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一一纪念苏轼诞辰985周年.烟台吴忠波与海口朱湘山的北南对话

2022年1月21日(辛丑十二月十九日)

作者 朱湘山 吴忠波

策划 马素平 配画 许涛鹏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二)

朱湘山:多年之后,当我追随苏东坡的脚步来到蓬莱,这座海滨的古城依然宁静安详,一如温润的北宋王朝。

吴忠波:我常常徜徉在古登州这块故土,也寻觅苏轼太守可能留下的痕迹,更像离散多年的宗亲后人在寻找遥远的家族遗踪。

朱湘山:踱步旧城区,黄叶缤纷,满目秋光,空气中偶尔飘过玉米饼子的清香,仿若时空折叠,误入记忆的上游,进入时光之海漫游。

吴忠波:找到登府地,官舍旧迹不见,军地营房栉比,依然有那么一种州衙官府的威严,如果允许穿越,那么我定当鸣锣击鼓,请求一见大名鼎鼎的知州苏大人。

朱湘山:远眺浩茫的大海和起伏的群山,让人一下子就想起苏东坡初到蓬莱的诗句: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吴忠波:登上巍峨的丹崖山,站在高耸的蓬莱阁,耳边会飘来苏公离登后仍念念不忘的朗朗清音: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朱湘山:北宋元丰八年,苦熬六年之久的苏轼,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做登州知府,担任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吴忠波:苏轼不知道,这是朝廷恢复使用,将来入朝做官的一个起跳板。在他还没到达登州之地,下一个提升的任命(朝奉郎除礼部郎中)已经走在了路上(九月己酉十八日)。

朱湘山:这正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眼前的景象令“落实政策”后的苏东坡心事浩茫,他的内心深处是否天真地认为:从此,人生之路也将顺水行舟一样写意而美满?

吴忠波:他的前前任朱处约是蓬莱阁的建造者,而真正使她名扬天下的,当是这位所谓“五日登州府”的苏轼莫属。重新起用的干部,又遇到了东山再起,虽然心事重重又五味杂陈,但回京启程上任之前,到蓬莱阁上观海市,却是给了他借助龙王保佑自己家人、仕途前程的一次绝好机会。

朱湘山:苏轼在蓬莱只任了五天知府,总共停留不过二十几天的时光,然而在蓬莱这些日子里,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间,并且,短暂的时光成为了永恒。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踏踏实实办实事,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了永久记忆。

吴忠波:苏轼登州之任,从五月算起应有五个半月。上任五天时间虽短,却有弥足珍贵的“丰功伟绩”。与黄州“一词二赋”相媲美,登州的“一诗两状”(海市诗、榷盐状、水军状),字成砖,句成墙,被历代百姓垒筑起丹崖上高高耸起的“苏公祠”。海、陆、空、岛自然人文之诗句,也为古州仙境打上了“山海名邦”的标签。

朱湘山: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建筑,苏轼的到来,蓬莱阁正式成为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可以说,蓬莱正是有了蓬莱阁,才守住了一座城的文脉和气度,蓬莱阁正是有了苏轼的到来,才有了长久常新的艺术生命力。

吴忠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其说是古代官宦臣子的假诺秀言,但对苏轼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仕途格言。蓬莱阁有了苏轼的登州海市,才有了仙境文化传扬千古的神话。苏轼对民生国防的关注和实践业已记在《登州府志》,而对新时代的复兴追梦和百年新程产生的影响,也必将载入蓬莱史烟台志。

朱湘山:在蓬莱阁所在的丹崖山上,最初的苏公祠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无论多么巍峨牢固的建筑,都无法抵挡以千年计的自然风雨和人为损毁。但那个真实的苏东坡,却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蓬莱的大地上。我知道,现在的苏公祠和蓬莱阁,只能是后人在大致相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重建复活的结果。幸好,我们记得,真正永恒的苏公,已经矗立于人心之中,而非大地之上。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三)

吴忠波:去年十月最后一天的蓬莱阁,导游小姐牵引着京客和烟友拜苏祠、登仙阁、望北海,祈愿文曲老守商请龙王再现海市奇景。但见海天微风轻拂,雾霭氤氲,仙岛影影绰绰,忽隐忽现。苏轼求海市的故事,情景再现式的被我们进行重新演绎。巧的是,除了许愿龙王、祭祀龙砚,连导游姑娘都姓龙。

朱湘山:十月下旬的蓬莱,槐树和梧桐的叶片秋色初染,黄叶在飞扬跋扈的海风中纷纷坠落,砸在行人的肩头和头巾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空气里流动的,是海水的咸湿气息和太阳烘烤后桂花的幽香。

吴忠波:几年前的黄州赤壁,让苏轼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时空转换,一跃千年。眼前的蓬莱丹崖,何尝不是黄州赤壁的翻板。

朱湘山:苏轼站在蓬莱阁上,苍茫的大海水天一色,潮起潮落,浩渺无边,他的思绪也像眼前的大海一样潮汐奔涌,别有一番炎凉。

吴忠波:在赴登州的海船上,苏轼见到胶东半岛南北迁徙的鸟类,也会感同深受触景生情。他难免会想起前代和本朝的宦游士子的求官为官贬官历程。宦途浮沉,远涉山海,任职边郡,执政穷邑,他与李白、范仲淹等“宦游”的经历,又有何别样!

朱湘山:其实,这样的异地任职对于苏轼,早已司空见惯。自1071年至1080年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苏轼由杭州、密州、徐州到黄州多达4次调动。而且,随着苏轼的频繁调动,其任职地越来越远,官职也越来越小。调动,对于苏轼,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流放疏远的过程。

吴忠波:宋代的地方官以文官任之,属于“差遣”性质,任职时间都不长,蜻蜓点水的多。这种制度设计,使许多人无长远打算,只有权宜之计。而苏轼却不屑于官场朋党攻讦、弄虚作假,所到之处,为民请命,为州建功,成为极具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的好官良臣。

朱湘山:登州任职是苏轼的第五次异地调动,但这次调动的意义却不同以往。对于苏轼来说,到登州任职是遭受“乌台诗案”残酷迫害后的一次平反,一次重新起用。当时的苏轼一定是踌躇满怀的,一如他在杭州等地一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充满他的心间。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螯。

一一奉和陈贤良

当苏轼得知调任登州的时候 ,他以这首诗向友人抒发了自己对事业的期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吴忠波:宋代任职期短是事实,但没有如苏轼登州任这么短暂。十月中到任,至离任仅仅五天,恐怕是古代封建州府任职最短之最。时间虽短,入境问农,帮贫解困,调研边防,整肃水军,且在居登逾月内,苏轼卧床带病完成了州守使命,这在古今历史上也是难找的勤政爱民的典范啊!

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

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

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

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

一一留别登州举人

当苏轼离任登州的时候 ,他又以这首诗向登州父老和世人表明,我虽然只做了匆匆的五日太守,即使归去也要向先贤学习而履职尽责,不但回朝廷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把解决登州民生问题也会揣在心上。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朱湘山:然而,登州的任期之短却出乎他的预料。

吴忠波:还有,更不可预料的是,等待他的是青云直上、连升数级后的自由落体和居高迭重。

朱湘山:按理,苏轼初来乍到,人总要休整一番。尤其在这仙境般的地方,面对浩瀚的大海,把酒临风,品登州海鲜,游登州美景,或许还能看到海市蜃楼的奇观,让疲惫的身心放松一下,此乃人之常情,理所应当;即便是苏轼到任五天后接到朝廷一纸诏书回京,游几天山水再转身离去,既顺理成章,又轻松自如,五天,能做些什么呢?此地离人文荟萃的青州古城并不遥远,那里是他的老师欧阳修和他敬重的前辈范仲淹的任职之地,去那里瞻仰旧址,凭吊前辈,留下诗文华章,既在情理之中,也符合苏轼的性格。

吴忠波:实际上,到登州任上的苏轼,是打了长谱的。以他的经历和预期,复出后如同之前任期,在登州干个三年两载是没问题的。他身着绿色官服,行囊中却备着僧衣,可见他对佛仙圣地的登州,依然做着休闲时访寺问僧的准备。他嫌旧有食盒隔少式旧,便请好友专门订制寄递“朱红累子”,以求踏青野餐够用实惠、又高档排场。登州海市如雷灌耳、惹人向往,赶上海市季节,驾船走进出海市的地方,至少登临秦皇汉武求仙的蓬莱仙岛,这些都是他的计划所在。这不仅符合他的性格,而且根本就是登守必须的日程。

朱湘山:但是,登州的史料告诉我,其实不然。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委顿在“乌台诗案”的劫难里,没有陷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黄州五年里,尽管从杭州到黄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难忘,却不纠结,更不抱怨;更没有游山玩水沉浸在仙境之中。

吴忠波:这一点,我也是异常佩服和点赞。黄州是他人生历练和文学成就的丰硕期,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从封建士大夫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和家国情怀履职尽责的方面,登州的“五天”的业绩,应超过黄州的五年。据此说,黄州只是个历练地,登州才是登升台。登州丹崖仙境,可以超黄州赤壁,因为它成就烟台城市定位。一诗二状(海市诗和榷盐、水军状),可以超“一词二赋”,因为它涉及国计民生。

朱湘山:五天的任期里,苏轼的脚步走向了民间,察民情解民忧,掌握第一手资料,履行着一个军政长官的职责。苏轼工作做得很细,问题看得很准,而且抓住了主要矛盾。通过实地调研,即刻给朝廷写了一篇《乞罢登莱榷盐状》。这篇《乞罢登莱榷盐状》和苏轼许多的议政文论一样,针砭时弊,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吴忠波:每到任一个地方,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这是有着惯性思维的苏轼的第一天职。如密州任组织为民赈灾、收养弃婴、慈善救济。杭州任开发西湖、开办医院。徐州任抵御百年洪水。扬州停办“万花会”。到登州的第一天,他就“入境问农”,了解情况,从田间老农和海边灶户发现并解决问题。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朱湘山:当时的登州为宋朝的边陲之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沿海一带的百姓以煮盐为生。按当时的榷盐政策造成了百姓所产之盐只能卖给官家,再由官家卖给百姓,买低卖高,其结果是盐户纷纷破产逃往他乡。苏轼到任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当即写下了《乞罢登莱榷盐状》。向朝廷如实反映民间疾苦和榷盐政策的弊端,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欲乞朝廷相度,不用行臣所言,只乞出自圣意,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句句情真意切,真诚感人,无不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拳拳之心。这篇奏状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自此,登州百姓解除了榷盐政策中那些不合理的负担,减轻了百姓的压力,民生得以喘息。

吴忠波:宋代盐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前他便有盐政管理方面的经历。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时,当地盐税日增,使当地百姓不堪重负,由原来三十三万两千余贯,增加到熙宁六年四十九万九千余贯。针对这种情况,他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到登州后,发现并提出罢官府榷盐,就是要使失业逃亡的灶户得以复归,而继续盐业生计。这个政策不仅惠及登州,而且与登州相邻的莱州也享受到了。

朱湘山:罢榷盐政策在登州即蓬莱从宋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这一奏议给蓬莱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在随后的9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如同地表史上春风化雨般的雨露,滋润着当地的黎民百姓。

吴忠波:苏公的爱民情怀,取决于其自身的为官准则。没想到刚到登州,心直口快的百姓就给他提要求:“将至登州,父老迎于路,以为政爱民如马默者为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他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了他的“五日太守”的功绩,也将前太守马默不知甩过多少条街。

朱湘山:对此,当地的百姓对这位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苏知州除了感激以外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礼遇。蓬莱阁上的苏公祠就是历史的铭记和印证。《增修登州府志·职官》也有这样的记述:“在郡未一月即内召,士民感化,深惜其去之速也,后立祠祀之,并祀名宦祠。”蓬莱阁作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专门修建苏公祠以示永久怀念。

吴忠波:苏轼留给登州的政治遗产,无疑是巨大的。历代登州设立“三贤祠”,功绩卓著的苏轼当然是鹤立其中。后世筑成的苏公祠,专门为苏轼的功德流芳所打造。而作为千年神仙地、海市蓬莱阁,苏轼无疑成了仙境烟台最具代表的人物。它不仅激励历代官员以苏轼为榜样,为地方的民生发展和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履职尽责。对当前的现实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朱湘山:同时,苏轼作为军州事,在到任登州的五天内,他还深入兵营,视察海防并由此写下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对加强海防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议水军状》中,苏东坡首先分析了登州在防御东北少数民族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接着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向朝廷表示了他深恐“兵势分弱,以启戎心”的忧心。奏请之下,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也正是在苏轼的努力下,宋代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明代更是大兴土木,将其扩建为备倭城。

吴忠波:苏轼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学习骑射,思欲从军,始于初登仕途凤翔府任签判时(治平元年,1064)发生的西夏军进攻静边砦的战争。熙宁八年(1075)在密州知州任上会猎作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又洋溢着报国热情,一片沙场立功之意。苏轼登州任“水军状”的上呈,对宋代以水城和沿海岛岸水军防务、烽台设置等强化,无疑产生重大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历史的看,蓬莱水城、芝罘所城、沙门(长岛)岛城,就是宋、明至今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要的御敌前沿地和海防国门口,将其比喻成护卫国门的海上长城,亦不为过。

朱湘山:五天时间里,苏轼或深入民间,或灯下疾书,写出两篇关乎国计民生的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脚踏实地,心系苍生,同那些乐于“作秀”的官员相比,何止是霄壤之别。

吴忠波:正式在任时间,一周工作日;居留登州时间,超过一个月;苏轼从来登时,就被时疫伤寒闹得卧床,直到临走才痊愈康复。这位在北方冬季疫重时段,带病履职坚守岗位的半百老人,又是怎样的富于家国情怀的好官良吏啊!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朱湘山:此后,当地百姓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轼的画像,苏公祠门口,曾有一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短短一联,便把苏轼对蓬莱的影响刻画得淋漓尽致。

吴忠波:如今,苏轼研究在全国盛行,苏公登州文化亦多有成果。笔者撰东坡仙境文,开办苏公海市会,更是对烟台仙境文化的发扬光大。烟台天人仙境,东坡山海名邦。这是笔者赋予仙境烟台文化的新内涵。

朱湘山:除了上述《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作为行政报告外,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在短短的五天里,还先后在登州留下了《望海》《海市诗》《海上书怀》等十余篇诗文佳作和难得之墨宝。现存于蓬莱阁刻有苏轼《海市诗》和苏轼手迹《书吴道子画后》楷书的碑石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代文豪非凡的才华和笔力,同时,也印证了苏轼在蓬莱五日的连日辛劳和步履匆忙。

吴忠波:苏轼留下属于登州的诗文遗产,远不止登州期间五日或逾月,应该包括自当年五月朝廷任命生效日起。笔者总结,苏轼登州的文化遗产是:一诗(海市诗)、二状(榷盐状、水军状)、三美(天象海市美、山海岛石美、海珍鲍鱼美)、四至(书吴道子画后之文至于韩退之、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五彩(吃、住、行、游、观)。这些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深化和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