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话说在公元前233年,在秦国阴森恐怖的监狱里,有一个特殊的犯人,此人大约50岁上下,比起众多犯人入狱后的惊慌失措,此人却显得异常的镇定,他每天有规律的作息,甚至还跟狱卒要点笔墨,写一点东西。

这个人很奇怪,平时话不多,偶尔一张口说话,就会把旁边的狱卒逗得哈哈大笑,此人竟有口吃的毛病,平日里狱卒对待此人很尊敬,饮食起居都照顾的很好。

此人就这样平静的住在监狱里,安静的写东西,直到有一天,秦国重臣李斯来看望他,狱卒被清退了,牢里就剩下了他们两个人,两个人神神秘秘的,不知在谈论些什么,突然,这个人情绪变得很激动,有时结结巴巴的在申辩,有时扼腕叹息,李斯一直在倾听这个人说话,听到最后,李斯拿出了一瓶毒药,放在这个人的面前默默的走了。

这个人默默的坐在地上许久才拿起了这瓶毒药,端详很久后,最终还是无奈的喝了进去。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与李斯又是什么关系呢?他就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那么韩非子又怎么会来到秦国的监狱中呢?又怎么会被丞相李斯逼得服毒自尽呢?要知此中缘由,听老赵一一道来。

韩非子的个人简介

韩非子本名韩非,韩非子这个名字是当时人们给他的尊称,他是韩桓惠王的儿子,他的老师就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宗师荀子,给韩非子送毒药的李斯,是荀子的另一个学生,他们俩曾经朝夕相处,是亲密无间的师兄弟。

说起韩非子,就必须先说说他的老师荀子。

说起荀子,大家应该都知道,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中,荀子绝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尤为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突破,虽然荀子是儒家的大师,但是荀子的思想却和其他儒家人不同,其中有帝王之术的观点,就是帮助国君建立强权的统治,驾驭文武大臣。

和其他的儒家大师比起来,荀子的这一观点显的有些另类和格格不入,儒家最看重的就是礼仪,也就是制定一定的规矩,只要人们自觉地遵守礼仪规矩去做事,社会就能太平,在这一点上,荀子又做了补充,他说,想要人人遵守礼仪,不能全靠自觉,关键得靠管理,也就是法,礼仪和法律要并重,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虽然荀子的这一主张,在百家争鸣时代,被很多儒家大师批判过,但事实却证明了他的正确性,在以商鞅为代表的各类变法运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法,每个国家的变法也都彻底的贯彻了法,如果从这条上来看,荀子已经把儒家的思想抬了一个台阶,后来,儒家思想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

与礼法比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荀子的天命思想,如果说礼法这一条,是荀子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拓展,那么另一个重大事想,却堪称是儒家思想划时代的突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翻译成白话就是人定胜天的意思。

在当时受他影响最深的,确是他两个最得意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法家学说是最受列国欢迎的学说,法家所倡导的建立君主集权统治,用严酷刑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很合当时那些国君的胃口。而以强硬的法家思想来推动变法,更可以实现富国强兵,战国时期有许多法家著名的变法家,其中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商鞅,就是法家的杰出代表。李斯和韩非子受荀子的影响比较深,虽说他们以法家为主,但他们对儒家的思想吸纳的也比较多。

李斯和韩非子这两人,韩非子生为韩桓惠王儿子,但却不得志,尤其是他父亲对这个法家思想不认同,捎带着和他在一起的李斯也受到了很多的排挤,苦熬了多年的李斯,做出了一个抉择,离开韩国去秦国发展。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不是商鞅变法那时候急缺人才的时代了,相反的,却是各国的人才蜂拥而至,竞争十分的激烈,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间谍郑国入秦的事件,最后败露,秦始皇大怒,要驱逐来秦国的六国客卿,李斯给秦始皇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凭借着这篇《谏逐客书》,李斯让秦始皇成功的收回了这个错误的决定,从此,李斯飞黄腾达,成为了秦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当李斯在秦国追求权位的时候,韩非却是在追求学问,虽说韩非子不得志,但他到底还是个贵族,生活不成问题。不得志的状况,,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度的研究学问。韩非子对法家思想最重要的贡献,虽说在以前,法家学派早已风光无限。但所有的法家那些大人物,他们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韩非子的贡献,就是在博采众家之长后,开始对法家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的著作,总数有4万多字,包括《孤愤》、《说难》、《奸劫弑臣》,《显学》和《五蠹》。

韩非子虽然天生口吃,但他的文采却好的惊人,他的作品通常气魄宏大,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他通常能抓住生活中的那些细节,潜移默化的来阐述法家的理念。

他的《孤愤》一书,讲的是两种法家的精英人物,一种是有才智权谋的人,这种人能够明察秋毫,洞悉人心。另一种是刚正执法的人,这种人执行能力强,能够推行法律,韩非子除了提醒统治者要善于选拔人才外,更是提醒统治者要提防大臣,防止他们专权乱国。

他的《五蠹(du四声)》,把儒家学者、纵横家、贵族门客、工商业者、游侠,称为五种危害社会安全的蛀虫,是需要统治者防范,并用法律来打压的。《说难》一书说的是要用技巧说服统治者,接受法家的政治主张,包括怎样揣摩统治者心里,了解统治者的喜好等内容,此外,他还提出了法律面前平等,奖励耕战等主张,他的这些文章都被收录在他的文集《韩非子》中。

韩非子的文章广为流传,嬴政看了他的文章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死也不遗憾了。”于是,李斯献计,让秦王攻打韩国,逼迫韩王派韩非子来求和。

秦王嬴政照办了,韩非子果然来到了秦国,他和秦王嬴政的这次会面,是韩非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面,韩非子向秦王嬴政畅谈法家思想,他有些口吃,但依然得到了秦王嬴政的尊重。

这次会面让李斯坐不住了,因为他知道,韩非子的才华要远远高于他自己,如果韩非子在秦国得到重用,那么自己的地位恐怕会受到威胁,在这个时候,韩非子又得罪了秦国的另一个重臣——外交家姚贾,因为这个姚贾的身份是纵横家,是韩非子厌恶的五蠹之一。

于是李斯和姚贾两个人,开始算计韩非子,先是姚贾对嬴政说,韩非子是韩国人,做事肯定要先为韩国考虑,您要是重用他的就坏事了,不久韩非子建议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应该先消灭赵国,不应该打弱小的韩国,这时嬴政想起了姚贾的话,生性多疑的他立刻把韩非子投入了监狱,入狱后的韩非子,在狱中写了大段的辩词,渴望能见到秦王嬴政申冤,李斯却不给他机会,给他送去了毒药,伸冤无望的韩非子只好自尽在了狱中。巧合的是就在同时,秦王嬴政后悔了,派人去狱中释放韩非子,但已经晚了。

韩非子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那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份。正如他自己的著作中所说的,那些拥有超凡眼光和卓越能力的大臣,恰恰是君主需要提防的,但他自己就是这种人。再碰上秦王嬴政这种性格上有些猜疑的人,悲惨的结局也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