后,儿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后,儿子张鲁继之,世称“三张”。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后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因曹操并未对天师道打压,所以得以继续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成熟期。

此期,在哲学上玄学兴起,玄学又称新道家,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而《老子》《庄子》《易经》便是所谓的三玄。诸如曹操的养子何宴,刘表的曾外孙王弼,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

而此期道教则分化为符箓派和丹鼎派。

符箓派主要流行于民间,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被称为鬼道,天师道也属于符箓派,如何画符驱鬼,具体可以参照林正英的《僵尸道长》影视系列。

丹鼎派则流行于士族,东晋茅山道人葛洪作《抱朴子》一书,奠定丹鼎派理论基础。

葛洪认为,人可以不死成仙,金丹作用巨大,将服食金液还丹当作长生成仙的最高途径。所谓炼丹过程是这样的,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称之为还丹。其实,这类所谓仙丹就是毒药,被金丹毒死的人众多。时代对人终有限制,对葛洪也不能求全责备,毕竟,他是第一个将狂犬的脑子敷在狂犬病人伤口上来医治狂犬病的人。

南北朝时期,道教进一步走向成熟,天师道一分为二,即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寇谦之,北天师道的创立者,被魏太武帝封为国师。陆静修,南天师道——灵宝派的创立者。

陆静修的再传弟子陶弘景在茅山建立神仙世界,正式创立茅山派。陶弘景堪称奇才,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一生跨宋、齐、梁三代,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有“山中宰相”之誉。有名篇《答谢中书书》传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道教各神仙

南北朝结束,历史走进隋唐,道教进入繁荣兴盛期。

因老子原名李耳,而唐代皇帝姓李,因此尊奉老子为其祖先,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是著名的道教君主,此期道教繁荣进入顶峰,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管理,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厚赏,贵妃杨玉环也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道号太真。不过,尊奉道教似乎并未给皇帝带来多少好运,有唐一代,服食金丹而死的皇帝至少有五位,即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和宣宗。

宋代,道教被尊奉为国教,宋真宗和宋徽宗是超级粉丝,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因为宋的皇帝姓赵,而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叫赵玄朗,宋帝自认为是玉皇大帝在人间的后代,宋徽宗则自封为“道君皇帝”。

宋代道教依然分为两大派,即符箓派和内丹派。

符箓派在宋代最为强盛,则又分正一派(天师)、上清派(茅山)和灵宝派。

内丹派的主要派别为全真派,而晚唐的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人所作《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被尊为全真祖师。全真派经过宋初陈抟等道士的发扬而流传,传陈抟先居武当山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洞中,传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最终享年118岁。

元朝统一之后,道教大事为全真派的兴起。

此期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两大派系,两派平分天下,一般说来,正一道主管江南,全真道主北。

全真道具有传戒和丛林的制度,讲究内丹(精气神)和外丹(丹丸)的修炼,要求全真道士出家,住在道观里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荤,不饮酒。而正一派的道士主要以符咒斋醮,祈福禳灾,驱邪押鬼,超度亡灵为主要的宗教活动,道士们可以居家修行,不要求必须出家,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可以吃荤饮酒。

全真道的建立者是王重阳,原名王喆,身逢北宋灭亡之际,坚持抗金,失败后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写了一个方牌挂在墓旁,上面写着:王害疯(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东传道,期间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全真教由此大盛。

元亡后,明代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

其主要政策为尊奉正一派,抑制全真派,因为全真派曾和蒙古人走得太近,而全真道士张三丰却被元明历代皇帝尊崇。张三丰,传其14岁便考取文武状元,武当派开山祖师,太极拳创始人,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生卒也成迷,有考据者言,张三丰生于公元1247年,卒于公元1458年,享年212岁,这,你我同惑,信还是不信?

明代最迷道教的是嘉靖皇帝,很值得一提。他一生乐道不疲,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帝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帝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帝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嘉靖帝还给自己封了三次道号,分别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这封号有点长,读起来够累的,背起来更难,没关系,皇帝开心就好。

清代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自此后,道教走向式微。道教的衰落之因,此处不便分析,但着实令人惋惜。因为它与儒教一起成为中国人精神价值的两极。道教,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出世。儒教,天降大任,奋发有为,入世。在两极之间自我把握,灵活运用的水平,就是中国人生存智慧高下的体现。

全真七子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

道教的神仙众多,诸如三清、四御、八仙、门神、财神、灶王爷、土地神、城隍神、妈祖、关帝、王母娘娘、文曲星、福禄寿三星、钟馗、瘟神等。以下仅介绍最著名的三清、四御、八仙

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分别居于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规律。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式的上帝;至于灵宝天尊,为了迎合下层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数认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玉皇”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女神)。

八仙在道教诸仙中最接地气,毕竟八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较广,八仙过海可谓是世人皆知。最为关键的是,八仙在民间都有原型。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相传姓李,名玄,隋朝人。太上老君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授予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降到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钟离权在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他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据说他曾任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最终成仙,而吕洞宾就是他度化的。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

吕洞宾在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他真名吕岩,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的原型更大可能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据说原名何秀姑,又作何琼,生于唐武则天时期,岁时入山,遇仙人吕洞宾,吕赐其一桃,吃了以后不饥不饿,并能预知祸福之事,颇为灵验。村里的人奉为神明,专门建楼供其居住,后来吕洞宾度其成仙。

蓝采和,在八仙中颇为另类,玩世不恭,似狂非狂,是一位行乞的道仙。他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原名许坚,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 而且颇具仙意。

韩湘子,据传是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在八仙中外型最为俊朗,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隐居终南山,最终成仙。

曹国舅,排名八仙之末,传其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便修成仙道。关于他的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他是宋初大将曹彬之孙,名叫曹景休,是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关于道教,今天且谈至此。

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