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故事传说)民间传说_吕洞宾庐山修仙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

凡是到过庐山游览的人,也许没有一个不去仙人洞光顾一番的。从刻有“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连”对联的园门进去,立刻会使人感到别有洞天,惊叹这奇景荟集而又布局得体的“仙境”,竟出现在山巅之上。

来到仙人洞,顾名思义,人们要问是哪位仙人曾经栖身洞中?后来又到哪儿去了?我们先看看洞旁的殿堂建筑,兴许它能告诉我们。

仙人洞曾经是道家的洞天福地。洞中原有石建的吕祖龛,现在佛手岩右侧仍存一座纯阳殿。这座造型精致,小巧的殿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殿门两侧挂着“春牛西渡,紫气东来”两行绿色大字,殿内供有一尊道士塑像。这尊塑像不象一般殿堂上的摆设,或是正襟危坐,或是青面獠牙,而是一位银须皓发的老道人斜跨青牛,身背宝剑,既显出道家“步罡踏斗”的气概,又颇有几分凡人中的骑士风度,这就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吕洞宾,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相传,他名叫吕嵒,字洞宾,号纯阳,唐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又作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曾在终南山修道,以后浪游江湖,自称“回道人”。道教徒称他为“吕祖”“纯阳祖师”,推崇为全真道的五祖之一。由于李唐王朝崇尚道教,道人得到独尊的厚遇,有关吕洞宾的轶闻轶事也就传说纷纭,民间流传的“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都是说的他在浪游时的故事。

自从吕洞宾到过庐山之后,仙人洞便不仅被说成是他修炼成仙之处,而且为道家所独占。为了奉祀吕洞宾,佛手岩下的石洞才正式定名为仙人洞。

吕洞宾的身世究竟是怎样的?《同治九江府志》上有一段“吕喦自叙”是这样说的:

“我本系唐朝宗室,姓李名琼,字伯玉,同金氏结婚后,养了四个孩子,生活得很美满。我长得眉棱、目阔、鼻耸,面修阔,氮茂而疏,没有多少武士的外貌,倒真象一个读书人的样子。我的山根有一颗痣,这是尅妻的,太阳穴上也有一颗痣,这是尅子的。我能遇仙得仙:不是凡庸之辈可比。我五十岁时能写出好文章,才开始登第做官。不久,黄巢兵起,国遭灾难,家逢不幸,我只好抛弃四个孩子,携妻金氏,选择一个山洞住了下来。我为什么改姓为吕呢?因为,当时四个孩子都没有了,一家只剩下我和妻子两口人,所以两口合为吕,改成此姓。我们住在山下,故名叫喦;我们常在洞中,是石洞中的宾客,故号洞宾,妻子后来死了,只剩下我一个男人,故又取号纯阳子。”

吕洞宾这些颇带浪漫色彩的“自叙”,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了解吕洞宾这个人的一种说法吧。

吕洞宾的成仙之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嘉靖九江府志》

载:吕洞宾“拜浔阳令,能以德化民,游庐山,遇异人,得长生诀,后游湘潭、渚鄂之间,天下悉知其名。”看来,吕洞宾似乎是弃官上山的。

那末,吕洞宾在庐山遇到了哪位“异人”,得到的是什么“长生诀”呢?在吴宗慈编的《庐山志》中,有一篇宋代诗人白玉蟾写的《授墨堂记》的碑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浔阳乃天下江山眉目之地,庐山盖仙灵咏真洞天、虎溪福地也。尝闻之,晋钟离权栖隐于山中,唐吕洞宾过山中遇钟离权,获刀圭之传,后与之俱仙矣。”

在这篇碑文中,白玉蟾还援引了一个太平宫道士遇吕洞宾的传说,更为玄妙。这个传说的大意是这样的: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问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滥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呢。原来,这位胡道土是遇到了八仙中的一位仙人。你看,“大宋”两字反切之音近似“洞”字,两个坛口相形为“吕”字,那人自称“客”,客者宾也,“大宋客”就是吕洞宾啊!后来,太平宫内胡道士的住处便改名为“遇仙堂”继而又叫“授墨堂”。

相传,日洞宾在庐山修炼一个时期以后,活到一百多岁,依然鹤发童颜。吕洞宾一直剑不离手,磨炼出一套高超的剑术,他自称“剑客”,人称“剑仙”。可以想见,一位身手矫健的老翁,在碧绿的草坪上舞罢剑后,抚辑大笑的神态该是多么和蔼可亲、生机勃然啊!又说,吕洞宾操有“起死回生”的医术,他奔波山上山下为人治病,不取分文报酬,老百姓对这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吕洞宾交口赞许。

虚无缥缈的传说,总还是植根于现实的,因为吕洞宾毕竟到过庐山。

江西历史上是道家的圣地之一。贵溪龙虎山张天师的上清宫,南昌西山许真君的万寿宫,庐山紫霄峰陆修静的简寂观,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道观。吕洞宾笃信道教,来到江西,登上道家名山庐山的太平宫游览。这太平宫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

据说,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八月二十一日晚,唐玄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神仙道士千乘万骑,列阵空中,其中一个一身红衣,头戴金帽的神仙,来到宫庭,晋谒玄宗,说道:我是九天使者,上帝叫我巡视人间,要在庐山西北建一座宫殿,作为休息之处,宫址已经选好,木材、砖瓦也都准备好了,但现在要你帮忙把它建起来,五百年后将造福于生民。次日一早,唐玄宗立即派人到庐山来查看,果然在西北麓仙乡亭一带找到了九天使者所说的地方。只见那里绿水绕青山,鸟雀穿林飞,环境极为幽美、静谧,建筑材料也一应俱全,置放山旁。唐玄宗得知这一报告后,立即下令破土动工,很快就盖起了这座气宇轩昂的道观,并亲书匾额“九天使者真君庙”。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还根据玄宗所说梦中九天使者的模样,精心绘制了一幅九天使者像,送太平宫供奉。

太平宫座落在九江、庐山交界处,交通甚为便利,它的名声很快就传扬千里之外,盛极一时。吕洞宾信奉道教,来到庐山自然要去朝拜。太平宫的宏伟建筑和神话般的建造历史,使吕洞宾激奋不已,他临别时,特留下一首《赠江州太平观道士》诗:

落魄薛道士,年高无白髭。

云中闲卧石,山里冷寻碑。

今我饮大酒,嫌人说小诗。

不知什么汉,一任辈流嗤。

诗中“云中闲卧石”中的石头,据说就是太平宫的胜迹之一——刘仙石,而刘仙石又与庐山这一名字的由来有关。

这是庐山关于道教的最早传说。那还是西周的时候,有个叫匡俗的兄弟七人隐居庐山。有一天,匡俗在太平宫附近遇到一个少年,自称住在前山之左,姓刘名越,热情地邀请匡俗去他家里玩。刘越还告诉匡俗要在早上去他家,走到山下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那里就是他的家,直管叩石头就是,后来,匡俗真的按照刘越指定的路线,一天清早来到那座山下,四顾无人,只见地上兀立一块二尺高的石头,匡俗就走过去一叩,果真石头裂开大缝,里面走出刘越,把匡俗迎了进去。原来,这里面就是神仙洞府,匡俗也就在这里修炼成仙。以后,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刘仙石。慧远在《庐山记》中说的匡俗“托室岩岫,叩岩成馆”,“为神仙之庐而名焉”,恐怕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的传说,还可以见诸《嘉靖九江府志》:

“匡俗,字子孝,鲁匡邑宰句须之后。春秋时,师柱下史老聃,得长生之术,兄弟七人同结庐于南障山(庐山旧称——作者注)中修炼。周定王尝问方今神仙之在世者几何?老聃举五岳诸仙对,俗其一也。王召之,不见。后使使者访其隐所,仅有草庐存焉。邦人遂呼国山,又曰庐山。’

庐山这一名字的由来,竟和道家相关,太平宫又是身有道术的匡俗修炼遗址,触景生情,这就难怪引起吕洞宾的游兴,在这里留连忘返并要挥笔题诗了。

每天不断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欢此类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或者点赞收藏;您还可以长按点赞,这样就可以强力推荐此文。

多谢观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