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他是康有为的老师,九江学派创始人,被誉为“岭南醇儒”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人物康有为于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在当地宿儒朱次琦先生门下。此前,他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但直到朱次琦门下,“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1908年,康有为撰写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文中写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悬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兰,琴瑟彝鼎;其学如海;其文如山;高远深博,雄健正直。盖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穷极问学,而以经世救民为归。”康有为素有大言之嫌,但以上几句话倒不为平实的评价。

朱次琦,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县人,清代广东名儒。朱次琦与其弟子门人简朝亮、康有为一起形成广东重要的儒学流派“九江学派”。简、康以其开馆讲学、学术著述在传承、嬗变两个方面延续了“九江学派”的学术生命。1902年以后,简氏门人黄节、邓实,康门弟子梁启超, 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九江学派的优良传统,在他们后来的学术成就上都能看到九江之学的印记。

朱氏讲学,注重道德和气节的培养,认为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是可行于天下的气节之作。他指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的目的又在于处事,从而使学生能够“先以自治其身心,随而应天下国家之用”。他主张在学习内容上要尽可能全面,根除汉学、宋学间的门户之见,归宗于孔子,他“凡示生徒修行之实四:曰敦行孝弟,曰崇尚气节,曰变化气质,曰检摄威仪;读书之实五:曰经学,曰史学,曰掌故之学,曰性理之学,曰词章之学。一时咸推为人伦师表云。”史书评价他的学问有四个字,“平实敦大”。

当时的学界,治《春秋》是广东经学的显学,但基本是承袭中原地区《春秋》学多索隐考据少论述的传统,而九江之学的诠释学新局面不仅为《春秋》学别开生面,而且也大大影响了康有为等人的精神气质。

朱次琦对清政腐败,风俗颓弊,甚为愤慨。平生讲学,以振俗为己任,每谈及时政,常以纸扇击案,痛斥其非。同治初,特旨召用,婉然辞谢,表示弃绝官场。粤中大吏屡聘他主讲学海堂,均辞不就。他教门人摒弃虚名,尝谓“文章不关学术政治之大,则不必作”。 朱次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五史实征录》、《晋乘》、《蒙古见闻》等,诗集有《是汝师斋遗诗》。然而令人惊奇和遗憾的是,在去世前夕,他焚毁了自己的全部书稿。

朱次琦先生临终为何有这种举动,说法不一,一种是说他弥留之际,在神志不清。这个不能令人很信服。还有种说法是因为康有为是朱九江的学生,而康有为变法失败后遭到清朝政府的追捕,朱九江的后人害怕朱家受到牵连,为了不被人抓住什么把柄,就把朱九江的著作全部烧掉了。这个有些道理,尽管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学生,但具体到朱自己的文集里有多少主张维新变法的东西不好说。还有第三种说法是朱九江自己对学术绝望了,认为自己的研究于事无补,读再多的书,写再多的著作,教出再好的学生都解救不了人民,一气之下,把自己写的书全部烧掉了。这个按照朱先生的性格和思想境界倒是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