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圆觉经讲记:渐悟渐修二十五定轮

辩音菩萨——渐悟渐修二十五定轮

文章目录

一、非圆顿人随习性与根机,修三法有二十五轮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选修?

佛回答:这三法因菩萨的习性与根器不同,在修习时共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法,即单修一法有三种,复修二法有六种,具修三法有十五种,圆修三法只有一种。

菩萨行者的习性及能力千差万别,依前一章所讲的修圆觉渐次入道方法无量,但可归为三类:(1)奢摩他——修定力;(2)三摩钵提——修念力;(3)禅那——修慧力菩萨应当选与自己的习性及能力最相应的法门起修。所以本章以习性配上根机有二十五轮,分五大类:(1)单修有三轮;(2)先修定力有七轮;(3)先修念力有七轮;(4)先修慧力有七轮;(5)圆修三力只有一轮菩萨除了习性差异,还有根性的高低,最下根能力有限,只成就一法;下根成就二法,中根成就三法,上根不但成就三法,还能齐修二法(三法次第修易,二法开修难);最上根能三法齐修,即第二十五轮的圆修是最利根菩萨能圆满修三法,远远超越前二十四位菩萨。

菩萨道的位次有:(1)初加行菩萨具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但五力薄弱;(2)久加行菩萨五力强;(3)见道位菩萨五力圆满而进入修道位,开始修六波罗蜜。

在这二十五轮的菩萨里,若依菩萨道的位次来看:十信位菩萨只具信根,属于资粮位菩萨,其善根未得顺决择分,所以五根未具,无法证悟,因此不是本章的当机者;十行位菩萨属于初入加行位菩萨,五根已具所以进入加行,但五力单薄,只能单修一法,在此简称“初加行菩萨”;十回向位菩萨虽进入加行位已久,但五力已有但未圆满,只能复修二法,在此简称“久加行菩萨”,即菩萨四善根位

由于十行和十回向未圆满菩萨加行,其五力未圆满且菩提心未坚固,一旦断烦恼就不想再继续修菩萨道而入灭,久加行菩萨断烦恼后若修幻化力,则能继续菩萨道

见道位的初地菩萨已圆满菩萨加行,五力已圆满所以能次第修三法,在此简称“行六度菩萨”,此菩萨修禅那虽能断烦恼但无力证寂灭,已登菩萨地的缘故,必定会圆满佛果,由于不再轮转,开始以变化身继续修波罗蜜

六地以上的菩萨已圆满六波罗蜜,不但能修三法,而且还能齐修二法,在此简称“满六度菩萨”,此菩萨修三摩钵提时若具足定力与慧力,其成就能变化世界,此菩萨若不能齐修禅那,则属于只能断烦恼的第七地,若能齐修禅那,则属于能证寂灭的第八地

十地菩萨在此简称“满功德菩萨”;至于十信位菩萨只具信根,未具五根,有心无力,所以只能按第十一章《圆觉菩萨》所说而修。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圆觉经》)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种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大家觉悟诸法实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圆觉经》)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这些修习方法,你如今净心恭听,当为你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

一切都是如来的圆觉清净,根本没有所修的法以及能修的人。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皆依于还没有觉悟时的幻化心境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因为众生迷惑,见到有修行,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法。“轮”是摧碾的意思,“定”是决定的意思。二十五种修法都决定可摧断二障——事障、理障,以证悟菩提、涅槃之果,所以叫做清净定轮。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有些菩萨先断除烦恼,有些菩萨先以神通力度化众生,有些菩萨就住在定中不动。一般来说,人们只认为以神通变化度化众生的修行者,才是菩萨,也认为修菩萨道绝对需时三大阿僧祇劫。这与本经的说法不一致。本经说,一切都在觉中,时间、空间、众生、佛都是如幻如化,同体皆为妙圆觉心之显现。当菩萨觉悟到妙圆觉心之显现,只见无量众生与长远佛果皆不可得,度众生事业只是幻化自心的事业,此时菩萨一念便可摄收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本经不说度化众生的事业及勤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只说菩萨道应当以三种方式修行入道,以达到觉悟(1)修定力之奢摩他是以清净心离幻而入寂静智境;(2)修念力之三摩钵提是以观幻心自在幻化显现识境;(3)修慧力之禅那是以无依心无作灭幻而悟无二之寂灭境。

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里,以种种名来形容定力、念力、慧力所达到的成就与效用,其中:(1)修定力与清净心有关的成就与效用有:至静、静力、寂静、静虑、极静、静慧心、寂静慧。(2)修念力与观幻心有关的成就与效用有:佛力、妙行、变化力、观如幻、现幻力,照诸幻、菩萨行、度众生、变化、作用。(3)修慧力与无依心有关的成就与效用有:寂静慧、寂灭、断烦恼、灭诸幻、不取作用、证实相、永出生死、入寂灭。

若按照本章的内容来看,这二十五轮主要是修三法门成就三力,三法就是离幻法门之奢摩他、观幻法门之三摩钵提、灭幻法门之禅那;三力就是具至静力之定力、具变化力之念力、具寂灭力之慧力。

二、最下根只成就离幻、观幻、灭幻其中一法

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法,即依于前面三种法门而开示单修(一法)、复修(二法)、具修(三法)、齐修(二法)、圆修(三法)。先讲单修,所谓单修是指此人今生只修一门,能不能先单修一门,成就后再修其他门?能。但这样一来,就属于复修了。此处特地声明是单修,可见是指今生单修一门。为何不修其他二法?由于这三轮是个别修定力离幻、修念力观幻、修慧力灭幻,那么,就是此菩萨的五力只具念、定、慧善根之其中一种力,所以只能单修而成就其中一力,属于最下根。

然而,从唐代以来注解本经者,多数是依据宗密大师的见解,认为能够单修一门就证悟,所以是利根。我不以为然,因为奢摩他只能悟诸佛报身境界,无化身功德、法身智慧;三摩钵提只能累积化身功德,无报身境界、法身智慧;禅那只悟法身无二之平等智,却缺少化身功德、非报身境界。另外前一章纯粹是为悟净觉心的登地菩萨说的,因为经文说:“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本章经文说:“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可见修二十五轮的菩萨皆是未觉幻力的菩萨。而且前章末说:“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既然圆修三法才算圆证,单修一门就证悟并未圆证,怎会是利根呢?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本章的当机者并非顿觉人,因为本章末的颂文说:“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既然非顿觉人,怎能单修一门就证悟呢?所以我认为三法顿渐修是指未觉幻力的非顿觉人,其中单修者是无力修其他二法,复修者是无力修三法,具修者是无力齐修二法,齐修者是无力圆修三法,能圆修三法是二十五轮中最利根者。由于本章是渐悟根机的顿渐修,所以当机者是修波罗蜜乘经历十地果位的渐悟菩萨,其中有修十行、十回向的加行位菩萨,修十地的修道位菩萨,经历种种果位才成就佛果,如此才符合本章末之颂文说:非顿觉人。

1. 初加行菩萨单修奢摩他,只能成就定力离幻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一轮:此十行位菩萨只能成就定力。

修二十五轮的菩萨,都必须先明了一切法都在圆觉中,圆觉妙心本清净极静。然后,单修奢摩他者唯取圆觉妙心的极静本质,在寂静中观圆觉妙心,最后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此为单修奢摩他达到“静极”的定心清净而令烦恼无由生起,进一步依净觉心观寂静智境。这里说“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即此菩萨修奢摩他一门深入,直接以寂静力令心离无常识境,入寂静智境观觉悟净觉心,由此永断烦恼。烦恼永断即证悟圆觉,所以说“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此菩萨从此什么都不做,就在寂灭智境如如不动——涅槃,这是单修奢摩他。

单修奢摩他只成就定力,只能入智境,无法成就三摩钵提及禅那,原因是念力及慧力比较弱。由于此轮属于十行位菩萨——初加行,五力比较弱只具一力,不但无力修其余二法,起定力也无法修到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一旦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无其他方便加上离幻心太强、菩提心薄弱,于是从所证悟智境直接入涅槃,即未死就入灭,然而所证非菩萨的究竟涅槃,应当是声闻的寂灭。

2. 初加行菩萨单修三摩钵提,只能成就念力观幻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二轮:此十行位菩萨只能成就念力。

如果诸菩萨只是观世间如幻,即观幻化不观寂静,在观幻化中,觉悟心如何幻化,再加上佛力加持,进一步有能力幻化出种种世界,在种种幻化作用时“备行菩萨清净妙行”的备是准备义——才开始的意思,十行位菩萨所成就的三摩钵提,由于五力薄弱无法度化众生,其念力只是具备菩萨的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陀罗尼即“咒”,指法的总持,以念咒观想的修法,种种幻化作用就是使用咒法,意思是菩萨依咒力及佛力加持,也只是具备菩萨清净妙行。念咒时观想与此咒相应的佛则入此佛境界而得佛加持,若念咒观想众生则入众生境界而(靠佛力)度化众生。

咒的音、字母、种种形相,菩萨都能幻化使用,以幻化的咒包含一切修法,称为总持。比方说“阿”的字(梵文的种子字)与声,对不同众生就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其音波能影响身心。对于这些法的总持,此菩萨都能够知道使用,而且念念不失寂念,以及能够保持清净的智慧。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如此菩萨,单修三摩钵提。单修三摩钵提只成就念力,虽然有神通变化力,但是初加行菩萨的五力只具一力,此菩萨只具念力,定力及慧力比较弱,无力成就奢摩他及禅那,无法度众生。不过,由持咒观想坛城与佛相应,得到佛力加持才能从坛城自在变化进入种种世界,于是此初加行菩萨由此成为登地菩萨,可以无量劫继续修菩萨道了。

3. 初加行菩萨单修禅那,只能成就裝力灭幻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三轮:此十行位菩萨只能成就慧力。

此菩萨的修行直接灭诸幻化,不思幻化识境,也不思寂灭智境,不取作用就是于智境、识境心离一切相、无所依,专观圆觉妙心本无所住而断烦恼,最后心于一切法无依无住而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觉悟一切境皆不离圆,觉妙心。此菩萨者单修以慧力为主的禅那,禅那只成就慧力,虽然有智慧能断烦恼,但是此菩萨无力成就奢摩他及三摩钵提,原因是五力比较弱只具一力,于是和单修奢摩他一样,无法幻化度众生,其慧力有限,所以无法达到前一章所说的烦恼涅槃不相留碍。由于属于初加行,所以菩提心薄又断了烦恼,于是虽断烦恼却无菩萨之方便,死时唯有入灭而已,然而所证非菩萨的究竟涅槃,应当是声闻的寂灭。

十行位菩萨的念力、定力、慧力参差不齐,虽然在修行时,必定增长精进力,但是,念力、定力、慧力会因修法的不同而增长有差异定力强的菩萨先修奢摩他、念力强的菩萨先修三摩钵提、慧力强的菩萨先修禅那,必然比较快成就。另一方面,菩萨往昔所修的法门会形成习性,他自然会先修与习性相应的法门,其中奢摩他是离识境入智境,这本是声闻乘专修以离染为主的净心法门,所以从声闻乘转菩萨乘者,其习性会先修奢摩他;三摩钵提是幻化识境,这本是菩萨乘以幻化为主的大悲度众生法门,所以纯菩萨乘者自然先修三摩钵提;禅那是证寂灭无二境,这正是缘觉乘以寂灭为主的断惑法门,所以缘觉乘转菩萨乘者先修禅那。以下就是依这三种习性的菩萨分成三组,每组七轮,前二轮是下根——久加行菩萨复修二法,次二轮是中根——行六度菩萨具修三法,后三轮是上根——满六度菩萨修三法且能齐修二法

三、声闻离染习重,先证悟奢摩他之清净智境

声闻习性重的菩萨是指出离心重和定力强的菩萨,这类菩萨先修奢摩他的定力离识境、人清净智境为觉悟的目标,以下七轮正是声闻习重的菩萨由于先成就奢摩他,于是自始至终都能获得奢摩他的功德,奢摩他对其他修法的功德是提供出世间的寂静力,由于声闻习性重,这类菩萨一旦断烦恼,若不再继续修其他法,先修奢摩他的离幻心太强而入灭了。

那么,为何第一轮不归入声闻习性呢?因为凡是会成为习性,必定是久加行者,初加行的菩萨习性未定,所以前三轮之初加行者不纳入任何习性

1.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奢摩他,后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四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定、念二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净,由清净心生起智慧。然后修三摩钵提的如幻观行,照见诸世界及众生悉皆如幻,从此起的幻化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久加行菩萨五力不圆满,无法继续修第三法,而且五力不圆满的菩萨无法度众生,只能是劝修善法而已。然而,他现在已是登菩萨地了,能继续修菩萨的波罗蜜。

2.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五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定、慧二力。

如果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即菩萨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净,由清净心生起智慧。然后改修禅那而断烦恼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这位久加行菩萨五力不圆满而无法继续修第三法,而且是声闻习性重,以寂静心和出离习性去修寂灭的禅那,一断烦恼就永出生死

3.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奢摩他,次三摩钵提,后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六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定、念、慧三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奢摩他的寂静慧,完成定心清净,由清净心生起智慧。然后以清净心修三摩钵提的幻化力,并未断烦恼,却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度化了种种众生后,才修禅那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然后入灭了。行六度菩萨五力具足,此菩萨成就念力前已成就定力,所以有方便能教导修法度众生。然而,声闻习性的行六度菩萨,波罗蜜未圆满前无法完全去除原来的声闻习性,加上后修禅那的寂灭心会加强出离习性,于是一断烦恼就入寂灭。

4.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着摩他,次禅那,后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七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定、慧、念三力。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净,由清净心生起智慧。接着修禅那,以禅那证悟圆觉心而断烦恼。但不入涅槃,接着修三摩钵提的菩萨妙行,度化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此声闻习重的行六度菩萨波罗蜜未圆满,未完全去除声闻习性,然而,由于后修三摩钵提能去除出离心,之前虽断烦恼也不会入灭。此行六度菩萨已经成就定力、慧力、念力,其菩萨行不只是劝修善法而已,还能教导修法度化众生;由于此菩萨已断烦恼,不再轮转,只能以变化身继续修波罗蜜。

5.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修奢摩他,后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八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定力,还能成就念力、慧力双运。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净,由清净心生起智慧。接着修禅那断除烦恼,同时齐修三摩钵提以幻化度化众生,并且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此菩萨有力量齐修二法,所以属于上根——满六度菩萨,因为齐修是比次第修困难得多,所以齐修二法比具修三法来得高明。此菩萨已具足波罗蜜,有能力教导修法度众生了,他修三摩钵提时具足定力与慧力,所以还能建立世界——化净土。此菩萨既已成就定力,又能齐修念力与慧力,为何不像第十七轮的菩萨那样证寂灭呢?因为第十七轮的菩萨是用幻化力资助寂灭,而第八轮的菩萨的幻化力用于建立世界,于是其禅那只能断烦恼而无力证寂灭。满六度菩萨一旦断烦恼,至少是七地菩萨,波罗蜜已满,所以必定会圆满佛果。

6.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九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定力、念力双运,还能成就慧力。

如果诸菩萨以其修奢摩他所得之至静力,同时以定力发起神通变化来修三摩钵提。然后进修禅那以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满六度菩萨已具足波罗蜜必定会圆满佛果,虽然后修禅那断烦恼,也不会执取智境舍识境而入灭。但是,为何此满六度菩萨只是资发变化却不度众生呢?原因是此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即在智境里变化,当然是见诸佛的智境,不见凡夫的识境,佛境里无众生可度。满六度菩萨若断烦恼,至少是七地菩萨了。

7.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十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定力、慧力双运,还能成就念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奢摩他所得的至静力,同时以定力进一步修禅那,以断烦恼而证寂灭,然后进修三摩钵提的变化作用,起菩萨妙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由于修慧力时用定力来助缘,所以迅速证寂灭。此满六度菩萨修三摩钵提时已具足定力与慧力,不但能够教导修法度众生,还能建立世界,为何此菩萨只变化世界不度众生?原来满六度菩萨能证寂灭,应当至少是八地菩萨,其智慧见境无二般,先证寂灭造成后修念力时只见识境的幻化,度众生时不见有众生可度,所以说是心起作用变化世界。

为何第九轮后修禅那只断烦恼,而第十轮先修禅那能证寂灭?其差别在于以奢摩他资助禅那则证寂灭,禅那不能齐修则只断烦恼。那么,为何第六轮后修禅那却证寂灭?因为声闻习性的菩萨若未满六度,未除声闻习性,后修禅那的灭幻心会加强出离习性,于是一断烦恼就人声闻寂灭。而第九轮后修禅那只断烦恼,因为声闻习性菩萨若修满六度,早已除声闻习性,断烦恼而登第七地。

四、菩萨观幻习重,先证悟三摩钵提之幻化识境

菩萨习性重的菩萨是指入世度众生心重和幻化之念力强的菩萨,这类菩萨先修三摩钵提的幻化力入识境、种种变化度众生为觉悟的目标,以下七轮正是菩萨习重的菩萨。那么,为何第二轮初加行的菩萨不归入菩萨习性呢?因为凡是会成为习性,必定是久加行者,也由于第二轮的初加行的菩萨习性未定,所以修三摩钵提时要依靠佛力加持。

由于先成就三摩钵提,于是自始至终都能获得三摩钵提的功德,三摩钵提对其他修法的功德是提供入世间的幻变力。急着度众生而先修三摩钵提的菩萨,虽然修成幻化的念力,但是缺少定力与慧力的资助的念力,度众生的能力有限,只能靠神通变化示现。以下七轮里的菩萨就是如此,其三摩钵提的能力,只能以神通种种随顺、种种境界、而作佛事、无碍作用、方便作用、种种起用,其度生能力还不如先修奢摩他的菩萨,真是欲速则不达。不过,当他圆满修三法后就无差别了,然而,那已经是下一生的事了。

1.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三摩钵提,后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十一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念、定二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三摩钵提所成就的神通变化力,然后随着种种随顺而修奢摩他的清净心,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菩萨习性的久加行菩萨五力不全,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度众生,其变化力只足够用来修第二法,只好种种随顺而取至静修奢摩他。然而,他已接近登菩萨地了,未断烦恼的缘故,所以轮转到下一身继续修波罗蜜。

2.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十二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念、慧二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三摩钵提所成就的变化力,幻化种种境界,然后在种种境界中修禅那,最后断烦恼而证涅槃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菩萨习性的久加行菩萨五力不全,其变化力只足够用来修第二法,一旦修第二法断烦恼。因为五力不全只能种种境界接引众生,也无力再继续修第三法,未登菩萨地的菩萨修禅那,会转取证声闻的寂灭。

3.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三摩钵提,次奢摩他,后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十三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念、定、慧三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三摩钵提所成就的变化力,以变化力而作佛事,然后才安住寂静修奢摩他,最后修禅那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菩萨习性的行六度菩萨,先修三摩钵提,少了定力与慧力的念力,加上波罗蜜未圆满,所作佛事只能以善法接引众生。行六度菩萨已登菩萨果位,后修禅那而断烦恼,由于波罗蜜未圆满加上菩萨习性,所以无法证寂灭,只能断烦恼而已。此菩萨由于不再轮转,只能以变化身继续修波罗蜜。为何此菩萨同第六轮后修禅那,却不证寂灭?因为第六轮是声闻习性的菩萨,后修禅那则随习性而入灭,此处是菩萨习性的行六度菩萨,在波罗蜜未圆满前,是无法证寂灭的。

4.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三摩钵提,次禅那,后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十四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念、慧、定三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三摩钵提成就无碍的变化力,然后修禅那而断烦恼,最后安住奢摩他的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菩萨习性的行六度菩萨急着度众生而先修三摩钵提,少了定力与慧力的方便,度生的能力有限,只能以无碍的变化力,神通示现接引众生。菩萨习性的行六度菩萨,在波罗蜜未圆满前,是无法证第八地的寂灭,因此,其所修禅那只能断烦恼而已,断烦恼后安住至静就是入灭尽定,菩萨入灭尽定至少已达到第六地了。此菩萨不再轮转,只能以变化身继续修波罗蜜。

5.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修三摩钵提,后齐修者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十五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念力,还能成就定力、慧力双运。

如果诸菩萨先成就三摩钵提的变化力,而且满六度菩萨已具足波罗蜜,能方便作用接引众生,然后齐修奢摩他的至静及修禅那的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满六度菩萨已具足波罗蜜,其变化力具足方便作用能度众生,而且此菩萨齐修定力与慧力说明其慧力.非常强,所以不但断烦恼还能证寂灭,满六度菩萨能证寂灭,应当至少是八地菩萨的寂灭。

6.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圆觉经》)

此明第十六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念力、定力双运,还能成就慧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三摩钵提所成就的变化力,同时以此神通变化力量资助于修奢摩他的至静,然后乃修禅那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菩萨先齐修念力定力有两类,若以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则进入智境变化而入诸佛境界;若以念力资助定力,那只是加速成就定力而已。由于此菩萨的念力专用在修定力,于是迅速成就定力,接着就断烦恼。满六度菩萨已具足波罗蜜能度众生,但是此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不是度众生,而是资于至静,后断烦恼,由于其禅那无法齐修说明其慧力有限,所以只能断烦恼无法证寂灭,满六度菩萨又断烦恼,至少是七地菩萨了。

7.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十七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念力、慧力双运,还能成就定力。

如果诸菩萨以修三摩钵提成就的变化力,同时以变化力来资助修禅那之寂灭,然后住于奢摩他清净的无造作心,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此满六度菩萨齐修念力慧力,由于修慧力时有念力的助缘,所以证寂灭最快速,此寂灭应当是八地的寂灭。证寂灭后的静虑,心无迭作,所以称为无作静虑。

五、缘觉灭幻习重,先证悟禅那之寂灭无二境

缘觉习性重的菩萨是指寂灭心重和慧力强的菩萨,这类菩萨先修禅那的慧力入寂灭境断烦恼为觉悟的目标,以下七轮正是缘觉习重的菩萨。由于先成就禅那,于是自始至终都能获得禅那的功德,禅那对其他修法的功德是提供解脱的寂灭力,所以,在这类菩萨先证寂灭,然后一切都看成寂灭一心的无二境界,一切是心的自性如此起作用显现罢了。因此以下七轮,不见有众生可度,也不见有烦恼可断,只见清净、无作的无二境界。

1.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十八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慧、定二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禅那的寂灭力——断除烦恼,然后安住至静的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此久加行菩萨断烦恼之后,并不入灭,因为是缘觉习性的菩萨,证寂灭后所起至静,对他而言也不过是清净境界。断烦恼后专门安住至静就是入灭尽定,如此一来,此缘觉习性久加行菩萨堕入缘觉乘了。

2. 久加行菩萨复修,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十九轮:此十回向位菩萨只能成就慧、念二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禅那断除烦恼,证得寂灭力,然后修三摩钵提起变化度化众生的作用,三摩钵提既依寂灭力而起,所以于一切境都有寂灭与幻化的力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此久加行菩萨断烦恼之后,并不入灭,因为是缘觉习性的菩萨,证寂灭后修识境幻化,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心起作用而已。此菩萨不同前一位,已成登菩萨地了,由于已断烦恼不再轮转,只能以变化身继续修波罗蜜。

3.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禅那,次奢摩他,后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慧、定、念三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禅那断除烦恼,证悟寂灭,然后依寂灭力之种种自性,自然安于奢摩他的静虑,最后进一步修三摩钵提的神通变化来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此行六度菩萨断烦恼之后,并不入灭,因为是缘觉习性的菩萨,证寂灭后修定力与念力,对他而言,度众生的菩萨行不过是心的种种自性如此而已。

4. 行六度菩萨具修,先修禅那,次三摩钵提,后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一轮:行六度菩萨必能成就慧、念、定三力。

如果诸菩萨先修禅那断除烦恼,证悟寂灭力,由于寂灭力无作自性,进修三摩钵提种种变化作用度化众生时依然无作,最后依此寂灭的清净境界安住于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此行六度菩萨断烦恼之后,并不入灭,因为是缘觉习性的菩萨,证寂灭后修定力与念力,对他而言,度众生只是心的无作自性如此而已。

5.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修禅那,后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力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二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慧力,还能成就定力、念力双运。

如果诸菩萨先修禅那断除烦恼,证悟寂灭力,然后安住寂灭的种种清净而修奢摩他,同时修三摩钵提幻化度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此满六度菩萨修三摩钵提时若具足定力与慧力,其成就能变化世界,然而,对他而言,一切成就也不过是心的无作自性如此而已。

6.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请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三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慧力、定力双运,还能成就念力。

如果诸菩萨修禅那断除烦恼,证悟寂灭力,同时以寂灭力资于至静的奢摩他,然后再起变化修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菩萨先齐修定力慧力有两种,若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则加速觉悟;若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则加速入智境。此满六度菩萨修三摩钵提时若具足定力与慧力,其成就能变化世界,对他而言,一切修为也不过是心的无作自性如此而已。

7. 满六度菩萨齐修,先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奪提,后修奢摩他。(《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四轮:此满六度菩萨不但能成就慧力、念力双运,还能成就定力。

如果诸菩萨修禅那断除烦恼,证悟寂灭力,同时以寂灭力资于三摩钵提的变化,然后再进修至静清明境意的奢摩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道理同前,对他而言,一切修为也不过是心的无作自性如此而已。

六、第九地圆修三法,第十地圆证三法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圆觉经》)

此明第二十五轮:第九地菩萨定力、念力、慧力圆满,能圆证智境、识境、无二境,成为第七章的满功德菩萨。

如果诸菩萨以圆觉的智慧,圆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于一切诸性相变化,心都不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能三法圆修的菩萨至少是第九地菩萨了,因为此菩萨能“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已经具圆觉慧就不是未觉幻力的菩萨——前二十四位菩萨。换句话说,此菩萨是前一章的当机者,前一章说菩萨在修法开始时:“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未修之前已经有悟净圆觉的“净觉心”,就是第二十五轮的菩萨,未修之前已经有的“圆觉慧”。其实,能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如此智慧与圆顿种性无异,然而,菩萨一旦经历十地才达到如此智慧,就不是圆顿种性了,不像圆顿者不必经历十地就能顿悟,所以波罗蜜多乘的菩萨必须圆满成就三法——圆满菩萨功德。为何此菩萨的道行是第九地不是第十地?因为第九地还差一地才圆满菩萨功德,还是属于圆觉渐悟三法门中的渐修,所以第九地只能称为圆修三法,唯有第十地在一地之内圆满菩萨功德——圆满成就三法,所以第十地称为圆证三法,这才是圆觉渐悟三法门中的顿修,是前一章的当机者。

七、钝根忏悔经三七日,后求哀占察修某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圆觉经》)

一切菩萨修圆觉法门时,必然是依自己的习性和根性选修并且成就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法门,于是形成这二十五轮的差别。菩萨习性有定力、念力、慧力的不同,菩萨根性有十行单修、十回向复修、行六度能具修、满六度能齐修。久修加行的菩萨,由于过去世的久修行造成习性很重,自然会在三法中选其所好者起修;至于初学的菩萨,如果不知自己的习性及根机,要选哪一门呢?

如果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不知自己的习性,要依照此二十五轮修行,不知道选修哪一门,“当持梵行”,即持好戒,“寂静思惟”,即修定止息妄情,“思惟”是一心正念。“求哀忏悔”,“求哀”是于三宝前虔诚恭敬请求哀悯加被,“忏悔”是发露先罪,不可覆藏,发誓后不再造。经二十一日后,“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以二十五条布或纸分别写下定轮名字,再结布或纸为团“至心求哀,随手结取”,然后虔诚地将二十五轮的结混合,随取其一,“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依结所开示,便知道自己的根机,是顿是渐,决定应该修哪一个定轮。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圆觉不得成就。意思是,指十信菩萨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此菩萨就不该依本章的教导来修,应该依第十一章《圆觉菩萨》所说的忏悔安居修三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圆觉经》)

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得无碍的清净智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即三摩钵提)、禅那这三法都与定相关。“三法顿渐修”是指此生单修(一法)、复修(二法)、具修(三法)、齐修(二法)、圆修(三法),总共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一切十方诸如来,过去、现在、未来的修行者,没有不因为这些修行法,而得成菩提。

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是次第证入的渐悟法门,所以说“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顿觉人不必依此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三法,直成佛道,所以不需依二十五轮修习。顿觉人有二:其一是指圆顿种姓的顿修菩萨,只要听闻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的“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就能顿修第二章《普贤菩萨》中的“菩萨如幻三昧”顿悟圆觉妙心,其所证悟在禅宗称为祖师禅;其二是圆顿种性的渐修菩萨,渐修第二章《普贤菩萨》中的离识境,垢尽幻灭之后才顿悟本性净觉圆满,其所证悟在禅宗称为如来禅。至于本章的法门,则属于菩萨道广大行门之一的圆觉法门。那么,第二章《普贤菩萨》是顿悟顿修,第三章《普眼菩萨》是顿悟渐修,根机是此法会的圆顿诸菩萨,顿悟者一修就圆满觉悟;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是渐悟顿修,根机是第十地菩萨,能一地之内三法顿修圆满觉悟;第八章《辩音菩萨》是渐悟渐修,其根机是第九地之前的菩萨,只能一生三法渐修,无法一地之内圆满觉悟。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应做决定:自己应先修何法,后修何法;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