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绝非天赋:刻意练习

花1万小时你就能成为天才吗

埃里克森、拉尔夫·克兰佩(Ralf Krampe)和克莱门斯·特施-罗默(Clemens Tesch-Romer)梳理了大量针对精英表现决定因素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如下结论:我们试图找出杰出人物身上决定其卓越表现的特点是否有基因基础的尝试大体被证实是不成功的。33他们对精英表现的产生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刻意练习

他们将刻意练习与其他活动如工作和娱乐做了区分。他们指出,刻意练习不是一项活动的简单重复。“研究表明,当实验室训练周期足够长时,仅仅让一个有动机的个体接触一项任务并不能保证他可以达到最佳表现水平。”34相反,刻意练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提升个体的现有表现水平是其明确宗旨。

刻意练习活动有助于让他们去关注影响表现的关键环节,并依照来自导师的结果汇报或表现反馈(或两者兼有)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表现水平。虽然活动本身就已经十分有趣(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个体一开始被某项活动吸引的原因),并且最终取得的成就(比如在卡内基音乐厅为成千上万的乐迷表演)可能也会让人觉得非常值得,但是研究人员强调,刻意练习的具体过程并不有趣,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专注。

区分掌握和杰出的因素是什么?埃里克森和同事认为,杰出是在一个领域长达10年的循序渐进和持续不断刻意练习的结果。为了支持这个“10年法则”,埃里克森及其同事引用了关于国际象棋(包括前面讨论过的西蒙和蔡斯的经典研究)、音乐、数学、网球、游泳和长跑的研究结论。他们描述了约翰·海斯(John R.Hayes)对76位古典作曲家的职业生涯的调查研究。在该项研究中,海斯通过分析观察发现,这些作曲家的第一首较好作品一般是在他们开始在音乐上获取专长10年之后才出现的(更多研究细节后面章节还会提到)。35埃里克森和其同事指出:“由此推断,作家和科学家也需要做长期的准备工作,不过相较而言,作家和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起点更难确定。”3610年法则的观点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威廉·布赖恩(William Bryan)和诺布尔·哈特(Noble Harter)的研究。37早在1897年7月,他们便提出了一个人需要十几年的专业经历才能“成为一个绝对老练的出版调度员”。38他们进一步做出猜测,认为他们的理论也适用于“国际象棋、几何、化学等类似领域”。39

天赋实验

为了测试10年法则,埃里克森及其同事邀请来自西柏林音乐学院(Music Academy in West Berlin)的小提琴手用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他们一周中的练习情况。他们要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记录下他们当天的所有活动连同起止时间,并回忆所有活动的完整顺序。埃里克森和其同事将判定为刻意练习的活动挑出来,分析了这些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规律性,并将有望成为国际独奏家的精英乐手与成就较低的乐手间刻意练习的不同程度做了比较。

在一周当中,所有这些专家级的乐手花在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上的总时间大体相同,均为50~60小时。然而单纯的投入并不是最优秀者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两个成就最高的小组的专家乐手们一周中花在单独练习上的时间(25小时)是成就最低小组专家乐手(10小时)的两倍还要多。最优秀的小提琴手花在单独练习上的时间约为每天4小时(包括周末)。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单独练习时,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音乐老师在上一节课中指出的他们有待完善的地方。

此外,埃里克森和其同事也让所有的小提琴手估计他们自学琴起每一年每一周单独练习的平均小时数。估计结果显示,最精英的小提琴手在18岁时累积的刻意练习小时数(约7 410小时)与国际级管弦乐团的专业中年小提琴手相当(约7 336小时)!截至20岁时,成就最高的乐手估计他们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超过了10 000小时,比另外两个成就较低小组的专家乐手分别多出2 500小时和5 000小时,比同龄业余钢琴手多出8 000小时。

埃里克森和同事认为这些结果为其理论提供了支持。在他们看来,个体一旦踏上了通向精英的那条蜿蜒曲折的漫漫长路,那么通过刻意练习,便能够习得技能,也能够促使表现水平不断提高。假以时日,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结构能够使最大的可能练习时间增加。他们认为,成就最高的人士在早年便开始练习并且一直保持较高强度的日常练习。

埃里克森和同事承认天赋才能有可能会影响表现,因为对于同样的活动,天分高的人付出同样的努力能够有更多的练习,但他们对获取这一可能性的证据不以为然。其一,他们认为一旦个体开始了刻意练习,那么要辨别天赋之才能和习得之品质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二,他们认为刻意练习并不是“多次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全心全意投入到为提升表现而设计的活动中去。

在研究初期,他们并没有完全排除“活跃度”和“情绪性”等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除身高以外,有杰出表现的人士可以在刻意练习中获得几乎所有令他们脱颖而出的品质,同时他们否认先天才能本身在限制成年人的表现中扮演任何重要角色。相反,他们认为“对天赋才能的看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认识到,被家长和老师告知他们有才华,就像是说基因赋予了他们不同寻常的礼物,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他们的动力以及自信,并且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保护年轻人对抗对最终成功的怀疑。”40

埃里克森和同事很清楚地阐明,虽然他们否认先天能力对获得卓越表现的限制,但是并不意味着卓越表现可以轻松获得。他们指出,许多精英人士克服了多重阻碍,比如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保持关注所必须的动机,设法获取重要资源,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支持以及避免疲劳、疾病、受伤和失败等。

埃里克森及其同事做了如下总结:“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把专家看作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而是看成保持高强度练习和不断追求提升其表现的专家,那么我们也许会发现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最佳条件的宝贵信息。”41

近年来,刻意练习方法被用于大量的相关研究项目中。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研究方向,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中的一些案例。

坚毅

安杰拉·达克沃思和她的同事在2007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概念——坚毅,42这个词立刻火遍了大众媒体。他们将“坚毅”定义为“对长期目标的坚持与激情”,并引用了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针对世界级钢琴家、神经学家、游泳健将、国际象棋大师和雕塑家的发展所做的一项经典研究。43在做了大量深度访谈之后布鲁姆得出结论:“在120名参与者中,只有几个人被他们的老师、家长或一些专家认为是天才。”44布鲁姆观察到,在每个领域中,最成功的人都对自己的领域有强烈的兴趣,都有在该领域做到顶尖的渴望,也都有付出成功所必需的时间和努力的意愿。成就最高的人就是那些每天都付出努力并坚持至少10年甚至15年的人。

达克沃思及其同事将坚毅同责任感及自控力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坚毅的根本特征是“长期耐力而不是短期强度”。他们也把坚毅同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做了区分。戴维·麦克利兰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完成能获得即时反馈的可控目标的驱力。45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不会追求将他们带离舒适区的目标,其需要往往是无意识的。与此相反,坚毅的人会有意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长期目标,即使在没有即时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坚定不移。

为了测试他们对坚毅的独特性的看法,达克沃思与同事制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报告问卷,他们称之为“坚毅性量表”(Grit Scale)。该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坚持不懈的能力和长期保持兴趣的能力。量表内容如下(测试一下你自己)。

兴趣的一致性:

1.我通常会设定一个目标,但后来会选择追求另一个目标;

2.有时候新想法和新项目会让我的注意力从上一个想法和项目上转移;

3.每过几个月我都会对新的目标产生兴趣;

4.我的兴趣逐年变化;

5.我一度对某个想法或项目着迷,但很短一段时间后,我便失去了兴趣;

6.我很难对持续数月才能完成的项目保持专注。

努力的坚持性:

1.我实现了一个需要数年付出才能达成的目标;

2.我克服了挫折,征服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3.我总是有始有终;

4.挫折并不能让我气馁;

5.我能吃苦;

6.我很勤奋。

不出所料,达克沃思与同事发现他们的量表与人格特质中的责任感特质高度相关。虽然与其他几种特质的关联性较弱,但是他们也发现,坚毅的人往往更少表现出神经质,通常更具宜人性、外倾性并且对新体验具有更多的开放性。至关重要的是,坚毅性还能够预测许多超越上述人格特质的成就,比如,具有坚毅品质的本科生平均绩点更高(即使SAT成绩较低);具有坚毅品质的西点军校学生选择夏季留校的比率更高,学生素质更高(经由某委员会评估);具有坚毅品质的全美拼字比赛(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选手拥有更高的排名。

天赋实验

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达克沃思和埃里克森(还有一些其他同事)合作将坚毅性与刻意练习方法做了整合。46他们发现在全美拼字比赛中,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单词拼写和词源的单独学习(他们对刻意练习的衡量)的选手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并且单独学习是一个更好的预测标准,优于其他活动如口头休闲活动(例如做单词游戏)和测试准备(例如由他人或电脑程序进行测验)。

他们还发现,坚毅量表得分更高的选手比坚毅性较弱的选手进行了更多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总时数解释了坚毅和拼字成绩表现之间的关联。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发现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与拼写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对于一些需要高度纪律性的活动(譬如学习拼写单词)来说,开放性和好奇心可能会妨碍成功必需的刻意练习。(更多关于经验开放性的内容见第12章。)

虽然有关坚毅的研究项目前景一片看好,但是关于坚毅是否为异于责任感的不同特质依然众说纷纭,坚毅和责任感始终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47关于坚毅性是否比智商更易通过训练获得的问题也同样尚无定论。尽管如此,我依然乐观地相信坚毅性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看到动机和自我调节具有可塑性并且高度依赖于情境,包括我个人研究在内的大量研究正在对坚毅性施加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我对这些实验的结果非常期待。

[美]斯科特·考夫曼《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