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楞严讲习录:十二处

楞严经028 卷三 三释意知根 十二处 眼与色

南师:开始吧。

天风师:昨天我们讲到了这个六入的第六入就是意入,老师也讲了很多,大家也踊跃发言了很多,那今天我们下午大家坐那议论了一下,好像大家还不是特别明白。

南师:好。

天风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弄明白,好像不太合适是吧?

南师:那就再检讨,好啊。

天风师:因为这个我觉很重要,就是等一下子十二处,如果这个意入不领会了,再往下学,好像都没有用了。

南师:好啊!

天风师:所以大家看有什么要提出来的,再提一下我觉得更好。

南师:好啊,你讲得好啊!你问大家,或者你先来翻哪。

天风师:就像我们昨天重点探讨的这个“意知根”的问题,还有“知觉性”的问题,今天大家又讨论了一下,好像那个说起来呢也不是特别地透彻,怎么样?天成师发表发表意见?

天成师:我觉得我一直搞不清楚。

天风师:不是,你是哪里搞不清楚?大家要知道一下哪里搞不清楚,人家都搞清楚了,就你不搞清楚了还得了啊?赶快,哪里没搞清楚?

天成师:我好像都不,搞不清,没搞清楚。

天风师:说说说,说说哪里没搞清楚?

天成师:老师,天风师他对这个“流不及地”他还是有一点疑问,下午在讨论的时候,我也对这个上面有一点不明白。

南师:“流不及地”,你讲啊,疑问在哪里嘛?

天风师:疑问在哪里?

天成师:就是从这个字义上面,“流不及地”这个流它是属于代表所有这个尘相、生灭啊,“不及地”就是,它这个流是这些现象,如果是我们顺着这些现象走了以后,那就是回不到这个根、这个知,回不到意知根上面,就是这个地方不怎么清楚。

南师:怎么?就是这样不清楚?

天成师:对。

南师:你们其它的同学们呢?在家的、出家的都可以发表意见,你的……再提一下原文嘛,这几句。

天风师:卷三第四页。

南师:你这样讲,他们有些在旁边听的,他也不晓得原文在哪里诶。

天风师:在这个金陵刻经处这个版本的卷三第四页最后两行,“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这一段。

古道师:实际上,这个还是要从,譬如说要从这面开始,譬如说“同是菩提这个瞪发劳相”后面这里。

南师:对啊。

古道师:“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南师:对。

古道师:然后,“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是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这后面实际上整个一段下来。

南师:那他现在重点是怎么?他问题是“流不及地”,是不是?

古道师: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刚才古道师讲的对啊,从从头来,刚才,从头。要大家也注意一下,看大家意见,喏,刚才古道师再从头,喏。

古道师:对,就是因,就是因为前面有讲过,这个比如说睡眠与醒来,以及这个失忆,以及就是忆忘啊哈,记忆与忘记这个这个,都实际上都是颠倒,“是其颠倒。生住异灭”,都是一种变化的过程,这样,然后这边,后面下来这里,“因于生灭”,就是生灭这二种指的就是前面的这个,比如说这个睡啊、醒啊,以及忘啊、这个忆啊,这种,只是用两种事情来做比喻了,但实际上很多很多,说起真正比喻可能列起来很多很多,但一般就是他只是这样代表性地拿这种两种现象来比喻。但是这里面又提到了,就是说,“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这种变化的过程,但是呢,“吸习中归。不相逾越”,实际上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时候,“不相逾越”这个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

南师:什么看法?

古道师:我觉得呢,我当时我的理解是这样子,“不相逾越”,实际上它好像看着很有规矩,就好像中间有一个分界线一样,比如说睡的时候肯定不是清醒的,那清醒的时候肯定已经离开了睡眠了,那记起来就是说想起来的时候那肯定不是忘失咯,但是忘失的东西有的时候也能会想起来,但是它俩肯定忘记和记忆两个肯定不是同时的,所以它“不相逾越”,实际上我觉得它还是,虽然两个现象不同,但是中间确实界线是很明显、很清楚的。

南师:你解释得很好。

古道师:但是呢,但是这个“不相逾越”的这个东西里面有个东西,称之为意知根,但实际上离开这两种现象,但是又能起这种两种现象后面的那个东西叫做意知根,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实际上是这种前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好,以及这些现象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瞪发劳相”,实际上就是一种、一种错误的一种幻觉一样的东西,然后接下来才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实际上就是前面的这种,比如说醒也好、梦也好是吧,睡也好对吧,记忆忘失也好等等,这些。但是呢它根据这个、就是自己的这个对于六尘境界,对这种现象呢“集知居中”,把这些东西呢,种种事物以及这些妄尘境界给它集居过来,然后再配合内在的种种这种自己的知见啊,以及观点啊,思想配合起来叫“吸撮内尘”“见闻逆流”,然后这实际上到这面以后,这个应该是“见闻逆流”,它从这里开始应该意识是转过来了,转过来,他说如果这个见闻觉知的这个,向外这种见闻觉知的这个性,让它反观回来,但是这个流是它就是一种——这个奔逸以及这个行阴,以及无始以来形成的往外这种奔逸的这种作用,但是为什么叫“逆流”呢?让它返回来,返回来返到离开见闻觉知,达到那种离开不流及地,实际上就是,我的理解是就是离开了这个见闻觉知也就是这种分别,对外的分别执取以及这些妄想,把那个东西停止掉,然后达到那个境地以后,又有一个能知能觉的东西,那个应该名觉知性,这样。但是这觉知性呢,但是这个东西又离开了前面这些以及分别呀,以及观察这些的作用以外呢,它又没有个什么实体可得,但是它有那么个作用,我觉得我是这么理解的,啊,报告完毕。

南师:那古道师所讲的很清楚啊,比较清楚啊,天成师同意吗?

天成师:我是同意。

南师:什么同意?同意哪一点?

天成师:他,古道师的意思就是说能见,见闻,但是能知道的见闻它在构成这种现象,它就逆流反观,就是回归当下一念清净。

南师:如果那么讲那就没有问题咯?

天成师:我没有问题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问题。

南师:你有问题吗?

天风师:我觉得呢,我的理解在这个经文的理解呢跟古道师刚才讲的略有不同,古道师刚才整体上这样理顺下来这个经文的意思,我都是赞同的,就是这个“见闻逆流”

南师:啊,你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天风师:这一句我还是不是很赞同,就这当中的一句,前面这些过程我都是赞同的,那么这个接着上文那个“吸撮内尘”,把那些积累下来的知见,这里叫内尘了,那么这个“见闻逆流”,像刚才古道师的理解和讲述就是他是说,去反观这些见闻,但是我看这个经文的理解的涵义呢,说“见闻逆流”,这个按照以往的,因为我们这个章节这一段讲的是六入当中的意入,它首先在意入的前提下呢,这个见闻指的是,见闻觉知当中从心意识能够吸入的东西,包括这个见闻了,所产生的心和意识的作用,意识和思想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知见,在意识当中形成了这么一个,也可以叫意识形态,叫观念,我们在佛学上通常叫知见。那么这个东西呢它形成了以后,它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所接纳的理念,和我们所受到的熏陶、教育都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形成这样的知见,那么这个形成了以后,它就会对新发生的现象和事物也就是世间万法它会产生一个判断,一个反作用力。

南师:你是只讲叫“见闻逆流”

天风师:对,我这样理解的。

南师:很好啊。

古道师:“流不及地”呢?

天风师:“流不及地”这个我还没有参透,不敢乱讲。(众笑)

南师:古道师讲“流不及地”,对了,好,你们这样用功,我很赞叹,也很佩服,了不起,不是白吃饭的啊!“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们有资格吃佛门的饭了,哈,这个大如须弥山都消化了,了不起,真的噢,我不是开玩笑。你们盯住这一节好好的讨论,可见你们几位真的在用功,发起菩提心的求知见了,真了不起。

现在啊,大家对这一段经文,这两三个晚上都在反复地讨论,更见到大家的真实的发心在用功,并没有、每天都没有空过,非常了不起。

好,为了……我现在发表一点点帮助大家了解,推开经文啊,我讲推开经文,你们不要离开经文哦!我这里给你推开经文,现在佛在指明心、意、识这个意,意就是心啊,这个心,心意识三个东西。心、《楞严经》上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都讲心的体相用,尤其注重叫你认识心之体,它的相与用。到这里专讲意根,意知根,其实我们平常讲心——“万法唯心”这个心,譬如大家现在坐在这里吃饱了饭,心吃饭,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啊,心要吃饭,饭也吃饱了,现在为了,吃饱了饭,心在这里,说研究佛经,这个都是意的作用,意就是心,现有生命的心就是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我们现在讲意识,啊。意识两个,大家要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普通一句话“你这个人好不够意思啊!”,对不对?

古道师:是。

南师:嘿嘿!中国文化就那么深刻。一句土话里头是最高的科学与哲学,最高的宗教哲学,最高的三昧,“你这个人好不够意思”,“哈哈,这个事情够意思!”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意思嘛,就是这个心。这个意识,现在佛讲这个意识,我们白天清醒——能够做一切事,乃至我们生病痛苦叫哎哟,也是意识,乃至我们最后到了断气了——意识昏迷了、不知道了,最后一口气一呼“啊”走了,这个意识昏迷了,这是意识死亡,意识进入了死亡的境界——闷绝地。我们研究佛学讲,所以有,佛学告诉我们无心地有几个啊?

众答:五种。

南师:你讲大声一点嘛,薛虎,老虎讲都叫。

薛虎:五种。

南师:你讲大声给大家,哪五种?报啊。

众答:闷绝,睡眠,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

南师:灭尽定,灭尽定大阿罗汉最后修行证果最后境界,用功的境界;这个,无想天,无想定、无想天你们还没有用功过,还没有达到,偶然碰到有昏沉,完全把思想切断了,做功夫做到无想定,修无想定的人,他所得的果报,这个肉体、这个生命死后升无想天,很高的噢!色界天里头天人很高的,啊,很高的位置,这个三样拿开。

他这样两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闷绝,昏过去,死亡是闷绝了,譬如脑给人家打一棍子,头上打一拳脑震荡死亡了,好像脑震荡昏沉了、昏迷了,也是小闷绝、闷过去了,中文叫“闷”,那个气都闭住了,脑筋停住了;绝,呼吸也停了,死亡。

还有一个呢,睡眠,真正睡着了。睡眠这个大家要这样,这是个就是生命科学,我们每一天大家的习惯睡几个钟头,起码大家是六个钟头以上吧,有些用功人你们少睡或者三个钟头、一个钟头,例外,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六个钟头睡眠,真正的睡眠有多少时间?你们没有研究,也没有去参究,真正的睡眠不到半个钟头,是真睡着了,那个是睡眠。平常我们五六个钟头睡眠拿现在科学讲,左脑、右脑、前脑、后脑是分开休息,啊,有时候在做梦,迷迷糊糊在梦中境界。有时候呢,我们睡着了,一个蚊子来晓得赶一下,嗯,这个脑这一部分作用还知道,啊,有时候也晓得“哎哟!我睡的好累。这个腰好酸!”还在睡,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这个都不算睡着的,真睡着就是睡眠。睡眠、闷绝是无心地,什么没有心呢?没有意识心,意知根没有、不起作用,不是讲没有,这句话我讲错了,以逻辑来讲不能讲没有,真睡着了与死亡,意知根在闷绝地——在睡眠境界,这要认识这个意。我们现在清醒,大家的意是不是很清醒啊?

古道师:是。

南师:意识很明白嘛。

古道师:是。

南师:意识,这都是意识。那么我们,譬如你们,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年纪比我轻,从年青出来的家庭、父母、社会、学校、教育思想乃至现在学佛,这些知识都是吸进来的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楞严经》里刚才讲都是吸进来的。

古道师:是,“吸习中归”。

南师:诶,对咯!四个字叫“吸习中归”,你都集中了,这意识,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但是有时候问到你说,“哎哟,想不起来”,不过把吸进来的失忆了嘛!这个档转了一下找不到了,啊,一下问你到“古道,这个道理”,“诶,哦,那是我当年在崆峒山……”他这个里头档转马上反应给你,是不是这样?

古道师:是。

南师:这个意识。所以佛给你切实很科学的他是叫你认识意识,做两个重点给你讲,啊,你们刚才都念。佛说这个意啊,你先要认识,一个是睡眠的时候同清醒(时候),啊。

宏忍师:好像睡眠里面还有发梦,也是它的作用。

南师:哦,发梦,发梦是那个意识的独影作用了,那深一层了啊。意识就是刚才讲过没有睡着的嘛,属于那一部分。啊,当然你要详细地分析这个发梦,或者是打坐起来你觉得念头空了,还有很多境界出来同那个发梦一样,这是独影意识,这样不要深刻了,讲到唯识再慢慢分析,这一分析你岔过来把前面的题都把它这个画面岔掉了,嗯,就越搞越糊涂了,先不要加进来糊涂。诶?刚才我讲到哪?

古道师:“吸习中归”

南师:啊,对呀,这都是吸进来。就是白天你清醒的这个意、这个清醒,晚上睡眠——这个意不清醒了,睡眠,无心地了嘛,所谓无心地,没有意识心了,这是意知根了。那白天清醒的作用呢?分析起来太多太多,它归纳起来四个方向啊:见,看得见,本身是我们大家看见,看书本就知道了;听,知道了,见闻;觉,身上的感觉、心理的感觉,生理的;知,最后一个知,知道自己看见,知道自己听见,知道自己这个这个,啊,(众答:做什么)感觉知觉,这个知,所以叫意知的根根在那里。

在现在的科学医学,现在啊,大家认为这个意识是脑的作用,现在的医学科学,在我们佛学里头讲,依佛——脑的作用这一部分还是意识清醒这一部分完全睡着了,譬如死亡过去、闷绝了,脑不起作用,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吧?所谓意知根,清楚了你这一段就给你讲明,佛所以作了两个(比喻)叫你注意这个意知、意知根:第一个,拿睡眠同清醒;第二个,把你平常吸进来的都到意识里头,意识一个仓库一样聚藏那里。所以“见闻逆流”,到那个时候你反映出来,“哎呀,据我所知……”,譬如人家给你谈话,谈一个道理、讲一个影像,“唉,天风啊,终南山是不是那个样子的?”“嘿嘿,”你说,“不是的了。”因为你意识里很清楚终南山,你就反应过来了,它在里头流荡——水流一样,所以一切种子在里头如瀑流水一样在转动,我们认为这个意知、这个意知根是这样,还是行阴,永远在动的,除了清净。至于有些人,譬如说白天也活到,它的根性里头喜欢或者前生修行喜欢清净、喜欢断念惯了,有时候觉得楞楞的,像我们做孩子读书,读这个书读了半天,楞住了,有没有?

众答:有。

南师:这个楞,楞住也是意知噢,他是习性喜欢拿清净这一面,搞惯了,他认为这个是习惯、休息,他习惯无知了,变成无记性了,失忆了,也是意知一部分。他把这些,你看用最好的中文的文句堆积拢来,这样懂了吧?啊?那么你刚才讲的,他说,这些都是吸收,刚才古道讲及什么啊?

古道师:“吸习中归”

南师:是,都是这样变成意,所以你有个心,活到的——“有心地”。反出去作用,这个心里头的等于放仓库里头很多的能量、很多知识里,碰到外境又反到外面去用,是不是?有一句,他四句文字。

宏忍师:“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啊,“见闻逆流”。诶,有一个,其实你每一个意识在这样都是生灭法,他告诉你,每一个意识的启动,每一点思想、每一点感觉、每一点见闻觉知,任何一个启动它有四个变化:生、住、异、灭。念头一起,或者猛然停留,或者一下就没有了,一生起就空了,生住异灭讲它流动的现象、内外,这个是了解了吧?

古道师:是。

南师:不起生灭呢?“流不及地”那个时候是什么?

宏忍师:“名觉知性”

南师:哈,对,这个是觉知性的根,觉知性。所以一念不生,当下放下,念念清净,你那个能见、能知、能觉的寂然不动都在这里,这是觉知性。

天风师:那就是这个“流不及”当作的一个……

南师:流,所达不到的。我们水利局长在这里嘛,哈,这个流忽然断流了,这一断,清净,黄河断流,等于这个流水,两段切开了很干净,这个在功夫上叫“干慧地”

宏忍师:干慧。

南师:嗯,干慧地。你不敢起心动念,很多修行到这里是“见道位”,不算成道啊,是干慧地,还没有定水的滋润。如果是一股清流还在流,你看,你到青海,啊,那个天山的山顶上,或者到我们浙江这个青田下来到温州,嚯,住在山顶上看那个清流啊,那是个流水之清啊,下面一颗小石子、一颗沙子、一条小虾子都看得很清楚,流还在流,它是清净的,那是定,不是干慧了,那定慧等持——见闻觉知都在。这样讲清楚了吗?所以“流不及地”,所以因此后面给你分析自性本空、非因缘非自然性。我这样给你们提供补充清楚了没有?

天风师:清楚了。

南师:比较清楚理解了吧?所以再用功起步,见道,那么在这个见闻觉知四个角呢?你还有呢?你们忘记了,佛在前面,八还辨见已经告诉你了,能见之时,光明还给光明看到,黑暗还给……一切都还完了,你那个还是能够理解的、心里还明了的那个是见,无可还的,还不出来,既不还于生理也不还于心理,也不是脑神经,也不是什么,就很本来清楚,那么佛怎么说呢?在《楞严经》上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呀,记得吗?

众答:记得。

南师:你们怎么都没有用呢?这几天讨论,自己忘了,又失忆了。那么转过来就是什么?听呢?“闻闻之时,闻非是闻,闻所不闻,非闻所及”了,一样的,感觉的觉也是一样。

男生:觉觉之时,觉非是觉……

南师:对,我说《楞严经》的经文本身就有个秘密,你们怎么不反过来看?我现在都给你们反过来,诶,你们到底是个嫩姜,我是老姜,老姜比你辣一点就是了。

天风师:那老师,如果在那个修证上说呢,这个意入就跟这个睡眠和清醒有关就很重要,跟记忆和忘却有关。

南师:对哦!

天风师:那么假设说呢,这个不睡觉呢?

南师:不止这四方面有关。

天风师:对。

南师:不睡觉就是清醒啊。

天风师:对,这个是举例子了,他说的几个极端的比喻,这个睡着了清醒了,就是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无穷复杂的,这个意嘛,那就是说如果保持一个长期的清醒状态……

南师:保持清醒状态也是清醒啊。

天风师:也是意。

南师:对啊!

宏忍师:是它的作用。

南师:对啊,你不过你讲了嘛,你自己在打自己嘴巴,如果是长期清醒呢?那不叫做清醒啊?大便拉的那么长同拉一砣是不是大便啊?(众笑)哦,不过那个是长大便,这个是短大便而已,是不是啊?所以要懂逻辑,不要自语相违,长期清醒还是这个。

好,要真正谈到明心见性呢?那个清醒也不管,昏沉睡眠也不管,能使你清醒、能使你…那个是什么东西?你见性了,明心了。所以他告诉你,下面告诉你,也不是空也不是有,非因缘,既非因缘非自然性,是不是啊?这样搞懂了没有?

天风师:懂了。

南师:懂了,休息一下,哟,好吃力哦,没有人供养我,我自己点支香供养吧。(众笑)

南师:是不是啊?明白了吧?这一下搞清楚一点吧?所以他文字也好,“流不及地”下一句是什么?

众答:“名觉知性”

南师:再念下去呢?你看。

众念:“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南师:对了,他都明白告诉你,毕竟无体嘛!然后你们这几天讨论,拼命在体上去找了,哈哈!毕竟无体,来念下去啊,这个。

众念:【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南师:这个讨论是,对,讨论意知心性的本体了,好嘛,念下去啊。

众念:【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它虚妄哦,并不是说没有哦,有啊,有是虚妄之有,你说空嘛,并非是断见的空哦,它能够起用的,就是这样,这一段清楚了吧?

宏忍师:我请问古道?

古道师:哦,你问我啊?

宏忍师:对。它这里面,“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这几句怎么讲?

古道师:啊,问我呀,别问我呀,我这糊里糊涂的,你问……

宏忍师:因为你们讨论过嘛,因为我没参加讨论。

古道师:人家讲主在这儿呢,讲主讲,哈哈,

天风师:这个是因缘嘛,人家是请法。

古道师:这样子,“若从根出”是吧?

天风师:吃饭我可以替你吃。

古道师:实际上这个“若从根出”,这个根指的就是我们的身根,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说从我们这个身体生出来的,啊,那么这个睡觉和醒来啊,这种两种不同的这种状态,应该也是在你身体里面有结合和分离的功能,就是开合,啊,但是呢?离开了这个能够醒来睡去的以及自己的身体,那这个觉知者那就找不到了没有了,等于空花一样,空花一样,毕竟无性,找不到的。但是它又确实有那个作用,但是下面具体讲,如果说从空来,从空生,那应该是跟你没有关系啊,只有空知道诶,啊,就是这个意思。

宏忍师:好,谢谢。

古道师: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

南师:好啊。

古道师:嘿嘿,我这种是第一糊涂,哈哈!

南师:讲得好!

宏忍师:古道,再挑一下,譬如,这个身,这个身的话,会不会偏于讲说就是心,因为一般人会把这个,以为心就在这个肉团心上或者是脑,这样子,假如说这个身根来讲的话,因为假如说色声香味触我们前面那个,眼耳鼻舌身嘛,那这个身的话就是身根咯,是不是?那这里的话,在此这个意根它要是再讲身根那就等于有重复了,是不是?所以……

古道师:我觉得这里面的这个根是指的整体的我们身体,不一定,就是说。

南师:刚刚的古道师讲对了。

古道师:整体的这个身体来讲的,就是我们整个在这个色身之内吗?它是属于我们色身之内里原有带来的吗?对不对,那么这样的话那我们睡觉和这样说它也跟着也分成两段咯,这样,实际上是这个意思,所以说随身开合。那如果“离斯二体”,如果离开了这个身体,以及离开了生灭,就说这种睡眠或醒来这种两种状态的话,那这个东西是找不到的呀,没有的呀,所以说“若同空花”,这个空里面虚幻产生,但是它有那么个作用。

南师:古道师解释够了,你是佛学多了一点,常常拿佛学多了,你再岔过来。

宏忍师:谢谢。

南师:那好啊,那好啊,今天可以跳开意知根下去喽。

天风师:那么往下进行,就是到十二处开始了。

南师:好。

男生:休息一下。

南师:休息一下,好好好,休息,有道理。

男生:没有供养。

南师:点一支香供养你。

天风师:听,听累了。

古道师:会听累的,听明白不累。

南师:现在吃点东西,我们乡下人种地讲,嘴动动,嘴巴动一动有三分力,所以吃点东西啊。好啊,吃点东西,大家有吗?你们那里有吃的吗?

宏忍师:都有,都有。

女生:今天有没有辣花生吃了?老师?今天有没有辣的?

南师:有。你端的是……

女生:怕老师没有花生吃。

南师:有,你端过去吧。

(课间休息 42:30——43:45)

古道师:实际上是不是离开这个见闻觉知再求个什么空性,也不可能?

南师:不可能。

古道师:所以我又想起那个。

南师:见闻觉知本性就是空。

古道师:所以我又想起祖师们那些话,他说“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南师:没有错啊!

古道师: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

南师:对,然后你认识这个理清楚了,一念,一念定下去——见闻觉知更清净了。所以到了功夫深了,佛菩萨境界、三界大千世界,当一念之间,见闻觉知,一概知道,就是这个道理。

古道师:我又想起那个,当时达摩祖师跟他师父的那个对话一样,“佛性在哪?”“佛性在作用。”

南师:对啊!

古道师:那怎么知道呢?他说“在手抓捉……”

南师:对啊,对啊。

古道师:“在足奔波,在耳能闻,是在嘴能言,在鼻能闻”的。

(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南师: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对,完全对。

古道师:离开这个你就找不到佛性了。

南师:你另外去找都是冤枉的。

古道师:那就跟在兔子身上找角一样。

南师:但是历代祖师中国祖师拼命叫你去找,你不找还让你找,给你头上安头,你昏了头不要了,“悬崖撒手,自肯承当”啊!悬崖里头撒手,下去没有命了,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啊!

古道师:“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南师:你必须要大死一番,你现在正是……

古道师:理明白了还是要那么,那么去执著一下。

南师:假使明白了,也不要执着,你知道这个事了,已经是“觉后再苏”了,“欺君不得”,现在再到崆峒山挑水,两旁一百人比赛做那个事,你看你……哎呀,也蛮好玩的。

古道师:看着好无聊了,哈哈哈!

南师:哈,就没有事了。好,就是这样。所以你本来会了,你自己不肯承当,一承当——了事了,就是一路,一路去,更无二事。说,你说“我信不过”,“参!”叫你再参,这样。信的过——当下就是。

天成师:那老师,这就是再一念下去的话,色身转变都在里面了?

南师:我不知道哎,你看呢?哎,我这个话不是推托,答复你你懂不懂?

天成师:我认为是都在里面。

南师:我不知道,你看呢?

天风师:这就成为转变的因地嘛。

南师:我告诉你就是,是我的,不是你的;我告诉你不是,也是我答复你的,也不是你的,“悬崖撒手,自肯承当”啊,“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啊!懂了吧?你还问老师,就是这样是不是呢?而且还不敢大声地问,凭这个气派就不可以。哈,是不是啊?好啊,还来不来啊?

众答:继续啊,继续啊!

南师:不来就停止,结束了。开始了!好啊!

天风师:好,我们现在开始接着《楞严经》第三卷讲到,六入已经讲过了,现在开始讲十二处,我们在金陵刻经处这个版本的卷三第四页背面,我们刚刚讲过这个意入,接着往下来,大家一起念。

众念:【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这一段呢,等于说是十二处的开始第一段,十二处呢其实跟我们刚讲过的六入是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六入呢就指的是六根的能入的功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入。那么这十二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就形成了十二个方所。这个方所呢,也是用现在话可以理解成是位置,或者是居所空间的含义,它就是俗话说有那么一个地方,这十二处简单地理解可以说是十二个地方,那么这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刚才这里念这一段,就是十二处当中的前两处,也就是眼睛,啊,和色相,眼与色相。那么这一段的经文呢,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佛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第一句是延续以前的《楞严经》一直的文法习惯,说“云何十二处。本来如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说、怎么样讲这个十二处也是这个妙明真心当中,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显发的功能啊?

那么佛又举例子了,看这个树林当中,我们这个场道有这个很多这个水池子和喷泉,你看你怎么理解这里面的色,就是色相,看到的一切统称为色相,这个色相是因为,色相产生的眼睛能见的功能呢?还是眼睛能见的这个功能产生的色相?就这两者关系的一个阐述和说明。那么佛就给阿难和大众开示了,如果说是眼根生的色相,那么眼睛看见了虚空,虚空就没有色相了,色相是不是、色相的性质是不是就销亡了?就是“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那么依此类推按照这个逻辑你看这虚空,这个看不到了,什么也没有,那么这世界一切思想都没有了,连物质、连存在就变成一片虚空了,或者是连虚空都没有了,这个就很荒唐,这个逻辑上也不成立了,说“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色相都没有了,什么也看不见了,虚空它也不存在了,所以说也就没有把它闹清楚这个虚空到底怎么回事。说“空亦如是”,这虚空也是同样的道理,“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反过来说呢,如果这个色尘——外面的这些现象,它产生了能见的功能,眼睛能见的功能是这个色相产生的,那么你去看虚空它也不是色相,那么这个能见的功能也跟着销亡了,说“亡则都无。谁明空色”,这一亡这些东西都不见了,说连虚空的色相都没有了,“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这样反过来、复过来的把这个眼睛能见的功能和色相和虚空这三者关系进行了这样的一个说明,那么他们等于说都没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固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方所、处所,就是说俗话说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家,可以这样理解。得出的结论呢,就是“即色与见”,就是外在的色相、世间万物这些物质的东西,能看见的这些色相与眼睛能见的这个功能,“二处虚妄”。说这两处也都是没有,都是虚妄的、无实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眼与色相的,这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大家因为以前讲过这个八还辨见,包括这个六入当中的第一个就是眼入,这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外面色相的对境,眼睛和色相这么一个大体的关系,和在十二处当中所显现的这两处,告诉我们都是虚妄无实的,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符合自然的属性。大家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和需要探讨的,可以提出来。

南师:嗯?你这一段完了吗?

天风师:噢,这一段就讲到这,就是眼见这一块的,眼睛与色相。

南师:没有完吧?

天风师:眼见这一段就是这么多。

古道师:对,色与眼这面讲完了。

天风师:眼与色相这一段,再往下就是耳与声音这一段了。

南师:你跟着再念一下。

古道师:“复次阿难”,这里开始吧?是吧?

南师:哪里?哦是这,后面啊?

某:您这是卷二老师,我们是卷三。

南师:哦,这里啊。

古道师:十二处,从那面,那前面第三行,后面第三行,前面那里。

天风师:第四页对面。

女生:由“即色与见。二处虚妄”到“非因缘……”这边,到这里了。

南师:哦哦哦,好。

女生:下面是听了。

南师:好,大家有意见没有?

众人:没有。

南师:啊?没有意见?我觉得有很多意见。

刘宇瑞:听不懂。

南师:刘宇瑞,听不懂啊?

古道师:我觉得刚才就是把两句话没有、没有消……。

南师:刘宇瑞听不懂,先,等一等,你等一下,刘宇瑞听不懂,看得懂吗?

刘宇瑞:也看不懂。

南师:也看不懂,也听不懂,哦,那慢慢来啊,那好,那你大彻大悟,哈哈!听懂、看懂了麻烦,好,现在古道师说。

古道师:刚才这个天风师你讲的时候,有两个问,就是消文的时候,就是念过去了,但是没有解释,比如说这个第五页的第二行下来这面第二行,就是“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这个“谁明空质”这里一个问话,这个一句没有解释。然后再下来,一二三四,第四行的上面这面,就是第三行下来,“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这又是一个问句,在这一句“谁明空色”,这一句也没有解释就直接过去了。

南师:“谁明空质”啊!

古道师:对,空质,“谁明空质”,那这些都没有的话,那谁能知道这个这些东西都没有呢?然后后面也是一样,“谁明空色”呢?这个实际上,空与,没有与有,等于说空与有,到底是谁在分别呢?这实际上还是指这个不是眼、不是色,那还有个东西能分别的东西,应该是在、还是在指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这里提问没有直接说这样子,我觉得所以这个提问还是挺重要的。

南师:很重要,你看它简单。还有吗?还有别人有没有问题?

宏忍师:那请问空质跟空色什么意思?

南师:不同意?

宏忍师:“谁明空质”,“谁明空色”,空质就是空色吗?还是?

南师:你说啊?

宏忍师:我不懂。

南师:哦,你不懂,请问了。

宏忍师:请问。

天风师:我理解的这个质和色,这个色大家都知道,就是色受想行识啊,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色是指能看见的色相,它还不同于那个质。

南师:不是,他这里提到有质哦。

天风师:所以说刚才宏忍师讲的就是空色和空质。哦,这……

南师:很重要噢。

天风师:这个空的本质和本体的,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或者是说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只是我们,因为它无色无味,好像是没有实体的,实际上它是有实体的,这就是指是那个质,而这个色呢,是相,色相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比方说我们看见这个桌子就是色相,我们眼睛看见了,但是外面刮的风它也是色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跟虚空有点像,但是不等于这个风没有质量、不是物质。这是我的理解啊。

宏忍师:不同意。

南师:对,你说,不是,要宏忍师说,不同意她先说明嘛,你等一等,对的,我讲对的,不是说……

宏忍师:我说啊,因为这里在辩论这个空和色,空和色,只不过文字上,我认为这个因为他说既然是你这个眼根,假如说眼根能够生色相的话,那么你看到的这个空,空不是色相嘛,那么这个色性就没有了,就是等于空替代了这个色相,所以呢,那么这个一切那就是都没有这个色相了,所以色相这一切既然没有,因为空和色相、和物质它是一个对比,既然没有空的没有色相对比,哪里有空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个空质就是指物质,就是其实就是色法、就是物质、那么后面其实是文字上的一个巧妙的运用,后面这里也是一样,他说这个色尘,假如是这个色尘能够生起眼睛看的这个作用,那么当你看到空的时候,不是这个色相,那么那你这个能够看的这个功能也就销亡了,这个见就销亡,既然这两句没有这个空色,同时其实意义也一样,空色既然没有了对比,那么谁来知道有个色法?空和色法,其实是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个空质、空色其实就是一样的,报告完毕。

南师:嗯,都对,讲的好!还有呢,戴卫东是同意她,附议吗?

宏忍师:附议吗?

戴卫东:我倒是最后一点点,宏忍师我觉得讲的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其实他是前面有那个,它前面那个色和空啊,其实是一个层的两个方面,他其实一开始上来讲啊,是色生眼见呢,还是眼生色相?是从这里开始讲吧,所以宏忍师一路讲下来我都觉得对,但是呢“谁明空质”“谁明空色”,我觉得还是不同,结论上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点不同,就其实到最后一句,“谁明空色”的意思是,就是说如果说是这个色尘啊和这个空相都是眼睛所生出来的,好,如果我看到了一个空——没有东西嘛,就不是色嘛!我看到这个空,“见即销亡”,就没有个东西,然后呢,那我的这个见本身啊也就没有了,所以谁来明这个空和色呢?

南师:你同意宏忍师的意见,不过你觉得她后面两句她还没有,她表达不……

戴卫东:最后两句有一点点不同,空色和空质还是有一点点不同。

南师:对,她说一样,你说不一样,啊。

戴卫东:对。

南师:对,好啊!还有没有?好了,这一段看到很短、很简单,很深刻,尤其大家注意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自然科学昌明的时代,谈到空的道理,空色之间,第一点,我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注意,现在的自然科学我常说的,啊,譬如朱校长前一阵在这里他专门……最高的科学就是那个霍金讲的弦论,大家还记得吧?

众答:记得。

南师:弦论,但是我也提醒朱校长你们科学家注意,今天全世界科学家,弦论已经很高了,你看我们科学的精密,科技发展到这个程度,但是还没有个科学家研究空,都不敢碰,真空是个什么东西?今天的科学有这个哦,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大家要注意。第三点,回转来有一个资料,不晓得你们还记得没有?我们有位祖师、对我们很亲切的祖师,同我们密切关系,我最近、最近好多年都提倡大家修这个安那般那、十六特胜,著禅经的这位大师,叫什么呐?

众答:佛陀跋陀罗。

南师:对,要记得哦,祖师名字哦,了不起一位大菩萨,也是大阿罗汉。他当时在中国没有写禅经以前,他有《华严经》是他翻译,哪一部经是?李慈雄特别要,看过的。

李慈雄:《观佛三昧海经》。

南师:他翻译了很多大乘经,不止禅修的这个小乘功夫方面。当时鸠摩罗什的名望很大,晓得他来了,达摩祖师还没有到,差几年到,鸠摩罗什请他(到)关中见面,两个人谈,鸠摩罗什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都问他的,他都给鸠摩罗什一一解答了,但是谈到一个重要问题“色空不二”问题,就是这里,你看这一小段,讲中国文化、哲学、科学尤其是佛教的“色空不二”问题,鸠摩罗什法师向他请教,他说你连这个都没有懂啊?呵!啊,最后我们在历史的文献留下来,当然他们辩论,他严重地训、训这个鸠摩罗什几句话,教训他,“一微空即众微空”,一微。

古道师:微尘的微。

南师:这个微尘是什么?现在讲物理科学,讲物质科学最高,不是夸克,啊,是什么?夸克了,夸克,最后到夸克,夸克以前,前几年讲什么?

李慈雄:没有,现在是讲弦论,以前讲夸克。

古道师:夸克,在那个之前是粒子、分子,粒子、原子。

南师:不是,物理世界最高是到夸克,弦论是另外一个作用,这两个不搭界的了,不是合在一起的,这个夸克是讲微子,夸克以前有个名字叫什么?

古道师:原子。

天风师:电子啊,什么的。

宏忍师:量子,质子。

南师:不是不是,不管了,就这样,连夸克也空的,一微空是达到这个程度啊,我是第三点提出你们注意。现在这一段,回转来讲《楞严》这一段,刚才所报告的,佛说啊,这个眼观世界,他说,他作了一个比喻,看到很、很容易懂,文字看了你们就懂,就了解过去,一个很深用功的或者懂得科学,懂得一切的,那就看了很认真了,要特别了。他说佛怎么说啊?这原文意思是说,阿难你看看,等于我们坐在这里白天讲话啊,我们现在在开灯,这个灯关了你看看外面的禅堂,我们那个太极图、草林,乃至整个的世界,这里都是色相嘛,这些都是色相、都是现象了,这个现象你看到真的空了没有?我们看天空,天空也是个相哦,没有真看到空哦!这个注意哦,这个里头包含的,喏,你再看《楞严经》,你就看这一切都是相哦,都是色法,没有看到空诶!所以刚才宏忍师提到空质,那个真的空质是没有色相的,地水火风空有五大。那个空大的空是…,譬如刚才你讲的风,风是无色无形的,无色相、无形相、无作用的。无色有对,有感觉的,你碰到就有感觉就有风嘛。风已经到这个程度,风的后面是空,空根本无质的,空质,可是有个空,那个是空质。这一段是这样哦,叫“色空不二”哦。啊,色法与空法这个内涵是那么多啊,叫色空不二。然后他把这个万有现象,我们看到这一切风景——喜玛拉雅山那么高,海洋那么深,北极的冰山那么,这个地球我们看太空照来都是色相,太空照来的色相,并没有照出来虚空哦。我们看到太空照来的色相以外这个地球,整个月亮,外面一片青或者黑的,那是空色哦,不是空质哦。刚才宏忍师提的这个注意哦。所以佛法是个大科学啊,“色空不二”,也是“心物一元”,心物不二的东西,它都是菩提瞪发劳相,物理世界的。色空有差别,但是它的根本是不二——是一个原因。那么色空同心法不同,同精神世界,诶,可是也是一体的,都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是心物一元的最高的道理,是个大科学。这一段大家注意再去研究一下,明天、后天讨论,跟到下来都是这个严重问题来了。

所以今天我就所以告诉你二十一世纪,你们都有志向弘扬佛教、恢复佛教。恢复佛教的庄严,弘扬佛法的经义,非懂科学不可,配合,重要的道理。所以空质,空色是空尘,这个里头用的名称,好像是一样,仿佛你一看过去是一样,如果研究一般佛学的看过去是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文字很优美,嘿!这个里头不是文字哦,不是文学哦,是大科学,心物一元的道理,所以你究竟见到空没有?好,这还讲物理的空哦,这是对刚才我晚上给你们结论,第四点。

第五点,是般若的空,还不是物理的空,更要清楚了,但是它归纳都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自己自性本觉里头起的作用,“心物一元”道理在这里。

那今天回去再做研究讨论,很深刻这一段,非常非常深刻,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啊,没有刁难吧?不是故意给你们刁难吧?(众笑),点出你们重要啊!所以说,我说今后你要宏扬这个佛法,非懂科学不可,嗯,它是个大科学。

薛虎: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休息。

楞严经029 卷三 十二处 耳与声、嗅与味

天风师:就是讲耳与声音这一段,我们上一节刚讲过的是十二处的眼与色相。

南师:色空问题。

天风师:对,色空。

南师:啊?是这里吧?

古道师:第几页?

南师:这里吧?

古道师:哦哦。

天风师:第五页。

古道师:对对对对,第五页,嗯,数数。四是香……哦,对对对,这边对,对,非自然性,非自然性,“阿难,汝更听此……”

众念:【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你先来消文吧。

天风师:这一段呢是所讲的是十二处当中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耳与声音的这样的一个说明,经文的意思也是比较容易理解,佛所讲的就是,“哎,阿难呐”。

南师:你、你应该讲经文文字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天风师:对,阿难呐,你听这个精舍当中,就是祇陀园中啊,食办击鼓就指的是做好了饭。

南师:等于我们这里,吃饭时候是敲钟。

天风师:开饭了,对,他这个当时在这个印度的规则呢是用来打鼓,啊。现在有的寺院是敲梆子。啊,我们这个大学堂是敲钟,做好了饭一敲钟,啊。如果是有什么事情召集大众,叫“众集撞钟”,那就是来撞钟,这是当时这个丛林的一个号令的方式。那么接着说呢,说“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说你听到了这前前后后,有这个击鼓的声音、有撞钟的声音,那么他有的时候是先敲这个,先打着鼓、然后再敲着钟,还有这个相续的次序,你看你怎么去理解这件事情?“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说这个呢,这个现象呢,是声音跑到耳朵里来的呢、跑到耳朵这边来的呢?还是,诶,这耳朵听声音,耳朵跑到声音那个地方去了呢?说“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假若,啊,这个声音呢,跑到我这个耳边来了,“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佛又给打了个比喻,就比方说我现在去这个城里面去托钵、托钵乞食,啊,化缘化斋,那么我进了城了,进入这个室罗筏城以后,这个祇陀林当中呢,我就不在这了,这里就没有我了,我就离开了这个道场到城里了。那么“此声必来阿难耳处”,诶,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声音就跑到你阿难的耳朵里来了。这当然这是假设了啊,我们知道这一段是在做比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目犍连啊、大迦叶啊,还有其他的这些在道场里的这些很多很多人啊,包括这个佛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沙门,这沙门也就指的是出家的修行人。这沙门有一个解释叫勤息,用印度话,勤劳的勤,安息的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个沙门是特指的这个修行人吧,很用功的、很有正念的,这样的比较合格的修行人了,能走上正道的。所以说呢,那么如果这个声音都跑到你阿难耳朵里来了,只有你阿难的耳朵能听到,那么其它这些师兄弟们还有这些修行人呢,就听不到了,因为这声音跑你耳朵里了。

“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说一听到这个敲钟的声音都来这个吃饭的地方来到食堂,来到餐厅。“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啊,假若说你的耳朵,你的耳朵是来听声音的了,如果你的耳朵就跑到,彼嘛,彼是对、对过啊,彼此彼此嘛,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彼相当于是对面——另一个处所,“往彼声边”,你耳朵跑到那边,跑到声音那边去了,就比方说我回到这个祇陀林这个道场里,哦我不是、我归住在祇陀林这个道场当中,就是回来嘛,那么在这个,原先在这个室罗筏城里托钵的这个我呢,就没有了,我都已经换了地方了,回到这个道场了。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那么你能够听到这个敲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那个打鼓的地方去了,哪里打鼓你就、耳朵就跑到那儿去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呢,“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你的耳朵既然跑到这个打鼓、跑到鼓那边去了,如果再敲个钟呢?同时再敲一下钟?那你这耳朵就跑不到钟那边去了,啊,就等于听不到这个钟声了。这样是一个比喻的方法。

还有呢,“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还有那么多的啊这个印度大象啊、马匹啊、牛羊啊,等等的,人喊马叫的,啊,很多声音,自然界的种种复杂的声音,如果你的耳朵不往那儿跑,声音也不往你耳朵里跑,那你就都听不见了,叫“亦复无闻”,你都没有这个听、听觉的功能了,听闻的功能。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因此由以上这些来回的讲解和分析,你应当知道了,这个能听的功能,这个耳朵、能听声音的耳朵,与所听到的这个音声啊——声音,“俱无处所”,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一个、这个处所也可以理解成方所、方位,就是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也就等于说是能听的功能、能听的功能——耳朵啊、这个耳根,与所听到的声音,这两处都是虚妄无实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啊,就是它们都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呃,一个自然的属性。这一段呢就这么一个大概的经文的意思。

南师:好,你消文,把文字的、这个文字的表面已经讲了,也讲得比较清楚了,很好。内容呢,讨论,推开文字了解这一段,很重要,而且这些耳朵牵扯、牵涉到唯心唯物、心物一元同体的,同这个自然的科学、现在二十一世纪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唯物的观点,都有个密切的关联,其他人听了刚才天风法师讲了以后,讲内容的意见。诶?古道跑了?谁呢?

男生:打电话,打电话去了。

南师:你们诸位哪位发表意见,有没有?这样,内容刚才法师讲了,文字内容就是这样,登大师呢?登琨艳呢?

登琨艳:最后,并不明白,这个“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请老师能不能再给出一些指点?

南师:你对于他讲的音声的作用?

登琨艳:我就是因为听不懂这两个互相之间的这个“俱无处所”,相互的关系。

天风师:哦,就是“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你是说这一句?

登琨艳:对对。

天风师:其实这一句,他这个...

南师:不是,文字内容他也懂啊。

天风师:对。

南师:嗯,他是讲真正意义。

天风师:那么你知道这一句是总结前面那个所讲的一切的,所讲的这一段当中,这一句是一个概括。

南师:这个他懂啊。

登琨艳:这个意思我懂,可是我觉得我自己不明白,这样的意思到底在说一个什么,在说什么?

天风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啊,那就等于说...

登琨艳:因为这两个是对应的,他又说“俱无处所”。

天风师:俱,就是都没有了。

南师:是,你不要在文字上,你意义告诉他是什么意思啊?

天风师:呃,意义呢,就是你看,刚才佛有个举例说佛去城中拖钵了,那么他就不在这个道场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那么他听不到这个声音,这声音跑到阿难耳朵里了,那么你这个声音,你自己就可以判断这个声音不是跑到阿难耳朵里来,因为佛这里面也有做了分析,如果这个声音就跑到你阿难耳朵里来了,那些道场里的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还有其它的人都听不到了。

南师:不对,这个都晓得了,你还在文字上,他现在问题不是文字上,你所了解的、推开文字,你...

天风师:哦,再换一个方式说吧,那就说你现在坐这儿在听课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好,那这个话是我在说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那耳朵是你在听,那么我现在如果到院子里说话呢?这个声音、发出声音这个地方不就变化了吗?它不是固定的,就包括你也是,你不单是能在这里听大家讲话,你也可以去外面听啊,你可以早晨去河边、湖边听这个鸟叫啊。

李素美:他意思说啊,他意思说啊。

南师:不对了,你这个扯远了。

李素美:你现在听东西对不对?听啊你现在听啊,听了,已经听了就听了,又另外一个听入了,不是听永远、听这一句话永远留在你耳朵里面,这个声音也没有固定的存在,你能听的,也不是只能听到“唉,唉,唉,就是唉”,还有听其它声音。也就是他在告诉你,说我们那个知性啊,听的这个性啊,它没有固定,不是、他主要在阐述背后要让我们明白那个见性跟那个用闻见……

天风师:闻性。

李素美:还有闻性,后面那个知性啊,是存在的,因为它永远不变,永远不生不灭。所以就是在外面这些声音的变化、跟你能听的、在耳根耳识啊,它是、它是短暂的,它是这样子、没有连续的。那个能够知道你这样子,你把它变成一个声音也好、或者是一个句子也好,其实是每个音声短暂的一个结合,是一个虚的。所谓虚的就是它不是、不是延续的,也不是说不存在,比如说你“do、re、mi、fa、sol”对不对?你是do是do、re是re、mi是mi、fa是fa、但是你要变do、re、mi、fa、sol,你就以为是一个声音,他这里在阐述的话,就是说你do、re、mi、fa、sol跟你耳朵听的,也可以听我讲话,也可以听声音,也可以听他这样,它那个知性能听的那个是永远是存在的,跟这个音声能听的变化,它是没有固定的,它叫虚妄。

登琨艳:所以也就是说这个音跟声就是必须借由这个知性才能够成为……?

李素美:因为你的知性,然后你要把它要变成遍计所执,就是你以为是这样的话,那,比如说我讲的“哦,好啊”,“有”跟“你好吗?”其实是一个音声而已,可是你是听中文的话,你就知道说“你好吗?”对一个人的话它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也就是表达说每个音声每个上是、它不是一个连续性的东西,也是虚妄的,当时是这样子,可是、是、就是,嘿嘿,我讲得可能还不太清楚,你……。

南师:三个人……

登琨艳:我比较明白了。

南师:三个人都没有明白。(众笑)

男生:宏忍师要发言。

南师:啊,宏忍师发言。

宏忍师:我想就是提醒一下,就是,因为前提是在从五阴、六入,它第一句话是最关键的,就是说,是本如来藏的妙真如性,这一句话是所有我们现在探讨的总纲,这是我认为的。所以这一切,声音也好,比如说是你的六根也好,还有六尘也好,它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呈现出来的现象,那在前面六入这里又提到,这一切也就是我们的菩提的瞪发劳相,这是我讲的,我贡献再、贡献你再、就是说再参究一下。

李素美:她……宏忍师在提,你不懂就为什么在讲什么声音啊、听啊,我本来又知道,讲也是白讲的,你意思说,“哦,当然在这里我听到,我走到教室外面当然不听到这些声音”,她是,宏忍师就提醒我们就是真正地他在阐述的,我们今天来上课就在讲的就是那个如来明亮真如那种、那个性,他是怎么样表达它是、是存在的东西用这个声音来讲。

登琨艳:我比较不明白的是说,这个当然这个能知道的东西是不会动的,可是怎么样这三个会发生关系?那么、这个、这个结果会发生的事情是说,这一屋子的人所有听到的、听到的耳朵跟声音、跟这个能知道的,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李素美:对。

登琨艳:也就是说同样讲一句话,天风师讲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会判断是不一样?

南师:是啊!

登琨艳:为什么会判断是不一样?同样一句话。

李素美:因为,因为这个就,你这个问题就太,太……

南师:你又扯开,哎,也对也对,这个话。

李素美:也是,就是啊,就像刚才,我讲英文、讲法文的话,有人懂、有人不懂,因为你学过你就懂嘛,那个就是一个、就是、就是、对啊,也是一个分别、一个学习、也是……

南师:那个音声跟意识配搭起分别作用的一个问题了,你牵扯到那个问题了。

李素美:所以肯定你还不知道我们今天在讨论的是什么,所以你……

南师:好吧,你们四位五位差不多。哎?古道刚才打电话去了?

李素美:对,因为古道师来……

南师:他又去跟英雄吃酒去了。

天成师:老师,我讲一下。

南师:你讲。

天成师: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第一个观念就是说,提了一个就是,是耳朵这个钟声来到你耳边,第一个现象就是它分析这一种现象,这个现象的话就是说,如果这个音声是真的来到你阿难一个人的耳边的话,别人就闻不到。如果是说音声来到你耳边,那佛陀在室罗筏城他乞食,应该也到,音声到了室罗筏城,他第一个现象呢就是说讲这个,这个现象就是,但是事实上不是光、音声光来阿难一个人的耳边,而是一千二百五十沙门全部闻到,但是它音声这个时候,佛陀在这个城内是没有闻到,但是他在一定的范围。第二个情况呢,就是说是耳朵去音声边上的话,这个现象呢,就是如果是耳朵到了这个鼓声这一边,那你如果是耳朵到了鼓的这一边了,那你敲钟的时候,那你就不应该闻到钟声,但是事实上也不是这样子,同时闻到鼓声和钟声,牛、马、车、羊的音声也同样闻到,是这两种现象就是讲这个因缘和合的,但是大家闻到了。但是我们能闻到的这个现象的时候,但后面讲这些现象是虚妄,但本非因缘了,它不是这个因缘,这种因缘当然说跟我们能闻自、从自性里来讲的时候,就是前面七处征心的时候就提到,阿难就问到他,就是为什么佛陀讲的时候从因缘、四种缘合和产生这个法,它——我们自性的话它这不是因缘能够概括的。

南师:好啊,天风师我好像那么久第一次听他讲话。

宏忍师:天成师。

南师:天成师,非常好,精彩!大家都很有进步,很用心在研究啊,可是呢,都没有一刀杀到中心去,嘿,切菜一样,开西瓜一样,一刀,切入的,啊。现在他前、前一个题目,佛的引导——他的教育引导方式,引导阿难、引导我们大众,以我们的本身、这个生命的本身,由身体——由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呼吸闻香臭、嘴巴能够吃味道、身体能够感觉、脑子能够思想,他从六根、六尘、六识,给人生的一个现象领导进入见心物一元的本性,这个心物一元本性呢,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宏忍师提出来,是菩提自性——一切众生本来有这个菩提自性的功能,这是第一点,必须,这个原则把握了。

这一段经文佛就用几个比方、举例子,也可以说是比方啊,他用到耳闻,耳朵听声音的道理,来做比方,不是,举个例子引导,使你能够见自性,这个、一个方法啊,佛在讲。那么这个引导当中,牵扯到,注意“牵扯”两个字啊,这一段经文,他是两千八百年前,两三千年前讲,跟现在人讲起来,没有现在自然科学逻辑那么美妙,但是他的逻辑非常美妙,他的也是真科学的一个引导方法,这是牵扯到的啊,第三点。

第四点,中间牵涉到音声作用,音声的自己本身——声音,本身的体相用,同我们的耳朵,譬如我昨天还正检查、他们医生检查我耳朵,哈,耳朵毫无问题,我听觉还很灵敏,哈,同这个关系,同耳朵的关系。然后这四五个要点以最后的结论同前面一样,“能听之性”,我们生命能闻能听之性,啊,我们所谓讲声音是所听的作用,能听之性,这个前提要注意啊,能听之性,《楞严经》前面已经有,到观音菩萨用这个方法修持更讲得清楚。我们耳根听声音,有声音是听声音,这叫做逻辑上叫听到声音的“动相”,当一切声音没有的时候我们耳朵能不能在、能听吗?能听,听到声音的“静相”。听一切声音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耳朵也听到,这是静相。他这里引用的都是动相啊,动静两个现象,这个作用,你那个能闻的自性“无所在无所不在”,他刚才讲,没有固定的方位,那个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要这样去了解,此其一。

第二、第二个呢,你看他原本的古文,两三千年前佛的讲话多科学、多逻辑,尤其翻成中文,当唐代翻译成中国文化那么美妙的文学表达了这个自然科学同形而上,这个逻辑是太美,你注意啊,这一段。

我们现在回转来又讨论本书这一段。他说阿难,这个声音的作用啊,能听——耳朵跟声音的关系,譬如说我们今天,是佛当时讲现场室罗筏城,地点定了,他那个祇陀林,就是祇孤独园尊者布施出来建筑的,一个很、等于太湖大学堂,这几百亩地几千亩地这个一个教堂,他说你这个声音,譬如比丘,我们吃饭的时候打钟声,有时候鼓声钟声都可以了,就是这个声音发动,我们听到鼓声呢,拿阿难个人来讲,他说你那个听声音是打钟,譬如我们吃晚饭打钟声,是天成师去打,还是古道打,“咚”这一声钟声,声音到你耳朵这里来,还是耳朵的神经听觉跑到钟的那边去?他是作这个比方,很平常很切实的,叫他注意这个不是重点,可是重点。啊。

而且他说,比方,那个经文都有嘛!假定……他中间又分析了,就是怕人家、怕阿难搞错了,如果你认为是打钟的“咚”这一声声音,古道在禅堂那边打,我们坐在主楼前面听到,“唷,古道打钟了,吃饭了”,所以听声音跑过来,还是我耳朵听觉神经到了鼓那里去了、钟那里去了?那么这个里头他又分析了,如果声音能够跑动的话,它跑到我的耳朵来,譬如你在庙港,声音就不会跑到你庙港去跟你耳朵里头去了,嘿,如果这个声音跑到庙港你的耳朵去了,诶就不会跑到我太湖大学堂我的耳朵来了,这个他是讲得很细、巧妙的引用,啊。

他说你想想看,那个声音钟一打动了以后,他那个讲堂里吃饭的钟,钟鼓一打动了以后,诶,你们的同学一千二百多人的这个团体,每一个都听到,这个里头他还没有讲,这个声音像粉丝一样、钢丝一样散开的作用吗?把每个耳朵里穿过去吗?还是每个人的耳朵听觉都会集中到钟那边去吗?等于是这样说。古文翻译得很美妙,还没有说清楚,我们了解这个,这一段是讲佛的、我现在讲代表佛的这个教育,他的教学方法,他分析得很科学、很逻辑。

这个里头牵涉到,我所以叫你们三位法师们,出家四五位要注意。你们面对的不是我,我年纪大了,从年龄讲随时会走路、要死掉了。你们面对二十一世纪讲自然科学,音声的,尤其现在啊,最近,所以这个美国人那个歪个头残废的,我们,对不起,很不恭敬,叫他残废,他蛮、是个残废人、是个大科学家,他说弦论,这个声音这个弦的振动,啊。那么这个你要牵扯到研究,譬如说无线电话,我们在这里一拔,无线电话一拿起,通过这个电的作用,美国马上接,“喂”,两个通到了,声音振动,不过通到这个技术,这个里头还牵涉到这些科技呢。他、你看到只说耳声音跑过来,譬如我们接无线电话,诶,假设李素美如果在纽约,我现在拔去,素美一接到给我来通电话,而她的声音跑在电话线上到我的耳朵里头来,还是我的耳朵跟到电话线到纽约去呢?就是这个那么精细的问题。这里头牵涉,我这一段提起你们注意,你们二十一世纪出去讲佛法,看我们这些孩子的小朋友,这些知识他很渊博诶,嘿,算不定他就要来问到这个问题啊。他这里头有啊,他告诉你声音的来去,对不对?不是我强调的哦!提起你们注意哦!你研究佛学,他是个很科学的引导性。这些,他等于作了这些比喻,最后,刚才讲的登琨艳提出哪两句啊?

天风师:他是,“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南师:对,能听的,再回转来啊,讲总的。我前面还是讲代表这个里头的内涵有那么多,叫你们注意,不要把那么多的内涵轻易放过去了哦。前面讲这个,现在讲结论,到一切众生能听的那个作用、这个功能,啊,同发生、能发这个声音的功能——那个自性之体,并无处所,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没有个固定地方,既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如果我所了解的过去晓得讲自然却是音声的作用,现在话自然科学,现在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譬如我们站在太湖边上,拿一块石头,手里抓一个瓶子,“砰”,把它丢下去。这一声,那个弦上,丢下去起一个水泡,回旋,很小的,一个回旋一个回旋慢慢扩大,这个回旋没有了,瓶子丢下去,那“砰”的这个声音呢?也在回旋这个宇宙之间,还是存在的。可是呢,既非因缘非自然性,没有方所的。现在科学,但是它不敢做这个结论,有知道哦,我所看到的科学是这样哦,所以讲这个音声的道理那么深刻。

我现在讲,并没有怪你四五位,都有心得都有,都有见解,很高兴,都有进步。但是总的内涵,希望大家注意,这一段是,同前天讲的色空,啊、大家没有看到过真的虚空,虚空是什么?根本都看不见。我们看的虚空是色相,并不是真空,真空看不见的,同一个道理。所以真的能闻之性,达到了,所以在后面《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讲的,依耳根修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四个字!也是刚才登琨艳所提的注意,我们能听的都是动相,当我们爬到太空里头一点声音都没有,你耳朵在听没有?在听!那个听的静相,还是声音。那自性在哪里呢?自性,我们生命的自性,不在这个动静二相物理的上面,可是能知道物理作用,动静啊了然——清清楚楚、没有动过,所以了然不生,那是观音法门了,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素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是到那时候你还是知道,有个动相,还是、还是知道有动,还是知道有静,但是你不受动静影响的……

南师:对,对,是了然的,是了然,明明了了。

李素美:对,还是知道的。

南师:啊,并不是不知道,如果把这两句重要的经文,修证搞错了,以为观音菩萨到最高境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什么都听不见了,那错了,那不是的,那是他修法的、观音修法的初步。啊,了然不生,所以观音菩萨的成就,他“循声救苦”,他一念不生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喊“天啊,我痛苦哪个来救我”,他都知道。

李素美:那个了然不生就是,就是你到后面就是说更灵敏了,你有些千、什么千里眼哪,什么……。

南师:对对。

李素美:神通又起来了,它神通会起来了,就是他证到那个本体,他把握住那个动静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他不为动静牵扯到他起分别心,这样的话,也是……

南师:因此他发的大慈悲心不是叫做分别,那个是菩提心,是这样。

李素美:不过我觉得,我总觉得用这个比喻,像释迦牟尼比喻用这个声音在这里,我是觉得很难让人家懂进去。

南师:是,非常难懂,所以这一段。

李素美:因为太、这个、这个声音因为太平常了,你已经是自然的一个习惯,你听声音到哪里,这个大家都懂得,你这里要切进去了解那个,我觉得这个是太困难了。

南师:太困难,没有错,所以提起大家注意。好吧?这一段过去了,下来第二段了。啊?还有问题没有?刚才听,我讲完了。啊啊啊,宋军在后面举手,宋大爷,你过来讲啊!

宋军:有个问题。

南师:啊?

宋军:我提问题。

南师:是啊,你讲吧。

宋军: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因缘和自然性我还不懂。

南师:哦,这个你是中间插过来的,《楞严经》开始(就)讨论这个问题啊。一切法都讲因缘所生,啊,现在你问这个问题,为你宋大爷重新倒转来,他们在陪你了,他们懂,我也假说的啊,他们也不一定懂啊,假说他们懂。这个就回转来讲到后世的佛学分析、逻辑,譬如讲眼睛、耳朵啊,鼻子、嘴巴、身体的感觉,同意识的思维,这些功能作用一切起的作用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很科学的、很逻辑的条件。譬如眼睛见东西,在唯识学上,宏忍师要帮忙他写了,你老哥子坐在那看不到,你老兄要到前面来。

宋军:看得到。

南师:眼睛看东西有九个缘,因缘之缘,要眼根,眼根就是眼睛,生理上这个眼睛的工具,要面对外面的境,外面的现象,物理世界的现象,要,中间有个距离,眼睛假设不距离看不到了,要空,啊,还有什么?宏忍师?

宏忍师:明。

众人:明。

南师:大家替我报,我省一点力气。

众报: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南师:好,前面四个,宋军你容易懂对不对?眼根懂了吧?

宋军:懂,懂,懂。

南师:境懂了吧?

宋军:懂。

南师:空懂了吧?

宋军:懂。

古道师:明。

南师:明,有光明懂了吧?这四个是物理现象哦,眼睛,啊,这四个了。第五个是什么?作意。眼睛不会、只看东西,它没有思想意识分别的,眼睛一看到东西已经交待给第六识这个作意了,作意就是注意,哎呦,这是个什么东西啊?它是第几个条件了?

众答:第五个了。

南师:作意,这后面深了,我们这个意识一起作用,看到东西的后面,后面这个是什么?

众答:分别依

南师:诶,分别依。喔,眼睛一看东西,这是什么?诶,意识,嘿,这个东西是蛋糕,我们晓得,不晓得好不好吃,这是分别依了。啊,作意一晓得看到眼睛,跟到注意了以后就有分别依了,分别依后面是什么?

众答:染净依

南师:嘿嘿,我是出家人不吃蛋的,染净依,染就是恶法,净就是善法,染有个代号叫做黑法,净就是白法,善恶的观念来了。染净依后面还有个作用,什么作用啊?

众答:根本依

南师:根本依你不能懂了。这个眼睛看到东西意识,我们就看这么一个蛋糕,这一剎那有这样的这个因缘,眼睛看到,根本依,习气,从娘胎乃至前生带来的习气。现在讲同我们本身现在气脉的呼吸、生理都有关联,这是根本依。所以根本依唯识学叫,什么是根本依?就是习气。习气是哪里带来?前生带来的,阿赖耶识的带质境来的,啊。所以,这个习气的前面还有个什么呢?叫种子依,前生带来的种子,所以你的个性同天风的个性同我个性各人不同,就前面带来种子依的习气统统不同,这是讲眼睛九个缘,听到了没有?宋军?

宋军:听到了。

南师:好,刚才释迦牟尼《楞严经》讨论耳朵,耳朵告诉你只有、没有九个缘,只有八个缘,因为耳朵不需要光明的,所以去了一个缘了,只有八个,这样听懂了吧?

宋军:懂。懂。懂。

南师:眼,鼻子知道臭味香味,同舌头吃东西,觉得身体,连距离都不要,耳朵虽然不要光明,但是要有距离耶,没有距离你把耳朵蒙到听不到嘞。

宋军:老师,这个因缘我懂了,但是这个自然性呢?这个自然性?

南师:好,那你因缘懂了,你早告诉我,免得浪费我放了那么多狗屁,哈哈!我放狗屁不是你哦(笑)。自然性呢、是印度的哲学,自然物理,我们现在中国人讲自然科学,已经有一个观念意识上认为有一个东西叫做自然,是不是啊?

宋军:是。

南师:是不是啊宋军?

宋军:是的。是的。

南师:诶,他这个自然,同自然科学印度的也是这样,并没有一个东西,所以叫做非自然性,就这样啊。

宋军:明白。

南师:明白了?

宋军;明白了,谢谢。

南师:哎呀,你害的我放了好多狗屁,哈哈!我是老狗诶(笑),好啊。

天风师:那么我们再开始进行下一段。

南师:下一段。

天风师:好,那大家一起念一下。

众念:【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籍炉中。热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热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这一段,我们要了解了色空、音声,这叫做香与空,已经理解了,我想不要再重复了,可以过去吧?大家通过吧?

众答:通过。

南师:通过,再念一段。

众念:【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密。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我给大家补充一下。讲到舌味了,舌,他讲了,色,声,香,刚才鼻子的香味讲了,讲到舌头。我们人生的知道味道的,不是嘴巴,这个很惊讶啊,提出来,佛的科学性、医学性,现在医学知道了。可是他在两三千年前,味道吃东西,我们说嘴里好吃,是大家凡夫随便、普通人随便讲,好吃不好吃是舌头。所以前天讨论舌知根,舌头,意知根,还有舌知根。

所以我们中医呢,望闻问切,特别喜欢叫你,你舌头我看一看,看五脏六腑的消化,呵。这个舌头的上面,我们身体的感觉、神经感觉是非常敏感的,可是舌头的感觉不像脑神经、不像身体哦,它只对五脏六腑一部分的。所以佛经上也告诉你,舌根是有缺点的哦,其实它是三(寸)、譬如他说佛说,在《楞严经》后面分,眼睛是看这样方向,看这样多,只有耳朵是十方,没有阻碍,眼睛有妨碍的,看前面左右边边上,后面看不见的,都有缺点。舌头的缺点更厉害哦。鼻子的缺点——香味到了鼻孔,嗅觉神经知道了才晓得香臭。如果到了鼻孔,这个人鼻子的嗅觉神经、鼻窦里嗅觉神经失灵了,不知道香臭的啊!尤其舌头,一个有病的这个舌知根,咸甜苦辣分不清楚,尤其这个舌头啊,我们觉得好吃不好吃,我们说,古书上讲,这些谋士啊、有智慧的人啊,苏秦、张仪啊,诸葛亮啊,管仲“凭三寸不烂之舌”,舌头只有二寸哦,三寸是吊死鬼拉出来那个根根这里是三寸哦,整个只有那么长。我们吃过猪舌头,你看舌头就到这里,我们的喉咙这个骨头上面这儿,这个根,到这里到舌尖三寸不烂之舌。所有味觉,你东西好吃,酸甜苦辣咸,到这里啊,到这里送过喉骨这里,嗯,咽下去,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这个食道管同胃不知道味道的,它没有知性的,可是食道管有感性的哦,你太辣了,哎哟,他胃难过了,这个不是知性哦,是感性。所以学佛是那么科学,要分清楚,尤其你们针对是二十一世纪。所以舌性,现在讲味知根,舌头这一节,我是补充给大家讲一下,好吧?啊,舌最后,啊,先到舌头吧?身根留到吧?

古道师:好。

南师:明天,眼耳鼻舌身意吧?好。

古道师:是。

南师:是不是?

大众:是。

古道师:色声香味触法。

南师:嗯,触。

古道师:对,下一个是触。

南师:触了,感受了。

古道师:对,然后是法。

南师:还是留明天吗?触。

古道师:是。

南师:触到明天咯?

古道师:对,明天再感受吧。

楞严经030 卷三 十二处 身与触 意与法

经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这一段呢,诶,所讲的身体的触受,这两者的关系。那么这个经文呢,文字上呢看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大家先这样了解一下这个经义、经文的,啊,这个字面上的意义。说“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顶(头)”,这个一般指的是在印度的时候出家人有个习惯,呃,等于说每天早上起来,或者是清晨的时候,用手摸一摸这个、这个头顶啊,知道自己是出家人,啊,是这个要,啊,这个勤学这个戒定慧了,息灭贪嗔痴了,知道自己与这个普通的在家人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拿手摸摸头,这是个习惯。那么由这个习惯呢,呃,佛用这种最简单的最平常的这样的一个日常的一个动作行为,来开示阿难和这个与会的大众。呃,“于意云何”,就是你看看这里面,呃,是“此摩所知”,你这个拿手摸头这个、这个行为,“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你用手摸头的时候,是谁发生的这个触觉呢?这个触受是从哪儿发生的呢?是在手呢?还是在被你手摸的这个头顶呢?假若,诶,“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假若这个触受只在手上,在手这一端,那么,你摸到头、头不知道你手在摸头啊!说“云何成触”,这个触受就不成立了。“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顶自己就有这个触受,你手就不需要摸它了,手摸的动作就没有意义了,手的触觉、触受也就不存在了,呃,那么这个也就达、够不成这个手和头的这个触受。“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南师:叫锦扬开开呀(空调)。

谢锦扬:开了。

南师:开就对了。

天风师:说另外一种假设呢,说假若,就“各各有”指的是手有手的触觉,头有头的触觉,他们是分离的,啊。那么你阿难有两个触觉,那你就是应该有两个身体了。说“若头与手一处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呢?所以说呢,如果这个头,或者手来摸头这个动作,他们俩是一体的,就像你手摸自己的手一样,眼睛看自己的眼睛一样,也是不成立的。 这个触觉它需要一个,啊,等于说我们昨天讲过的眼睛有九缘,啊,耳、耳朵的听有八缘,等等这样的一些,呃,深入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南师:这两句不对。

天风师:啊。

南师:手归手,这个体你不要指身体来讲,是一体,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作用。

天风师:哦,对,就是说,这等于说这同一只手他自己是不能摸这只手的,所以他摸了头产生了这个作用,如果这个触受是一体的,那么这个触受本身也不成立。说“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这个能呢,就是能触的作用,和所触的作用,如果这个作用呢,是在能触这一方面,它就不会在所触的这一面。所以如果它在所触的这一面,那么它能触的作用又在哪里呢?说“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也不可能说你、你坐在这里一动不动,这个虚空当中就会产生这个触觉,它必须借助于拿手摸头这个动作来产生这个触觉,并不是虚空本身就有这个触觉。“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由以上所分析的道理,呃,我们要知道这个觉触的功能和身体“俱无处所”,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既不在头上,也不在手上,呃,这个能触的作用,也不在这一边也不在那一边。“俱身与触”,也就等于说身体和身体所能产生的触受的这个作用,“二俱虚妄”,哎,他们在这个虚空的存在当中是虚无的、不实的,啊。“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啊,包括这个,呃,能产生这个作用而已,这些作用呢,呃,并不是由因缘所生,也不是有自然而然那种、自然的属性,自然、非自然性这个自然, 我们在前文也讲过很多次,就是大家也知道这个自然的涵义,这段的经文的字面的意思呢,讲到这里。

南师:天风法师这个消文啊,消化的消啊,如果用繁体文字,不用、不用三点水这个“消”,金字旁边那个“销”,把文字给销化,他是那么讲法,太守旧了。每一次我都提醒你们,现在二十一世纪,你啊、你们这几位法师将来出去面对的,现在未来的时代,弘法,念旧的消文以后,发挥它的真正内涵的经义,是如来密因的一点。他讲的都对,始终还困在消文,在文字上打转。而文字上,譬如佛用手啊,摸、手摸头啊,在身体上搞,他作了个比喻,这个比喻重点是身与触,就感觉,你用现在话——身体同一切的感觉,这不是触吗?感觉所发生的受、触受,触是因、受是果。这是所以讲,昨天就告诉你们,这一段非常重要。你们这个除了天风法师以外,你们两位有没有补充呢?这一段?没有,也同他的意见一样?

天成师、古道师:没有。是,是。

南师:那你们三个人都不对了,不是不对,都对,都没有搞清楚。在禅宗祖师骂你,两个人,“一个棺材两个死汉”,呵!禅宗祖师骂徒弟就是这一句话了,哼,呵呵。那么现在一个棺材三个死汉,装不下来了。他都对,你讲的。那么现在告诉你们,所以昨天提醒这一段起更要注意了,其实前面都应该注意,在每一个,啊,眼、耳、鼻、舌、身,任何一点上都可以悟道的——证得菩提,在这一点上更重要,尤其你们用功。这一段经文,你们文字看清楚哦,讲身与触受。这个身体,前面分析了眼睛啊、耳朵啊、舌头啊、鼻子啊,眼耳鼻舌嘛,而且都偏向于头上的、上面的,都分析了,其实贯全身的。现在第五个下来了,全身了,是身体,所以触受了。就是慈雄晚边问我,十二因缘的识跟触受的关系。我们入胎、出胎变成人,今天活在这里,每一分秒钟没有逃开触受。今天现在坐在、气候大家舒服不舒服啊?

众答:不舒服。

南师:不舒服,触受。这个空气啊,这个虚空里头地、水、火、风,就地球的温度、水造成太湖旁边我们这个湿气。其实不在太湖旁边也有湿气啊。火、温度,你看现在风不动,所以我们那么闷,是不是啊?身体?

大众:是。

南师:触受。所以我们感觉并不舒服,都是触受嘛!你们每一天打坐觉得自己今天,前一堂前半个钟头坐得好,下半个钟头坐得不好,触受嘛。昨天夜里睡得好、睡不好,都是触受啊。我们给朋友两人来了,刚才杜书记啊,客人来了,“哎~拉个手”,有感觉是触受啊,两个手碰在一起。佛拿小的给你、小的给你比喻,啊,这一段。所以他叫阿难,第一个比喻叫你认识触受,你手摸自己的头有感觉,换一句话是按摩嘛。你叫个按摩师来,给你身上随便哪个穴道拿个指头按摩一下,你就有感觉。你的手自己按那个穴道也有感觉,手跟身体俩接触就有触受。那么先就给你讲你手摸头,这个发生感觉不是手上,手没有感觉,手如果不摸头,头没有、身体也没有感觉,一碰到头,一个指头一碰就有感觉来了,就讲这个,身体跟手俩同一个道理。

(你热啊!那开一下冷气嘛!嗯?大家都很热,你们就晓得调整一个嘛,我来,只要开一个,边上的那一个开一个,通个风,不要开冷气,会吧?啊,在边上通个风,空气就舒服了,不然很闷的。对,这样一来,有风动了就舒服了嘛!嗯。不要、不要冷气哦,就是空气对流,有一点点就行了,你看,马上舒服了嘛。)

这就是触受!喏,这个触受是冷气来的啊?还是我们发的?啊哈!这个就是一样啊,同手摸头道理,就在这里头用功啊,触受这一段是非常重要!

所以每一个修行人打坐,不管你学什么宗派,只要你盘腿打坐,心静下来一定就是认识触受。其实不打坐你触受有没有?一样有,不过你粗心大意认不得,静下来才认得。是讲这一段!所以在这一段上都可以悟道的,触受。他最后的结论,触跟受,最后两句结论什么?

古道师:“二俱虚妄”

女生:“本非因缘”。

南师:不是,不是哦,那个都是老套,这个前面有两句。

天成师:“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南师:嗯?

古道师:“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南师:对了!能所道理嘛!你要参这个呀!譬如手摸头,拿能所来讲,你有感觉,这个感觉,假设把手当成所,所摸的,头,是能受的,是头上有感觉啊还是手上有感觉啊?能所的道理。再进一步是能所啊,感觉的东西、能生的……你心感觉。如果摸死人的头,死人有感觉吗?

天风师:没有。

大众:没有。

南师:对了!触受是唯心的道理啊。要在这里参啊!不要给经文看过去,经文解释都对了,那对《楞严经》没有关系。如来密因,没有密因,他告诉你明显的你不懂,就变成密了。触受。所以这一段触受的重要,换一句男女性交——触受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也不在女方、也不在男方,这个触受自性空的。你说这个都可以悟进去,你何必要,呃,坐破七个蒲团,你坐破三十个蒲团也是触受问题啊。要在这里悟,悟进去。不然你白看了,充其量你注解的好,哎呀,不过二楞子以外,你是个三楞子的法师而已,哼,对不对?

天风师:是。

南师:要这样去研究。所以他最后给你点,能所俩。嗯。譬如我们去按摩,给人家,那个按摩人给你按得舒服很轻的,花两百块钱,一个、两个钟头,按摩得很舒服。唷,那个地方真好,按摩得不错,舒服啊。回来早都没有舒服了,那个触受当场没有了,跟到两百块钱与那个按摩师的手、同你的感觉早就没有了,非因缘非自然性的。换一句话你打坐也一样啊,三十年的用功,坐那如如不动,呵,不过如如而已啊。呵,你听听,“哎呀,这个人啊做功夫几十年,坐在那儿如如不动,好不好?”

古道师:呃,很不容易啊!

南师:哦,不容易。三十年动了呢?没有如如了吧?(众笑)。嘿嘿!你听听?这一句话。禅师一听,哦,你三十年如如不动,痛棒一下,“出去”。他一出去不是否定你诶,是提起你注意参悟诶,可是大家不懂,挨了打还不懂,他那个棒是无比的慈悲。哦,如如不动就对了?呵,那动又如如是如何呢?你就不懂了,是不是?触受问题。这一下懂了没?再读一读原文看,所以不要头跟手、手跟头,摸了半天,摸了没有用。

众念:【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读完了。你看刚才啊,我们摸一下啊。刚才大家读的这一段,读的时候,这个我们饭堂上很闷吧?我马上叫,锦扬啊,那边空气通了没有?锦扬说通与不通搞了半天,后来我看还是不对,所以叫这一边,“喏,不会开一下通风啊?”好啊,这边开了,现在舒服一点吗?这就是触受问题啊!用功就要这样参究。修行、用功,以为只在庙子禅堂里、蒲团上找用功,影子都没有!现成就在参究,这是生命的科学了,所以叫他是个大科学。你现在就可以体会,你看这个空气一调整了,这个舒服是身体来的吗?当然了,没有身体怎么晓得舒服啊?是吗?不是。冷气来的吗?不是。其触与受,能所两方面在哪里?没有,自身的。换一句话,一动一静之间,冷气一开,空气一调整,动相来了。刚才那个不开冷气是静相,那个机器的死相,呵,生灭往来活了,这个空气就舒服了。但是在这里头就体会悟道,身触的关系。同时因此也可以懂得做医生,生理作用,也可以晓得用功了。

所以讲,我不是昨天晚上提醒你们,我的话里头都有话,你们听了没有注意,“下一段留到明天啊,明天这个很重要啊!”你们“是、是、是”,笑了,赶快回去睡觉了,回去了。这一段,触受,这一下明白吧?清楚了吗?啊,就是这一段。所以触受这一段,身触更重要。好吧?那就下一步吧,来吧,呵。

天风师:下一段,刚才后面这一页第一行下半部。

众念:【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对,这一段你更要注意,等一下除了法师消文以外,更要注意了,就是你参禅悟道,学密宗啊、学禅哪、学一切,重要的心性之学,他是归纳讲法,演绎起来不得了。这一段你可以拿现在白话文写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写两三百万字的书,都很重要,啊,好吗?

天风师:知道这一段呢也非常重要,今天下午,我们也在禅堂那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是吧?但是研究到最后,觉得,呃,也是觉得……我们是说来说去也是勉强为说,啊,知道这个这个意啊,和意所产生的思想,啊,这里面所讲的心哪,意啊……呃……尘哪。

南师:对啊,内容很多很多。

天风师:还有所缘哪,这个太复杂了。所以说就是,就按照望文生义的理解,是非常难理解的,这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啊。后来我跟古道师就商量了,我们就推举天成禅师来讲解这一段。(众笑)

天成师:我也不清楚。(众笑)

宏忍师:今天因为登大师不在。忽然间轮到他。(众笑)

古道师:没有,开玩笑,当时让他讲他不讲,所以我们呢,就,你不讲就晚上你讲。

天风师:我们也只能勉强为之,啊。所以佛在这段所讲的就是,阿难,在你“汝常意中”嘛,在你这个所形成的这个意识当中啊,“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呃,一般是离不开这样的“善”、“恶”还有“无记”这三种,啊。

南师:他是,这里你要提起注意,免得我再讲。意识,就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意识、思维、感觉与知觉啊,每个人大家都有,还活到的。不但我们,譬如一个小狗、一个蚊子、一个苍蝇,它都有意识在里头动的。意识心理状态的变化动得很厉害,佛法归纳起来,归纳的又归纳,不过三个东西。所有的好的思想、感觉归到叫做善念,善。我们起心动念、感觉作用,坏的叫做恶。善、恶两方面,相对的。这是归纳又归纳,把心理、情绪的状态都归纳,这是两性的。这个性呢,不是明心见性,这个性质、这个性能,心理的这个,啊,状态,叫做性。嗯。

天风师: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三、三性啊。

南师:没有,我现在只讲了两性了。

天风师:哦。

古道师:急什么?又不明、又不明白,嘿嘿。

南师:还有,呃,刚才叫法师一讲,四个性了,还有个急性在里头。(众笑)。

李慈雄:哈哈哈哈,急性在里面。

南师:佛归纳三性,两性。最难懂是无记性,你们看文字以为无记是什么不知道。这个无记太妙了,啊,非常妙。譬如我们一个最聪明思想的人,比如宋军,这个聪明灵光,一天六千字文字一下写下来。你说他每天坐在太湖大学堂,写个六七千文字的文章,他中间这个思想用的啊,只有六千个字吗?你不要摇头,你开口啊。

李慈雄:不止。

南师:对,有多少?起码一亿多,一亿还不止,那些用过了当场都是无记。譬如我们每天起来,早晨起来到晚上,每天你们在禅堂坐到打坐用功,你不晓得,所以佛法告诉你修禅定,一念之间有,一剎那、一呼一吸之间、一念之间有九百六十个转,都是无记过去了。所以真讲修定,记忆力,有功夫的人,什么叫有功夫呢?真得定了,修行,他到老至死不衰退,不但是无记越来越少,他每一(个)很微细的起心动念他都清楚,那才叫定,是圆明清净的,圆满的、明白的、都清楚。现在我们解释这,佛在这里归纳,他说你的意识归纳起来,善、恶、无记这三性,啊,他是归纳法。所以你看文字被这个一骗了,只解释这个文字,已经这个,依禅宗祖师骂人,“嗨哟,你的鼻子已经给人家牵走了!”鼻子给人家牵走是什么?

天风师:牛。

南师:笨牛!不止牛,呵。如果你刚看了在无记三方面讲,你早已经这个鼻子给人了,他说了一个总的法则。他说心理状态归纳起来善、恶、无记,这个三性,啊,就产生你,法则是什么法则?你意识有思维、有情绪,所以佛经讲法啊法,我经常给你们提,佛法这个法字,包括思维的总的一切法则。意识相对是法则,就是思维,思维有逻辑、有它的法则,啊,是生成法则。对不对啊?

众答:是。是。是的。

南师:我眼睛花的,我看到花的字看对了没有?

众答:看对了。

南师:啊,他说你这些念头一动,意识就形成一个法则、一个思维,“此法为复即心所”什么?

众答:“所生”。

南师:“所生”,啊,还有下一句呢?

众答:“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南师:对了。你受外界的影响,包括自己内在这个思想起来,这个意识作用,意识的后面,总体叫做心,这个心里头有善恶无记的、有百千万种变化的作用,啊。他说这个作用啊,“为当离心”,为、为当,这个就是你的心吗?现在我讲话,你们听话,是不是你的心呢?当然你的心,但是、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体哦。啊,所以你认为“即心所生”,你认为这个就是心起的所生吗?他就提出一个反面的问题,或者你认为是“离心别有方所”,我们这个思想、思维、法则、这个情绪,离开意识作用以外,另外有个东西呢?有个方所、方向,有个所以然。

天风师:有个处所。

南师:啊,处所是处所,方所是方所,啊,方所是方向,空间啊。有个东西吗?啊,下面怎么说啊?什么字?

众念:“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南师:对啊,这三个点、要点,有这个什么?“若即心者。法则非尘”,注意这个字,啊,“非心所”什么?

众答:“所缘”。

南师:“所缘”,你看一个缘。

古道师:“云何成处”

南师:“云何成处”呢?三个要点,你每个字都要搞清楚啊!这怎么讲法这三句?我提出来哦,你们明天作答复哦,给你们去研究研究哦!这就是佛法,这就是科学,二十一世纪科学你拿这个是最高的前面的标志,啊。下面“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假设离开心理作用,是另外一个作用,啊。

众念:“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

南师:对,啊。

古道师:“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有二汝(二于汝)。”

南师:对啊,这一段,还是你们现在讨论一下看,人多嘛,不是毛泽东讲人多好办事嘛?哈,哈,人多好捣乱,哈,对吧。你看,中文字,你说《楞严经》美吧?很美,文字。好懂吗?太科学了。

天风师:对,这这段可以理解成就是,“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就是假设说,呃,这个观念,刚才说讲这个法则。

南师:不,法则上面有三个咯,一个是尘,一个是缘,一个是处。

古道师:对。

天风师:尘就是客尘吗?外尘吗?

南师:尘不一定,心上也有尘啊。意是法尘诶,意上有法尘诶,你把尘当成外面了,你已经手心要吃一百板了。所以意里头,我们没有悟道以前,统统意根身上都是尘劳烦恼哎,不是外呀,外尘内尘有差别,呵,对不对?

众答:对,是。

天风师:都是瞪发劳相嘛!

南师:啊,缘,处,你看三个中文字,所代表的,可是它多逻辑啊,嗯,都科学的啊。这一段,就是《楞严经》,哪一段进去了都可以证得菩提,佛告诉你。嗯,休息一下吗?

楞严经031卷三 十二处 意与法

众念:【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对,你大义再重复要讨论的,今天你们研究的结果。姑且先报告一下,昨天因为特别慎重叫你们暂停在那里。

天风师:古道师先。

古道师:你来。

南师:随便,你们不要客气了,我们研究自己的。

天风师:我理解的这段经文呢,在我们以前,前文所讲过的五阴、六入,这是十二处。之后还有这个十八界,这个里里外外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那么现在我们所进行的讲解的这个心,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就是我们的心意识当中的这个意识的这一块,那么意识所产生的尘呢就是法,也称为法尘嘛,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法尘 。那么这一段经文就是让我们要,佛通过这一段对阿难和大众的讲解,让我们明白这个法,在这个当中举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法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呢?这个意识是它莫明其妙自己就产生的呢?还是离开这个意识这个思相观念也就是这个法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存在的呢?它是分别的对立的呢?还是统一的呢?如果这个心或者说这个意识,这里的心指的是这个意识,这个意识, 就是第六意识它就是法的话,那么它就这也说不通了,就是心自己产生的心,不就变成两个心了吗?如果这个意识所产生这个法,这个法则,也就是我们俗常理解的思想观念。如果它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有自性的,它是有自己的一个存在的方式,那么这个思想观念自己是不是,它又能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呢?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如果这个思想观念还能产生思想观念,那么它的功能就变成了新的功能,它就不是外尘和法尘了。而是它就变成了心,那么同样一个人像阿难来说,如果有两个这样的心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变成两个人了,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了。也就像我们,我们所生存的人间山河大地,我们去认识这个虚空去明心见性,去找到一个般若的空,物理的空,那么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存在,离开我们所居住的山河大地,还能去另外找到一个虚空吗?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常识我们已知的佛学理念去理解,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有经文翻译成,“心即是汝,汝即是心”,这个汝也就当空来讲,那么这里所讲的是空性的概念,所以说这里面的对立还是统一?是分别存在的还是单独存在的?还是像第二个月亮一样?还是像我们前文所讲过的“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这都是有这个相关的含义,就包括我们在修行实证用功夫的时候,怎么样的去把握这个第六意识?怎么样去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是由这个意根来统摄起来的话,它的重要性就是非常的明显。也就是我们所修行的,所要证悟的东西,就跟这个六扇门有关,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就好像六扇大门一样,它的开合、它的关闭、它的掩映、它的半开半合都是我们在修行用功上,需要微妙把握的,分清楚、闹细致的,要不把这个东西把握好,修行也就无从用功,就不好入道,就像达摩祖师的这个所讲的“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这个“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心如墙壁,也是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那就是好容易步入修行的大门,也就俗话说有点上道了,能够用上功夫了。否则的话都是白修嘛,都是在那个法尘影事当中,六根门头做文章,最后也找不到一个自性的所在。越修越迷,越迷越远,离开这个修行的本怀,当然也离开了佛陀的本怀,我的理解大体就是这样的。

南师:你们三个人小组,你代表就是这样是吧?

古道师:是,我很赞同。

天风师:天成禅师还有他的理解。

南师:你投同意票?

古道师:对。

南师:嗯,天成?

天成师:这一段经文的话,意思,此法的为复,就是,意识就是善恶无记,生成的这个三性。生成法则,此法如复就是这个法就是说“从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就是一个问题。问的是,是心产生的?还是离开心以外别有表示?“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就是法的话就不是这外面这些尘劳,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形成的法则,是对境起心,而产生就是说经过思维分别,而产生的形成这个法则,善恶无记,这个法则的话,如果是没有对境起心,非心所缘的话,那就不存在这个法则,也就没有显现,没有境的时候呢现象就不见。“云何成处”,那就没有处的成立。如果“若离于心,别有方所”的话,如果是这个法则离开这个心以外还有方所的话,那这个法就有没有自性?有自性了,为知非知的话, 就是说你如果是有自性的话那就即名心,就是,“异汝非尘”,就是讲阿难的心,它不是外面的尘劳,“同他心量”,那就是说、这段下来也就是讲法则也是心哦,你一个心,那你就有两个,两个心了,事实上面阿难的心就一个,而不是两个。“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触法)离合冷暖及(乃至于)虚空相。当于何在。”这一段意思就是说,离此尘的话,那就是这个尘是代表这个法则,离开这些现象的话,那你这个,还是这个接着上面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法则离开这个,我们的法则是依对境,这个仗缘方生的时候,没有和尘接合、和心的话,没有加入的话,就不形成这个法则,今就是色空这些现象都没有表示,不应在这个人间,我们这个人间,色声香味,这些现象以外,跟空以外,跟空以外,如果是说有这些现象,那就是它方世界的色声香,这个世界色声香味触法,离合冷暖,那现前的话,和你这心、跟它不相应,心非所缘,没有和你相应,那触也没有什么地方成立了,“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意法二者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老师,我这…

南师:好诶,啊,很高兴。

李慈雄:老师我可以补充一点吗?

南师:是。

李慈雄:我今天在禅堂,事实上这一段经文呢自己也念了好几次,倒过来呢,在打坐的时候,尚在观察这个念头,或思想观念的来去。但是发觉这思想观念呢,实际上本身是,可以讲基本上是无记的,自己呢有时候特别一念头说是起善念或是恶念呢,那观察那实际上是比较或是加上去的,第二个就是本身呢,一个念头跟一个念头之间本身事实上中间是有间隙的,然后这个佛陀在这里呢他事实上在分析就是,我们心所起这个作用,就刚讲这些思想观念的念头往来,这本身呢,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到底这些心所起的作用思想观念就是你的心呢就即心所生?或者是离开你的心还有另外一个处所,那从这边呢就是很逻辑的去分析辩证,事实上都是找不到真正根本的处所的,所以呢就是倒过来就是一个结论,也很自然的,就是我们所谓观心的三际托空,或者就是那个就是证入的那个就是呢叫做中阴身的这个,就是呢,念的空隙、念头之间的空隙,很自然的就会进去了,这是从今天的念这个参究这个经文呢,倒过来用在功夫上的一个报告。

南师:好,很高兴,你们真在研究用心了,真的用功了。第一点,天风法师所代表古道师你们两位,同意的,讲的都很对,但是有一点没有注意我的话,你们还在佛学的范围,释迦牟尼佛所讲经典名相的范围困住了,在讲这个,给名相困住了。我始终叫你们了解古代的佛学的名相,会之于心,会到心上用功来,现代话二十一世纪弘扬这个,如何表达?还没有配合这个,这点好像欠缺一点,已经讲的很好,不是不好。第二个,天成师第一次开口,我看到他讲佛法,在我的观点上,我听到第一次,引用古书儒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几个字你们会吗? 因为你们《四书》《论语》孔孟之学也没有学,“夫人不言”,这个“夫人”不是女人啊,不是你的夫人,你的太太叫夫人,上面这个夫字,哎,是个形容词。人、这个人平常不肯讲话的,“夫人不言”,这个人平常不说一句话,“言必有中”。他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很中肯的一刀杀进来,打到中心了。所以我今天第一次听到天成师开口,我心里已经找了一个评语,很高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了不起,这是对于天成师的,比你们两位讲的表达观点不同,意思一样,可是你们困在做法师的佛学名相上。第四个,慈雄他是学科学的,现代人,而且是人文科学大博士,他是斯坦福博士,可是他做事业的,他走现代路线,干脆直接用心意识用功方法来讲,很踏实,非常踏实,这个是对的。但是理解上对这一段经文还是没有、不够仔细,并不是错误。这对于你们四位今天的心得做了一个总评。是,我现在讲话第一段。

第二段,注意这个经文,我们重新回转来,佛提到,你们研究这一段,现在在依佛经,《楞严经》完全照经文翻译的中文。依佛学依佛经所讲的这些名相的学问,两个依了。第三,依求证,自已心意识怎么明心见性?求这个东西,去证入去,这是三个要点。研究这段重要。那么我今天再帮忙大家重新来过。首先解决两个大重要问题,第一个是法尘这个名词,法尘、宏忍师帮忙写黑板。你把椅子拿过来,黑板边上来。常常我们叫学佛学佛学佛法,什么叫做法?不是中文所讲法律的法,也不是普通所讲逻辑上的方法的法。学佛法,譬如学密宗的人我在学密法,也是用这个法。那是指的学密宗的那一套方法,那一种方式的法。这个法字,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看佛经经常看到这个法字。还有呢,社会上一提到佛法有个法,是迷信观念的法,好像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使你证到某一种成就。这把法已经用的一蹋糊涂。所以在这里原文有个名相,看到“法”,第二行,“法则”,对不对?

第三段,

众答:是的。

南师:《楞严经》上有这个字吗?

众答:有。

南师:后来我们中国文化翻译西方的逻辑这个法则、这个原则,有没有用这个字?

众答:有。

南师:对吧,还有你们学法律的,法律上面第几条法则、第几条法则,有没有这个?

众答:有。

南师:哈,都是佛经里头来的,拿这个名词套用出来,这个需要了解。所以这里讲法则是什么?思维方法,我们人有思想、有感觉、有感情,在心理头自己有一套,我们现在讲有一套观念,我们自己有一套观念,譬如坐在我左右旁边一个二个老板,我右边是何晨光、左边是陈峰。他两个老板做两行不同的生意,他的情绪思想要,心理头各有各一套法则,何晨光做的什么,神州通信,想的都是他那一套,陈峰做的航空,收购这一些,想的那一套,心理有一套法则,这是观念,这个也叫观念,也叫观点。在逻辑上后来用到叫做思维法则。这是意,心意识,我们思想意识所发生。学理上的名称,惯性的一个习惯的思想叫法则。惯性的情感。譬如有一个人情绪喜欢很悲观的,看什么都想掉眼泪,他的意识的法则在悲观法则上。这样懂了这个法则的意思,也懂了佛法的意思。佛法这个、这个法是代表,所以我经常说什么叫做佛法的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的事哦,一切的理、道理逻辑,事跟理的总和叫做法。简单明了就是意识思想的习惯,这样懂了吧?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这个叫思维意识、思维法则,这懂了啊? 都懂了吧?

众答:懂了。

南师:那么佛学所以第六意识部分重要的,心理部分。那么这个心理部分,我们的情绪思想发展起来叫做行为。所以修行修行、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这个行为呢包括两种,重要第一是心理行为,你心理这些思想法则情绪动了都是心动、意动。所以常常说你不是看到禅宗六祖,两个和尚看到风吹树、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幡动。六祖听告诉他也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就是这个心理意识动。心动就是意识,不是外表,这是心理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任何一个思想加以修正,是心理行为的修正,所以叫修行。

外表的修行呢,发之于外面,在内在是心里的思维法则上,发出来的行为呢,是动作了。譬如我发脾气就要打人,譬如何晨光讲有个人喝酒,刚才何老板讲的啊,酒喝醉了就会咬人,这个人前生是动物变来,畜牲道再来投胎的,野兽的心、兽心很重。会杀人、会咬人、会吃人,平常不知道,酒喝醉了,昏迷了,兽性出来了。他的意根的行为法则发出来,这属于恶法。所以你看,我们看一个人学佛的人,这个人讲话喜欢摇摇摆摆的,搔首弄姿有些男人、有些女人,这个人前生女人没有做够再来的,或者这一生来生做女的去了。有些人喜欢,注意哦,是这样来的,人一定很漂亮、一定风流潇洒,晓得他女人前生女人业报还没有完,还有些男人(注:师在示范),一看这个家伙是什么来的,六道轮回转生一看一望而知,所以发出行为来,归纳三点,叫做自性本性带来的习气,善法、恶法。刚才李慈雄特别强调第三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无记。经常昏昏迷迷忘记了,昨天给大家也讲到,你们修行第一认识自己的无记,同样我跟你们都是一个人,为什么我读了书都会背来记得?乃至嘴里讲出来,你们听了好几道当场都会背,第二天一早又忘了,是不是?

众答:是,

南师:无记。无记的果报,动物来的,所以大家修行打起坐来都想没有念头,我说你这样修行来生会变猪啊。以为没有思想、没有念头,哟,好清净,这是佛,这是变成无记性的。好的果报变成无想定,不好的果报就堕落变猪了,加上你的行为不对。猪跟牛,你看那个牛,你们看过牛吧,那个劳动以后吊在树底下吃了草,瞪起眼睛,里头喂饭吃咬咬草,眼睛瞪到动都不动。它很定啊,比我们禅堂打坐的禅师们都定啊。(众笑)真的哦,你要体会,可是它在什么定?无记定,变畜牲了。修行注意哦,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佛在讲到意识这一面,特别给阿难指出来。意识,归纳的。我们思想意识的行为,现在不是普通到处吹、外国的大学心理学,心理学是还不到八九十年起来的。我就笑,西方文化,你们懂得心理学医学?中国的唯识佛学不懂,你还懂得心理学?西方讲心理学,现在还有心理医生呢。谈话一谈都几千块钱收费,统统骗人。那个心理医生本身就是神经病,他又不懂心理。我叫他是心态学,哪里懂得心理学啊?现在佛正式给你讲心理学归纳,意识形态那么多,是思维性归纳三种。经典怎么说:“阿难。汝常意中”,你帮我念,我没有戴眼镜,“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先到这里,你看佛给你讲的,佛经也记得,阿难呐,你以后法师就要这样讲经,把它翻成白话。佛就讲阿难呐,你平常的心理意识中,你的思想意识当中,“所缘”两个字讲清楚,你心里头像个绳子一样在转,攀缘嘛,攀缘就是轱辘、那个轱辘一条绳子,一个圈子一个圈子圆吗,攀缘、佛学有个名词,两个字叫攀、就是手去抓,一个抓一个,爬楼梯一样上去叫做缘,我们的思想在里头都在攀缘,这个念头完了、那个念头来了。你的心里头意识的,所缘的,心里头这个思想、那个思想,感情也好,思想也好,所缘,不外乎归纳起来三种:善的、譬如何晨光今天来给我讲在法门寺把舍利子亲自送进去供养,他站在舍利子前面,真的,只有他看到的,那些旁边都是地方官员包围到。他说和尚们都一万多都跪在外面看不见的,他手还没有戴手套,舍利子,他站到念《金刚经》就觉得身体忘了——无我,善法发现。譬如说啊,所缘善的,恶的呢、我们心里头有时候想这个家伙讨厌。这个生意,譬如你们去谈生意,老板给你谈了半天,是是不错很好,我回去派个人来给你们研究一下,嘴里那么讲,肚子里“他妈的,快一点滚蛋,耽误我的时间”,会不会啊?经常有,哈!这个念头是恶法。除了善恶以外就是无记,楞头楞脑。你想想,刚才李慈雄特别注意这个,昨天到今天,我们一天二十四个钟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昏昏迷迷过、在无记中过。无记是什么?就是我们讲无意之间做了。譬如一方面看书,一方面摸摸头,一方面身上抓抓痒,这两个东西无记的。注意力呢在看书诶,这个动作是无记来的,摸头啊、摸胡子啊、抓背上啊、摸脚啊,也有业报,无记有无记的业报。所以人家问我无记有什么果报?我说无记果报很多诶。譬如小的讲,走到马路上过,忽然楼上有个人倒水,倒到你身上来。他并不是害你,他也没有,非善非恶,可是恰恰就碰到你,这是无记果报来。譬如我们世界上发生,他们做航空的,在台湾啊,我们抗战反正,明明家里坐到很好,飞机来别的都不炸,就把你家里一家炸掉到了。他的果报是无记,无记有无记的果报,这是心意识起的归纳。他告诉、你的意识中间常常所起的这些心理作用不是善的、就是恶的,或是无记。三性、生成法则,这三个惯性就每个人个性了。譬如喜欢写文章的人,起来就是写文章,心里都是写文章,喜欢搞艺术的人不一定听你两个老板讲发财。你讲你发财用了几千亿,同他屁都不相干。他想的是那幅山水画画的好不好。个人生成善恶无记生成内在的法则,这样听懂了吗?这样讲明白了没有?

众答:明白了。

南师:这就不是在佛学名词上了,佛学名词给他解释,他的作用在哪里?佛经是个科学,这样讲清楚了吗?

众答:清楚了。

南师:清楚了,跟着说“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他说你想想看,你回想一下,观察一下自己,我们起心动念的习惯,乃至身体的动作,思想的动作,乃至做梦的习惯,都落在善恶无记三性里头。这个习惯,“即心所生”,是你自己起来呢?心动念了起念头,换一句话说,当你睡觉刚睡醒眼睛没有张开第一个念头怎么来的?晓得不晓得?还是心有意生出来?还是第一个念头起来自己有没有办法把握啊?

何晨光:不晓得。

南师:对,何晨光答复不晓得,没有把握,对了。你的心所生的? 还是无心而来的吗?还是说有个原因来的?有一个固定地方来?方所。西医会给你解释,现在心理学给你解释,当你睡醒眼睛没有张开,因为你脑动了,脑波一动你有思想了,他会给你解释的,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现在一定这样解释,你们就信了,笨蛋,迷信,西医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不过是这样,请问这个脑波?

李慈雄:为什么动?

南师:啊?

李慈雄:为什么动?

南师:为什么动?

李慈雄:对。

南师:而且医学上现在脑有时候切了一半他还是有思想,他哪里来?不是脑来的,是不是?

李慈雄:是。

南师:这个,所缘是这个,“此法为复即心所生(缘)。”

天风师:“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南师:对了,你就帮忙了我了,“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呢? 还是说离开了心理作用,他是唯物的,好像另外一个东西念头给你打进来,这个第一个思想念头哪里来的?你打坐坐的好好,陈峰每天很用功,打坐,嗡嗡嗡,念了半天,等一下,下个念头怎么起来你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个没有清楚,学佛是白学了。“别有方所”,方---方位,来处,所---必定有个所以然,中文两个字搞清楚,光是看了方所两个字,读了中国书,都认得,以为自己懂得中文懂得佛经,所以我看你们直笑,我那个笑不安好心的,是恶法。笑你们这一批笨蛋,还研究佛法,你说我多坏。(众笑)

李慈雄:是恶法。 (众笑)

古道师:善意的。

南师:所以你以后留意我的笑,对你一笑,老师不怀好意啊。

李慈雄:天成也差不多这么笑。

南师:对,天成也这样,你看他傻了瓜几的留个胡子,你问他,他就嘿嘿一笑,不怀好意。(众笑) 好,我们讲回来啊,“别有方所”,“阿难”,再叫一声,你看这是对话嘛,他先叫“阿难”,先讲了这个原则,他说你回、你自己检查一下,你的意识里头所起的作用,不是善就是恶再不然就是无记,这个三个作用以外,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三样心理的性质以外。你看看,这个每个念头三样概括了嘛,这个心呢有所缘而来呢,还是唯物还是唯心,还是外面进来还是里面出来?还是说离开唯心以外另外有个作用呢?讲到这里,你看佛的慈悲,你把它演成电影看,他又叫“阿难啊”,这一次第二个“阿难”,很慈悲恳切的吩咐自己的弟子,也是他的弟弟,“阿难啊,你要注意,”

众念:“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南师:好,很重要,第二步,你再研究,“阿难啊,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如果你说你的思想情绪这些念头莫名其妙来的,阿难, 若是我心动的,你刚才六祖讲不是风,就是幡动,是心动的,“法则非尘”了,那么你意识里头的习惯性,就不是一个东西了,是不是?这一句话很难懂吧?

古道师:是。

南师:难懂啊,再来一道。“阿难啊,若即心者”,你认为起心动念不管善的恶的或者无记,或者一切念头一动是我心动,“法则非尘”,那意识这个、第六意识这个程序就不成立不存在了,你心动嘛,心不是第六意识,你心动嘛,心不是第六意识啊,是不是?这样听懂了吗? “法则非尘”,所以叫做法尘是意识上有个、法尘就是意识有个惯性的,那你的惯性就不会存在了。

李慈雄:请问老师,这里的法则非尘,这里的尘是什么意思?

南师:法尘,第六意识的相对的,是意识相对就是尘。

李慈雄:是。

天风师:就像眼睛对着色相一样。

南师:不,这个尘啊很深,一半是唯物的,一半是唯心的,你问的好。

古道师:就是尔焰,尔焰。

南师:尔焰,对了,古道师答复的对,《楞伽经》有个名称叫做尔焰,灯光的影子一样,蜡烛一点,有亮,但是亮外面有一圈光影,就是尔焰,唯心所生。那光焰,这个法尘就不存在了,你问的好,很难懂进去。法尘,刚才解释了这一句。

阿难啊,怎么,“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那么你注意哦,你平常思想习惯那个个性,并不是心的作用啊。有时候譬如我们陈老板陈峰,跟我两个多少年老朋友,他年青认识我的时候生意做的很好,爱骂人的,一边跟我学佛。人家跟我说,陈峰在公司里头做老板,盘一个腿拿个念佛珠,“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看到人家做错,“你这个混蛋狗屎,你乱七八糟混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这个样子。我们拿陈峰来讲,他那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飒哆喃是诚恳在念,他那个骂人说你这个混蛋狗屎那个是法尘意识,有所缘的,这样懂了吧?是两个作用,对不对?不是一个作用,所以他就听懂了。“法则非尘。非心所缘”,法尘就是不是、同心没有关系,两个东西了,这样听懂吗?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它既然不是你心动的嘛,它不会永远存在,在胸口蹲到意识或者在脑子里存在,他起心动念有啊,譬如陈峰一样,等他学念经的时候很用功啊,他很专一,不是假的,也有境界哦。也有菩萨哦,写字的时候也很严格,可是发起脾气“他妈的你给我滚蛋”,那个也是真的,对不对? 所以他说,“云何成处”,它没有固定存在那里,这是解释,解释什么?

李慈雄:解释“即心者”。

南师:“即心者”,解释这一面,反过来他解释什么?

李慈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南师:好,还没有完,他说刚才解释了这一面,佛解释的非常清楚,很科学很逻辑,反过来给你讲,这个“若离于心”你说这个意识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唯心的作用,“别有方所”,是唯物它另外一个东西,有个地方来的,还是脑来还是肾脏发生的?哈,密宗讲修气脉,难道是海底冲上来的吗?有个方所吧?“则法自性。为知非知”那么意识这个思想本身,哦这一层深了,我们在讲话,你们现在在听话,譬如陈峰、晨光两个坐在我身边,一边听话。你一边听话的时候,一边有没有晓得,嗯,这个我懂了,这个我不懂,有没有这个作用啊?你当然有个知性在啊。对不对?你说离心以外你起的作用,你那个起来的,“为知”本来知道,还“非知”或者是不知道呢?问两个,一个问题又带出两个逻辑来。

众念:【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南师:对,你说,当我这个意识一动的时候,任何人就晓得,我们意识一动,晨光啊,这个吃不吃?

何晨光:我不想吃。

南师:我不想吃,因为你那个知性觉得我现在不想吃,这两个作用了,你晓得吧。

何晨光:“为知非知。”

南师:啊,(为知非知)了。

天风师:“为知非知。”

何晨光:“为知非知。”

南师:啊,对了,他说你那个知性跟心意识不是有两个东西吗?所以学佛是那么仔细,你们都说在家里看佛经,都看懂了,你看我很坏吧,很高兴啊你很有进步啊,都骗人。所以我告诉你,我是骗子,我不那么讲怎么说呢?好,很有进步,陈峰啊最近很厉害,哦没有进步,好的很,都骗你。你们都看懂?南怀瑾不能玩了!呵、是不是啊?要经我这样用心给你讲,你这样进去是学佛了。你觉得都看懂了,所以他说变成二知了,譬如说我前两天给你讲,提到一个心字,宏忍法师写给你看,心、有刹那心,有伺察心,有六个吗?有随伺察心,还有呢?

宏忍师:等流心。

南师:还有呢?

李慈雄:决断心。

南师:你应该记得,对,这个作用,就是说,你的思想起心动念,这个意识这个东西,这个叫做心起来,有率尔心,这个我念率[suò]尔,你们现在念什么?[lǜ] 念错了,率[shuài]尔,率尔心,突然,一个念头,没有想到,你坐在这里忽然想到海南有个事,率尔心,起来作用以后,第二个是什么?伺察心。哎哟,我怎么刚刚跟老师讲话,怎么起了这个念头?你知道不知道?那个是伺察心,观察自己有个监督的人在旁边一样,还有呢,伺察心起了,还有个随伺察心,你会想想一边跟老师还在报告讲话,一边想到海南的事,一边想到他妈的我在这个时候跟老师讲话怎么动这个念头?有感应有什么事吧?随伺察心。然后忽然想老师我有事先走了,决定心,是不是? 还有一个什么心?

众答:断除心。

南师:或者,算了,回旅馆再讲,不要去想,现在跟老师讲话,切断了,佛学告诉你这个心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法境界里头有那么多,他这里归纳,知非知,用这个给你讲了,不然你变成二知了,二个知性在斗争了,矛盾了,下面呢? “异汝”。

众念:【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南师:“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如果有个特别的东西,你说我意识里头起的作用,这个不是我,有个其他的,你也不是神经,那除非神经病说,有些人给鬼迷了,哎呀,不是我要想的,他要我做的,那是精神分裂了,那个异汝非尘,不是异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如果你说,好,现在讲心、逻辑问题,心有心量,这个量是逻辑范围,心是没有心量的哦,佛法告诉你无量无边,这里为什么?你一看,有智慧人读佛经,读到这里会笑的,嘿,怎么搞的?佛不是说无量无边吗?怎么这里加一个心量呢?这个心量是讲起心动念有为作用逻辑的范围,给你加一个量,就是心量了。“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你有个心量,有个作用,你后天的心同原来本来的心,不是两个心了吗?究竟哪一个心是你的本命呢?就是这样,这样解释清楚了吧?

众答:清楚了。

南师:下面我累了,我累了没有第三心了,休息一下。

李慈雄:休息一下,一个小时了。

南师:这样叫做学佛,叫做参究,你以为你那一套在搞就行吗?是打他一棒,打陈峰头上,痛打三棒。

古道师:都被打三棒。

南师:啊?

古道师:都被打三棒。

李慈雄:老师,我们全部被打三棒。(众笑)

南师:最好陈峰来挨板子。

李慈雄:谁叫他坐在旁边嘛。(陈峰笑)

南师:要这样,每一段经文都可以使你明心见性开悟。

(南怀瑾《楞严讲习录(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