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孩子的成长环境:争论的方法

争论的方法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你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不要让意见分歧破坏你们的关系,破坏孩子的环境。在和谐的家庭中,家人争吵时,仍会尊重及欣赏彼此,并想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获得认可,也让自己的感受获得倾听和理解。

现在我们来谈谈争论的基本要点。任何冲突都有脉络,那就是你们争论的主题。此外,还有你对冲突的感受,以及对方对冲突的感受。另外,冲突也有一个过程,亦即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首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如果不考虑彼此的感受,双方会越吵越激烈,开始打起我所谓的“事实网球”——把理由抛向球网另一面的对方,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在这种争论中,双方的目的变成追求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举一个典型的家庭纷争的例子:洗碗。洗碗是引发纷争的情境,也涉及了当事人的感受。当争论演变成“事实网球”时,便发生以下的情况:

发球者:问题是,如果你不洗碗,碗盘上的残渣会变硬,那很难洗掉,所以应该饭后马上洗碗。(得分:15∶0)

接球者:白天先把碗盘放在那,晚上再一起洗,节省时间。(得分:15∶15)

发球者:碗盘放着不洗很不卫生。(得分:30∶15)

接球者:反正洗碗时,那些累积的细菌都会杀死。(得分:30∶30)

发球者:脏盘子会招苍蝇。(得分:40∶30)

接球者:现在是冬天,脏盘子附近不会有苍蝇。(得分:40∶40,平局)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地争论不休。当其中一人已经找不出理由抛向对方,而因此被判定“输球”时,双方都对彼此毫无爱意或温情。即使“赢家”感觉良好,那也是以牺牲对方作为代价。

另一种处理分歧和冲突的方式,我称为“你看,那边有松鼠!”或俗话说的“顾左右而言他”。亦即改变话题,不谈正在困扰你的事情。

比如,你看到碗还没洗时,你不必急着处理那个问题,而是说或做别的事情。这样做也许可行,但完全避而不谈就不行了。刻意回避一切冲突,通常也会连同亲密关系一起回避,因为当太多的话题变成禁忌时,两人之间的默契和融洽也跟着失去了。

第三种争论方式是牺牲自己。例如,你回到家时直接说:“别担心洗碗的事,待会儿我来洗。”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往往会演变成这样的状况:牺牲者不仅无法让别人感到内疚,最后他自己也会变得愤愤不平,责怪他人,或是变成迫害者(见下面的例子),开始辱骂他人。

比如,迫害者展开攻击:“你连碗都不洗,实在太懒了,你真不讲卫生。”如果你是那个遭到辱骂的人,你一定会想要反击。

这三种处理冲突的方式都无法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气氛。冲突导致孩子处于警戒状态,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也使他们对世界缺乏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会切换成某种紧急应对模式。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的争论方式呢?

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让我们回到洗碗的例子上——

你可以这样说:“我早上洗碗后,晚上回家看到又有一大堆碗盘堆在那没洗,我觉得很难受。如果你白天就把碗盘洗干净,我会心情舒畅一些。”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对方可能会回应:“哦,亲爱的,对不起,我不想让你不开心。我今天事情太多,忙着处理,没顾上洗碗。我知道下班回家看到一堆脏碗盘很刺眼。”听到这样的话,第一个人可能会回应:“我理解,你最近确实太忙。没关系,现在你来洗,我来擦干,好吗?”

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

例如,你可以说:“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说:“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当然,没有一种抱怨方式是保证“有效”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分歧出现的一个原因是,一个人认为自己遭到对方的故意攻击,但其实他想错了。下面的例子发生在一个典型的家庭中(我称之为传统家庭)。

约翰尼是二十二岁的学生,正打量着父亲的旧皮衣。他说:“爸,你都六十岁了,不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吧,可以给我吗?”

他的爸爸基斯是位教师,刚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家。他教的学生和儿子同龄,他总觉得自己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感觉自己老了。约翰尼刚刚说的话恰好踩到他的雷区,基斯不禁提高音量说:“你想干吗?我是年纪大了,你就不能等我死了再拿走我的东西吗?”

约翰尼觉得自己被骂得莫名其妙,就好像无缘无故被卷到了台风中心。“天哪,我只是随口问问,你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

“我不是对你发脾气,我只是不喜欢别人把我当成要死的人看待。”

这不是多么严重的争论,我相信基斯会想办法结束这场口角。比如,把皮衣扔向约翰尼,并对他说:“拿去吧!”约翰尼可能回答说:“我现在不想要了,还是你穿着这件衣服进棺材吧。”然后两人互相拍拍肩膀,笑着和解。但是如果他们不明白这次争论的深层原因,他们还是会感到有点受伤,类似的事情还是很可能再次发生。

所以,让我们假设他们之间有个明智的调解者,借此理清当下的情况。

“我儿子就是盼着我早点挂掉。”基斯说。

“我才没有!我只是觉得那件皮衣不错,想问他要来穿。”约翰尼说。

“那是一回事。”基斯说,但同时他也意识到那不是一回事。

调解者说:“那不是一回事,但是今天对你(基斯)来说感觉是一样的,约翰尼不可能知道你的想法。你(基斯)觉得自己受到攻击了,但约翰尼没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觉得你的反应莫名其妙,于是他做了反击。”

约翰尼说:“我确实是那样想的。”

基斯沉默不语,调解者对他说:“你感觉自己受到攻击,并不表示你真的受到攻击了。”

“他说我都六十岁了,意思是我年纪太大了。”基斯抗议道。

调解者说:“对,他把自己的感受隐藏在事实背后了。这个习惯是他从小养成的,你们家可能经常会打这种‘事实网球’。对于你来说,你无法接受自己六十岁了这个事实,所以你想抓住青春的象征,比如那件皮衣。这样想没什么不对,如果你真的这样想,直接说出来就好。”

新版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我喜欢你的皮衣,可以送给我吗?”

“让我想想……看得出来你很想要那件皮衣,但我还没有准备好送出去。没错,我可能再也不会穿它了,但我需要一点时间来接受‘我已经老了’这件事。目前,保留这些年轻时穿的衣服,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

“抱歉,我跟你要皮衣,让你想起你的年纪。”

“哦,别担心,我确实需要提醒。我是感觉自己有点老了,不太懂一些学生在搞什么。”

“你说说看。”

“我才刚搞明白自媒体是什么玩意儿,但他们对我说‘向左滑’是什么意思?”

“来,我演示给你看。”

•练习:拆解争论

想想上次你和关爱你的人意见不合的情景。先不要纠结谁对谁错,试着像约翰尼和基斯的调解者那样拆解冲突的情况。接着,像前例所示,以后设模式进行沟通,并解析每个角色的感受。然后,扮演明智的调解者,思考如何改变争论中的对话,以及如何让对话变得更正面。

下面是一份摘要清单,当你谈论棘手的议题,或感到恼怒,或觉得你和对方快吵起来时,请记得以下几点:

1.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与其想着谁对谁错,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

2.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所以要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3.不要反应,而是反思。你不必在每次反应之前都先反思(我不是主张你放弃所有的自发性),但是如果你现在感到恼火或生气,我觉得暂时停下来了解原因是个好主意。如果基斯在上述例子中那样做,他会意识到,儿子向他要皮衣时所触发的怒火,其实不是儿子造成的。

4.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在上述例子中,基斯意识到自己害怕变老,他想以愤怒来掩盖那种恐惧,而不是展现出脆弱。但是唯有展现脆弱,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才可能培养亲近的关系。

5.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了解自己及对方的感受不仅是良好协商的基石,也是健全关系及同理心养育的基础。开启这种互动永远不晚。

我发现,当父母能做到上述五点时,亲子关系的模式通常会迅速改善。

[英]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