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18《传习录》上115

118《传习录》上115

【原文】

        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译文】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诚”,程颢子却说他说得不对,为什么?”

        先生说:“荀子的话也没什么不对。‘诚’字也可以从存心养性功夫上来理解。诚是心的本体,求复其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程颢先生说‘用诚敬的心来存养它’,《大学》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要端正人心,必须先端正他的思想,也是这个意思。荀子的话毛病不少,但不可一概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如果有先入为主之偏见,就会失之过当。《孟子》里,还记载孟子引用阳虎的话‘为富不仁’(阳虎是反面人物,但是他说得对的),孟子也照样引用并注明出处,这就是圣贤大公之心。”

【浅谈】

1、荀子言“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君子养心,关键在于至于诚意,行为上做到至诚,就没有其他事了。荀子说的诚是动词,思诚,至于诚。从身心上存心养性的工夫论。

2、程颢子说:“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则心自诚;荀子言‘养心莫善于诚’,既诚矣,又何养?此既不识诚,又不知所以养。”程颢子从诚的境界讲,是存心养性修习至诚的状态,是修习的结果。他把荀子批得挺狠,其实二子都对,也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

3、《孟子》讲“为富不仁”是贤明的君王一定恭敬节俭,礼待下人,取之于民,要有节制。就像阳虎说的,国君要想自己富,就没法施行仁政。要想行仁政,就不要想着自己发财。所以“为富不仁”不是讲商人发财后不仁义,而是讲国君要先想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才对,而不是先想着怎么自己捞钱。

4、“圣贤大公之心”,也是孟子的观念,善为天下公,善言善行,天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百姓的。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后其身、外其身。

5、古代好多成语与今出入很大。比如: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不是对人好,不是善良,是别人有好的观点,我拿过来就用。又如“舍己从人”是随时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跟着别人走。

6、大舜,从做农民,做陶工、做渔民、到最终做帝王,都是向别人学习,把他人好的观点、好方法都学过来,这就是“与人为善”。君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7、所以心学不是学问,更不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而是学不是学问,而是行动,行动上回到自己心之本体。自己体会,去知行合一,才能在事上有所悟。

8、历史上真正的君子、大丈夫,都是能把这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取得成功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学习,一定要学这两个人,看看你能不能把所知用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